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3章 凌晨三点的书房微光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第3章 凌晨三点的书房微光

    云天3号审批通过后的第五十八天,凌晨三点,叶家别墅陷入了一种近乎凝滞的寂静。智能温控系统将室内温度稳定在22.5c,湿度精确到45%,空气循环系统发出的低鸣被压缩在20分贝以下,理论上,这是人类睡眠的最佳环境参数。

    但叶可南的大脑却像一台超频运转的服务器,拒绝进入休眠模式。

    他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草稿纸上布满了复杂的拓扑学公式,红蓝两色笔迹交织成一张立体的思维网络。他正在尝试破解“克莱因瓶在十一维空间中的自我映射”难题——这个问题与云天3号的虫洞稳定机制隐隐相关,父亲叶云天曾半开玩笑地说:“解开它,你就能摸到时空的脉搏了。”

    笔尖在纸面停顿了超过十秒。叶可南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落在公式链的断裂处。他需要参考《高维拓扑与时空结构》里的一个经典模型,那本书放在一楼书房靠窗的第三排书架,书脊上有他做过的特殊标记——一个用数学符号组合成的微型笑脸。

    起身时,木质地板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响。叶可南的脚步很轻,他对别墅里的每一块地板的承重反馈都了如指掌,甚至建立过一个“夜间行走噪音最小化路径模型”。从二楼卧室到一楼书房,最优路线是沿着楼梯扶手内侧的边缘下行,经过客厅时避开波斯地毯的边缘——那里的纤维摩擦声会比其他区域高出3分贝。

    书房的门虚掩着,留出一道不到两指宽的缝隙。

    叶可南的脚步顿住了。

    按照他的“家庭活动概率模型”,这个时间点,书房应该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母亲林月瞳有睡前锁好书房的习惯,这个行为的执行概率是99.7%,唯一的例外是她深夜突发灵感需要记录,但那种情况下,书房里会亮起她惯用的暖黄色台灯,而不是……

    门缝里透出的是冷白色的光线,强度稳定在60流明左右,这是书房应急灯的参数,通常只在主电源故障时才会启动。更让叶可南警觉的是,他听到了键盘敲击声——不是母亲常用的无线键盘那种柔和的硅胶触感音,而是一种带着金属质感的清脆声响,间隔均匀得像是节拍器。

    他的心跳频率产生了一个微小的波动,偏离了日常的68次\/分钟。

    叶可南放轻呼吸,像一个潜行的几何学家,将自己的影子贴在走廊的墙面上,视线通过门缝的几何中心,精准地切入书房内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熟悉的背影。

    林月瞳穿着她常穿的米白色真丝睡袍,长发松松地挽在脑后,露出纤细的脖颈。她正站在靠窗的书架前,手里拿着的东西在冷光下反射出银亮的光泽——叶可南的瞳孔微微收缩,那是“生物识别适配装置”,一个形似银色手环的精密仪器,母亲称之为“云天3号的基因钥匙”。

    部件b。叶可南在心里给它标上了代号。作为云天3号与人体基因匹配的核心部件,这个手环内部封装着纳米级的基因传感器,能在0.3秒内完成使用者的dNA序列比对,是防止虫洞能量场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关键屏障。

    母亲深夜在书房拿这个做什么?

    叶可南的目光聚焦在“母亲”的手上。林月瞳有个习惯,每次拿起这个手环,都会先用指腹轻轻擦拭表面的指纹传感器,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初生的婴儿——这个动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是2.3秒,力度曲线呈现平滑的波浪形。

    但眼前的“母亲”,手指的动作却带着一种近乎粗暴的决绝。

    她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手环内侧的边缘,指甲几乎要嵌进金属缝隙里,另一只手拿着一把微型螺丝刀,以一个精准的45度角撬动着什么。那不是拆卸,更像是一种破坏性的剥离。叶可南甚至能通过光线的反射,看到手环表面出现了一道细微的划痕——这在现实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母亲对这个装置的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她的那些诺贝尔奖提名证书。

    键盘敲击声再次响起。“母亲”侧身走向书桌,叶可南的视线捕捉到了她敲击键盘的手指。

    节奏。

    这是叶可南建立的“家庭行为轨迹模型”中最核心的参数之一。他曾用三个月时间,记录家人敲击键盘的间隔、力度、手指交替频率,建立了一套独一无二的“行为指纹”。母亲的敲击模式是典型的“双峰型”,在输入英文和数字时会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间隔波动范围在0.2-0.8秒之间,带着生物特有的随机性。

    而此刻,“母亲”的每一次敲击,间隔都稳定在0.4秒,力度均匀得像机器校准过,指尖起落的角度误差不超过1度。这不是人类的行为模式,更像是一段被编译好的程序在执行指令。

    叶可南的大脑飞速运转,将眼前的信息输入模型:异常的光线、非典型的时间点、违背习惯的动作、机械性的行为节奏……计算结果显示,“此人是林月瞳”的概率正在急剧下降,已经跌破了30%的置信区间。

    就在这时,“母亲”似乎完成了操作,转过身来。

    叶可南的呼吸瞬间停滞了。

    在“母亲”左耳后的位置,有一个极其微小的圆形端口,直径大约3毫米,边缘泛着金属的冷光。端口周围的皮肤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紧绷感,像是后期植入的痕迹。

    林月瞳教授,这位以“拒绝任何人体植入技术”闻名的生物学家,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

    这不是母亲。

    这个认知像一道冰冷的几何定理,瞬间在叶可南的思维体系中确立。他下意识地向后退了半步,鞋跟不小心碰到了走廊的踢脚线,发出一声微不足道的轻响。

    书房里的动作骤然停止。

    “母亲”猛地抬起头,目光精准地锁定了门缝的方向。那眼神里没有丝毫睡意,只有一种近乎电子元件般的冰冷警惕,与母亲平日温和的目光截然不同。

    她的反应速度快得超出了人类的生理极限。几乎在抬头的同一瞬间,她已经将一枚从手环里拆出来的微型芯片——那芯片大约只有指甲盖大小,表面布满了肉眼难辨的生物电路——塞进了一个黑色的胶囊状容器里。

    叶可南看到她的手腕极快地翻转了一下,动作幅度不超过15度,但在那一瞬间,空气似乎出现了一道极其细微的扭曲。

    那是空间褶皱。

    叶可南在父亲的实验室见过无数次这种现象——云天3号的短距穿越效应启动时,能量场会对周围空间产生0.01秒的扭曲,形成一道肉眼几乎不可见的涟漪。此刻,那道褶皱就出现在“母亲”身前,像一张被瞬间捏合又松开的纸。

    下一秒,“母亲”的身影连同那道褶皱一起,消失在了书桌后方。没有光芒,没有声响,就像一个坐标点被从三维空间里直接抹去。

    书房里的冷白光依旧亮着,键盘还保持着被敲击后的倾斜角度,一切都像从未有人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