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蒙古包外的“风解药”》上卷
热门推荐:
诸天从小阴间开始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大博学者的二次元
季汉刘璋
抗战:开局旅长,带云龙混成元帅
盛赋
下乡西北,满级知青带飞祖国!
出马诡契:我的当铺通阴阳
一秒一灵石,我在修真界当大佬
楔子:雪锁呼伦贝尔,风卷草原魂
民国三年的冬天,呼伦贝尔草原像是被天神打翻了的奶桶,白得晃眼。铅灰色的天空压得很低,低得能碰到敖包的顶,狂风卷着雪粒,像无数匹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横冲直撞,把蒙古包的毡帘抽得“噼啪”作响,连最耐寒的蒙古马,都缩在背风的土坡后,鼻孔里喷出的白气瞬间凝成了霜。
草原上的人都说,这是“白毛风”在发怒。它从贝加尔湖那边过来,带着冰碴子和寒气,能冻裂石头,能吹翻勒勒车,更能把人的骨头缝都冻透。
在这片被风雪吞噬的草原上,住着一个年轻的牧民,叫阿古拉。他刚满二十岁,骑着一匹叫“踏雪”的枣红马,赶着三百多只羊,是部落里最有冲劲的后生。他的蒙古包扎在克鲁伦河的支流旁,夏天时,那里水草丰美,羊群能吃成滚圆的雪球;可到了冬天,尤其是这样的“白毛风”天,日子就变得格外艰难。
阿古拉的阿妈在他十岁时就去世了,阿爸去年冬天赶着羊群去更远的草场,再也没回来——有人说被风雪埋了,有人说遇到了狼群。如今,蒙古包里就剩他一个人,和他的羊群相依为命。他常对“踏雪”说:“羊在,家就在;我在,羊就在。”可这次的“白毛风”,比他经历过的任何一次都凶,他心里隐隐有种不安,像被狼盯上的羊。
第一章:风雪困毡房,寒邪锁肺腑
“白毛风”刮到第三天,阿古拉的蒙古包,快成了风雪中的一叶孤舟。
毡帘被狂风撕开了一道口子,雪粒像小刀子一样往里灌,把地上的毡垫都打湿了。阿古拉用羊毛毡堵了好几次,都被风刮开。他缩在毡子堆里,裹着最厚的羊皮袄,还是觉得冷,那种冷不是皮肤表面的凉,是钻进骨头缝里的寒,让他牙齿不停地打颤,浑身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
更让他揪心的是羊群。
他的羊群被风雪困在离蒙古包不远的背风处,挤成一个巨大的白团。阿古拉几次想冲出去看看,都被狂风顶了回来。直到风势稍缓的间隙,他才连滚带爬地冲到羊群旁——最外围的几只小羊,已经冻得僵硬,身体硬得像块石头;母羊们护着小羊,却也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鼻孔里流出的清鼻涕,在嘴边冻成了冰碴;连最壮实的头羊,也耷拉着脑袋,没了往日的精神。
“对不起,是我没护住你们……”阿古拉抱着一只冻僵的小羊,眼泪掉下来,瞬间就在脸上结成了冰。
他把冻僵的羊拖回蒙古包,想靠毡房里的火塘暖暖,可火塘里的牛粪饼烧得并不旺,只能勉强维持一点温度。折腾了大半夜,阿古拉回到毡房时,突然觉得喉咙里像堵着一团冰,痒得厉害,忍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
那咳嗽声,像破锣被敲,又像风箱漏了风,每一声都扯得他胸口生疼,脸憋得发紫,眼睛里全是泪。他想躺下歇歇,可一躺下,就觉得胸口像压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只能半坐着,背靠着毡子,大口大口地喘气,每一次吸气,都带着冰冷的寒气,刺激得喉咙更痒,咳嗽更凶。
“阿古拉……阿古拉你咋了?”隔壁蒙古包的老阿妈其其格,听到他的咳嗽声,顶着风雪走了过来。她掀开毡帘,看到阿古拉蜷缩在毡子上,嘴唇乌青,额头上全是冷汗(却又瞬间冻成了霜),吓了一跳:“哎呀,这是被‘风邪’缠上了!寒邪锁了肺,再这样下去,肺要被冻裂了!”
其其格是部落里最年长的阿妈,见过的风雪比阿古拉吃过的盐还多,懂很多草原上的土法子。她摸了摸阿古拉的额头,又看了看他的舌苔(白得像雪),眉头皱成了疙瘩:“普通的生姜奶茶不管用了,这邪风太烈,得找‘风可汗’才能治。”
第二章:沙岗寻“可汗”,雪埋青茎显
“风可汗?”阿古拉咳着问,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那是……啥?”
其其格往火塘里添了块牛粪饼,火苗“噼啪”跳了跳,映着她满是皱纹的脸:“是沙岗子上的一种草,咱草原人叫它‘风可汗’。它不怕风,风越大,长得越精神;能解风带来的病,就像咱草原上最勇猛的可汗,能镇住所有邪气。”
她指着东南方向,那里被风雪模糊成一片白茫茫:“往东南走,翻过那道‘野狼坡’,有片沙岗子,背风向阳,雪下得薄。‘风可汗’就长在那,茎秆直挺挺的,叶片细得像针,深绿色,就算被雪埋了,也能戳出雪面,你一找就能找到。”
阿古拉挣扎着想站起来,可刚一动,就咳得更凶,眼前发黑。其其格按住他:“别急,等风小点儿再去。我给你煮碗热奶茶,先暖暖身子。”
她用铜壶煮了奶茶,加了点盐和黄油,逼着阿古拉喝下去。奶茶滑过喉咙,带来一丝暖意,可胸口的憋闷和咳嗽,一点没减轻。
等到傍晚,风势稍微小了点,阿古拉再也等不及了。他知道,再拖下去,自己真的要被这“风邪”拖垮了,羊群也没人管了。他裹上最厚的羊皮袄,戴上狐狸皮帽子,把脸埋在帽檐里,抓起一把蒙古刀(用来挖草),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东南方向走。
雪深得没了膝盖,每走一步,都像在泥里拔腿,费劲得很。狂风像野兽一样在耳边嘶吼,吹得他站立不稳,好几次都差点被刮倒。他的咳嗽越来越厉害,每咳一声,都觉得肺要被咳出来,只能走几步,就停下来喘口气,用冻得发僵的手捶捶胸口。
“不能倒下……羊群还等着我……”阿古拉咬着牙,心里默念着其其格的话,朝着沙岗子的方向挪。他的眼前开始发黑,好几次把雪堆看成了沙岗子,扑过去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不知道走了多久,也许是一个时辰,也许是两个时辰,就在他快要撑不住的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稍微高出地面的沙岗子——那里的雪果然薄了很多,风也被挡住了不少。
阿古拉眼睛一亮,像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连滚带爬地扑过去。他在沙岗子上扒开积雪,果然!一簇簇深绿色的草,从雪地里戳出来,茎秆笔直,有半尺多高,一节一节的,像草原上勇士的脊梁;叶片细得像绣花针,边缘有点扎手,沾着雪粒,却依旧透着韧劲,一点都没有被冻蔫的样子。
“找到了……找到‘风可汗’了……”阿古拉激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冻在脸上,像挂了串冰珠。他顾不上冷,也顾不上咳,用蒙古刀小心翼翼地在草周围挖起来。这草的根扎得很深,须根密密麻麻地扒着沙土,他费了好大劲,才连根拔起一把,根茎是黄棕色的,带着股淡淡的、却很特别的气味,有点辛辣,又有点像雨后草原的腥气,闻着就让人精神一振。
他不敢多挖,怕伤了这草的根,只采了足够用的几把,用草绳捆好,揣在怀里——那里贴着胸口,能让草少受点冻。
往回走的时候,阿古拉觉得脚步轻快了些,也许是找到了药草的缘故,也许是心里的希望支撑着。他怀里的“风可汗”,像揣了个小暖炉,隐隐透着股生气,让他觉得,自己一定能挺过去。
第三章:雪水煮青茎,汗透羊皮袄
阿古拉回到蒙古包时,已经快半夜了。
其其格一直守在他的蒙古包里,见他回来,赶紧扶他坐下,接过他怀里的“风可汗”,仔细看了看,点点头:“对,就是它!这‘风可汗’,茎秆越直,气味越冲,药效就越好,你采的这几把,都是好样的!”
她没让阿古拉歇着,立刻动手处理药草。她把“风可汗”的根和须剪掉,只留茎秆和叶片,用雪水(草原上的雪干净,适合煮药)洗了洗,然后切成小段,放进铜壶里,加满雪水,架在火塘上煮。
铜壶里的水很快就开了,“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一股越来越浓的气味弥漫开来——那气味比刚才闻的更冲,辛辣中带着点苦味,像煮了辣椒的奶茶,呛得阿古拉直咳嗽,却奇异地觉得胸口的憋闷感松快了些。
“这味才对,”其其格看着铜壶里的水变成淡黄色,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满意地点点头,“‘风可汗’的劲儿都煮出来了,这是它在跟邪风打架呢。”
她把药汤倒进一个粗瓷碗里,晾到不烫嘴时,递给阿古拉:“快喝了,趁热喝,喝完盖上毡子,发点汗,把邪风从骨头缝里赶出来。记住,别出大汗,微微出汗就行,不然会伤了元气,像被狼咬了一口,好得慢。”
阿古拉接过碗,药汤很苦,带着强烈的辛辣,喝下去喉咙里火辣辣的,像吞了一口掺了辣椒的烈酒。可他没敢停,一口气喝了两碗。
喝完药汤,其其格给他盖上厚厚的羊毛毡,连脑袋都盖住了,只留个缝透气。阿古拉躺在毡子下,觉得浑身渐渐发热,起初是肚子里暖暖的,然后是胸口,接着是四肢,最后连手心脚心都冒出了汗。
那汗不是大汗淋漓,是细细密密的,像春雨滋润土地,慢慢渗透了贴身的衬衣,又浸湿了外面的羊皮袄。随着汗水排出,阿古拉觉得浑身的骨头缝都舒展开了,之前的紧绷、酸痛感一点点消失;咳嗽也减轻了,不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咳,变成了偶尔一两声,胸口的憋闷感彻底没了,喘气顺畅了很多。
他在毡子下躺了约莫一个时辰,觉得汗出得差不多了,才慢慢掀开毡子。一股热气冒出来,带着药汤的气味。阿古拉摸了摸额头,汗已经干了,只留下一层细盐;再咳嗽两声,虽然还有点痒,却轻松了很多,胸口也不疼了。
“舒服……像被太阳晒透了……”阿古拉笑着说,声音虽然还有点哑,却有了力气。
其其格看着他,也笑了,露出没了牙的牙床:“你看,‘风可汗’厉害吧?它不怕风,还能把风带来的病赶走,不愧叫‘可汗’。”
她又煮了一碗药汤,让阿古拉第二天早上再喝:“巩固一下,把剩下的邪风赶干净。这草是沙岗子的宝贝,用完了根要埋回去,明年还能长,别糟践了。”
阿古拉点点头,心里对这“风可汗”充满了敬畏。他望着窗外渐渐小了的风雪,又看了看铜壶里剩下的药渣,觉得这草不仅是药,更像是草原派来的使者,在他最危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第四章:沙岗培新土,“可汗”护草原
第二天一早,风雪停了。
太阳像个淡红色的圆饼,挂在草原尽头,把雪照得亮晶晶的,晃得人睁不开眼。阿古拉喝了剩下的药汤,觉得浑身有了力气,咳嗽基本好了,只是还有点痰,吐出来就舒服了。
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羊群。还好,除了冻死的几只小羊,大部分羊都活了下来,在雪地里啃着被风吹出来的枯草。阿古拉给羊群喂了点储备的干草,又给那匹叫“踏雪”的枣红马添了料,心里踏实了不少。
然后,他拿着昨天挖“风可汗”剩下的根须,裹上点湿润的沙土,往东南的沙岗子走去。雪后的草原,一片寂静,只有他的脚步声和偶尔的鸟鸣。阳光照在雪上,反射出的光有点刺眼,却也带来了一丝暖意。
到了沙岗子,阿古拉找到昨天挖草的地方,用蒙古刀挖了个坑,把根须埋进去,又培了些新土,还从旁边捧了些干净的雪盖在上面。“风可汗,谢谢你救了我,”他对着土堆说,“我给你培点土,明年你要长得更壮实,还要帮更多人赶走邪风。”
他不知道的是,其其格也跟了过来,远远地看着他,欣慰地点点头。这个年轻的后生,不仅勇敢,还懂得感恩,是个好孩子。
回到部落,阿古拉把自己被“风可汗”治好的事,告诉了其他牧民。有人不信,说:“草能治病?还是治这厉害的风邪?”也有人半信半疑,说:“要是真管用,下次我家汉子受了寒,也去采点试试。”
没过几天,部落里的老牧民巴图,也被风雪吹得受了寒,症状和阿古拉一模一样:恶寒无汗,咳嗽喘促,脸憋得发紫。巴图的儿子急得团团转,阿古拉听说了,赶紧去沙岗子采了“风可汗”,按照其其格教的法子,煮了药汤给巴图喝。
巴图喝了药汤,果然也出了汗,咳嗽减轻,两天就好了。“这‘风可汗’,真是神草!”巴图拉着阿古拉的手,一个劲地谢他,“要不是你,我这把老骨头,怕是要被风邪叼走了。”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部落里的人都知道了“风可汗”能治风寒咳喘。有人受了寒,就去找阿古拉,阿古拉总是很乐意地带他们去沙岗子采草,教他们怎么煮,怎么喝,怎么培土。
“阿古拉,这‘风可汗’,到底是啥草啊?”有牧民好奇地问。阿古拉也不知道,就去问其其格。
其其格坐在毡房里,手里捻着羊毛线,慢悠悠地说:“汉人的药铺里,叫它‘麻黄’。咱草原人叫它‘风可汗’,因为它像可汗一样,能镇住风邪,保护咱草原人。”她指着窗外的沙岗子,“你看它长在沙岗上,不怕风吹日晒,就像站岗的哨兵,自己站得稳,还不忘给路过的人治病。”
阿古拉觉得“哨兵”这个说法很贴切。他每次赶羊群经过沙岗子,都会特意绕过去,给“风可汗”培点土,拔拔周围的杂草。他还在沙岗子周围用石头垒了个圈,防止牛羊啃食。
“这是咱草原的哨兵,得保护好。”阿古拉对跟他一起放羊的小伙伴说。小伙伴们也学着他的样子,爱护着沙岗子上的“风可汗”。
秋天的时候,阿古拉发现,“风可汗”结了细小的种子,他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撒在沙岗子周围。其其格说:“这样,明年就有更多的‘风可汗’,能帮更多人了。”
草原上的风,依旧吹着;沙岗上的“风可汗”,依旧长着。阿古拉赶着羊群,走在草原上,心里踏实得很。他知道,只要有“风可汗”在,再厉害的“白毛风”带来的邪病,他们都不怕了。这株草,就像草原上的约定,无声地守护着每一个在风雪中奔波的牧民。
而关于“风可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传唱……
(上卷终)
民国三年的冬天,呼伦贝尔草原像是被天神打翻了的奶桶,白得晃眼。铅灰色的天空压得很低,低得能碰到敖包的顶,狂风卷着雪粒,像无数匹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横冲直撞,把蒙古包的毡帘抽得“噼啪”作响,连最耐寒的蒙古马,都缩在背风的土坡后,鼻孔里喷出的白气瞬间凝成了霜。
草原上的人都说,这是“白毛风”在发怒。它从贝加尔湖那边过来,带着冰碴子和寒气,能冻裂石头,能吹翻勒勒车,更能把人的骨头缝都冻透。
在这片被风雪吞噬的草原上,住着一个年轻的牧民,叫阿古拉。他刚满二十岁,骑着一匹叫“踏雪”的枣红马,赶着三百多只羊,是部落里最有冲劲的后生。他的蒙古包扎在克鲁伦河的支流旁,夏天时,那里水草丰美,羊群能吃成滚圆的雪球;可到了冬天,尤其是这样的“白毛风”天,日子就变得格外艰难。
阿古拉的阿妈在他十岁时就去世了,阿爸去年冬天赶着羊群去更远的草场,再也没回来——有人说被风雪埋了,有人说遇到了狼群。如今,蒙古包里就剩他一个人,和他的羊群相依为命。他常对“踏雪”说:“羊在,家就在;我在,羊就在。”可这次的“白毛风”,比他经历过的任何一次都凶,他心里隐隐有种不安,像被狼盯上的羊。
第一章:风雪困毡房,寒邪锁肺腑
“白毛风”刮到第三天,阿古拉的蒙古包,快成了风雪中的一叶孤舟。
毡帘被狂风撕开了一道口子,雪粒像小刀子一样往里灌,把地上的毡垫都打湿了。阿古拉用羊毛毡堵了好几次,都被风刮开。他缩在毡子堆里,裹着最厚的羊皮袄,还是觉得冷,那种冷不是皮肤表面的凉,是钻进骨头缝里的寒,让他牙齿不停地打颤,浑身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
更让他揪心的是羊群。
他的羊群被风雪困在离蒙古包不远的背风处,挤成一个巨大的白团。阿古拉几次想冲出去看看,都被狂风顶了回来。直到风势稍缓的间隙,他才连滚带爬地冲到羊群旁——最外围的几只小羊,已经冻得僵硬,身体硬得像块石头;母羊们护着小羊,却也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鼻孔里流出的清鼻涕,在嘴边冻成了冰碴;连最壮实的头羊,也耷拉着脑袋,没了往日的精神。
“对不起,是我没护住你们……”阿古拉抱着一只冻僵的小羊,眼泪掉下来,瞬间就在脸上结成了冰。
他把冻僵的羊拖回蒙古包,想靠毡房里的火塘暖暖,可火塘里的牛粪饼烧得并不旺,只能勉强维持一点温度。折腾了大半夜,阿古拉回到毡房时,突然觉得喉咙里像堵着一团冰,痒得厉害,忍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
那咳嗽声,像破锣被敲,又像风箱漏了风,每一声都扯得他胸口生疼,脸憋得发紫,眼睛里全是泪。他想躺下歇歇,可一躺下,就觉得胸口像压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只能半坐着,背靠着毡子,大口大口地喘气,每一次吸气,都带着冰冷的寒气,刺激得喉咙更痒,咳嗽更凶。
“阿古拉……阿古拉你咋了?”隔壁蒙古包的老阿妈其其格,听到他的咳嗽声,顶着风雪走了过来。她掀开毡帘,看到阿古拉蜷缩在毡子上,嘴唇乌青,额头上全是冷汗(却又瞬间冻成了霜),吓了一跳:“哎呀,这是被‘风邪’缠上了!寒邪锁了肺,再这样下去,肺要被冻裂了!”
其其格是部落里最年长的阿妈,见过的风雪比阿古拉吃过的盐还多,懂很多草原上的土法子。她摸了摸阿古拉的额头,又看了看他的舌苔(白得像雪),眉头皱成了疙瘩:“普通的生姜奶茶不管用了,这邪风太烈,得找‘风可汗’才能治。”
第二章:沙岗寻“可汗”,雪埋青茎显
“风可汗?”阿古拉咳着问,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那是……啥?”
其其格往火塘里添了块牛粪饼,火苗“噼啪”跳了跳,映着她满是皱纹的脸:“是沙岗子上的一种草,咱草原人叫它‘风可汗’。它不怕风,风越大,长得越精神;能解风带来的病,就像咱草原上最勇猛的可汗,能镇住所有邪气。”
她指着东南方向,那里被风雪模糊成一片白茫茫:“往东南走,翻过那道‘野狼坡’,有片沙岗子,背风向阳,雪下得薄。‘风可汗’就长在那,茎秆直挺挺的,叶片细得像针,深绿色,就算被雪埋了,也能戳出雪面,你一找就能找到。”
阿古拉挣扎着想站起来,可刚一动,就咳得更凶,眼前发黑。其其格按住他:“别急,等风小点儿再去。我给你煮碗热奶茶,先暖暖身子。”
她用铜壶煮了奶茶,加了点盐和黄油,逼着阿古拉喝下去。奶茶滑过喉咙,带来一丝暖意,可胸口的憋闷和咳嗽,一点没减轻。
等到傍晚,风势稍微小了点,阿古拉再也等不及了。他知道,再拖下去,自己真的要被这“风邪”拖垮了,羊群也没人管了。他裹上最厚的羊皮袄,戴上狐狸皮帽子,把脸埋在帽檐里,抓起一把蒙古刀(用来挖草),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东南方向走。
雪深得没了膝盖,每走一步,都像在泥里拔腿,费劲得很。狂风像野兽一样在耳边嘶吼,吹得他站立不稳,好几次都差点被刮倒。他的咳嗽越来越厉害,每咳一声,都觉得肺要被咳出来,只能走几步,就停下来喘口气,用冻得发僵的手捶捶胸口。
“不能倒下……羊群还等着我……”阿古拉咬着牙,心里默念着其其格的话,朝着沙岗子的方向挪。他的眼前开始发黑,好几次把雪堆看成了沙岗子,扑过去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不知道走了多久,也许是一个时辰,也许是两个时辰,就在他快要撑不住的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稍微高出地面的沙岗子——那里的雪果然薄了很多,风也被挡住了不少。
阿古拉眼睛一亮,像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连滚带爬地扑过去。他在沙岗子上扒开积雪,果然!一簇簇深绿色的草,从雪地里戳出来,茎秆笔直,有半尺多高,一节一节的,像草原上勇士的脊梁;叶片细得像绣花针,边缘有点扎手,沾着雪粒,却依旧透着韧劲,一点都没有被冻蔫的样子。
“找到了……找到‘风可汗’了……”阿古拉激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冻在脸上,像挂了串冰珠。他顾不上冷,也顾不上咳,用蒙古刀小心翼翼地在草周围挖起来。这草的根扎得很深,须根密密麻麻地扒着沙土,他费了好大劲,才连根拔起一把,根茎是黄棕色的,带着股淡淡的、却很特别的气味,有点辛辣,又有点像雨后草原的腥气,闻着就让人精神一振。
他不敢多挖,怕伤了这草的根,只采了足够用的几把,用草绳捆好,揣在怀里——那里贴着胸口,能让草少受点冻。
往回走的时候,阿古拉觉得脚步轻快了些,也许是找到了药草的缘故,也许是心里的希望支撑着。他怀里的“风可汗”,像揣了个小暖炉,隐隐透着股生气,让他觉得,自己一定能挺过去。
第三章:雪水煮青茎,汗透羊皮袄
阿古拉回到蒙古包时,已经快半夜了。
其其格一直守在他的蒙古包里,见他回来,赶紧扶他坐下,接过他怀里的“风可汗”,仔细看了看,点点头:“对,就是它!这‘风可汗’,茎秆越直,气味越冲,药效就越好,你采的这几把,都是好样的!”
她没让阿古拉歇着,立刻动手处理药草。她把“风可汗”的根和须剪掉,只留茎秆和叶片,用雪水(草原上的雪干净,适合煮药)洗了洗,然后切成小段,放进铜壶里,加满雪水,架在火塘上煮。
铜壶里的水很快就开了,“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一股越来越浓的气味弥漫开来——那气味比刚才闻的更冲,辛辣中带着点苦味,像煮了辣椒的奶茶,呛得阿古拉直咳嗽,却奇异地觉得胸口的憋闷感松快了些。
“这味才对,”其其格看着铜壶里的水变成淡黄色,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满意地点点头,“‘风可汗’的劲儿都煮出来了,这是它在跟邪风打架呢。”
她把药汤倒进一个粗瓷碗里,晾到不烫嘴时,递给阿古拉:“快喝了,趁热喝,喝完盖上毡子,发点汗,把邪风从骨头缝里赶出来。记住,别出大汗,微微出汗就行,不然会伤了元气,像被狼咬了一口,好得慢。”
阿古拉接过碗,药汤很苦,带着强烈的辛辣,喝下去喉咙里火辣辣的,像吞了一口掺了辣椒的烈酒。可他没敢停,一口气喝了两碗。
喝完药汤,其其格给他盖上厚厚的羊毛毡,连脑袋都盖住了,只留个缝透气。阿古拉躺在毡子下,觉得浑身渐渐发热,起初是肚子里暖暖的,然后是胸口,接着是四肢,最后连手心脚心都冒出了汗。
那汗不是大汗淋漓,是细细密密的,像春雨滋润土地,慢慢渗透了贴身的衬衣,又浸湿了外面的羊皮袄。随着汗水排出,阿古拉觉得浑身的骨头缝都舒展开了,之前的紧绷、酸痛感一点点消失;咳嗽也减轻了,不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咳,变成了偶尔一两声,胸口的憋闷感彻底没了,喘气顺畅了很多。
他在毡子下躺了约莫一个时辰,觉得汗出得差不多了,才慢慢掀开毡子。一股热气冒出来,带着药汤的气味。阿古拉摸了摸额头,汗已经干了,只留下一层细盐;再咳嗽两声,虽然还有点痒,却轻松了很多,胸口也不疼了。
“舒服……像被太阳晒透了……”阿古拉笑着说,声音虽然还有点哑,却有了力气。
其其格看着他,也笑了,露出没了牙的牙床:“你看,‘风可汗’厉害吧?它不怕风,还能把风带来的病赶走,不愧叫‘可汗’。”
她又煮了一碗药汤,让阿古拉第二天早上再喝:“巩固一下,把剩下的邪风赶干净。这草是沙岗子的宝贝,用完了根要埋回去,明年还能长,别糟践了。”
阿古拉点点头,心里对这“风可汗”充满了敬畏。他望着窗外渐渐小了的风雪,又看了看铜壶里剩下的药渣,觉得这草不仅是药,更像是草原派来的使者,在他最危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第四章:沙岗培新土,“可汗”护草原
第二天一早,风雪停了。
太阳像个淡红色的圆饼,挂在草原尽头,把雪照得亮晶晶的,晃得人睁不开眼。阿古拉喝了剩下的药汤,觉得浑身有了力气,咳嗽基本好了,只是还有点痰,吐出来就舒服了。
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羊群。还好,除了冻死的几只小羊,大部分羊都活了下来,在雪地里啃着被风吹出来的枯草。阿古拉给羊群喂了点储备的干草,又给那匹叫“踏雪”的枣红马添了料,心里踏实了不少。
然后,他拿着昨天挖“风可汗”剩下的根须,裹上点湿润的沙土,往东南的沙岗子走去。雪后的草原,一片寂静,只有他的脚步声和偶尔的鸟鸣。阳光照在雪上,反射出的光有点刺眼,却也带来了一丝暖意。
到了沙岗子,阿古拉找到昨天挖草的地方,用蒙古刀挖了个坑,把根须埋进去,又培了些新土,还从旁边捧了些干净的雪盖在上面。“风可汗,谢谢你救了我,”他对着土堆说,“我给你培点土,明年你要长得更壮实,还要帮更多人赶走邪风。”
他不知道的是,其其格也跟了过来,远远地看着他,欣慰地点点头。这个年轻的后生,不仅勇敢,还懂得感恩,是个好孩子。
回到部落,阿古拉把自己被“风可汗”治好的事,告诉了其他牧民。有人不信,说:“草能治病?还是治这厉害的风邪?”也有人半信半疑,说:“要是真管用,下次我家汉子受了寒,也去采点试试。”
没过几天,部落里的老牧民巴图,也被风雪吹得受了寒,症状和阿古拉一模一样:恶寒无汗,咳嗽喘促,脸憋得发紫。巴图的儿子急得团团转,阿古拉听说了,赶紧去沙岗子采了“风可汗”,按照其其格教的法子,煮了药汤给巴图喝。
巴图喝了药汤,果然也出了汗,咳嗽减轻,两天就好了。“这‘风可汗’,真是神草!”巴图拉着阿古拉的手,一个劲地谢他,“要不是你,我这把老骨头,怕是要被风邪叼走了。”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部落里的人都知道了“风可汗”能治风寒咳喘。有人受了寒,就去找阿古拉,阿古拉总是很乐意地带他们去沙岗子采草,教他们怎么煮,怎么喝,怎么培土。
“阿古拉,这‘风可汗’,到底是啥草啊?”有牧民好奇地问。阿古拉也不知道,就去问其其格。
其其格坐在毡房里,手里捻着羊毛线,慢悠悠地说:“汉人的药铺里,叫它‘麻黄’。咱草原人叫它‘风可汗’,因为它像可汗一样,能镇住风邪,保护咱草原人。”她指着窗外的沙岗子,“你看它长在沙岗上,不怕风吹日晒,就像站岗的哨兵,自己站得稳,还不忘给路过的人治病。”
阿古拉觉得“哨兵”这个说法很贴切。他每次赶羊群经过沙岗子,都会特意绕过去,给“风可汗”培点土,拔拔周围的杂草。他还在沙岗子周围用石头垒了个圈,防止牛羊啃食。
“这是咱草原的哨兵,得保护好。”阿古拉对跟他一起放羊的小伙伴说。小伙伴们也学着他的样子,爱护着沙岗子上的“风可汗”。
秋天的时候,阿古拉发现,“风可汗”结了细小的种子,他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撒在沙岗子周围。其其格说:“这样,明年就有更多的‘风可汗’,能帮更多人了。”
草原上的风,依旧吹着;沙岗上的“风可汗”,依旧长着。阿古拉赶着羊群,走在草原上,心里踏实得很。他知道,只要有“风可汗”在,再厉害的“白毛风”带来的邪病,他们都不怕了。这株草,就像草原上的约定,无声地守护着每一个在风雪中奔波的牧民。
而关于“风可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传唱……
(上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