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第591章 年轻气盛,易于掌控
杨宪离开后,御书房恢复了宁静。
朱标不解地问:“父皇,您若有意提拔杨宪,为何不直接任命,反而要先征询刘伯温的意见?”
在朱标看来,朱元璋的做法颇为迂回。
明明有意提拔杨宪,却又先去询问其师刘伯温,这无疑是多此一举。
更有趣的是,刘伯温并不同意杨宪出任左丞相。
刘伯温作为杨宪的老师,两人关系亲近,这一反对更是增添了几分戏剧性。
且他们同为浙江党成员,至少利益相系。
杨宪欲晋升,此本为喜事,对浙江党亦然,刘伯温理应无异议,却偏偏反对。
令朱标不解的是,朱元璋竟将此事告知杨宪。
为何?
朱标满心疑惑。
“你呀,”朱元璋摇头叹道,“虽自幼伴吾左右,城府仍浅。”
“吾如此行事,自有深意。”
“可知吾为何提拔杨宪?”
朱标面露迷茫。
“非因其政绩卓越,才能出众,才委以左丞相之职吗?”
“莫非另有隐情?”
“吾之考量,从不单一。”
“杨 ** 绩、才能确实出众,但比他优秀的人亦不少。”
“为何不提拔他人,偏偏是杨宪?”
朱元璋问朱标。
朱标摇头不知。
“为帝者,需权衡朝堂势力。”
“提拔杨宪,任其为左丞相,因其乃浙江人。”
“如今,他已是浙江党之隐形领袖。”
“提拔他,意在使其能与李善长领导的淮西勋贵党抗衡。”
“否则,仅凭参知政事之职,何以引领浙江党对抗淮西勋贵?”
朱元璋言道。
淮西勋贵,乃徐达、常遇春等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旧部,今已建国,此辈皆被封侯拜将,权势熏天,几无对手。
长此以往,朝堂势力必将失衡,皇权亦受制约。
因此,朱元璋提拔了浙江的杨宪。
他意图壮大浙江势力,使之能与淮西勋贵相抗衡。
至于为何选择提拔杨宪,原因在于浙江势力的领袖刘伯温,为人清廉正直,不涉党争。
简而言之,刘伯温若领导浙江,绝不会主动对抗淮西勋贵。
而杨宪则不同,他野心勃勃,年轻气盛,易于掌控。
朱元璋可通过操控杨宪,来控制整个浙江势力,进而打压淮西勋贵。
他将此利害关系详细告知了朱标。
朱标顿悟:“原来如此。”
但他仍有疑惑:“但父皇,您还未解释,为何升杨宪官职前要征询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反对升杨宪为左丞相,您为何又无视他的意见?”
朱元璋捋了捋胡须,答道:“这便是第二个问题了。我如此布局,是为了长远考虑。我希望杨宪能领导浙东势力与淮西勋贵抗衡。但未来的浙东势力若过于强大,也会成为隐患,必须设法解决。”
“我的策略,就是制造刘伯温与杨宪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不和,甚至决裂。这样,浙东的权力就会被分散,形成制衡。如此,朝堂势力也可再次达到平衡。”
刘伯温目前掌管御史台,杨宪则是左丞相,未来若两人势力壮大,恐难以驾驭。因此,朱元璋提前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相互制衡。
朱标听后,内心深受震撼。
他未曾料到,升官之路竟暗藏如此多曲折。
先是提拔杨宪,令其引领浙东党以制衡李善长领导的淮西勋贵。随后,又忧虑未来浙东势力坐大,便暗中挑拨浙东 ** 的刘伯温与杨宪关系,使之不和,以此维持朝堂势力的微妙平衡。此计一举多得,实在精妙!
“为君者,需深谙权衡之道。”朱元璋教导道。
“行事须全方位考量。”
“标儿,切记父王所言。”
朱标肥胖的脸庞上写满了郑重:“是,父皇,孩儿定当铭记于心。”
转至工部,敲打之声不绝于耳。
“加速!”
“勿懈怠!”
工部官员正督促船匠加班加点地建造战船。
一官员见工部尚书到来,连忙恭敬行礼。尚书环视忙碌的船坞,工匠们挥汗如雨。
“皇上旨意,要增加战船数量,扩大无敌舰队,促进航海贸易。”尚书郑重宣布。
“任务艰巨,务必按时完成。”
“监督好每一项工作。”
“不容有失。”
“遵命!”监督官员响亮回应。
随着朱元璋加大无敌舰队的建设力度,工部不分昼夜地赶工,一艘艘战船相继问世,无敌舰队日益壮大。不久,数十艘满载大明商品的战船再度启航,开展海上贸易。
朱棣藩国,高丽殖民区。此地乃朱棣征服的高丽城池,实行奴隶制管理。而在京城,外邦商品风靡一时,大明正稳步迈向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高丽城池陷落后,随即并入了朱棣的藩国版图。
身着大明银色重铠的士兵,手持寒光凛冽的武器,在街巷间巡逻,任何形迹可疑者,皆会被当场处决。
殖民区的民众,衣衫褴褛,面露恐惧,望着往来巡逻的队列,纷纷避让于泥泞道路两侧,生怕冲撞了大明士兵。
酒楼四周,重兵驻守。
二楼之上,朱棣与道衍倚栏而坐,浅酌小酒,俯视着下方的殖民地奴隶——昔日的高丽子民,他们脸上写满了惊恐与畏惧,这正是朱棣与道衍所期望的效果,他们需要这些奴隶心生恐惧,不敢反抗。
“快走!”
“再走快点!”
此时,下方传来粗暴的叱喝。
一列大明士兵,全副武装,押解着一群衣衫破旧、手脚带镣的高丽百姓前行,其中不乏面带桀骜与愤怒之人,不甘愿地迈步。
“叫你走快点,没听见吗!”
一名士兵对走在队尾、体格健壮的高丽奴隶怒吼,挥鞭重重抽打在他身上。
奴隶沉默不语,眼中怒火熊熊,瞪视着士兵。
士兵见状,怒不可遏:
“还敢瞪我!”
“非要给你点颜色瞧瞧!”
他猛踹奴隶后腿,使其单膝跪地,随后一阵拳打脚踢。
奴隶双手抱头,怒吼连连:
“你们这些侵略者!”
“暴徒!”
“定会遭天谴!”
“高丽的王定会讨伐你们!”
“收复失地!”
士兵闻言,又是一阵暴打。
“够了够了。”
“再打就 ** 了。”
“死奴隶可不值钱。”
“随他去吧,他不过是奴隶一个,何须与之一般见识。”
一旁的士兵制止了正殴打奴隶的同伴。
“呸!”
“算你走运。”
“若非要将你卖与他人,我定要取你性命。”
施暴的士兵向浑身泥泞、狼狈不堪的奴隶吐了口痰,随后继续押送这群奴隶。
他们的目的地是其他国度或大明本土,意在将这些高丽奴隶卖出。
酒楼二层,朱棣与道衍冷眼旁观这一幕。
道衍轻笑:“未曾想,这高丽奴隶中竟有如此硬气之人。”
朱棣面无表情:“此类人,直接斩杀便是。”
“言之有理。”
“可要我现在告知下面的人,遇到此类硬骨头,无需贩卖,直接斩杀?”道衍作势欲起。
朱棣斜睨了他一眼:“不必。”
“这些奴隶也是钱财。”
“多一个,便多一份收入。”
道衍不过是做做样子,并非真要杀害那些高丽奴隶。
在他们眼中,这群高丽奴隶如同蝼蚁,售出之后,再无翻身之日,复仇更是妄想。
留着他们也无妨,还能增加收入。
“奴隶贩卖之营生如何?”朱棣漫不经心地瞥向窗外衣衫破旧的殖民地奴隶,问道。
“王爷,您问得正是时候。”道衍笑道,“我正欲将账簿呈于您。”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本账簿,递给朱棣。
朱棣翻阅着账簿。
道衍继续道:“那些不知好歹的高丽殖民地奴隶,对我们统治心怀抵触、不安分的,皆已被我们贩卖。”
“利润颇为可观。”
“实不相瞒,这奴隶贸易竟如此暴利。”
“咱们的军费已不成问题。”
望着账簿上惊人的数字,朱棣亦感惊讶。
未曾料到奴隶贸易能带来如此巨额收益。
且将这些以及那些不安分的高丽奴隶卖出,还能使高丽殖民地更为安定。
真可谓一石多鸟。
他们管理殖民地愈发顺手。
“叶轩此法,甚为巧妙。”朱棣赞叹道。
如今攻下的高丽城池与地区,作为殖民地的同时,还通过奴隶贸易将反抗的高丽奴隶悉数售出,使得高丽殖民地得以安定,减少了他们的管理负担。
这样,他们便能集中更多力量攻取高丽的其他领土。
京城之中,夕阳如血,春意仍带寒意。
哒、哒、哒......
叶轩骑着白马,离开礼部,欲归叶府。
街道两旁,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
“香料!”
“异域香料!”
“奇异美鸟!”
“快来瞧瞧!”
“能言鸟!”
“羽毛绚烂!”
“番薯!”
“番薯!!”
“甜美可口的番薯!”
骑在马上的叶轩环顾四周摊位,发现诸多异国商品。
“未料想,如此短的时间,这些物件已在京城贩卖。”
叶轩自语。
他闻前阵子出海舰队自他国带回诸多物品,却未想到流通速度如此之快,令他惊讶。
叶轩下马,牵着缰绳,缓缓游逛。
“香料?”
叶轩见一商贩手持辣椒自夸。
商贩道:
“此物美观,色泽艳丽,虽口感不佳,但可作装饰。”
叶轩哭笑不得,这分明是辣椒,调味之用,增辣味。直接食用,味道自然不佳,且古人不习惯如此辛辣。
“有多少?”
“我全要了。”
他想着可用作烹饪调料,或种植,于是尽数买下。
“你好。”
“春眠不觉晓……”
“真冷。”
“……”
旁边传来古怪的声响。
他转头望去,只见一只色彩斑斓的鹦鹉被困于笼中,不停地喋喋不休。
竟是鹦鹉,都已送至大明。
叶轩甚至还瞥见了番薯、象牙等物品。
“这只鹦鹉……这鸟儿,我也要了,还有那些番薯。”
叶轩指向鹦鹉、番薯等物,示意商贩打包。
朱标不解地问:“父皇,您若有意提拔杨宪,为何不直接任命,反而要先征询刘伯温的意见?”
在朱标看来,朱元璋的做法颇为迂回。
明明有意提拔杨宪,却又先去询问其师刘伯温,这无疑是多此一举。
更有趣的是,刘伯温并不同意杨宪出任左丞相。
刘伯温作为杨宪的老师,两人关系亲近,这一反对更是增添了几分戏剧性。
且他们同为浙江党成员,至少利益相系。
杨宪欲晋升,此本为喜事,对浙江党亦然,刘伯温理应无异议,却偏偏反对。
令朱标不解的是,朱元璋竟将此事告知杨宪。
为何?
朱标满心疑惑。
“你呀,”朱元璋摇头叹道,“虽自幼伴吾左右,城府仍浅。”
“吾如此行事,自有深意。”
“可知吾为何提拔杨宪?”
朱标面露迷茫。
“非因其政绩卓越,才能出众,才委以左丞相之职吗?”
“莫非另有隐情?”
“吾之考量,从不单一。”
“杨 ** 绩、才能确实出众,但比他优秀的人亦不少。”
“为何不提拔他人,偏偏是杨宪?”
朱元璋问朱标。
朱标摇头不知。
“为帝者,需权衡朝堂势力。”
“提拔杨宪,任其为左丞相,因其乃浙江人。”
“如今,他已是浙江党之隐形领袖。”
“提拔他,意在使其能与李善长领导的淮西勋贵党抗衡。”
“否则,仅凭参知政事之职,何以引领浙江党对抗淮西勋贵?”
朱元璋言道。
淮西勋贵,乃徐达、常遇春等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旧部,今已建国,此辈皆被封侯拜将,权势熏天,几无对手。
长此以往,朝堂势力必将失衡,皇权亦受制约。
因此,朱元璋提拔了浙江的杨宪。
他意图壮大浙江势力,使之能与淮西勋贵相抗衡。
至于为何选择提拔杨宪,原因在于浙江势力的领袖刘伯温,为人清廉正直,不涉党争。
简而言之,刘伯温若领导浙江,绝不会主动对抗淮西勋贵。
而杨宪则不同,他野心勃勃,年轻气盛,易于掌控。
朱元璋可通过操控杨宪,来控制整个浙江势力,进而打压淮西勋贵。
他将此利害关系详细告知了朱标。
朱标顿悟:“原来如此。”
但他仍有疑惑:“但父皇,您还未解释,为何升杨宪官职前要征询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反对升杨宪为左丞相,您为何又无视他的意见?”
朱元璋捋了捋胡须,答道:“这便是第二个问题了。我如此布局,是为了长远考虑。我希望杨宪能领导浙东势力与淮西勋贵抗衡。但未来的浙东势力若过于强大,也会成为隐患,必须设法解决。”
“我的策略,就是制造刘伯温与杨宪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不和,甚至决裂。这样,浙东的权力就会被分散,形成制衡。如此,朝堂势力也可再次达到平衡。”
刘伯温目前掌管御史台,杨宪则是左丞相,未来若两人势力壮大,恐难以驾驭。因此,朱元璋提前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相互制衡。
朱标听后,内心深受震撼。
他未曾料到,升官之路竟暗藏如此多曲折。
先是提拔杨宪,令其引领浙东党以制衡李善长领导的淮西勋贵。随后,又忧虑未来浙东势力坐大,便暗中挑拨浙东 ** 的刘伯温与杨宪关系,使之不和,以此维持朝堂势力的微妙平衡。此计一举多得,实在精妙!
“为君者,需深谙权衡之道。”朱元璋教导道。
“行事须全方位考量。”
“标儿,切记父王所言。”
朱标肥胖的脸庞上写满了郑重:“是,父皇,孩儿定当铭记于心。”
转至工部,敲打之声不绝于耳。
“加速!”
“勿懈怠!”
工部官员正督促船匠加班加点地建造战船。
一官员见工部尚书到来,连忙恭敬行礼。尚书环视忙碌的船坞,工匠们挥汗如雨。
“皇上旨意,要增加战船数量,扩大无敌舰队,促进航海贸易。”尚书郑重宣布。
“任务艰巨,务必按时完成。”
“监督好每一项工作。”
“不容有失。”
“遵命!”监督官员响亮回应。
随着朱元璋加大无敌舰队的建设力度,工部不分昼夜地赶工,一艘艘战船相继问世,无敌舰队日益壮大。不久,数十艘满载大明商品的战船再度启航,开展海上贸易。
朱棣藩国,高丽殖民区。此地乃朱棣征服的高丽城池,实行奴隶制管理。而在京城,外邦商品风靡一时,大明正稳步迈向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高丽城池陷落后,随即并入了朱棣的藩国版图。
身着大明银色重铠的士兵,手持寒光凛冽的武器,在街巷间巡逻,任何形迹可疑者,皆会被当场处决。
殖民区的民众,衣衫褴褛,面露恐惧,望着往来巡逻的队列,纷纷避让于泥泞道路两侧,生怕冲撞了大明士兵。
酒楼四周,重兵驻守。
二楼之上,朱棣与道衍倚栏而坐,浅酌小酒,俯视着下方的殖民地奴隶——昔日的高丽子民,他们脸上写满了惊恐与畏惧,这正是朱棣与道衍所期望的效果,他们需要这些奴隶心生恐惧,不敢反抗。
“快走!”
“再走快点!”
此时,下方传来粗暴的叱喝。
一列大明士兵,全副武装,押解着一群衣衫破旧、手脚带镣的高丽百姓前行,其中不乏面带桀骜与愤怒之人,不甘愿地迈步。
“叫你走快点,没听见吗!”
一名士兵对走在队尾、体格健壮的高丽奴隶怒吼,挥鞭重重抽打在他身上。
奴隶沉默不语,眼中怒火熊熊,瞪视着士兵。
士兵见状,怒不可遏:
“还敢瞪我!”
“非要给你点颜色瞧瞧!”
他猛踹奴隶后腿,使其单膝跪地,随后一阵拳打脚踢。
奴隶双手抱头,怒吼连连:
“你们这些侵略者!”
“暴徒!”
“定会遭天谴!”
“高丽的王定会讨伐你们!”
“收复失地!”
士兵闻言,又是一阵暴打。
“够了够了。”
“再打就 ** 了。”
“死奴隶可不值钱。”
“随他去吧,他不过是奴隶一个,何须与之一般见识。”
一旁的士兵制止了正殴打奴隶的同伴。
“呸!”
“算你走运。”
“若非要将你卖与他人,我定要取你性命。”
施暴的士兵向浑身泥泞、狼狈不堪的奴隶吐了口痰,随后继续押送这群奴隶。
他们的目的地是其他国度或大明本土,意在将这些高丽奴隶卖出。
酒楼二层,朱棣与道衍冷眼旁观这一幕。
道衍轻笑:“未曾想,这高丽奴隶中竟有如此硬气之人。”
朱棣面无表情:“此类人,直接斩杀便是。”
“言之有理。”
“可要我现在告知下面的人,遇到此类硬骨头,无需贩卖,直接斩杀?”道衍作势欲起。
朱棣斜睨了他一眼:“不必。”
“这些奴隶也是钱财。”
“多一个,便多一份收入。”
道衍不过是做做样子,并非真要杀害那些高丽奴隶。
在他们眼中,这群高丽奴隶如同蝼蚁,售出之后,再无翻身之日,复仇更是妄想。
留着他们也无妨,还能增加收入。
“奴隶贩卖之营生如何?”朱棣漫不经心地瞥向窗外衣衫破旧的殖民地奴隶,问道。
“王爷,您问得正是时候。”道衍笑道,“我正欲将账簿呈于您。”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本账簿,递给朱棣。
朱棣翻阅着账簿。
道衍继续道:“那些不知好歹的高丽殖民地奴隶,对我们统治心怀抵触、不安分的,皆已被我们贩卖。”
“利润颇为可观。”
“实不相瞒,这奴隶贸易竟如此暴利。”
“咱们的军费已不成问题。”
望着账簿上惊人的数字,朱棣亦感惊讶。
未曾料到奴隶贸易能带来如此巨额收益。
且将这些以及那些不安分的高丽奴隶卖出,还能使高丽殖民地更为安定。
真可谓一石多鸟。
他们管理殖民地愈发顺手。
“叶轩此法,甚为巧妙。”朱棣赞叹道。
如今攻下的高丽城池与地区,作为殖民地的同时,还通过奴隶贸易将反抗的高丽奴隶悉数售出,使得高丽殖民地得以安定,减少了他们的管理负担。
这样,他们便能集中更多力量攻取高丽的其他领土。
京城之中,夕阳如血,春意仍带寒意。
哒、哒、哒......
叶轩骑着白马,离开礼部,欲归叶府。
街道两旁,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
“香料!”
“异域香料!”
“奇异美鸟!”
“快来瞧瞧!”
“能言鸟!”
“羽毛绚烂!”
“番薯!”
“番薯!!”
“甜美可口的番薯!”
骑在马上的叶轩环顾四周摊位,发现诸多异国商品。
“未料想,如此短的时间,这些物件已在京城贩卖。”
叶轩自语。
他闻前阵子出海舰队自他国带回诸多物品,却未想到流通速度如此之快,令他惊讶。
叶轩下马,牵着缰绳,缓缓游逛。
“香料?”
叶轩见一商贩手持辣椒自夸。
商贩道:
“此物美观,色泽艳丽,虽口感不佳,但可作装饰。”
叶轩哭笑不得,这分明是辣椒,调味之用,增辣味。直接食用,味道自然不佳,且古人不习惯如此辛辣。
“有多少?”
“我全要了。”
他想着可用作烹饪调料,或种植,于是尽数买下。
“你好。”
“春眠不觉晓……”
“真冷。”
“……”
旁边传来古怪的声响。
他转头望去,只见一只色彩斑斓的鹦鹉被困于笼中,不停地喋喋不休。
竟是鹦鹉,都已送至大明。
叶轩甚至还瞥见了番薯、象牙等物品。
“这只鹦鹉……这鸟儿,我也要了,还有那些番薯。”
叶轩指向鹦鹉、番薯等物,示意商贩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