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风草记:草原麻黄传奇》上卷
楔子:朔风裂穹庐,寒疫锁草原
西汉元狩三年,冬。
漠北的草原像被天神打翻了墨汁,连日光都染成了青灰色。往年这个时候,本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余韵,可今年的朔风来得格外早,带着狼嚎般的呼啸,卷着冰碴子掠过呼伦贝尔草原,所过之处,芨芨草冻成了玻璃丝,蒙古包的毡帘被刮得直响,连最耐寒的牦牛都缩在背风的土坡后,鼻尖结着白霜。
最先出事的是乌孙部。
部落里的老阿妈那日去河边打水,被一阵“白毛风”灌了领口,当晚就缩在毡毯里发抖,说“嗓子眼像堵着冰块,喘口气都带着火星子”。起初,族人们只当是寻常冻着了,给她灌了两碗热马奶,又在火塘边堆了三块牛粪饼,可到了后半夜,老阿妈的咳喘声像破风箱似的,每一声都扯得胸腔发颤,脸憋得发紫,却一滴汗也没有,手摸上去像块冻硬的羊肉。
没过三日,寒疫就像草原上的野火,烧遍了整个部落。年轻的猎手们骑马时突然从马背上栽下来,捂着额头说“冷,骨头缝里冷”;刚断奶的孩童整夜哭闹,小脸红扑扑的却不出汗,鼻塞得只能用嘴喘气;最让族长揪心的是,连羊群都开始萎靡——母羊不肯下奶,小羊羔扎堆发抖,有的咳得直打晃,鼻孔里流出清鼻涕,冻成了冰碴子。
乌孙部的老族长名叫巴图,是个年过六旬的汉子,脸上刻着风霜的沟壑,左手缺了根小指——那是年轻时跟狼群搏斗留下的。他望着火塘边蜷缩的族人,听着此起彼伏的咳喘声,烟袋锅在毡靴上磕得“梆梆”响:“萨满的草药烟烧了三捆,热马奶灌了十桶,怎么就压不住这邪寒?”
萨满是部落里的智者,此刻正拿着羊骨在火塘边占卜,骨头上的裂纹杂乱无章。他摇摇头,声音沙哑:“这不是普通的‘白毛风’,是‘黑风怪’进了草原,要吸走人和牲畜的阳气。”
巴图的孙子阿古拉才十二岁,本该跟着猎手们学套马,此刻却裹着三件羊皮袄,趴在毡毯上咳嗽。他抬起头,冻得发紫的嘴唇哆嗦着:“爷爷,我……我想喝阿妈煮的奶茶,可鼻子堵得……闻不见味儿……”
巴图摸了摸孙子滚烫却无汗的额头,心里像被冰锥扎了一下。他知道,再这样下去,不等开春,部落里的人就要被这“黑风怪”拖垮了——草原上的规矩,冬藏要藏得住阳气,如今阳气被寒邪锁在身子里,发不出来,就像被冻住的河流,开春也融不了冰。
第一章:羊群失魂,寒邪缠毡房
寒疫在草原上肆虐了半月,乌孙部的毡房里,渐渐没了往日的笑语。
巴图的羊群从三百只瘦到了两百只。那些染了病的羊,耷拉着脑袋,走路打晃,吃草时只舔几口就抬起头,鼻孔里的清涕冻成了冰条,咳起来像小石子撞进铁桶。有几只母羊刚下了羔,没两天就瘫在雪地里,小羊羔围着母羊咩咩叫,最后也跟着发起蔫来。
“族长,再不想办法,羊群要全军覆没了!”放牧的阿叔红着眼眶来报,他手里牵着一只小羊羔,那羊羔浑身滚烫,却抖得像片落叶,“我试过把它揣在怀里暖着,没用;灌了热羊奶,也没用……”
巴图跟着去了羊圈。雪地里,十几只羊蜷缩在一起,有的已经睁不开眼,嘴巴半张着,露出焦干的舌头。他蹲下身,掰开一只羊的嘴,一股腥冷的气扑面而来,舌苔白得像结了层霜。“这病跟人一模一样。”巴图皱着眉,“都是寒邪锁了窍,气出不来,汗也出不来。”
他让族人们把病羊赶到靠近火塘的毡房边,又让萨满把草药烟撒在羊圈里,可病羊的情况丝毫没好转,每天都有两三只倒在雪地里,身体硬得像块石头。
阿古拉的病时好时坏。喝了热马奶,能缓一阵子,可过不了多久,又开始咳嗽、发冷。他躺在毡毯上,望着帐篷顶的毡毛,忽然说:“爷爷,我昨天看见……看见有几只羊,在北边的沙丘下啃一种草,啃完之后,好像不怎么咳了。”
“什么草?”巴图眼睛一亮。
“就是那种矮矮的,茎秆一节一节的,叶子像针一样,灰绿色的……”阿古拉比划着,“以前没见羊啃过,昨天风小,我跟着羊群去那边,看见三只病羊在啃,啃完之后,它们站在太阳底下晒了会儿,竟然开始反刍了。”
巴图心里一动。草原上的羊最懂什么草能吃,什么草能治病。往年羊群误食了毒草,总会自己找些解毒的植物啃食。难道那种“一节一节的草”,能治这寒疫?
可他又犯了愁:部落里的人连走路都费劲,谁能去北边的沙丘下看个究竟?就算找到了那种草,人能吃吗?万一是毒草,岂不是雪上加霜?
夜里,巴图翻来覆去睡不着。火塘里的牛粪饼“噼啪”作响,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他想起年轻时,跟着父亲去漠南,见过汉人用草药治病,那些晒干的草根、树皮,煮在水里,就能治好多怪病。“或许,草原上的草,也藏着救人的法子。”他喃喃自语。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巴图就披上最厚的羊皮袄,拿起牧羊鞭,对守在阿古拉身边的老伴说:“我去北边沙丘看看。要是我没回来,就让阿古拉跟着萨满学认草药。”
第二章:沙丘寻踪,针叶草显异
北风像刀子似的刮在巴图脸上,他眯着眼,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北边沙丘走。雪没到了膝盖,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咳嗽时不时涌上喉咙,震得他胸口发疼。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终于到了阿古拉说的沙丘下。这里背风,雪薄了些,露出枯黄的草茎。巴图喘着气,靠在一块石头上,往四周望去——沙丘上长满了各种耐寒的植物:沙棘的枝条上挂着红果,沙蒿的叶子卷成了细条,还有些不知名的草,贴在地面上,像给沙丘盖了层补丁。
“哪有什么一节一节的草?”巴图揉了揉冻得发僵的眼睛,心里有些发沉。难道是阿古拉看错了?
他正要转身往回走,忽然听到“咩咩”的叫声。不远处,三只羊正低着头,在一簇草丛里啃食。巴图悄悄走过去,这三只羊正是昨天阿古拉说的病羊——昨天还蔫头耷脑,今天却精神了些,啃草的劲头很足,咳嗽声也轻了。
巴图的目光落在它们啃食的草上——那草果然像阿古拉说的:矮矮的,只有半尺高,茎秆是灰绿色的,一节一节的,像缩小的马鞭,叶子细得像针,边缘有些扎手。凑近了闻,有股奇怪的气味,不是沙蒿的清香,也不是沙棘的酸甜,而是一种辛辣中带着点苦涩的味道,像嚼了口没熟的野葱,直冲脑门。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拔起一株。草根黄褐,须根细密,茎秆中空,断面有黏性的汁液,那股辛辣味更浓了,呛得他打了个喷嚏,却奇异地觉得胸口的咳嗽感松快了些。
“就是它了!”巴图心里一阵激动。他又拔了几株,用草绳捆好,揣在怀里——那里暖和,能保住草的生气。
往回走的路上,巴图特意留意了这种草生长的地方:都在背风向阳的沙丘坡上,土壤干燥,周围没有积水,旁边总长着几丛沙棘。“看来这草喜干怕湿,还得靠着阳光才能长。”他暗暗记下,这是草原上识草的规矩:看草长在啥地方,就知道它性子是寒是热。
回到毡房时,巴图的眉毛和胡子都结了冰,怀里的草却依旧带着点潮气。阿古拉看见他回来,挣扎着坐起来:“爷爷,找到了吗?”巴图举起那捆草,笑着说:“找到了,咱的‘救命草’。”
萨满闻讯赶来,拿起草闻了闻,又用舌尖舔了舔,眉头皱成了疙瘩:“这草气味太烈,怕是带‘火性’,吃了会不会烧坏人?”巴图道:“病羊吃了都能好,人为啥不能试试?总比坐着等死强。”
他取了三株草,洗干净,切成小段,放进陶锅里,加了些雪水,架在火塘上煮。草一入沸水,那股辛辣味就弥漫开来,毡房里的人都忍不住皱起鼻子,阿古拉却抽了抽鼻子:“爷爷,闻着……身上好像不那么冷了。”
煮了一炷香的时间,水变成了淡黄色,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巴图舀出半碗,晾到不烫嘴时,先喝了一口。药汤很苦,带着强烈的辛辣,像喝了口掺了辣椒的烈酒,从舌尖辣到喉咙,再到胃里,瞬间激起一阵热流,顺着血脉往四肢窜。
“好家伙,这性子够烈!”巴图咂咂嘴,额头上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第三章:初试锋芒,热汗破寒邪
巴图喝完药汤,坐在火塘边,感觉浑身的热流越来越盛。
先是额头,然后是后背,接着是手心脚心,都冒出了汗。那汗不是大汗淋漓,而是细细密密的,像春天的小雨,慢慢浸湿了贴身的羊皮袄内层。随着汗水排出,他觉得之前冻得发僵的骨头缝里,像是有小虫子在爬,又痒又舒服;头痛减轻了,眼睛也亮了;胸口的咳嗽感彻底没了,喘气顺畅了,连鼻塞都通了些,能闻到火塘里牛粪的味道了。
“管用!真管用!”巴图又惊又喜,他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胳膊腿,之前的酸痛感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有了点想出去套马的力气。
萨满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摸了摸巴图的额头,又看了看他手心的汗,喃喃道:“真是神草,竟能把‘黑风怪’逼出来。”
巴图赶紧又舀了半碗药汤,吹凉了给阿古拉喝。阿古拉起初怕苦,皱着眉头抿了一口,随即眼睛一亮:“爷爷,这汤……喝下去肚子里暖暖的,鼻子好像也通了!”他几口就把药汤喝完了,没过半个时辰,小脸就沁出了汗珠,咳嗽声渐渐轻了,竟趴在毡毯上打起了小呼噜。
“睡了!孩子睡了!”巴图的老伴激动得抹起了眼泪。这半个月,阿古拉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部落。那些躺在毡毯上的族人,都挣扎着要来喝药汤。巴图让族人们排队,体质壮的给半碗,体质弱的给三分之一碗,小孩和老人只给一小口,怕药性太烈受不了。
最先喝药的是那个咳嗽得直打晃的放牧阿叔。他喝了药汤,不到一个时辰,就开始出汗,之前咳得发紧的胸口松开了,能顺畅地喘气了,他摸着自己的后背,惊喜地说:“多少年了,没出过这么舒服的汗!像在太阳底下晒透了似的!”
还有那个鼻塞的老阿妈,喝了药汤后,打了两个响亮的喷嚏,喷出些清鼻涕,然后长长地舒了口气:“通了!鼻子通了!能闻见奶茶香了!”
但也有例外。部落里最瘦弱的少年,喝了药汤后,汗出得太多,脸色发白,头晕目眩。巴图赶紧让他喝了半碗马奶,又裹紧羊皮袄躺了会儿,才缓过来。“看来这草性烈,虚人不能多喝。”巴图记下了这点,就像草原上套马,烈马要用软绳,不然会勒伤马。
他又把药汤倒进一个木盆里,端到羊圈,给那些病羊灌下去。羊起初不肯喝,巴图就让人掰开羊嘴,一点点灌进去。第二天一早,奇迹发生了:病羊们都站了起来,有的在啃食草料,有的在雪地里打滚,咳嗽声几乎听不见了,连那只瘫在地上的母羊,也能站起来给小羊羔喂奶了。
“神草!真是神草!”族人们围着巴图欢呼,把他举起来抛向空中。萨满也对着沙丘的方向拜了三拜,说这是“草原之神”送来的救命草。
巴图却望着那捆剩下的草,对族人们说:“不是神送来的,是咱自己找着的。草原给了咱牛羊,也给了咱治病的草,就看咱有没有本事发现。”他让年轻人们跟着他去沙丘采草,越多越好,还教他们怎么辨认:“看清楚了,茎秆带节,叶子像针,闻着辣嗓子,长在向阳的沙丘上——这就是咱的‘汗草’,能让咱出透汗,把寒邪赶出去的草。”
第四章:风草扬名,牧民识药性
“汗草”的名声,像草原上的野火,很快传到了邻近的匈奴部和鲜卑部。
那些部落也正被寒疫折磨,听说乌孙部用一种“带节的辣草”治好了病,都派了人来求药。巴图是个豪爽的人,对来求药的人说:“草是草原的,不是咱乌孙部独有的。要药可以,但得跟着咱学认草、采草,以后你们自己也能采。”
他带着各族的人去沙丘认草,教他们怎么看生长环境:“喜阳怕湿,沙地最好,黏土里长的不能要,那是变种,性凉,没用。”教他们怎么采:“要在晴天采,带着露水的草湿气重;采的时候留三分根,明年还能长。”教他们怎么保存:“阴干,不能暴晒,暴晒会跑了药性;干透了用麻袋装,挂在通风的地方。”
采回来的草多了,巴图又琢磨出不同的用法。他发现,单用“汗草”,虽然发汗快,但有的人会心慌,像揣了只兔子。有次,他喝了药汤后心慌,正好阿古拉给了他一块奶豆腐,吃下去没多久,心慌就好了。他试着在煮药时加块奶豆腐,果然,药汤喝起来不那么冲了,心慌的人也少了。
“奶豆腐是‘缓性子’的,能管住‘汗草’的烈脾气。”巴图对族人们说,就像套马时,既要用硬鞭催马,也要用软缰护着马嘴。
他还发现,“汗草”不光能治风寒,对“水肿”也有用。部落里有个老牧民,腿肿得像木桶,按下去一个坑半天起不来,巴图试着给他煮了“汗草”汤,喝了几剂,尿量增多,腿肿竟消了。“这草能把身子里多余的水,变成汗和尿排出去。”他又记下一条。
但也有失败的时候。有个牧民得了“风热病”——发热出汗,口干舌燥,巴图给他喝了“汗草”汤,结果病更重了,差点烧坏了脑子。巴图这才明白:“汗草只治‘无汗的寒病’,有汗的热病不能用,就像火上不能浇油。”
为了记清楚这些用法,巴图让萨满用兽骨在毡毯上刻下符号:一个带节的草茎,旁边刻着太阳(表阳证)、一滴汗(表无汗)、一个咳嗽的人(咳喘),这是能治的病;旁边划个叉,刻着月亮(里证)、满头大汗(自汗)、口干舌燥(热证),这是不能治的病。
这年冬天,草原上的寒疫渐渐平息了。各族的牧民们,见面不再问“羊下了多少羔”,而是问“采了多少‘汗草’”。他们给“汗草”起了个更形象的名字:“麻黄”——“麻”是说它的茎秆像麻绳,“黄”是说它性热,能祛寒邪,像太阳一样黄亮。
巴图的毡房里,挂满了各族送来的礼物:匈奴部的弯刀,鲜卑部的狐皮,还有一块刻着麻黄图案的木牌,那是各族首领联合送的,上面刻着一句话:“麻黄救草原,巴图活生民。”
巴图把木牌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对阿古拉说:“你看,草能救人,认草、用草的法子,更能救人。以后,你要把这些法子传给子孙,让他们知道,草原上的每株草,都藏着活下去的智慧。”
阿古拉点点头,手里拿着一株麻黄,仔细看着它带节的茎秆,像是要把这草的模样刻进心里。他知道,爷爷和麻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上卷终)
西汉元狩三年,冬。
漠北的草原像被天神打翻了墨汁,连日光都染成了青灰色。往年这个时候,本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余韵,可今年的朔风来得格外早,带着狼嚎般的呼啸,卷着冰碴子掠过呼伦贝尔草原,所过之处,芨芨草冻成了玻璃丝,蒙古包的毡帘被刮得直响,连最耐寒的牦牛都缩在背风的土坡后,鼻尖结着白霜。
最先出事的是乌孙部。
部落里的老阿妈那日去河边打水,被一阵“白毛风”灌了领口,当晚就缩在毡毯里发抖,说“嗓子眼像堵着冰块,喘口气都带着火星子”。起初,族人们只当是寻常冻着了,给她灌了两碗热马奶,又在火塘边堆了三块牛粪饼,可到了后半夜,老阿妈的咳喘声像破风箱似的,每一声都扯得胸腔发颤,脸憋得发紫,却一滴汗也没有,手摸上去像块冻硬的羊肉。
没过三日,寒疫就像草原上的野火,烧遍了整个部落。年轻的猎手们骑马时突然从马背上栽下来,捂着额头说“冷,骨头缝里冷”;刚断奶的孩童整夜哭闹,小脸红扑扑的却不出汗,鼻塞得只能用嘴喘气;最让族长揪心的是,连羊群都开始萎靡——母羊不肯下奶,小羊羔扎堆发抖,有的咳得直打晃,鼻孔里流出清鼻涕,冻成了冰碴子。
乌孙部的老族长名叫巴图,是个年过六旬的汉子,脸上刻着风霜的沟壑,左手缺了根小指——那是年轻时跟狼群搏斗留下的。他望着火塘边蜷缩的族人,听着此起彼伏的咳喘声,烟袋锅在毡靴上磕得“梆梆”响:“萨满的草药烟烧了三捆,热马奶灌了十桶,怎么就压不住这邪寒?”
萨满是部落里的智者,此刻正拿着羊骨在火塘边占卜,骨头上的裂纹杂乱无章。他摇摇头,声音沙哑:“这不是普通的‘白毛风’,是‘黑风怪’进了草原,要吸走人和牲畜的阳气。”
巴图的孙子阿古拉才十二岁,本该跟着猎手们学套马,此刻却裹着三件羊皮袄,趴在毡毯上咳嗽。他抬起头,冻得发紫的嘴唇哆嗦着:“爷爷,我……我想喝阿妈煮的奶茶,可鼻子堵得……闻不见味儿……”
巴图摸了摸孙子滚烫却无汗的额头,心里像被冰锥扎了一下。他知道,再这样下去,不等开春,部落里的人就要被这“黑风怪”拖垮了——草原上的规矩,冬藏要藏得住阳气,如今阳气被寒邪锁在身子里,发不出来,就像被冻住的河流,开春也融不了冰。
第一章:羊群失魂,寒邪缠毡房
寒疫在草原上肆虐了半月,乌孙部的毡房里,渐渐没了往日的笑语。
巴图的羊群从三百只瘦到了两百只。那些染了病的羊,耷拉着脑袋,走路打晃,吃草时只舔几口就抬起头,鼻孔里的清涕冻成了冰条,咳起来像小石子撞进铁桶。有几只母羊刚下了羔,没两天就瘫在雪地里,小羊羔围着母羊咩咩叫,最后也跟着发起蔫来。
“族长,再不想办法,羊群要全军覆没了!”放牧的阿叔红着眼眶来报,他手里牵着一只小羊羔,那羊羔浑身滚烫,却抖得像片落叶,“我试过把它揣在怀里暖着,没用;灌了热羊奶,也没用……”
巴图跟着去了羊圈。雪地里,十几只羊蜷缩在一起,有的已经睁不开眼,嘴巴半张着,露出焦干的舌头。他蹲下身,掰开一只羊的嘴,一股腥冷的气扑面而来,舌苔白得像结了层霜。“这病跟人一模一样。”巴图皱着眉,“都是寒邪锁了窍,气出不来,汗也出不来。”
他让族人们把病羊赶到靠近火塘的毡房边,又让萨满把草药烟撒在羊圈里,可病羊的情况丝毫没好转,每天都有两三只倒在雪地里,身体硬得像块石头。
阿古拉的病时好时坏。喝了热马奶,能缓一阵子,可过不了多久,又开始咳嗽、发冷。他躺在毡毯上,望着帐篷顶的毡毛,忽然说:“爷爷,我昨天看见……看见有几只羊,在北边的沙丘下啃一种草,啃完之后,好像不怎么咳了。”
“什么草?”巴图眼睛一亮。
“就是那种矮矮的,茎秆一节一节的,叶子像针一样,灰绿色的……”阿古拉比划着,“以前没见羊啃过,昨天风小,我跟着羊群去那边,看见三只病羊在啃,啃完之后,它们站在太阳底下晒了会儿,竟然开始反刍了。”
巴图心里一动。草原上的羊最懂什么草能吃,什么草能治病。往年羊群误食了毒草,总会自己找些解毒的植物啃食。难道那种“一节一节的草”,能治这寒疫?
可他又犯了愁:部落里的人连走路都费劲,谁能去北边的沙丘下看个究竟?就算找到了那种草,人能吃吗?万一是毒草,岂不是雪上加霜?
夜里,巴图翻来覆去睡不着。火塘里的牛粪饼“噼啪”作响,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他想起年轻时,跟着父亲去漠南,见过汉人用草药治病,那些晒干的草根、树皮,煮在水里,就能治好多怪病。“或许,草原上的草,也藏着救人的法子。”他喃喃自语。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巴图就披上最厚的羊皮袄,拿起牧羊鞭,对守在阿古拉身边的老伴说:“我去北边沙丘看看。要是我没回来,就让阿古拉跟着萨满学认草药。”
第二章:沙丘寻踪,针叶草显异
北风像刀子似的刮在巴图脸上,他眯着眼,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北边沙丘走。雪没到了膝盖,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咳嗽时不时涌上喉咙,震得他胸口发疼。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终于到了阿古拉说的沙丘下。这里背风,雪薄了些,露出枯黄的草茎。巴图喘着气,靠在一块石头上,往四周望去——沙丘上长满了各种耐寒的植物:沙棘的枝条上挂着红果,沙蒿的叶子卷成了细条,还有些不知名的草,贴在地面上,像给沙丘盖了层补丁。
“哪有什么一节一节的草?”巴图揉了揉冻得发僵的眼睛,心里有些发沉。难道是阿古拉看错了?
他正要转身往回走,忽然听到“咩咩”的叫声。不远处,三只羊正低着头,在一簇草丛里啃食。巴图悄悄走过去,这三只羊正是昨天阿古拉说的病羊——昨天还蔫头耷脑,今天却精神了些,啃草的劲头很足,咳嗽声也轻了。
巴图的目光落在它们啃食的草上——那草果然像阿古拉说的:矮矮的,只有半尺高,茎秆是灰绿色的,一节一节的,像缩小的马鞭,叶子细得像针,边缘有些扎手。凑近了闻,有股奇怪的气味,不是沙蒿的清香,也不是沙棘的酸甜,而是一种辛辣中带着点苦涩的味道,像嚼了口没熟的野葱,直冲脑门。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拔起一株。草根黄褐,须根细密,茎秆中空,断面有黏性的汁液,那股辛辣味更浓了,呛得他打了个喷嚏,却奇异地觉得胸口的咳嗽感松快了些。
“就是它了!”巴图心里一阵激动。他又拔了几株,用草绳捆好,揣在怀里——那里暖和,能保住草的生气。
往回走的路上,巴图特意留意了这种草生长的地方:都在背风向阳的沙丘坡上,土壤干燥,周围没有积水,旁边总长着几丛沙棘。“看来这草喜干怕湿,还得靠着阳光才能长。”他暗暗记下,这是草原上识草的规矩:看草长在啥地方,就知道它性子是寒是热。
回到毡房时,巴图的眉毛和胡子都结了冰,怀里的草却依旧带着点潮气。阿古拉看见他回来,挣扎着坐起来:“爷爷,找到了吗?”巴图举起那捆草,笑着说:“找到了,咱的‘救命草’。”
萨满闻讯赶来,拿起草闻了闻,又用舌尖舔了舔,眉头皱成了疙瘩:“这草气味太烈,怕是带‘火性’,吃了会不会烧坏人?”巴图道:“病羊吃了都能好,人为啥不能试试?总比坐着等死强。”
他取了三株草,洗干净,切成小段,放进陶锅里,加了些雪水,架在火塘上煮。草一入沸水,那股辛辣味就弥漫开来,毡房里的人都忍不住皱起鼻子,阿古拉却抽了抽鼻子:“爷爷,闻着……身上好像不那么冷了。”
煮了一炷香的时间,水变成了淡黄色,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巴图舀出半碗,晾到不烫嘴时,先喝了一口。药汤很苦,带着强烈的辛辣,像喝了口掺了辣椒的烈酒,从舌尖辣到喉咙,再到胃里,瞬间激起一阵热流,顺着血脉往四肢窜。
“好家伙,这性子够烈!”巴图咂咂嘴,额头上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第三章:初试锋芒,热汗破寒邪
巴图喝完药汤,坐在火塘边,感觉浑身的热流越来越盛。
先是额头,然后是后背,接着是手心脚心,都冒出了汗。那汗不是大汗淋漓,而是细细密密的,像春天的小雨,慢慢浸湿了贴身的羊皮袄内层。随着汗水排出,他觉得之前冻得发僵的骨头缝里,像是有小虫子在爬,又痒又舒服;头痛减轻了,眼睛也亮了;胸口的咳嗽感彻底没了,喘气顺畅了,连鼻塞都通了些,能闻到火塘里牛粪的味道了。
“管用!真管用!”巴图又惊又喜,他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胳膊腿,之前的酸痛感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有了点想出去套马的力气。
萨满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摸了摸巴图的额头,又看了看他手心的汗,喃喃道:“真是神草,竟能把‘黑风怪’逼出来。”
巴图赶紧又舀了半碗药汤,吹凉了给阿古拉喝。阿古拉起初怕苦,皱着眉头抿了一口,随即眼睛一亮:“爷爷,这汤……喝下去肚子里暖暖的,鼻子好像也通了!”他几口就把药汤喝完了,没过半个时辰,小脸就沁出了汗珠,咳嗽声渐渐轻了,竟趴在毡毯上打起了小呼噜。
“睡了!孩子睡了!”巴图的老伴激动得抹起了眼泪。这半个月,阿古拉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部落。那些躺在毡毯上的族人,都挣扎着要来喝药汤。巴图让族人们排队,体质壮的给半碗,体质弱的给三分之一碗,小孩和老人只给一小口,怕药性太烈受不了。
最先喝药的是那个咳嗽得直打晃的放牧阿叔。他喝了药汤,不到一个时辰,就开始出汗,之前咳得发紧的胸口松开了,能顺畅地喘气了,他摸着自己的后背,惊喜地说:“多少年了,没出过这么舒服的汗!像在太阳底下晒透了似的!”
还有那个鼻塞的老阿妈,喝了药汤后,打了两个响亮的喷嚏,喷出些清鼻涕,然后长长地舒了口气:“通了!鼻子通了!能闻见奶茶香了!”
但也有例外。部落里最瘦弱的少年,喝了药汤后,汗出得太多,脸色发白,头晕目眩。巴图赶紧让他喝了半碗马奶,又裹紧羊皮袄躺了会儿,才缓过来。“看来这草性烈,虚人不能多喝。”巴图记下了这点,就像草原上套马,烈马要用软绳,不然会勒伤马。
他又把药汤倒进一个木盆里,端到羊圈,给那些病羊灌下去。羊起初不肯喝,巴图就让人掰开羊嘴,一点点灌进去。第二天一早,奇迹发生了:病羊们都站了起来,有的在啃食草料,有的在雪地里打滚,咳嗽声几乎听不见了,连那只瘫在地上的母羊,也能站起来给小羊羔喂奶了。
“神草!真是神草!”族人们围着巴图欢呼,把他举起来抛向空中。萨满也对着沙丘的方向拜了三拜,说这是“草原之神”送来的救命草。
巴图却望着那捆剩下的草,对族人们说:“不是神送来的,是咱自己找着的。草原给了咱牛羊,也给了咱治病的草,就看咱有没有本事发现。”他让年轻人们跟着他去沙丘采草,越多越好,还教他们怎么辨认:“看清楚了,茎秆带节,叶子像针,闻着辣嗓子,长在向阳的沙丘上——这就是咱的‘汗草’,能让咱出透汗,把寒邪赶出去的草。”
第四章:风草扬名,牧民识药性
“汗草”的名声,像草原上的野火,很快传到了邻近的匈奴部和鲜卑部。
那些部落也正被寒疫折磨,听说乌孙部用一种“带节的辣草”治好了病,都派了人来求药。巴图是个豪爽的人,对来求药的人说:“草是草原的,不是咱乌孙部独有的。要药可以,但得跟着咱学认草、采草,以后你们自己也能采。”
他带着各族的人去沙丘认草,教他们怎么看生长环境:“喜阳怕湿,沙地最好,黏土里长的不能要,那是变种,性凉,没用。”教他们怎么采:“要在晴天采,带着露水的草湿气重;采的时候留三分根,明年还能长。”教他们怎么保存:“阴干,不能暴晒,暴晒会跑了药性;干透了用麻袋装,挂在通风的地方。”
采回来的草多了,巴图又琢磨出不同的用法。他发现,单用“汗草”,虽然发汗快,但有的人会心慌,像揣了只兔子。有次,他喝了药汤后心慌,正好阿古拉给了他一块奶豆腐,吃下去没多久,心慌就好了。他试着在煮药时加块奶豆腐,果然,药汤喝起来不那么冲了,心慌的人也少了。
“奶豆腐是‘缓性子’的,能管住‘汗草’的烈脾气。”巴图对族人们说,就像套马时,既要用硬鞭催马,也要用软缰护着马嘴。
他还发现,“汗草”不光能治风寒,对“水肿”也有用。部落里有个老牧民,腿肿得像木桶,按下去一个坑半天起不来,巴图试着给他煮了“汗草”汤,喝了几剂,尿量增多,腿肿竟消了。“这草能把身子里多余的水,变成汗和尿排出去。”他又记下一条。
但也有失败的时候。有个牧民得了“风热病”——发热出汗,口干舌燥,巴图给他喝了“汗草”汤,结果病更重了,差点烧坏了脑子。巴图这才明白:“汗草只治‘无汗的寒病’,有汗的热病不能用,就像火上不能浇油。”
为了记清楚这些用法,巴图让萨满用兽骨在毡毯上刻下符号:一个带节的草茎,旁边刻着太阳(表阳证)、一滴汗(表无汗)、一个咳嗽的人(咳喘),这是能治的病;旁边划个叉,刻着月亮(里证)、满头大汗(自汗)、口干舌燥(热证),这是不能治的病。
这年冬天,草原上的寒疫渐渐平息了。各族的牧民们,见面不再问“羊下了多少羔”,而是问“采了多少‘汗草’”。他们给“汗草”起了个更形象的名字:“麻黄”——“麻”是说它的茎秆像麻绳,“黄”是说它性热,能祛寒邪,像太阳一样黄亮。
巴图的毡房里,挂满了各族送来的礼物:匈奴部的弯刀,鲜卑部的狐皮,还有一块刻着麻黄图案的木牌,那是各族首领联合送的,上面刻着一句话:“麻黄救草原,巴图活生民。”
巴图把木牌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对阿古拉说:“你看,草能救人,认草、用草的法子,更能救人。以后,你要把这些法子传给子孙,让他们知道,草原上的每株草,都藏着活下去的智慧。”
阿古拉点点头,手里拿着一株麻黄,仔细看着它带节的茎秆,像是要把这草的模样刻进心里。他知道,爷爷和麻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上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