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麻烦草”的教训》下卷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麻烦草”的教训》下卷

    第五章:辨根识茎,青囊书补记

    年轻郎中跪在老郎中面前,捧着那堆让他栽了跟头的麻黄根,眼眶通红:“师父,弟子知错了!求您教我怎么分清这根和茎!”

    老郎中扶起他,指着药篓里的麻黄——茎青劲带节,断面红棕,掐开有黏滑的黄汁;根黄褐多须,断面黄白,摸起来涩手,汁液少而稠。“你看,”老郎中拿起一根茎,“这茎像春芽,往上长,性属阳,能发散,故能发汗;这根像秋根,往下扎,性属阴,能收敛,故能止汗。天地万物,阴阳相济,这草的根与茎,就是一对‘阴阳’,弄错了,就是逆天而行。”

    他领着年轻郎中去后山,指着丛生的麻黄:“采茎要在立秋后,那时茎秆最壮,去净根须,留着青茎;挖根要在霜降后,那时根里养分足,剪去茎苗,只留黄根。记住,用茎则茎是宝,用根则根是药,混了就是害!”

    年轻郎中掏出随身携带的“青囊书”——那是他出师时师父给的空白药谱,他蹲在地上,用炭笔细细画出麻黄茎与根的形态:茎画成向上的箭头,旁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根画成向下的箭头,旁注“止盗汗、虚汗”,还特意画了个叉,注明“茎根不可混用”。

    老郎中又教他试药:“亲自尝尝,记着它们的性子。”年轻郎中嚼了段茎,苦中带辛,咽下去浑身发暖;嚼了块根,涩中带甘,咽下去嗓子眼发紧,后背微微发凉。“这就是‘阳动阴静’的滋味,”老郎中说,“记牢了,比看书管用。”

    第六章:错用再酿祸,教训刻心骨

    回到村里,年轻郎中憋着一股劲想挽回名声。没过几天,邻村有个妇人产后虚汗不止,抱着孩子直打颤,家里人急得团团转。年轻郎中想起老郎中的话,觉得“这是根的活儿”,便背着药篓去挖了麻黄根,煮水给妇人喝。

    谁知,妇人喝了一剂,虚汗竟真的少了!年轻郎中大喜,觉得自己学会了,又煮了两剂让她接着喝。可第三天,妇人忽然说心慌得厉害,奶水也少了。

    老郎中闻讯赶来,诊了脉,又看了药渣,眉头紧锁:“你没忘‘中病即止’吧?麻黄根虽能止汗,却性涩,多喝了会滞气血,产妇本就虚,哪禁得住这么涩?”他让妇人停喝麻黄根,改喝红糖生姜汤,加了点黄芪,妇人的心慌才慢慢缓过来,奶水也多了。

    “记住,”老郎中对年轻郎中说,“不光要辨部位,还要看体质、知进退。茎能发汗,却不可给体虚的人多喝;根能止汗,也不可给气血弱的人久用。药是好药,用过头了,就成了毒。”

    年轻郎中在青囊书上又添一笔:“麻黄根,止汗需中病即止,体虚者慎用,产妇忌久服。”他把这页折了个角,像在心上刻了道疤。

    第七章:茎根分治,妙手挽危局

    转年春天,村里闹“风寒疫”,一半人无汗发烧,一半人虚汗不止,愁坏了村民。年轻郎中主动请命,老郎中点头让他试试。

    他先给无汗的病人煮麻黄茎汤,去根节,加桂枝,嘱咐“汗出透就停”。有个壮汉喝了,汗出如微雨,烧退咳止,竖大拇指说:“还是年轻先生的药管用!”

    接着给虚汗的病人煮麻黄根汤,去茎苗,加浮小麦,说:“这汤能把汗锁住,却不伤身子。”有个老汉喝了,虚汗渐止,精神也足了,笑说:“这根真比补丁还管用,能把汗‘补’住!”

    最棘手的是个“白天无汗发烧,夜里虚汗不止”的少年。年轻郎中犯了难,请教老郎中。老郎中说:“这是‘寒热错杂’,白天用茎发其表,夜里用根固其里,分时用药。”

    年轻郎中按此法,白天给少年喝茎汤,夜里喝根汤,加了点甘草调和,三天后,少年的烧退了,虚汗也止了。村民们都说:“这年轻先生是真懂药了,把麻黄的茎和根用活了!”

    第八章:“麻烦草”正名,药理传四方

    经历了这几番波折,年轻郎中终于明白:麻黄不是“麻烦草”,是“明白草”——明白它的根与茎,明白它的性子,就能救人;糊涂它的部位,乱用它的剂量,才会添“麻烦”。

    他把自己的教训编成了顺口溜,教给村里的孩童:“麻黄草,分根茎,茎发汗,根止津;用错了,添麻烦,辨清了,是救星;虚人少用茎,产妇慎久根,中病即止,记在心。”

    孩童们在村口传唱,路过的货郎、行脚僧听了,就把这顺口溜带到其他地方。渐渐地,“麻黄茎根功效反”的道理,传遍了十里八乡。药铺里的麻黄,也开始分柜放:茎放“发汗药”柜,根放“止汗药”柜,标签写得清清楚楚,再也没人弄混。

    有个外地郎中路过,听说了年轻郎中的故事,特意来讨教。年轻郎中拿出青囊书,把自己的错处、悟处一一指给他看,说:“我这书里,一半是药方,一半是教训,后者比前者金贵。”

    第九章:岁月磨成医,薪火永不灭

    几十年后,年轻郎中变成了老郎中,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说起麻黄,眼睛依旧发亮。他收了个小徒弟,第一件事就是带他去后山认麻黄。

    “你看这茎,”老郎中指着青劲的草茎,“向上长,像要把邪气顶出去;这根,往下扎,像要把正气守牢。”他让小徒弟临摹青囊书上的图,背那首顺口溜,还讲自己当年的糗事:“我年轻时,把根当茎用,差点害了人,这教训,得代代传下去。”

    小徒弟似懂非懂,却把“辨部位、明功效、知进退”九个字刻在了新的青囊书上。

    后来,这村的郎中换了一辈又一辈,麻黄的故事也传了一代又一代。人们说起麻黄,总会提那个“麻烦草”的教训,说:“草木有灵,各部位有各部位的本事,用药的人,得有双亮眼睛,颗细心,不然,再好的草,也会惹麻烦。”

    尾声:草名载教训,用药需敬畏

    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有块石碑,是后来的村民立的,上面刻着:“麻黄非麻烦,用错才添乱;茎发汗,根止汗,部位分清楚,药效自显现。”

    石碑旁,常坐着晒太阳的老人,给围着的娃娃们讲那个年轻郎中的故事。娃娃们指着后山的麻黄,似懂非懂地点头,眼里闪着光——那光里,有对草木的敬畏,有对教训的铭记,更有对“用药需谨慎”的懵懂认知。

    风掠过麻黄丛,茎与根在土里土里相连,在风中各展其能,像在诉说:草木无言,却藏着生死的密码;医者有心,当怀着敬畏去解读。那个叫“麻烦草”的教训,从来不是否定草木的价值,而是提醒世人:对自然的馈赠,唯有懂它、敬它、善用它,才能让每一株草,都成为救人的药,而非惹祸的根。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