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590章 朱元璋的手段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第590章 朱元璋的手段

    提及满刺加等国,诸如赤土、班斗、大泥、淡马锡等小邦,“我辈携带大明瓷器、茶叶、棉布等物,与这些小国交易”,“他们极爱这些货物”,“甚至以黄金、珍稀香料、奇异野兽换取我们的货品”。舰队数十艘战舰的货物售罄后,换回了无数金银财宝。

    李鸿兴示意侍从,随即,沉重箱笼被抬入大殿,密密麻麻,几乎占满整个空间。满朝文武皆好奇地注视着这些箱笼,朱元璋亦然。

    “箱内所藏何物?”朱元璋问。

    “皇上观之便明。”李鸿兴逐一揭开箱盖,耀眼金光瞬间照亮大殿,金银珠宝琳琅满目。众臣纷纷以手遮阳,内心震撼不已,惊叹财宝之多。

    朱元璋眉头微蹙,不解李鸿兴此举何意。李鸿兴指向那些金银珠宝道:“此乃末将与海外诸国交易所得财富之一隅,实则,所获之财,不过十中其一。彼时,我大明瓷器、茶叶、棉布满载而出,而今归航之舰,满载而归,皆为金银珠宝。”

    闻此,满朝文武皆震惊,连朱元璋呼吸都略显急促。

    “你是说,以寻常货物,换得满船财宝?”

    “正是,皇上。”

    “初时,末将与满刺加及邻近小国交易,惊奇于他们愿以黄金等物换取大明货物。”

    “然而随后。”

    “末将察觉,大明货物在这些国度中大受欢迎。”

    “他们不惜以百金、千金相易。”

    “末将逐渐明了,大明瓷器、茶叶、棉布等,在他们眼中价值连城,起初售价尚低。”

    “若当初提价,恐所得金银珠宝,数十艘船皆难载回。”

    “哈哈……”

    朱元璋大笑,“叶轩所言果然不虚。”

    “大明货物,深受这些小国喜爱!”

    “未曾料到他们愿以金银珠宝交换。”

    “哈哈……朕真是喜出望外!”

    他心中暗思:

    全球航海贸易,利润之巨,超乎想象。

    叶轩曾提此议。

    朕初时尚有疑虑。

    而今观之,海贸之利,远超预期。

    近乎一本万利!

    若全面展开海上贸易,将大明物产销往海外,既能促进国内发展,又可获取无尽财富。

    必将助力大明经济腾飞!

    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

    “皇上……”

    李鸿兴见朱元璋如此喜悦,心中忐忑,忽而跪倒在地。

    “请皇上治罪。”

    朱元璋笑容满面,望着跪地的李鸿兴,道:

    “将军何罪之有?”

    “你顺利完成航行,达成交易,为大明带回巨额财富。”

    “你有功无过。”

    “快快起身。”

    李鸿兴全身伏地,额头紧贴冰冷石板,道:

    “末将不敢。”

    当初皇上命我与其他国家交易,并探查其情形,寻找适宜殖民之地。

    然而……

    李鸿兴深吸一口气,寒气直透心扉,全身颤抖。

    “我并未寻得。”

    “请皇上治罪。”

    “但望皇上念及旧功,宽恕我的家人。”

    “罢了。”

    “起来吧。”

    朱元璋神色平静。

    “你能平安归来,还带来诸多收获,已属难得。”

    “至于殖民之地,不必急于一时。”

    “这次不成,还有下次。”

    “总会有找到的时候。”

    “李将军,快起身吧。”

    “朕还需你。”

    “大明亦需你。”

    “遵命!”

    “谢皇上恩典!”

    李鸿兴惊喜交加,对朱元璋的宽恕感激不尽。

    而朱元璋心中另有筹谋。

    海贸利润丰厚,必须加强海贸与航海。

    他严肃下令:

    “工部,打造更多战舰,组建更多舰队!”

    “朕要大力推进海贸!”

    “与各国通商!”

    “同时,鼓励商贾出海,但关税需上调!”

    杨宪抢先表态,高声颂扬:

    “皇上英明!”

    群臣附和。

    朱元璋瞥了杨宪一眼,觉得他过于急切。

    退朝后,朱标身着赤红九章衮服,紧随朱元璋,前往御书房。

    宦官、宫女簇拥在后。

    “真没料到,海上贸易的利润竟如此惊人。”

    “的确太令人震惊了。”

    “那些小国为何对我们的大明货物如此痴迷?”

    朱标脸上满是惊讶。

    朱元璋身着黄袍,背手前行,笑道:

    “标儿。”

    “大明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而那些小国领土狭小,物产匮乏。”

    “再者,大明的瓷器、茶叶、棉布等,无一不是精品,工艺远超他们,受欢迎自是理所当然。”

    “他们恐怕从未见过如此精致之物吧。”

    他语气中满是自豪。

    朱标恍然大悟。

    吱呀一声,宦官上前推开御书房沉重的双门,随后立于两侧,恭敬垂首。

    朱元璋跨入门槛,脚步微顿,转头对旁侧宦官吩咐:

    “去,传刘伯温来见。”

    “遵命。”

    宦官应答,随即派人去找刘伯温。

    御书房内,

    朱元璋与朱标正议着朝堂之事,刘伯温便到了。

    “臣,参见皇上。”

    刘伯温拱手施礼。

    他头戴乌纱,身着绯红官服,玉带束腰,蓄须沉稳,神色平静。

    “先生,不必多礼。”

    “起身吧。”

    朱元璋坐在案桌后的花梨椅上,朱标立于一侧。

    刘伯温暗自观察周遭,心中疑惑朱元璋召他前来的缘由。

    可是为了朝堂之事?

    难道是因杨宪?

    他微微皱眉。

    朝堂之上,杨宪表现过于积极。

    若与他无关还好,可他偏偏是杨宪的老师。

    刘伯温暗自思量间,朱元璋开口了:

    “先生,朕有一事欲请教。”

    “你觉杨宪此人如何?”

    “如今左丞相之位空缺。”

    “吾以为杨宪才干出众,欲提拔其为左丞相。”

    “但为求周全,吾欲闻卿之见。”

    朱元璋深邃的眼眸望向刘伯温,似无波澜。

    刘伯温低首,轻声道:

    “陛下。”

    “臣以为杨宪不宜为相。”

    “嗯?”

    朱元璋面露惊异。

    未料刘伯温竟有此言。

    杨宪乃刘伯温之徒。

    他本以为刘伯温会力推杨宪,未想却得此反对之音,实乃意外。

    朱标立于一旁,亦露异色。

    朱元璋以食指轻敲桌面,目光不时落于刘伯温谦卑之态,沉吟片刻,问道:

    “先生。”

    “何以认为杨宪不宜为相?”

    “陛下,臣乃杨宪之师,其为人臣自知甚详。”

    “杨宪虽有丞相之才,却缺容人之量。”

    “故臣以为其不宜居丞相之位。”

    刘伯温言辞恳切。

    “罢了。”

    “吾已知之。”

    “先生且退下歇息吧。”

    问罢刘伯温,朱元璋主动示意其离去。

    刘伯温步出御书房,远望碧空,满面忧虑。

    他瞧出朱元璋确有提拔杨宪之意。

    此既为喜,亦为忧。

    杨宪为其徒,得朱元璋重用,为师者应喜。

    然而。

    他深知,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福祸相依。

    他只盼杨宪能谦逊行事。

    否则……

    刘伯温回首深望御书房一眼,随后离去。

    刘伯温离去后,朱元璋命人召杨宪前来。

    杨宪身着绯色官袍,绣有锦鸡图案,年岁尚轻,蓄须而立。

    他满心困惑,不明朱元璋为何召见。

    此景实属罕见。

    往往是他主动求见朱元璋,而非被召。

    这段时间,你政务处理得有条不紊,朕皆看在眼里,做得甚好。

    朕果然没看错你。

    你确是朕的得力助手。

    有你这样竭诚尽节的臣子,朕心甚慰。

    朱元璋赞扬道。

    杨宪心中欢喜,眉眼含笑。

    他拱手回应:

    “为皇上效力乃臣之职责。”

    “臣定当尽心竭力为皇上办事。”

    “绝不敢辜负皇上厚望。”

    他表明忠心。

    朱元璋面露满意,接着说:

    “爱卿,朕觉得你颇适合左丞相之位。”

    “故而,朕征询了刘先生的意见。”

    “但他却言你虽有相才,却缺丞相之度量。”

    “他不认为你能胜任丞相之职。”

    “这让朕颇为为难。”

    朱元璋将此事告知杨宪,杨宪的喜色未褪,闻朱元璋后续之言,面色骤变,他未料到恩师会如此评价自己。

    袖中,杨宪握拳,眼中闪过一抹恨意与埋怨。

    为何恩师要如此?

    自己得皇上重用,莫非恩师心生嫉妒?

    没想到恩师竟是这般人。

    他此举,无异于断送我的前程!

    杨宪心中暗恨刘伯温。

    他撩衣下拜,恳求道:

    “皇上。”

    “恩师所言非虚,臣在某些方面确有不足,但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明、为皇上、为百姓效劳。”

    “请皇上赐臣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臣必不负皇上所望!”

    杨宪满脸期盼。

    左丞相之位触手可及。

    他岂能轻易放过此良机。

    无论如何。

    他都要抓住这次机会!

    朱元璋捕捉到杨宪眼中一闪而逝的恨意与对权力的渴望。

    他嘴角勾起一抹微笑,转瞬即逝,温和道:

    “朕自然相信爱卿的能力。”

    “朕相信爱卿足以胜任左丞相之位。”

    朱元璋一番言辞,称赞杨宪之才能,视其为心腹重臣,极大地增强了杨宪的忠诚之心。

    随后,杨宪被擢升为左丞相。

    对于刘伯温的反对,朱元璋并未采纳。

    杨宪感激万分,叩头谢恩,并再次表达忠心,誓言为大明与朱元璋鞠躬尽瘁。

    御书房内,杨宪慷慨陈词:

    “臣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皇上指向何方,臣便奔向何方。”

    “臣定当竭尽全力,以报皇恩!”

    他竭尽全力地展现自己的忠诚,仿佛要将一颗炽热忠诚的心献给朱元璋。

    然而,朱元璋与朱标却略显不耐。

    在忍受了杨宪一番冗长的表忠心后,朱元璋微笑示意他退下,准备就职左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