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第590章 朱元璋的手段
提及满刺加等国,诸如赤土、班斗、大泥、淡马锡等小邦,“我辈携带大明瓷器、茶叶、棉布等物,与这些小国交易”,“他们极爱这些货物”,“甚至以黄金、珍稀香料、奇异野兽换取我们的货品”。舰队数十艘战舰的货物售罄后,换回了无数金银财宝。
李鸿兴示意侍从,随即,沉重箱笼被抬入大殿,密密麻麻,几乎占满整个空间。满朝文武皆好奇地注视着这些箱笼,朱元璋亦然。
“箱内所藏何物?”朱元璋问。
“皇上观之便明。”李鸿兴逐一揭开箱盖,耀眼金光瞬间照亮大殿,金银珠宝琳琅满目。众臣纷纷以手遮阳,内心震撼不已,惊叹财宝之多。
朱元璋眉头微蹙,不解李鸿兴此举何意。李鸿兴指向那些金银珠宝道:“此乃末将与海外诸国交易所得财富之一隅,实则,所获之财,不过十中其一。彼时,我大明瓷器、茶叶、棉布满载而出,而今归航之舰,满载而归,皆为金银珠宝。”
闻此,满朝文武皆震惊,连朱元璋呼吸都略显急促。
“你是说,以寻常货物,换得满船财宝?”
“正是,皇上。”
“初时,末将与满刺加及邻近小国交易,惊奇于他们愿以黄金等物换取大明货物。”
“然而随后。”
“末将察觉,大明货物在这些国度中大受欢迎。”
“他们不惜以百金、千金相易。”
“末将逐渐明了,大明瓷器、茶叶、棉布等,在他们眼中价值连城,起初售价尚低。”
“若当初提价,恐所得金银珠宝,数十艘船皆难载回。”
“哈哈……”
朱元璋大笑,“叶轩所言果然不虚。”
“大明货物,深受这些小国喜爱!”
“未曾料到他们愿以金银珠宝交换。”
“哈哈……朕真是喜出望外!”
他心中暗思:
全球航海贸易,利润之巨,超乎想象。
叶轩曾提此议。
朕初时尚有疑虑。
而今观之,海贸之利,远超预期。
近乎一本万利!
若全面展开海上贸易,将大明物产销往海外,既能促进国内发展,又可获取无尽财富。
必将助力大明经济腾飞!
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
“皇上……”
李鸿兴见朱元璋如此喜悦,心中忐忑,忽而跪倒在地。
“请皇上治罪。”
朱元璋笑容满面,望着跪地的李鸿兴,道:
“将军何罪之有?”
“你顺利完成航行,达成交易,为大明带回巨额财富。”
“你有功无过。”
“快快起身。”
李鸿兴全身伏地,额头紧贴冰冷石板,道:
“末将不敢。”
当初皇上命我与其他国家交易,并探查其情形,寻找适宜殖民之地。
然而……
李鸿兴深吸一口气,寒气直透心扉,全身颤抖。
“我并未寻得。”
“请皇上治罪。”
“但望皇上念及旧功,宽恕我的家人。”
“罢了。”
“起来吧。”
朱元璋神色平静。
“你能平安归来,还带来诸多收获,已属难得。”
“至于殖民之地,不必急于一时。”
“这次不成,还有下次。”
“总会有找到的时候。”
“李将军,快起身吧。”
“朕还需你。”
“大明亦需你。”
“遵命!”
“谢皇上恩典!”
李鸿兴惊喜交加,对朱元璋的宽恕感激不尽。
而朱元璋心中另有筹谋。
海贸利润丰厚,必须加强海贸与航海。
他严肃下令:
“工部,打造更多战舰,组建更多舰队!”
“朕要大力推进海贸!”
“与各国通商!”
“同时,鼓励商贾出海,但关税需上调!”
杨宪抢先表态,高声颂扬:
“皇上英明!”
群臣附和。
朱元璋瞥了杨宪一眼,觉得他过于急切。
退朝后,朱标身着赤红九章衮服,紧随朱元璋,前往御书房。
宦官、宫女簇拥在后。
“真没料到,海上贸易的利润竟如此惊人。”
“的确太令人震惊了。”
“那些小国为何对我们的大明货物如此痴迷?”
朱标脸上满是惊讶。
朱元璋身着黄袍,背手前行,笑道:
“标儿。”
“大明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而那些小国领土狭小,物产匮乏。”
“再者,大明的瓷器、茶叶、棉布等,无一不是精品,工艺远超他们,受欢迎自是理所当然。”
“他们恐怕从未见过如此精致之物吧。”
他语气中满是自豪。
朱标恍然大悟。
吱呀一声,宦官上前推开御书房沉重的双门,随后立于两侧,恭敬垂首。
朱元璋跨入门槛,脚步微顿,转头对旁侧宦官吩咐:
“去,传刘伯温来见。”
“遵命。”
宦官应答,随即派人去找刘伯温。
御书房内,
朱元璋与朱标正议着朝堂之事,刘伯温便到了。
“臣,参见皇上。”
刘伯温拱手施礼。
他头戴乌纱,身着绯红官服,玉带束腰,蓄须沉稳,神色平静。
“先生,不必多礼。”
“起身吧。”
朱元璋坐在案桌后的花梨椅上,朱标立于一侧。
刘伯温暗自观察周遭,心中疑惑朱元璋召他前来的缘由。
可是为了朝堂之事?
难道是因杨宪?
他微微皱眉。
朝堂之上,杨宪表现过于积极。
若与他无关还好,可他偏偏是杨宪的老师。
刘伯温暗自思量间,朱元璋开口了:
“先生,朕有一事欲请教。”
“你觉杨宪此人如何?”
“如今左丞相之位空缺。”
“吾以为杨宪才干出众,欲提拔其为左丞相。”
“但为求周全,吾欲闻卿之见。”
朱元璋深邃的眼眸望向刘伯温,似无波澜。
刘伯温低首,轻声道:
“陛下。”
“臣以为杨宪不宜为相。”
“嗯?”
朱元璋面露惊异。
未料刘伯温竟有此言。
杨宪乃刘伯温之徒。
他本以为刘伯温会力推杨宪,未想却得此反对之音,实乃意外。
朱标立于一旁,亦露异色。
朱元璋以食指轻敲桌面,目光不时落于刘伯温谦卑之态,沉吟片刻,问道:
“先生。”
“何以认为杨宪不宜为相?”
“陛下,臣乃杨宪之师,其为人臣自知甚详。”
“杨宪虽有丞相之才,却缺容人之量。”
“故臣以为其不宜居丞相之位。”
刘伯温言辞恳切。
“罢了。”
“吾已知之。”
“先生且退下歇息吧。”
问罢刘伯温,朱元璋主动示意其离去。
刘伯温步出御书房,远望碧空,满面忧虑。
他瞧出朱元璋确有提拔杨宪之意。
此既为喜,亦为忧。
杨宪为其徒,得朱元璋重用,为师者应喜。
然而。
他深知,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福祸相依。
他只盼杨宪能谦逊行事。
否则……
刘伯温回首深望御书房一眼,随后离去。
刘伯温离去后,朱元璋命人召杨宪前来。
杨宪身着绯色官袍,绣有锦鸡图案,年岁尚轻,蓄须而立。
他满心困惑,不明朱元璋为何召见。
此景实属罕见。
往往是他主动求见朱元璋,而非被召。
这段时间,你政务处理得有条不紊,朕皆看在眼里,做得甚好。
朕果然没看错你。
你确是朕的得力助手。
有你这样竭诚尽节的臣子,朕心甚慰。
朱元璋赞扬道。
杨宪心中欢喜,眉眼含笑。
他拱手回应:
“为皇上效力乃臣之职责。”
“臣定当尽心竭力为皇上办事。”
“绝不敢辜负皇上厚望。”
他表明忠心。
朱元璋面露满意,接着说:
“爱卿,朕觉得你颇适合左丞相之位。”
“故而,朕征询了刘先生的意见。”
“但他却言你虽有相才,却缺丞相之度量。”
“他不认为你能胜任丞相之职。”
“这让朕颇为为难。”
朱元璋将此事告知杨宪,杨宪的喜色未褪,闻朱元璋后续之言,面色骤变,他未料到恩师会如此评价自己。
袖中,杨宪握拳,眼中闪过一抹恨意与埋怨。
为何恩师要如此?
自己得皇上重用,莫非恩师心生嫉妒?
没想到恩师竟是这般人。
他此举,无异于断送我的前程!
杨宪心中暗恨刘伯温。
他撩衣下拜,恳求道:
“皇上。”
“恩师所言非虚,臣在某些方面确有不足,但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明、为皇上、为百姓效劳。”
“请皇上赐臣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臣必不负皇上所望!”
杨宪满脸期盼。
左丞相之位触手可及。
他岂能轻易放过此良机。
无论如何。
他都要抓住这次机会!
朱元璋捕捉到杨宪眼中一闪而逝的恨意与对权力的渴望。
他嘴角勾起一抹微笑,转瞬即逝,温和道:
“朕自然相信爱卿的能力。”
“朕相信爱卿足以胜任左丞相之位。”
朱元璋一番言辞,称赞杨宪之才能,视其为心腹重臣,极大地增强了杨宪的忠诚之心。
随后,杨宪被擢升为左丞相。
对于刘伯温的反对,朱元璋并未采纳。
杨宪感激万分,叩头谢恩,并再次表达忠心,誓言为大明与朱元璋鞠躬尽瘁。
御书房内,杨宪慷慨陈词:
“臣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皇上指向何方,臣便奔向何方。”
“臣定当竭尽全力,以报皇恩!”
他竭尽全力地展现自己的忠诚,仿佛要将一颗炽热忠诚的心献给朱元璋。
然而,朱元璋与朱标却略显不耐。
在忍受了杨宪一番冗长的表忠心后,朱元璋微笑示意他退下,准备就职左丞相。
李鸿兴示意侍从,随即,沉重箱笼被抬入大殿,密密麻麻,几乎占满整个空间。满朝文武皆好奇地注视着这些箱笼,朱元璋亦然。
“箱内所藏何物?”朱元璋问。
“皇上观之便明。”李鸿兴逐一揭开箱盖,耀眼金光瞬间照亮大殿,金银珠宝琳琅满目。众臣纷纷以手遮阳,内心震撼不已,惊叹财宝之多。
朱元璋眉头微蹙,不解李鸿兴此举何意。李鸿兴指向那些金银珠宝道:“此乃末将与海外诸国交易所得财富之一隅,实则,所获之财,不过十中其一。彼时,我大明瓷器、茶叶、棉布满载而出,而今归航之舰,满载而归,皆为金银珠宝。”
闻此,满朝文武皆震惊,连朱元璋呼吸都略显急促。
“你是说,以寻常货物,换得满船财宝?”
“正是,皇上。”
“初时,末将与满刺加及邻近小国交易,惊奇于他们愿以黄金等物换取大明货物。”
“然而随后。”
“末将察觉,大明货物在这些国度中大受欢迎。”
“他们不惜以百金、千金相易。”
“末将逐渐明了,大明瓷器、茶叶、棉布等,在他们眼中价值连城,起初售价尚低。”
“若当初提价,恐所得金银珠宝,数十艘船皆难载回。”
“哈哈……”
朱元璋大笑,“叶轩所言果然不虚。”
“大明货物,深受这些小国喜爱!”
“未曾料到他们愿以金银珠宝交换。”
“哈哈……朕真是喜出望外!”
他心中暗思:
全球航海贸易,利润之巨,超乎想象。
叶轩曾提此议。
朕初时尚有疑虑。
而今观之,海贸之利,远超预期。
近乎一本万利!
若全面展开海上贸易,将大明物产销往海外,既能促进国内发展,又可获取无尽财富。
必将助力大明经济腾飞!
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
“皇上……”
李鸿兴见朱元璋如此喜悦,心中忐忑,忽而跪倒在地。
“请皇上治罪。”
朱元璋笑容满面,望着跪地的李鸿兴,道:
“将军何罪之有?”
“你顺利完成航行,达成交易,为大明带回巨额财富。”
“你有功无过。”
“快快起身。”
李鸿兴全身伏地,额头紧贴冰冷石板,道:
“末将不敢。”
当初皇上命我与其他国家交易,并探查其情形,寻找适宜殖民之地。
然而……
李鸿兴深吸一口气,寒气直透心扉,全身颤抖。
“我并未寻得。”
“请皇上治罪。”
“但望皇上念及旧功,宽恕我的家人。”
“罢了。”
“起来吧。”
朱元璋神色平静。
“你能平安归来,还带来诸多收获,已属难得。”
“至于殖民之地,不必急于一时。”
“这次不成,还有下次。”
“总会有找到的时候。”
“李将军,快起身吧。”
“朕还需你。”
“大明亦需你。”
“遵命!”
“谢皇上恩典!”
李鸿兴惊喜交加,对朱元璋的宽恕感激不尽。
而朱元璋心中另有筹谋。
海贸利润丰厚,必须加强海贸与航海。
他严肃下令:
“工部,打造更多战舰,组建更多舰队!”
“朕要大力推进海贸!”
“与各国通商!”
“同时,鼓励商贾出海,但关税需上调!”
杨宪抢先表态,高声颂扬:
“皇上英明!”
群臣附和。
朱元璋瞥了杨宪一眼,觉得他过于急切。
退朝后,朱标身着赤红九章衮服,紧随朱元璋,前往御书房。
宦官、宫女簇拥在后。
“真没料到,海上贸易的利润竟如此惊人。”
“的确太令人震惊了。”
“那些小国为何对我们的大明货物如此痴迷?”
朱标脸上满是惊讶。
朱元璋身着黄袍,背手前行,笑道:
“标儿。”
“大明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而那些小国领土狭小,物产匮乏。”
“再者,大明的瓷器、茶叶、棉布等,无一不是精品,工艺远超他们,受欢迎自是理所当然。”
“他们恐怕从未见过如此精致之物吧。”
他语气中满是自豪。
朱标恍然大悟。
吱呀一声,宦官上前推开御书房沉重的双门,随后立于两侧,恭敬垂首。
朱元璋跨入门槛,脚步微顿,转头对旁侧宦官吩咐:
“去,传刘伯温来见。”
“遵命。”
宦官应答,随即派人去找刘伯温。
御书房内,
朱元璋与朱标正议着朝堂之事,刘伯温便到了。
“臣,参见皇上。”
刘伯温拱手施礼。
他头戴乌纱,身着绯红官服,玉带束腰,蓄须沉稳,神色平静。
“先生,不必多礼。”
“起身吧。”
朱元璋坐在案桌后的花梨椅上,朱标立于一侧。
刘伯温暗自观察周遭,心中疑惑朱元璋召他前来的缘由。
可是为了朝堂之事?
难道是因杨宪?
他微微皱眉。
朝堂之上,杨宪表现过于积极。
若与他无关还好,可他偏偏是杨宪的老师。
刘伯温暗自思量间,朱元璋开口了:
“先生,朕有一事欲请教。”
“你觉杨宪此人如何?”
“如今左丞相之位空缺。”
“吾以为杨宪才干出众,欲提拔其为左丞相。”
“但为求周全,吾欲闻卿之见。”
朱元璋深邃的眼眸望向刘伯温,似无波澜。
刘伯温低首,轻声道:
“陛下。”
“臣以为杨宪不宜为相。”
“嗯?”
朱元璋面露惊异。
未料刘伯温竟有此言。
杨宪乃刘伯温之徒。
他本以为刘伯温会力推杨宪,未想却得此反对之音,实乃意外。
朱标立于一旁,亦露异色。
朱元璋以食指轻敲桌面,目光不时落于刘伯温谦卑之态,沉吟片刻,问道:
“先生。”
“何以认为杨宪不宜为相?”
“陛下,臣乃杨宪之师,其为人臣自知甚详。”
“杨宪虽有丞相之才,却缺容人之量。”
“故臣以为其不宜居丞相之位。”
刘伯温言辞恳切。
“罢了。”
“吾已知之。”
“先生且退下歇息吧。”
问罢刘伯温,朱元璋主动示意其离去。
刘伯温步出御书房,远望碧空,满面忧虑。
他瞧出朱元璋确有提拔杨宪之意。
此既为喜,亦为忧。
杨宪为其徒,得朱元璋重用,为师者应喜。
然而。
他深知,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福祸相依。
他只盼杨宪能谦逊行事。
否则……
刘伯温回首深望御书房一眼,随后离去。
刘伯温离去后,朱元璋命人召杨宪前来。
杨宪身着绯色官袍,绣有锦鸡图案,年岁尚轻,蓄须而立。
他满心困惑,不明朱元璋为何召见。
此景实属罕见。
往往是他主动求见朱元璋,而非被召。
这段时间,你政务处理得有条不紊,朕皆看在眼里,做得甚好。
朕果然没看错你。
你确是朕的得力助手。
有你这样竭诚尽节的臣子,朕心甚慰。
朱元璋赞扬道。
杨宪心中欢喜,眉眼含笑。
他拱手回应:
“为皇上效力乃臣之职责。”
“臣定当尽心竭力为皇上办事。”
“绝不敢辜负皇上厚望。”
他表明忠心。
朱元璋面露满意,接着说:
“爱卿,朕觉得你颇适合左丞相之位。”
“故而,朕征询了刘先生的意见。”
“但他却言你虽有相才,却缺丞相之度量。”
“他不认为你能胜任丞相之职。”
“这让朕颇为为难。”
朱元璋将此事告知杨宪,杨宪的喜色未褪,闻朱元璋后续之言,面色骤变,他未料到恩师会如此评价自己。
袖中,杨宪握拳,眼中闪过一抹恨意与埋怨。
为何恩师要如此?
自己得皇上重用,莫非恩师心生嫉妒?
没想到恩师竟是这般人。
他此举,无异于断送我的前程!
杨宪心中暗恨刘伯温。
他撩衣下拜,恳求道:
“皇上。”
“恩师所言非虚,臣在某些方面确有不足,但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明、为皇上、为百姓效劳。”
“请皇上赐臣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臣必不负皇上所望!”
杨宪满脸期盼。
左丞相之位触手可及。
他岂能轻易放过此良机。
无论如何。
他都要抓住这次机会!
朱元璋捕捉到杨宪眼中一闪而逝的恨意与对权力的渴望。
他嘴角勾起一抹微笑,转瞬即逝,温和道:
“朕自然相信爱卿的能力。”
“朕相信爱卿足以胜任左丞相之位。”
朱元璋一番言辞,称赞杨宪之才能,视其为心腹重臣,极大地增强了杨宪的忠诚之心。
随后,杨宪被擢升为左丞相。
对于刘伯温的反对,朱元璋并未采纳。
杨宪感激万分,叩头谢恩,并再次表达忠心,誓言为大明与朱元璋鞠躬尽瘁。
御书房内,杨宪慷慨陈词:
“臣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皇上指向何方,臣便奔向何方。”
“臣定当竭尽全力,以报皇恩!”
他竭尽全力地展现自己的忠诚,仿佛要将一颗炽热忠诚的心献给朱元璋。
然而,朱元璋与朱标却略显不耐。
在忍受了杨宪一番冗长的表忠心后,朱元璋微笑示意他退下,准备就职左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