女配被万千世界宠爱 星霜映书卷3(完)
热门推荐:
留守妇女的荒唐情事
九叔:开局加入幼崽聊天群
穿越76,出海捞金妙妙妙
门外的坏家伙们和体内的坏家伙们
混在民国当军阀我要多娶姨太太
星辰之主
你说过要永远爱我的
伤寒杂病论爆笑详解版
唯凝是从
回程的路上,念晏在马背上睡着了,小脑袋靠在阮卿卿怀里。祁辰放缓了马速,低声问:“还想回来吗?”
阮卿卿抬头看他,夕阳将他的侧脸染成暖金色,她摇了摇头:“有你的地方,才是家。”
回到漠北时,卿云院的玉兰又发了新芽。
祁辰牵着她的手走进院子,忽然从袖中取出一枚玉佩,上面刻着两只交颈的鸾鸟,正是大晏婚嫁时的信物。
“当年初见你时,便想着,若能与你一生一世,该多好。”
他将玉佩塞进她掌心,掌心的温度烫得她心口发暖,“如今,孤想再求一次亲,以祁辰的身份,求娶阮卿卿为妻,不是因为和亲,只是因为我爱你。”
阮卿卿望着他琥珀色眸子里的认真,泪水滑落,却笑着点头:“我愿意。”
春风拂过,玉兰花落了满身,像一场盛大的祝福。
念晏不知何时醒了,揉着眼睛喊:“父王,母后,你们在做什么呀?”
祁辰弯腰抱起儿子,又牵起阮卿卿的手,笑道:“在说,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是啊,永远。
从初见时那一眼心动,到后来的风雨同舟,漠北的风雪与大晏的烟雨,终究在他们掌心,融成了岁月静好的模样。
祁辰第一次见到阮卿卿,是在他十二岁那年的深秋。
彼时他随父作为北狄质子,暂居大晏京城的驿馆。
北狄与大晏刚停了战事,彼此猜忌深重,他虽顶着“小世子”的名头,实则与囚鸟无异,连踏出驿馆半步都要受监视。
那日他趁着看守换班的空隙,翻墙溜了出去。
京城的秋意比漠北温润,沿街的银杏落了满地金箔,他正看得发怔,忽然被一阵清脆的笑声吸引。
街角的假山后,几个锦衣华服的孩子围着个穿鹅黄襦裙的小姑娘。
那姑娘看着不过七八岁,梳着双丫髻,髻上系着杏色流苏,正踮着脚往假山上够什么。
“七公主还想摘那株‘醉流霞’?也不看看自己够不够得着。”
一个穿绯色锦袍的男孩嗤笑,伸手去拨她的发髻,“听说你母妃失了宠,父皇早就不疼你了,还当自己是金枝玉叶呢?”
小姑娘没躲,只是仰着小脸,眼睛亮得像淬了光的琉璃:“三哥胡说,母妃说这花最配秋阳,我要摘回去给她插瓶。”
她说话时,鬓边的流苏晃啊晃,晃得祁辰心头莫名一动。
他见过北狄草原上最烈的风,也见过沙场最红的血,却从未见过这样干净的倔强,像寒冬里刚抽芽的绿,带着不管不顾的生机。
那三皇子见她顶嘴,伸手就要推搡。
祁辰几乎是本能地冲了过去,一把攥住对方的手腕。
他常年在漠北骑射,手上早有薄茧,力道竟让比他大两岁的三皇子疼得皱眉:“你是谁?敢管本王的事?”
“北狄,祁辰。”
他声音还带着少年的青涩,却透着股不容置疑的冷,“欺负女孩子,算什么本事?”
三皇子认出他是质子,气焰更盛:“一个蛮夷也敢教训本王?来人——”
祁辰却没理他,转身看向那小姑娘。
她正仰头看他,双丫髻歪了一个,流苏垂在颊边,倒添了几分憨态。
“你没事吧?”他问。
小姑娘摇摇头,忽然指着假山最高处:“小哥哥,你能帮我摘那朵最大的吗?”
祁辰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株“醉流霞”生在石缝里,开得如火如荼。
他没说话,只撸起袖子,三两下爬上假山,将那朵最艳的花折了下来。
递过去时,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
小姑娘的手软软暖暖的,像揣了团小暖炉,他慌忙收回手,耳尖竟有些发烫。
“谢谢你呀。”
她接过花,笑得眉眼弯弯,从袖中摸出块杏仁酥,塞到他手里,“这个给你,很甜的。”
那杏仁酥还带着她掌心的温度,甜香混着淡淡的花香,萦绕在祁辰鼻尖。
他还没来得及说句“谢谢”,远处传来驿馆卫兵的呼喊,他知道自己该走了,只深深看了她一眼,转身便跑。
跑过街角时,他回头望了一眼。
那小姑娘还站在假山旁,鹅黄的身影被秋阳镀上一层金边,正踮着脚,把那朵“醉流霞”别在鬓边。
后来他才知道,那小姑娘是大晏最不受宠的七公主,阮卿卿。
再后来,他被接回漠北,在沙场上一刀一枪拼杀,从质子熬成北狄最年轻的王爷。
无数个寒夜,他总会想起那个深秋的午后,想起那抹鹅黄,想起那枚甜到心底的杏仁酥。
他派人打听她的消息,听说她母妃病逝,听说她在宫中过得孤寂,听说大晏要选位公主和亲北狄。
当“七公主阮卿卿”的名字送到他案头时,他握着狼毫的手停了许久,墨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渍,像他胸腔里翻涌的惊涛骇浪。
原来这么多年的辗转,竟是为了等她再次出现。
所以在边境初见时,他看似平静的问候下,藏着怎样的波澜——
他认出了她,即使她褪去了稚气,即使她眼底多了疏离,可那双亮得惊人的眼睛,和当年那个踮脚摘花的小姑娘,一模一样。
他解下披风给她披上时,指尖触到她微凉的肩,忽然想起那年她塞给他的杏仁酥。
这一次,他想护着这团温暖,护到天荒地老。
洞房花烛夜,祁辰执起阮卿卿的手,在她掌心轻轻划着什么。
她疑惑地抬头,他却笑了,从袖中取出个小锦盒。
盒中是朵压得平整的干花,正是当年那株“醉流霞”,虽失了颜色,脉络却依旧清晰。
“卿卿,”
他声音低沉,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十二岁那年深秋,街角假山旁,你给我的那枚杏仁酥,我一直记着。”
阮卿卿愣住,记忆深处模糊的片段渐渐清晰——那个帮她摘花的北狄少年,那个眼神冷冽却会脸红的质子。
原来不是初见。
原来他等了她这么多年。
烛火摇曳,映得她眼眶发红。她反手握住他的手,指尖划过他掌心的薄茧,轻声道:“那朵花,我后来插在母妃的妆奁上,开了很久呢。
久到足够跨越山河,让他找到她。
窗外的月光落进来,落在交握的手上,落在那朵干花上。
祁辰低头,在她额间印下一个吻,像承诺,也像叹息:“以后,你的每一个秋天,我都陪你过。”
这一次,他再也不会放手了。
孩子渐渐长到总角之年,眉眼间已显露出祁辰的英气,却也继承了阮卿卿的沉静。
这日祁辰带他在院中练习骑射,小家伙攥着弓,小脸憋得通红,箭矢偏得老远,竟直直朝着廊下的阮卿卿飞去。
祁辰眼疾手快,反手一抄便稳稳接住箭杆,却故意沉了脸:“方才教你的准头呢?若是伤了母亲,仔细你的皮。
小家伙梗着脖子不服气,嘟囔道:“父亲明明说过,射不中靶心时,要看母亲的方向找感觉。”
阮卿卿正笑着摇头,忽闻院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伴着亲卫的通传:“王爷,大晏使者携公主仪仗到了。”
她微微一怔,指尖捻着的书卷轻颤。
来的是大晏的长公主,也就是她的嫡姐,当年总爱捏着她的脸颊笑她“将来要嫁个会读诗的”,如今车驾停在院外,帘隙间探来的目光,竟与记忆中廊下的浅笑重合。
长公主带来了江南的新茶,还有阮卿卿当年没看完的那卷《南华经》。
姐妹俩坐在窗前烹茶,长公主摩挲着茶盏上的缠枝纹:“母亲临终前还念着你,说当年若不是你执意要留那株‘醉流霞’,她总怕你在漠北受了委屈。”
阮卿卿抬头时,正见祁辰牵着孩子站在庭中,阳光穿过他的发梢,落在她捧着书卷的手上。
长公主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忽然笑道:“当年你总说,北地的风太烈,如今看来,能把烈风捂成绕指柔的,才是真本事。”
暮色漫上来时,祁辰教孩子辨认星象,指着天边最亮的那颗:“那是启明星,就像你母亲初见我时的目光,亮得能照见往后的路。”
孩子似懂非懂,阮卿卿却捧着书卷轻笑,偶尔抬眼,便撞进他一生一世的温柔里。
风吹过,卷起落在肩头的玉兰花瓣,也卷起满院的茶香与星光,便是岁月最悠长的模样。
阮卿卿抬头看他,夕阳将他的侧脸染成暖金色,她摇了摇头:“有你的地方,才是家。”
回到漠北时,卿云院的玉兰又发了新芽。
祁辰牵着她的手走进院子,忽然从袖中取出一枚玉佩,上面刻着两只交颈的鸾鸟,正是大晏婚嫁时的信物。
“当年初见你时,便想着,若能与你一生一世,该多好。”
他将玉佩塞进她掌心,掌心的温度烫得她心口发暖,“如今,孤想再求一次亲,以祁辰的身份,求娶阮卿卿为妻,不是因为和亲,只是因为我爱你。”
阮卿卿望着他琥珀色眸子里的认真,泪水滑落,却笑着点头:“我愿意。”
春风拂过,玉兰花落了满身,像一场盛大的祝福。
念晏不知何时醒了,揉着眼睛喊:“父王,母后,你们在做什么呀?”
祁辰弯腰抱起儿子,又牵起阮卿卿的手,笑道:“在说,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是啊,永远。
从初见时那一眼心动,到后来的风雨同舟,漠北的风雪与大晏的烟雨,终究在他们掌心,融成了岁月静好的模样。
祁辰第一次见到阮卿卿,是在他十二岁那年的深秋。
彼时他随父作为北狄质子,暂居大晏京城的驿馆。
北狄与大晏刚停了战事,彼此猜忌深重,他虽顶着“小世子”的名头,实则与囚鸟无异,连踏出驿馆半步都要受监视。
那日他趁着看守换班的空隙,翻墙溜了出去。
京城的秋意比漠北温润,沿街的银杏落了满地金箔,他正看得发怔,忽然被一阵清脆的笑声吸引。
街角的假山后,几个锦衣华服的孩子围着个穿鹅黄襦裙的小姑娘。
那姑娘看着不过七八岁,梳着双丫髻,髻上系着杏色流苏,正踮着脚往假山上够什么。
“七公主还想摘那株‘醉流霞’?也不看看自己够不够得着。”
一个穿绯色锦袍的男孩嗤笑,伸手去拨她的发髻,“听说你母妃失了宠,父皇早就不疼你了,还当自己是金枝玉叶呢?”
小姑娘没躲,只是仰着小脸,眼睛亮得像淬了光的琉璃:“三哥胡说,母妃说这花最配秋阳,我要摘回去给她插瓶。”
她说话时,鬓边的流苏晃啊晃,晃得祁辰心头莫名一动。
他见过北狄草原上最烈的风,也见过沙场最红的血,却从未见过这样干净的倔强,像寒冬里刚抽芽的绿,带着不管不顾的生机。
那三皇子见她顶嘴,伸手就要推搡。
祁辰几乎是本能地冲了过去,一把攥住对方的手腕。
他常年在漠北骑射,手上早有薄茧,力道竟让比他大两岁的三皇子疼得皱眉:“你是谁?敢管本王的事?”
“北狄,祁辰。”
他声音还带着少年的青涩,却透着股不容置疑的冷,“欺负女孩子,算什么本事?”
三皇子认出他是质子,气焰更盛:“一个蛮夷也敢教训本王?来人——”
祁辰却没理他,转身看向那小姑娘。
她正仰头看他,双丫髻歪了一个,流苏垂在颊边,倒添了几分憨态。
“你没事吧?”他问。
小姑娘摇摇头,忽然指着假山最高处:“小哥哥,你能帮我摘那朵最大的吗?”
祁辰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株“醉流霞”生在石缝里,开得如火如荼。
他没说话,只撸起袖子,三两下爬上假山,将那朵最艳的花折了下来。
递过去时,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
小姑娘的手软软暖暖的,像揣了团小暖炉,他慌忙收回手,耳尖竟有些发烫。
“谢谢你呀。”
她接过花,笑得眉眼弯弯,从袖中摸出块杏仁酥,塞到他手里,“这个给你,很甜的。”
那杏仁酥还带着她掌心的温度,甜香混着淡淡的花香,萦绕在祁辰鼻尖。
他还没来得及说句“谢谢”,远处传来驿馆卫兵的呼喊,他知道自己该走了,只深深看了她一眼,转身便跑。
跑过街角时,他回头望了一眼。
那小姑娘还站在假山旁,鹅黄的身影被秋阳镀上一层金边,正踮着脚,把那朵“醉流霞”别在鬓边。
后来他才知道,那小姑娘是大晏最不受宠的七公主,阮卿卿。
再后来,他被接回漠北,在沙场上一刀一枪拼杀,从质子熬成北狄最年轻的王爷。
无数个寒夜,他总会想起那个深秋的午后,想起那抹鹅黄,想起那枚甜到心底的杏仁酥。
他派人打听她的消息,听说她母妃病逝,听说她在宫中过得孤寂,听说大晏要选位公主和亲北狄。
当“七公主阮卿卿”的名字送到他案头时,他握着狼毫的手停了许久,墨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渍,像他胸腔里翻涌的惊涛骇浪。
原来这么多年的辗转,竟是为了等她再次出现。
所以在边境初见时,他看似平静的问候下,藏着怎样的波澜——
他认出了她,即使她褪去了稚气,即使她眼底多了疏离,可那双亮得惊人的眼睛,和当年那个踮脚摘花的小姑娘,一模一样。
他解下披风给她披上时,指尖触到她微凉的肩,忽然想起那年她塞给他的杏仁酥。
这一次,他想护着这团温暖,护到天荒地老。
洞房花烛夜,祁辰执起阮卿卿的手,在她掌心轻轻划着什么。
她疑惑地抬头,他却笑了,从袖中取出个小锦盒。
盒中是朵压得平整的干花,正是当年那株“醉流霞”,虽失了颜色,脉络却依旧清晰。
“卿卿,”
他声音低沉,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十二岁那年深秋,街角假山旁,你给我的那枚杏仁酥,我一直记着。”
阮卿卿愣住,记忆深处模糊的片段渐渐清晰——那个帮她摘花的北狄少年,那个眼神冷冽却会脸红的质子。
原来不是初见。
原来他等了她这么多年。
烛火摇曳,映得她眼眶发红。她反手握住他的手,指尖划过他掌心的薄茧,轻声道:“那朵花,我后来插在母妃的妆奁上,开了很久呢。
久到足够跨越山河,让他找到她。
窗外的月光落进来,落在交握的手上,落在那朵干花上。
祁辰低头,在她额间印下一个吻,像承诺,也像叹息:“以后,你的每一个秋天,我都陪你过。”
这一次,他再也不会放手了。
孩子渐渐长到总角之年,眉眼间已显露出祁辰的英气,却也继承了阮卿卿的沉静。
这日祁辰带他在院中练习骑射,小家伙攥着弓,小脸憋得通红,箭矢偏得老远,竟直直朝着廊下的阮卿卿飞去。
祁辰眼疾手快,反手一抄便稳稳接住箭杆,却故意沉了脸:“方才教你的准头呢?若是伤了母亲,仔细你的皮。
小家伙梗着脖子不服气,嘟囔道:“父亲明明说过,射不中靶心时,要看母亲的方向找感觉。”
阮卿卿正笑着摇头,忽闻院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伴着亲卫的通传:“王爷,大晏使者携公主仪仗到了。”
她微微一怔,指尖捻着的书卷轻颤。
来的是大晏的长公主,也就是她的嫡姐,当年总爱捏着她的脸颊笑她“将来要嫁个会读诗的”,如今车驾停在院外,帘隙间探来的目光,竟与记忆中廊下的浅笑重合。
长公主带来了江南的新茶,还有阮卿卿当年没看完的那卷《南华经》。
姐妹俩坐在窗前烹茶,长公主摩挲着茶盏上的缠枝纹:“母亲临终前还念着你,说当年若不是你执意要留那株‘醉流霞’,她总怕你在漠北受了委屈。”
阮卿卿抬头时,正见祁辰牵着孩子站在庭中,阳光穿过他的发梢,落在她捧着书卷的手上。
长公主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忽然笑道:“当年你总说,北地的风太烈,如今看来,能把烈风捂成绕指柔的,才是真本事。”
暮色漫上来时,祁辰教孩子辨认星象,指着天边最亮的那颗:“那是启明星,就像你母亲初见我时的目光,亮得能照见往后的路。”
孩子似懂非懂,阮卿卿却捧着书卷轻笑,偶尔抬眼,便撞进他一生一世的温柔里。
风吹过,卷起落在肩头的玉兰花瓣,也卷起满院的茶香与星光,便是岁月最悠长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