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龙沙济世录》上卷
热门推荐:
诸天修仙实录
全民领主:开局系统硬塞妖女给我
综影视,转组后放飞自我
探秘:昆仑山脉的地下世界
星武纪元
一人:我的身上纹满了十凶图
玄幻,仙帝也是我弟子
君问轮回
被系统赖上后我爱情事业双丰收
:风雨落霞村,草木藏真机
第一章 黑风岭上雨,樵夫染寒邪
很久很久以前,在秦岭余脉的褶皱里,藏着个叫“落霞村”的小村落。村子背靠着一座常年云雾缭绕的大山,山里多奇石怪木,当地人叫它“黑风岭”——不是因为山风黑,是说岭上的风来得邪乎,前一刻还日头晃眼,下一刻就能卷着雨点子砸下来,裹着砭人肌骨的寒气。
村里有个樵夫,姓石,排行老三,大伙儿都叫他“石三”。石三三十出头,生得五大三粗,肩膀宽得能扛两捆湿柴,一双糙手布满老茧,却比谁都灵巧——上山砍柴,他总能避开荆棘,专挑最直的硬木;辨识山路,闭着眼都能摸到回家的道。他媳妇早年生娃时没了,留下个五岁的娃叫“小石头”,爷俩靠着石三上山砍柴换些米粮,日子过得清苦却也踏实。
这年入秋,雨水比往年多了三成。地里的玉米刚灌浆,就被连绵的雨泡得发了霉,村头的老井也涨得往外冒水。石三看着屋檐下的雨帘,心里犯愁:再不上山砍柴,家里的米缸就见底了。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雨势稍歇,石三揣了两个冷窝头,抄起柴刀和扁担就上了山。
黑风岭的晨雾还没散,像掺了冰碴子的棉絮,沾在皮肤上凉飕飕的。石三深一脚浅一脚地往熟悉的砍柴处走,脚下的落叶烂泥“咕叽”作响。他心里盘算着,砍够两捆松木就赶紧下山,免得遇上变天。可没等他走到松木林,头顶的雾突然翻涌起来,原本灰蒙蒙的颜色变得乌沉沉的,紧接着,“咔嚓”一声雷响,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砸下来,瞬间就连成了线,打在脸上生疼。
石三暗骂一声“晦气”,慌忙往附近一块巨大的“遮雨石”跑。那石头足有两间屋大,底部凹进去一块,像是老天爷特意给过山人留的避雨处。他刚钻进石下,狂风就卷着暴雨扑了过来,林子里的树被吹得“呜呜”作响,像是有无数野兽在嘶吼。石三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只觉得一股寒气顺着领口、袖口往里钻,冻得他打了个激灵,牙齿忍不住“咯咯”打架。
这场雨下了足有一个时辰。等雨势渐小,石三走出遮雨石时,浑身的衣服早已湿透,贴在身上冰凉刺骨。他扛起砍了一半的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下挪,只觉得头越来越沉,像灌了铅,脖子后面一阵阵发紧,浑身的骨头缝里像是被塞进了小冰碴,又酸又疼。
回到家时,日头已经偏西。小石头扑上来要抱抱,石三刚想弯腰,就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差点栽倒。他摸了摸自己的额头,不烫,可就是冷,从骨头缝里往外冒的那种冷,裹紧了棉袄也挡不住。晚饭时,他啃了两口窝头就咽不下去了,嗓子干得像冒了烟,却不想喝水;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脑袋里像有无数根针在扎,每一次吸气都觉得胸口闷得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连带着后背也一阵阵发紧。
“爹,你咋了?”小石头趴在炕边,怯生生地问。石三摸了摸儿子的头,声音嘶哑:“爹没事,受了点风寒,睡一觉就好了。”可他心里清楚,这病来得邪乎,比往年淋雨厉害多了——他不光冷、头痛,还有个怪现象:浑身燥热得难受,却一滴汗也没有,皮肤干得像秋收后裂开的土地。
第二章 遮雨石下草,辛气透衣襟
第二天一早,石三的病更重了。
他挣扎着想起来生火,刚坐起身,就觉得天旋地转,“咚”地又倒回炕上。头痛得像要炸开,眼睛也睁不开,只能眯着一条缝看东西;浑身的肌肉绷得紧紧的,一动就疼,尤其是腰和腿,像是被人用棍子打过;最难受的还是胸口,喘口气都费劲,喉咙里像堵着一团干棉花,咳半天也咳不出东西,反倒震得胸口生疼。
小石头吓得直哭,跑去找邻居张婆婆。张婆婆是村里的老人,懂些土方子,她摸了摸石三的额头,又看了看他的舌苔,皱着眉说:“这是‘风寒锁表’了,寒气裹在身子里散不出去,难怪不出汗。我给你熬点生姜葱白汤,发发汗试试。”
生姜葱白汤熬好了,滚烫的一碗,石三强撑着喝了下去,只觉得胃里暖了一下,可身上的寒气半点没减,依旧冷得发抖,汗也没出一滴。张婆婆又试了些法子:用艾草熏屋子,用热酒擦手心脚心,甚至找来辣椒煮水让他喝,可石三除了觉得嘴里火辣辣的,病情一点没好转。
到了第三天,石三已经快睁不开眼了,说话也有气无力。他迷迷糊糊中,总想起黑风岭上那场雨,想起遮雨石下的湿冷。“水……我要水……”他含混地说,喉咙干得快要冒烟。小石头端来水,他却喝不进去,一沾嘴唇就觉得恶心。
“爹,你是不是想上山找药?”小石头突然说,“前几天我听王爷爷说,山里的草能治病。”石三心里一动——他常年在山里转,确实见过不少奇花异草,有些老人会采来治小病,可他自己从没试过。但眼下这情况,村里的土方子都不管用,难道真要等死?
他咬着牙,让小石头扶着他,往黑风岭的方向挪。他觉得,那股寒气是从遮雨石那里染上的,说不定附近就有能治这病的东西。走了半个多时辰,才挪到遮雨石下,石三已经累得喘不上气,靠在石头上直哼哼。
遮雨石下的泥土被雨水泡得湿漉漉的,长出了不少杂草。石三眯着眼打量四周,忽然闻到一股奇怪的气味——不是腐叶的腥气,也不是泥土的腥气,而是一种冲鼻的、带着点辛辣的味道,像是生姜,又比生姜更烈,钻进鼻子里,呛得他打了个喷嚏,却奇异地觉得胸口的闷滞感松快了些。
他顺着气味望去,只见石缝里长着几丛奇怪的草。那草有半人高,茎秆细细的,一节一节的,像缩小的竹子,颜色是深绿色的,带着点发红;叶子细细长长,像松针,摸上去有点扎手;凑近了闻,那股辛辣味更浓了,直冲脑门。石三从没见过这种草,他在黑风岭砍了十几年柴,对山里的草木熟得不能再熟,可这草,像是突然从石缝里冒出来的。
“这是啥草?”他喃喃自语,伸手折了一段茎秆。茎秆里是空的,断面有点黏糊糊的,流出些淡黄色的汁液,那股辛辣味更冲了。石三鬼使神差地把这段茎秆凑到嘴边,用牙咬了一口——味道很苦,带着强烈的辛辣,像吃了一口生辣椒,又像喝了一口烈酒,瞬间从舌尖辣到喉咙,再到胸口,激起一阵热辣辣的感觉。
他本想吐掉,可那股热流顺着喉咙往下走,竟让他打了个寒颤,不是冷的,是一种从里往外的、像是被点燃的感觉。他忍不住又嚼了几口,把草茎的汁液咽了下去。没过多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觉得身上开始发热,不是之前那种烦躁的热,而是像坐在火堆边,暖烘烘的,从肚子一直蔓延到四肢;脖子后面的发紧感减轻了,头痛也缓解了些;最让他惊喜的是,额头上竟然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像一层薄霜,轻轻一擦,就湿了手指。
“出汗了……真的出汗了……”石三又惊又喜,他试着深吸一口气,胸口的闷滞感竟然松快了不少,咳嗽也没那么费劲了。他赶紧又折了几株这种草,连根拔起,用草绳捆好,拖着往家走——他觉得,这草说不定就是能救他的药。
第三章 茅舍煮青茎,汗透旧棉袍
回到家时,石三的脚步轻快了不少。虽然头还有点疼,身上还有点酸,但那股钻骨的寒气退了大半,胸口也不那么闷了,最重要的是,他能感觉到汗水在慢慢往外冒,顺着脊梁骨往下淌,带来一阵阵轻松。
“爹,你手里拿的啥?”小石头好奇地问。石三举起那捆草,喘着气说:“这是……能治病的草,爹喝了它,就不冷了。”
他让小石头烧了锅热水,把那几株草洗干净,切成小段,扔进锅里煮。草茎一入沸水,那股辛辣味就弥漫开来,整个茅屋里都飘着一股冲鼻的气味,小石头被呛得直捂鼻子,石三却觉得这味道很舒服,闻着就浑身发暖。
煮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水变成了淡黄色,石三把药汤倒进粗瓷碗里,晾到不烫嘴时,端起来一饮而尽。药汤很苦,带着强烈的辛辣,喝下去喉咙里火辣辣的,可胃里却像揣了个小炭炉,暖意一点点扩散开来。
喝完药汤,石三躺回炕上,盖上棉袄。没过半个时辰,他就觉得身上的热流越来越盛,先是额头,然后是后背,接着是前胸,最后连手心脚心都冒出了汗。那汗不是大汗淋漓,而是细细密密的,像春雨滋润土地,慢慢渗透了贴身的衣服,又浸湿了棉袄的内层。
随着汗水排出,石三觉得浑身的骨头缝都舒展开了,之前的酸痛、发紧感一点点消失;头痛也减轻了,眼睛能睁开了,看东西也清楚了;胸口的闷滞感彻底没了,喘气顺畅了,咳嗽也停了,喉咙里的干渴感也缓解了。他翻了个身,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从记事起,他从没觉得这么轻松过。
等小石头给他端来第二碗药汤时,石三已经能坐起来了。他又喝了一碗,这次出汗更多了些,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反而觉得精神好了很多,甚至有了点饿意。
“小石头,给爹拿个窝头。”他笑着说。小石头高兴得跳起来,赶紧去灶房里拿了个热窝头。石三啃着窝头,觉得这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
傍晚时分,石三的病已经好了大半。他能下地走动,能劈柴,甚至能帮小石头收拾屋子。他看着灶台上剩下的几株草,心里又感激又好奇:这草到底叫啥?为啥这么管用?他决定,等病彻底好了,再去黑风岭看看,多采些回来,说不定还能帮村里其他人治病。
第四章 郎中识真味,乡邻传异名
过了两天,石三的病彻底好了。他扛着柴刀,又上了黑风岭,这次不仅采了很多那种带节的草,还特意留意了它生长的环境——多在背阴的石缝里,喜欢湿润但不积水的地方,周围常长着些耐寒的灌木。
回到村里,他把自己生病和吃草治病的事跟张婆婆说了。张婆婆半信半疑,说:“哪有这么神的草?我活了一辈子,也没见过能治‘无汗风寒’的草。”石三说:“真的,张婆婆,不信您看,我现在啥毛病都没了。”他还把采来的草给张婆婆看,张婆婆闻了闻,皱着眉说:“这味太冲了,怕是性子烈,不能随便吃。”
没过几天,村里的猎户王老五也得了和石三一样的病——上山打猎时淋了雨,回来后恶寒无汗,头痛身疼,咳喘不止。王老五身体壮实,起初没当回事,可两天后就卧床不起,请来邻村的郎中也不管用,郎中开的药喝了,汗没出,病反倒重了。
王老五的媳妇急得直哭,来找张婆婆想办法。张婆婆想起石三的事,犹豫了半天,还是把石三叫了过去:“三儿,你那草……真能治这病?”石三拍着胸脯说:“王婶,我不敢打包票,但我自己就是靠它好的,不妨试试。”
他取了些草,给王老五熬了药汤。王老五喝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就开始出汗,身上的寒气渐渐退了,头痛、咳喘也缓解了。喝了两剂药,王老五就能下地了,见了石三就作揖:“三兄弟,你这草真是神药啊!比那郎中开的药管用多了!”
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都说石三在黑风岭找到了能治“风寒锁表”的神草。有得了同样病的村民来找石三要草,石三都慷慨地分给他们,效果都很好——只要是那种恶寒无汗、头痛身疼、咳喘的病,喝了这草煮的汤,出汗后就能好大半。
但也有例外。村东头的李寡妇,得了同样的病,喝了药汤后,汗出得太多,差点虚脱;还有个小孩,喝了药汤后,心慌得厉害,哭闹不止。石三心里纳闷:为啥同样的草,有的人喝了没事,有的人喝了就不舒服?
正好这时候,邻县的“回春堂”郎中路先生路过落霞村。路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行医几十年,医术高明,村里人赶紧把他请来看病。路先生听村民说了石三的“神草”,很感兴趣,特意找到石三,要看看这种草。
石三把路先生领到自己晾晒草药的地方。路先生拿起一株草,仔细打量:茎秆中空,有节,叶片细长,断面有黏性汁液,闻之有强烈的辛味。他又问了石三吃草后的反应,以及村民用药的不同情况,沉吟半晌,点了点头说:“此草名为‘麻黄’,我在医书上见过记载,只是未曾亲见其形、亲验其效。”
“麻黄?”石三念叨着这个名字,觉得很贴切——这草的茎秆像马的鬃毛(“麻”),功效却像猛虎(“黄”,古代“黄”有威猛之意),能把寒气“赶”出去。
路先生说:“麻黄性辛温,入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正是治这种‘风寒束表、肺气不宣’之证的良药。但它性子峻烈,发汗之力强,像李寡妇那样体质虚弱的人,或是小孩,不能多喝,否则会伤正气;若是那种本身就爱出汗、怕热的人,更是不能用。”他还告诉石三,麻黄单独使用时,确实可能引起心慌、出汗过多,但若配上些其他草药,就能减轻这些副作用。
石三这才明白,不是草不好,是得看给谁用、怎么用。他请路先生教他怎么用这麻黄,路先生便耐心地告诉他:“若是壮年人,体质壮实,用三钱就行;若是老人、小孩或体质弱的,用一钱就够了;煮的时候,加点甘草,能缓和它的烈性;若是咳嗽得厉害,加点杏仁,能帮着顺气……”
石三听得认真,把路先生的话一一记在心里。他知道,这看似普通的草,藏着大学问,而他自己,不过是个碰巧发现它的樵夫。
第五章 黑风岭草名,渐入乡俗间
路先生走后,石三成了落霞村的“半个郎中”。
他不光自己用麻黄治病,还把路先生教的法子传给村民:谁体质壮实,用多少麻黄;谁体质虚弱,该加多少甘草;谁咳嗽得厉害,要配多少杏仁……他还在自家院子里开辟了一小块地,试着种从黑风岭挖来的麻黄,没想到真种活了——那草耐旱耐寒,不用怎么打理,就能长得郁郁葱葱。
村里人不再叫它“神草”,都跟着路先生的叫法,叫它“麻黄”,也有人根据它的形态,叫它“节节草”、“龙沙”(因为它的茎秆像龙的脊梁骨,又长在沙石间)。石三觉得“龙沙”这名字好听,就常常这么叫它。
有一次,邻村的一个货郎得了风寒,高热无汗,咳喘得厉害,听说落霞村有治这病的神草,特意赶来求药。石三给他用了麻黄配杏仁、甘草,三剂药下去,货郎的病就好了。货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回去后就把麻黄的事传开了,说黑风岭有种叫“龙沙”的草,能治“锁汗寒”,效果比一般的药都好。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找石三求麻黄,有的是自己用,有的是想拿去卖钱。石三是个实诚人,凡是来求药的,只要是治病用的,他都免费给;若是想拿去卖钱的,他就按山里的规矩,让他们自己去黑风岭采——他觉得,这草是山里长的,属于所有人,不能自己独占。
他还把自己种麻黄的经验教给村民,告诉他们怎么选地、怎么浇水、怎么收割、怎么晾晒。渐渐地,落霞村种麻黄的人多了起来,有的人家甚至靠种麻黄换了不少米粮,日子过得宽裕了些。
石三依旧上山砍柴,只是每次路过遮雨石,都会停下来看看那几丛最早发现的麻黄,心里充满感激。他常常对小石头说:“这草啊,是山里的馈赠,也是咱老百姓的缘分。它长在石缝里,不起眼,可关键时刻能救命。做人也一样,别小看自己,踏踏实实地活,总有能帮上别人的时候。”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爹学认麻黄,学种麻黄,学怎么用麻黄治病。
秋去冬来,黑风岭上的麻黄枯黄了,落霞村晾晒麻黄的香气却飘满了整个村子。村民们在冬夜里围着火炉聊天,总会说起石三在遮雨石下发现麻黄的故事,说那是山神爷可怜他们,特意留下的救命草。而石三自己知道,这不是什么山神爷的馈赠,是大自然藏在草木里的智慧,是靠人去发现、去尝试、去总结的——就像他自己,若不是那场雨,若不是那股冲鼻的气味,若不是咬下去的那一口,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石缝里的那丛草,竟有这么大的用处。
这年冬天,落霞村又有人得了风寒,石三配了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煮成汤药给病人喝,效果比单用麻黄更好,也更稳妥。他隐隐觉得,这麻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上卷终)
第一章 黑风岭上雨,樵夫染寒邪
很久很久以前,在秦岭余脉的褶皱里,藏着个叫“落霞村”的小村落。村子背靠着一座常年云雾缭绕的大山,山里多奇石怪木,当地人叫它“黑风岭”——不是因为山风黑,是说岭上的风来得邪乎,前一刻还日头晃眼,下一刻就能卷着雨点子砸下来,裹着砭人肌骨的寒气。
村里有个樵夫,姓石,排行老三,大伙儿都叫他“石三”。石三三十出头,生得五大三粗,肩膀宽得能扛两捆湿柴,一双糙手布满老茧,却比谁都灵巧——上山砍柴,他总能避开荆棘,专挑最直的硬木;辨识山路,闭着眼都能摸到回家的道。他媳妇早年生娃时没了,留下个五岁的娃叫“小石头”,爷俩靠着石三上山砍柴换些米粮,日子过得清苦却也踏实。
这年入秋,雨水比往年多了三成。地里的玉米刚灌浆,就被连绵的雨泡得发了霉,村头的老井也涨得往外冒水。石三看着屋檐下的雨帘,心里犯愁:再不上山砍柴,家里的米缸就见底了。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雨势稍歇,石三揣了两个冷窝头,抄起柴刀和扁担就上了山。
黑风岭的晨雾还没散,像掺了冰碴子的棉絮,沾在皮肤上凉飕飕的。石三深一脚浅一脚地往熟悉的砍柴处走,脚下的落叶烂泥“咕叽”作响。他心里盘算着,砍够两捆松木就赶紧下山,免得遇上变天。可没等他走到松木林,头顶的雾突然翻涌起来,原本灰蒙蒙的颜色变得乌沉沉的,紧接着,“咔嚓”一声雷响,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砸下来,瞬间就连成了线,打在脸上生疼。
石三暗骂一声“晦气”,慌忙往附近一块巨大的“遮雨石”跑。那石头足有两间屋大,底部凹进去一块,像是老天爷特意给过山人留的避雨处。他刚钻进石下,狂风就卷着暴雨扑了过来,林子里的树被吹得“呜呜”作响,像是有无数野兽在嘶吼。石三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只觉得一股寒气顺着领口、袖口往里钻,冻得他打了个激灵,牙齿忍不住“咯咯”打架。
这场雨下了足有一个时辰。等雨势渐小,石三走出遮雨石时,浑身的衣服早已湿透,贴在身上冰凉刺骨。他扛起砍了一半的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下挪,只觉得头越来越沉,像灌了铅,脖子后面一阵阵发紧,浑身的骨头缝里像是被塞进了小冰碴,又酸又疼。
回到家时,日头已经偏西。小石头扑上来要抱抱,石三刚想弯腰,就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差点栽倒。他摸了摸自己的额头,不烫,可就是冷,从骨头缝里往外冒的那种冷,裹紧了棉袄也挡不住。晚饭时,他啃了两口窝头就咽不下去了,嗓子干得像冒了烟,却不想喝水;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脑袋里像有无数根针在扎,每一次吸气都觉得胸口闷得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连带着后背也一阵阵发紧。
“爹,你咋了?”小石头趴在炕边,怯生生地问。石三摸了摸儿子的头,声音嘶哑:“爹没事,受了点风寒,睡一觉就好了。”可他心里清楚,这病来得邪乎,比往年淋雨厉害多了——他不光冷、头痛,还有个怪现象:浑身燥热得难受,却一滴汗也没有,皮肤干得像秋收后裂开的土地。
第二章 遮雨石下草,辛气透衣襟
第二天一早,石三的病更重了。
他挣扎着想起来生火,刚坐起身,就觉得天旋地转,“咚”地又倒回炕上。头痛得像要炸开,眼睛也睁不开,只能眯着一条缝看东西;浑身的肌肉绷得紧紧的,一动就疼,尤其是腰和腿,像是被人用棍子打过;最难受的还是胸口,喘口气都费劲,喉咙里像堵着一团干棉花,咳半天也咳不出东西,反倒震得胸口生疼。
小石头吓得直哭,跑去找邻居张婆婆。张婆婆是村里的老人,懂些土方子,她摸了摸石三的额头,又看了看他的舌苔,皱着眉说:“这是‘风寒锁表’了,寒气裹在身子里散不出去,难怪不出汗。我给你熬点生姜葱白汤,发发汗试试。”
生姜葱白汤熬好了,滚烫的一碗,石三强撑着喝了下去,只觉得胃里暖了一下,可身上的寒气半点没减,依旧冷得发抖,汗也没出一滴。张婆婆又试了些法子:用艾草熏屋子,用热酒擦手心脚心,甚至找来辣椒煮水让他喝,可石三除了觉得嘴里火辣辣的,病情一点没好转。
到了第三天,石三已经快睁不开眼了,说话也有气无力。他迷迷糊糊中,总想起黑风岭上那场雨,想起遮雨石下的湿冷。“水……我要水……”他含混地说,喉咙干得快要冒烟。小石头端来水,他却喝不进去,一沾嘴唇就觉得恶心。
“爹,你是不是想上山找药?”小石头突然说,“前几天我听王爷爷说,山里的草能治病。”石三心里一动——他常年在山里转,确实见过不少奇花异草,有些老人会采来治小病,可他自己从没试过。但眼下这情况,村里的土方子都不管用,难道真要等死?
他咬着牙,让小石头扶着他,往黑风岭的方向挪。他觉得,那股寒气是从遮雨石那里染上的,说不定附近就有能治这病的东西。走了半个多时辰,才挪到遮雨石下,石三已经累得喘不上气,靠在石头上直哼哼。
遮雨石下的泥土被雨水泡得湿漉漉的,长出了不少杂草。石三眯着眼打量四周,忽然闻到一股奇怪的气味——不是腐叶的腥气,也不是泥土的腥气,而是一种冲鼻的、带着点辛辣的味道,像是生姜,又比生姜更烈,钻进鼻子里,呛得他打了个喷嚏,却奇异地觉得胸口的闷滞感松快了些。
他顺着气味望去,只见石缝里长着几丛奇怪的草。那草有半人高,茎秆细细的,一节一节的,像缩小的竹子,颜色是深绿色的,带着点发红;叶子细细长长,像松针,摸上去有点扎手;凑近了闻,那股辛辣味更浓了,直冲脑门。石三从没见过这种草,他在黑风岭砍了十几年柴,对山里的草木熟得不能再熟,可这草,像是突然从石缝里冒出来的。
“这是啥草?”他喃喃自语,伸手折了一段茎秆。茎秆里是空的,断面有点黏糊糊的,流出些淡黄色的汁液,那股辛辣味更冲了。石三鬼使神差地把这段茎秆凑到嘴边,用牙咬了一口——味道很苦,带着强烈的辛辣,像吃了一口生辣椒,又像喝了一口烈酒,瞬间从舌尖辣到喉咙,再到胸口,激起一阵热辣辣的感觉。
他本想吐掉,可那股热流顺着喉咙往下走,竟让他打了个寒颤,不是冷的,是一种从里往外的、像是被点燃的感觉。他忍不住又嚼了几口,把草茎的汁液咽了下去。没过多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觉得身上开始发热,不是之前那种烦躁的热,而是像坐在火堆边,暖烘烘的,从肚子一直蔓延到四肢;脖子后面的发紧感减轻了,头痛也缓解了些;最让他惊喜的是,额头上竟然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像一层薄霜,轻轻一擦,就湿了手指。
“出汗了……真的出汗了……”石三又惊又喜,他试着深吸一口气,胸口的闷滞感竟然松快了不少,咳嗽也没那么费劲了。他赶紧又折了几株这种草,连根拔起,用草绳捆好,拖着往家走——他觉得,这草说不定就是能救他的药。
第三章 茅舍煮青茎,汗透旧棉袍
回到家时,石三的脚步轻快了不少。虽然头还有点疼,身上还有点酸,但那股钻骨的寒气退了大半,胸口也不那么闷了,最重要的是,他能感觉到汗水在慢慢往外冒,顺着脊梁骨往下淌,带来一阵阵轻松。
“爹,你手里拿的啥?”小石头好奇地问。石三举起那捆草,喘着气说:“这是……能治病的草,爹喝了它,就不冷了。”
他让小石头烧了锅热水,把那几株草洗干净,切成小段,扔进锅里煮。草茎一入沸水,那股辛辣味就弥漫开来,整个茅屋里都飘着一股冲鼻的气味,小石头被呛得直捂鼻子,石三却觉得这味道很舒服,闻着就浑身发暖。
煮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水变成了淡黄色,石三把药汤倒进粗瓷碗里,晾到不烫嘴时,端起来一饮而尽。药汤很苦,带着强烈的辛辣,喝下去喉咙里火辣辣的,可胃里却像揣了个小炭炉,暖意一点点扩散开来。
喝完药汤,石三躺回炕上,盖上棉袄。没过半个时辰,他就觉得身上的热流越来越盛,先是额头,然后是后背,接着是前胸,最后连手心脚心都冒出了汗。那汗不是大汗淋漓,而是细细密密的,像春雨滋润土地,慢慢渗透了贴身的衣服,又浸湿了棉袄的内层。
随着汗水排出,石三觉得浑身的骨头缝都舒展开了,之前的酸痛、发紧感一点点消失;头痛也减轻了,眼睛能睁开了,看东西也清楚了;胸口的闷滞感彻底没了,喘气顺畅了,咳嗽也停了,喉咙里的干渴感也缓解了。他翻了个身,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从记事起,他从没觉得这么轻松过。
等小石头给他端来第二碗药汤时,石三已经能坐起来了。他又喝了一碗,这次出汗更多了些,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反而觉得精神好了很多,甚至有了点饿意。
“小石头,给爹拿个窝头。”他笑着说。小石头高兴得跳起来,赶紧去灶房里拿了个热窝头。石三啃着窝头,觉得这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
傍晚时分,石三的病已经好了大半。他能下地走动,能劈柴,甚至能帮小石头收拾屋子。他看着灶台上剩下的几株草,心里又感激又好奇:这草到底叫啥?为啥这么管用?他决定,等病彻底好了,再去黑风岭看看,多采些回来,说不定还能帮村里其他人治病。
第四章 郎中识真味,乡邻传异名
过了两天,石三的病彻底好了。他扛着柴刀,又上了黑风岭,这次不仅采了很多那种带节的草,还特意留意了它生长的环境——多在背阴的石缝里,喜欢湿润但不积水的地方,周围常长着些耐寒的灌木。
回到村里,他把自己生病和吃草治病的事跟张婆婆说了。张婆婆半信半疑,说:“哪有这么神的草?我活了一辈子,也没见过能治‘无汗风寒’的草。”石三说:“真的,张婆婆,不信您看,我现在啥毛病都没了。”他还把采来的草给张婆婆看,张婆婆闻了闻,皱着眉说:“这味太冲了,怕是性子烈,不能随便吃。”
没过几天,村里的猎户王老五也得了和石三一样的病——上山打猎时淋了雨,回来后恶寒无汗,头痛身疼,咳喘不止。王老五身体壮实,起初没当回事,可两天后就卧床不起,请来邻村的郎中也不管用,郎中开的药喝了,汗没出,病反倒重了。
王老五的媳妇急得直哭,来找张婆婆想办法。张婆婆想起石三的事,犹豫了半天,还是把石三叫了过去:“三儿,你那草……真能治这病?”石三拍着胸脯说:“王婶,我不敢打包票,但我自己就是靠它好的,不妨试试。”
他取了些草,给王老五熬了药汤。王老五喝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就开始出汗,身上的寒气渐渐退了,头痛、咳喘也缓解了。喝了两剂药,王老五就能下地了,见了石三就作揖:“三兄弟,你这草真是神药啊!比那郎中开的药管用多了!”
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都说石三在黑风岭找到了能治“风寒锁表”的神草。有得了同样病的村民来找石三要草,石三都慷慨地分给他们,效果都很好——只要是那种恶寒无汗、头痛身疼、咳喘的病,喝了这草煮的汤,出汗后就能好大半。
但也有例外。村东头的李寡妇,得了同样的病,喝了药汤后,汗出得太多,差点虚脱;还有个小孩,喝了药汤后,心慌得厉害,哭闹不止。石三心里纳闷:为啥同样的草,有的人喝了没事,有的人喝了就不舒服?
正好这时候,邻县的“回春堂”郎中路先生路过落霞村。路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行医几十年,医术高明,村里人赶紧把他请来看病。路先生听村民说了石三的“神草”,很感兴趣,特意找到石三,要看看这种草。
石三把路先生领到自己晾晒草药的地方。路先生拿起一株草,仔细打量:茎秆中空,有节,叶片细长,断面有黏性汁液,闻之有强烈的辛味。他又问了石三吃草后的反应,以及村民用药的不同情况,沉吟半晌,点了点头说:“此草名为‘麻黄’,我在医书上见过记载,只是未曾亲见其形、亲验其效。”
“麻黄?”石三念叨着这个名字,觉得很贴切——这草的茎秆像马的鬃毛(“麻”),功效却像猛虎(“黄”,古代“黄”有威猛之意),能把寒气“赶”出去。
路先生说:“麻黄性辛温,入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正是治这种‘风寒束表、肺气不宣’之证的良药。但它性子峻烈,发汗之力强,像李寡妇那样体质虚弱的人,或是小孩,不能多喝,否则会伤正气;若是那种本身就爱出汗、怕热的人,更是不能用。”他还告诉石三,麻黄单独使用时,确实可能引起心慌、出汗过多,但若配上些其他草药,就能减轻这些副作用。
石三这才明白,不是草不好,是得看给谁用、怎么用。他请路先生教他怎么用这麻黄,路先生便耐心地告诉他:“若是壮年人,体质壮实,用三钱就行;若是老人、小孩或体质弱的,用一钱就够了;煮的时候,加点甘草,能缓和它的烈性;若是咳嗽得厉害,加点杏仁,能帮着顺气……”
石三听得认真,把路先生的话一一记在心里。他知道,这看似普通的草,藏着大学问,而他自己,不过是个碰巧发现它的樵夫。
第五章 黑风岭草名,渐入乡俗间
路先生走后,石三成了落霞村的“半个郎中”。
他不光自己用麻黄治病,还把路先生教的法子传给村民:谁体质壮实,用多少麻黄;谁体质虚弱,该加多少甘草;谁咳嗽得厉害,要配多少杏仁……他还在自家院子里开辟了一小块地,试着种从黑风岭挖来的麻黄,没想到真种活了——那草耐旱耐寒,不用怎么打理,就能长得郁郁葱葱。
村里人不再叫它“神草”,都跟着路先生的叫法,叫它“麻黄”,也有人根据它的形态,叫它“节节草”、“龙沙”(因为它的茎秆像龙的脊梁骨,又长在沙石间)。石三觉得“龙沙”这名字好听,就常常这么叫它。
有一次,邻村的一个货郎得了风寒,高热无汗,咳喘得厉害,听说落霞村有治这病的神草,特意赶来求药。石三给他用了麻黄配杏仁、甘草,三剂药下去,货郎的病就好了。货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回去后就把麻黄的事传开了,说黑风岭有种叫“龙沙”的草,能治“锁汗寒”,效果比一般的药都好。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找石三求麻黄,有的是自己用,有的是想拿去卖钱。石三是个实诚人,凡是来求药的,只要是治病用的,他都免费给;若是想拿去卖钱的,他就按山里的规矩,让他们自己去黑风岭采——他觉得,这草是山里长的,属于所有人,不能自己独占。
他还把自己种麻黄的经验教给村民,告诉他们怎么选地、怎么浇水、怎么收割、怎么晾晒。渐渐地,落霞村种麻黄的人多了起来,有的人家甚至靠种麻黄换了不少米粮,日子过得宽裕了些。
石三依旧上山砍柴,只是每次路过遮雨石,都会停下来看看那几丛最早发现的麻黄,心里充满感激。他常常对小石头说:“这草啊,是山里的馈赠,也是咱老百姓的缘分。它长在石缝里,不起眼,可关键时刻能救命。做人也一样,别小看自己,踏踏实实地活,总有能帮上别人的时候。”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爹学认麻黄,学种麻黄,学怎么用麻黄治病。
秋去冬来,黑风岭上的麻黄枯黄了,落霞村晾晒麻黄的香气却飘满了整个村子。村民们在冬夜里围着火炉聊天,总会说起石三在遮雨石下发现麻黄的故事,说那是山神爷可怜他们,特意留下的救命草。而石三自己知道,这不是什么山神爷的馈赠,是大自然藏在草木里的智慧,是靠人去发现、去尝试、去总结的——就像他自己,若不是那场雨,若不是那股冲鼻的气味,若不是咬下去的那一口,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石缝里的那丛草,竟有这么大的用处。
这年冬天,落霞村又有人得了风寒,石三配了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煮成汤药给病人喝,效果比单用麻黄更好,也更稳妥。他隐隐觉得,这麻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上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