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608章 吾真乃智者!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第608章 吾真乃智者!

    马皇后见状,聪慧地说:“重八,我有些累了,想去亭子里坐坐。”

    “去吧。”朱元璋点头。

    马皇后带着一行人前往不远处的凉亭。

    朱元璋则带着毛骧来到假山旁。

    “高丽那边情况如何?”朱元璋问。

    毛骧禀告起来。

    “高丽民众现今皆忙于挖掘人参、饲养牛只。”

    “高丽的上层,将领士兵皆沉迷于五石散。”

    高丽境内,有锦衣卫严密监视,无所遁形。

    “哈哈哈……”

    “未料高丽竟如此轻易落入圈套……不,应是叶轩之计策实在高明。”

    “哈哈哈……”

    朱元璋大喜。

    叶轩以经济战配合五石散之策,令高丽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此情此景,令他满心欢喜。

    长此以往,高丽肥沃之地恐将荒芜,粮食无收,其青壮年与将领士兵亦将被五石散侵蚀,斗志全无。

    简而言之,他们将不战而胜,轻松征服高丽。

    朱棣之军,非大明嫡系,故其攻陷高丽所损兵马,亦非大明之失。

    大明稳操胜券。

    待朱棣征服被五石散与经济战侵蚀的高丽,将其变为殖民地,大明便可源源不断地从高丽获取原料、奴隶、黄金等资源,更可将高丽作为廉价商品倾销之地,获利丰厚。

    大明掠夺殖民地资源,国力必将日益强盛。

    朱元璋的笑容难以掩饰。

    “叶轩此计,实在精妙绝伦。”

    “他究竟是如何想出这等妙计?”

    “朕的儿子,怎就不及他半分聪慧?”

    朱棣久攻高丽不下,而叶轩一计便令高丽自内而腐,不损一兵一卒即可使其崩溃。

    如此鲜明对比,令朱元璋感慨万分。

    人之智谋,真乃天壤之别。

    恐怕李善长、刘伯温等人,亦不及叶轩之智。

    朱元璋忽有所悟,叶轩的经济战与五石散腐蚀敌国之策,不仅适用于高丽,对任何国家皆有效。

    而今,其他藩王正攻打诸番小国……

    战况胶着,久攻未果。

    若他以经济战与五石散之计对付那些小国,定能侵蚀其根基。

    届时,这些小国必将如高丽一般,自行瓦解,无需大明一兵一卒。藩王之师,足可轻易平定。

    朱元璋负手踱步,嘴角笑意渐浓。如此,小国皆将沦为大明属地,大明可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资源,壮大自身。吾真乃智者!

    然,叶轩之计更胜一筹。若无此计,收他国为属地,必将耗费巨资、兵力与物力。而今,有了五石散与经济战,攻城略地变得轻而易举。

    “毛骧。”

    “命御医加大五石散研制力度,越多越好!”

    “将其全数投放于高丽,加速其腐蚀,尽早拿下!”

    朱元璋下令,欲速战速决,先取高丽,再图他国。其余诸国,亦难挡叶轩之策。

    “遵命!”

    毛骧应答,正欲离去,又被朱元璋唤住。

    “且慢。”

    “还有一事,极为重要。”

    “严禁五石散在大明流通!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胆敢在大明贩卖者,一律格杀勿论,以儆效尤!”

    “触碰五石散者,同样杀无赦!”

    朱元璋语气冰冷,面无表情,威严尽显。

    毛骧心中一凛,郑重点头。

    “卑职明白!定当严令锦衣卫严密监视!”

    “一旦发现五石散流通。”

    “必严惩不贷。”

    “所有相关人员,一律打入地牢。”

    “地牢?”

    朱元璋目光如霜。

    “你没听见我的话吗?”

    “在大明境内胆敢贩卖五石散的,”

    “格杀勿论。”

    朱元璋语气平静,却让毛骧不寒而栗。

    毛骧连忙答道:

    “遵命。”

    “卑职明白。”

    随即匆匆离去安排。

    朱元璋交代完毕,面带笑意步入凉亭,对坐在椅上的马皇后笑道:

    “叶轩的才智,堪比刘伯温。”

    “哈哈……他真是给朕出了个好主意啊。”

    “双管齐下。”

    “高丽必将沦陷。”

    “随后自食恶果。”

    “老四定能轻易攻下高丽。”

    后宫不得干政。

    马皇后刚才找借口离开,此刻朱元璋主动提及,自是另当别论。

    马皇后忽而好奇问道:

    “若真攻下高丽。”

    “重八,你打算如何奖赏叶轩?”

    此言一出,朱元璋顿时语塞。

    叶轩功劳甚巨,若不升迁,实在说不过去。

    但朱元璋欲将此机会留给儿子朱标!

    第191章 府试在即,考生们:苦难又将降临!

    正当朱元璋与朱棣觊觎高丽之时。

    大明国内。

    府试即将拉开帷幕。

    万千通过县试的士子,如同临战,神色凝重。

    科举之路,三年一试,难关重重。

    加之遇叶轩这般严苛考官,过关更是难上加难。

    王家府邸。

    寒风凛冽,拍打着窗棂。

    窗户微启,寒风嗖嗖灌入。

    “真冷!”

    王宇坐在窗边书桌旁,不禁打了个哆嗦,紧裹棉袍。

    “这天气冷得要命。”

    “何时才能变暖啊。”

    他搁下笔,伸手至腿上手炉取暖。

    “嗯,真暖和。”

    “一个火盆不够热。”

    “要不再添几个?”

    王宇望向室内的火盆,炭火正旺,暖意融融。

    思索片刻,他决定再加个火盆,屋内随即温暖许多,他这才心满意足,继续埋首科举复习。

    本届科举非同寻常,考官乃叶轩。

    叶轩所出题目,鲜少涉及四书五经或儒学精义,范围极广,涵盖天文地理、算数断案、五谷知识等。

    考生们需涉猎更多内容。

    王宇书桌上堆满书籍,《墨经》、《考工记》、《夏小正》、《齐民要术》、《水经注》、《营造法式》、《梦溪笔谈》、《王祯农书》等,内容涉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手工业规范、制造工艺、农作栽培、家畜饲养、地理、建筑学等。

    这些书籍皆出自礼部六品主事叔父之手,他费尽心力,通过各种关系搜集而来。

    即便如此,部分书籍仍不完整。

    但王宇已感满足,若无叔父之力,他难以集此众多书籍学习。

    普通或贫寒学子,或许连一本都难以获得。

    他出身优渥,方能拥有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

    “府试在即。”

    “我得赶紧再复习几遍。”

    “实在不懂的内容,只能舍弃。”

    “但愿叶轩出题别太难。”

    “我略通天文地理、算数断案、五谷农事等学识,叶轩的题目再难,也难不住我,我总能答上几点。”王宇自信满满,但仍谨慎地反复复习各项知识。

    同为考生的周进,家境远比王宇贫寒。冷风穿透破旧的房屋,一盏油灯微弱地照亮了他的书桌。年近半百、须发斑白的周进,身着破旧棉袍,在寒风中颤抖,双手冻得通红僵硬。他神情专注,不断温习,桌上摆满了他亲手抄写的学习资料,这些都是他熬夜从借来的书中一字字抄下的。他每日天未亮即起,夜深人静时仍在挑灯夜战,休息时间极少。

    家境贫寒,无力购书,他只能借书抄录,限期归还。严寒之中,他脸上却透露出坚定不移的意志,手虽冻僵,却未减其学习之心。历经数十年科举,终得通过县试。周进自知资质平庸,唯有加倍努力。此次科举,是他成为秀才的唯一机会,若不能通过后续的府试和院试,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他或许会就此放弃。

    “我已虚度数十年光阴,从元朝至明朝,此次科举,我必过,定要成为秀才!”周进深吸一口气,佝偻的身躯也挺直了几分,“叶轩的题目很难,我绝不能大意。据说,童试首关县试,并无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过关,我有信心通过。”

    “一切全凭侥幸。”

    “敢于直言不讳。”

    “但下次,能否再有此好运,就不得而知了。”

    周进忆及叶轩所出的试题,不禁面露苦色。

    “唉!”

    “叶轩的题目,委实太难了。”

    他仍旧争分夺秒地温习着。

    府试临近,时间紧迫!

    不仅王宇、周进,众多即将应试的士子们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他们反复研读了各行各业的知识。

    面对叶轩,无人敢掉以轻心,就连被誉为神童、自小备受赞誉、未来可能成为大明重臣的解缙也不例外。

    书房之内,暖意融融,熏炉轻吐温气。

    解缙身着薄袍,赤足踏于柔软厚毯之上,手持一卷书,朗声诵读:

    “凡开辟荒芜之地,皆需于七月除草,草干则放火焚烧,至春方可耕种……”

    “凡耕作高地低田,不拘春秋,唯求土壤干湿适宜为要……”

    朗读声铿锵有力,回荡书房。

    许久,他合上书本,感慨万千:

    “《齐民要术》所载农牧之道,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往昔只读《春秋》,专攻四书五经,未曾想世间竟有此奇书。

    贾思勰真乃奇人也。”

    一番感慨后,解缙继续埋首书中。

    面对叶轩,他丝毫不敢松懈。

    叶轩出题既奇特又艰涩,众所周知。

    稍有疏忽,便可能名落孙山。

    县试之时,他仅获第二。

    接下来的府试、院试,若不夺魁,实在颜面扫地。

    毕竟,他是众人眼中的大才子,备受瞩目,压力山大。

    然而,且不论夺魁与否,若连秀才都考不上,那才是真正的笑话。

    “府试、院试,我必通过。”

    “定要成为秀才!”

    “但这仅是起点。”

    “我誓要通过乡试、会试、直至殿试!”

    “道路虽长。”

    “我绝不能松懈。”

    “尤其考官是叶轩之时!”

    解缙神色坚定,不断激励自己,广泛学习。

    京城,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