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在异世界打游击那件事 第617章 我们为什么要集体化
热门推荐:
变成血族少女的我,掀起工业革命
纯苦巧克力
穿越影视剧吃瓜
重生08神级中场从德甲崛起
官欲道
都市海贼:无敌从最强超人系开始
一人之下:纸扎匠,开局三千阴兵
我在异界有座城
我成了光之巨人
其实联络员问的这几个问题,根据地这边都知道,也早就准备好了537人的伙食。
但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地让难民们自己统计人数呢?
自然就是要借着这个机会培养难民们的集体意识。
有什么事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分析、一起探讨,人与人之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不断拉近的。
联络员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给了难民们一个贴合他们切身利益的共同目标,然后又通过警告不能多报人数的方式在他们头上强加了一个危急。
在危机的逼迫下,家庭与家庭、个人与个人之间就开始不断妥协。
在保证最大的利益也就是吃饭这件事,个体的一些微小利益是可以选择被牺牲的。
哪些微小利益能够被牺牲、或者说哪些人的利益可以被牺牲,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如果是放在以前牺牲的肯定是农民和农奴的利益,得利的一定是地主和庄园主。
但现在不一样了,革命军早就清洗掉了这些不劳而获的群体,在难民营里面的基本都是普通农民和镇民。
大家现在都是一样贫穷、住着一样的地窝子、一样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挨饿,谁也没比谁高贵到哪去。
想要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享受,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有人真敢这么提,也一定会被饥肠辘辘的其他人群起而攻之。
因此难民们这时候的互相妥协就绝不只是某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妥协,而是同一个群体内部不同个体间的妥协和磨合。
到最终最终方案最终出炉的时候也许会有人吃点小亏,但绝对能磨合出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共同利益。
最后的方案总算是被难民们给讨论出来了,用餐的地点就在第13号难民营的出口那里。
这地方本就宽敞,把出口的栅栏一拆连同外面的空地一起就正好能坐下所有人。
难民们是讨论了好久才得出这个方案来的,整个过程在外人看来很是揪心和磨叽,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叶格林他们最为愿意见到的。
其实根据地并不没有当地出身的士兵和干部,但叶格林在制定这次的文艺演出和大餐会规划的时候却并没有完全采用在沃尔夫格勒大重建时期的办法。
之所以这么做他有两个理由,其一就是本地出生的战士和干部现在大多都在各大开垦营地工作,一下子把他们都召集过来势必会影响开垦营地的正常运作。
而且就是代表着根据地过来的干部在面对的难民们的时候究竟是什么身份?
是根据地的代理人,还是他们同乡?
这个身份认识的差别看着是个小问题,也不会影响具体的工作,然而一旦没有处理好以后一定会变成大问题。
这是叶格林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基于以上几个原因,他就没有调集当地出身的战士和干部过来统筹难民营地的工作,而是大胆地选择了在难民中间培养集体意识的萌芽。
先产生集体意识,等之后根据地的干部下放了就可以直接融入进去。
“我们要的是让我们的干部融入村民的集体,而不是让我们干部去指挥零散的村民。”
“要想在之后的农业大生产运动中发挥出干部领头作用,村民的集体作用就必须先让大家习惯一下集体的生活。”
“而要想让大家体验上集体的生活就要先让他们拥有集体的利益。”
叶格林在这次的动员大会上做出了这样的安排,他对着台下的政宣人员们解释着为什么要这么去做的原因。
为了之后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根据地必须带领村民们改变以往的广播漫种的生产模式,转而向技术难度更高的精耕细作去改变。
但这种生产模式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民们一定是很难接受的。
根据地今年的任务重,人手也严重不足,花费大量的时间给村民们挨个做思想工作、组织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不管是在化霜期过后的春耕还是中途的追肥、中耕,这些都是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参与。
而且由于纬度和气温的缘故,在格利芬尔山脉内,这部分工作的时间窗口极短。
即便是远东已经习惯了精耕细作的小家庭也不一定忙得过来,更不用说第一次尝试精耕细作的本地农民了。
因此只有集体化地生产才能够在最大限度内调动足够的人力。
这些就是为什么要培养难民们集体意识的前因后果了,有了叶格林提供的理论,政宣两部门的同志们顺着这个思路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工作要点。
大餐会的准备工作很快就有条不紊地运作了起来。
在难民们期待的眼神中,大量的粮食物资被运抵了难民营地入口,政工干部们就地组织起第13号难民营地的难民们前来帮忙卸货。
不光是卸货,还有伐木过来当椅子,在雪地里挖篝火圈、搜集引燃物之类的工作都交代了下去。
有着之前的经验,难民们在接到任务之后就自发地组织起了各个队伍。
一些体格好的人找到了根据地干部领来了斧子去2公里外的林子那砍树,还有一部分人也跟着过去会帮忙把砍好的树拖回来。
营地里的小孩也跟着过去了,当他们的父亲砍倒了树木之后,他们就会帮忙把树枝什么的给搜集起来,然后背回来作为过冬用的物资。
女人们也没闲着,在营地里的男人都去砍树的时候她们就负担起了剩下的工作。
搬运食物的工作基本都是由她们负责的,清洗土豆、架锅烧水的工作都由她们一手包揽了。
此前斯塔林缴获了几辆野战餐车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之前在沃尔夫格勒大食堂工作的厨师也被调集了过来。
根据地的人在忙碌,难民营的民众们也在帮忙,一时间这里竟变得热火朝天起来。
大家都在为了同一件事忙碌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开始在难民们的心间徘徊。
但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地让难民们自己统计人数呢?
自然就是要借着这个机会培养难民们的集体意识。
有什么事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分析、一起探讨,人与人之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不断拉近的。
联络员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给了难民们一个贴合他们切身利益的共同目标,然后又通过警告不能多报人数的方式在他们头上强加了一个危急。
在危机的逼迫下,家庭与家庭、个人与个人之间就开始不断妥协。
在保证最大的利益也就是吃饭这件事,个体的一些微小利益是可以选择被牺牲的。
哪些微小利益能够被牺牲、或者说哪些人的利益可以被牺牲,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如果是放在以前牺牲的肯定是农民和农奴的利益,得利的一定是地主和庄园主。
但现在不一样了,革命军早就清洗掉了这些不劳而获的群体,在难民营里面的基本都是普通农民和镇民。
大家现在都是一样贫穷、住着一样的地窝子、一样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挨饿,谁也没比谁高贵到哪去。
想要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享受,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有人真敢这么提,也一定会被饥肠辘辘的其他人群起而攻之。
因此难民们这时候的互相妥协就绝不只是某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妥协,而是同一个群体内部不同个体间的妥协和磨合。
到最终最终方案最终出炉的时候也许会有人吃点小亏,但绝对能磨合出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共同利益。
最后的方案总算是被难民们给讨论出来了,用餐的地点就在第13号难民营的出口那里。
这地方本就宽敞,把出口的栅栏一拆连同外面的空地一起就正好能坐下所有人。
难民们是讨论了好久才得出这个方案来的,整个过程在外人看来很是揪心和磨叽,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叶格林他们最为愿意见到的。
其实根据地并不没有当地出身的士兵和干部,但叶格林在制定这次的文艺演出和大餐会规划的时候却并没有完全采用在沃尔夫格勒大重建时期的办法。
之所以这么做他有两个理由,其一就是本地出生的战士和干部现在大多都在各大开垦营地工作,一下子把他们都召集过来势必会影响开垦营地的正常运作。
而且就是代表着根据地过来的干部在面对的难民们的时候究竟是什么身份?
是根据地的代理人,还是他们同乡?
这个身份认识的差别看着是个小问题,也不会影响具体的工作,然而一旦没有处理好以后一定会变成大问题。
这是叶格林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基于以上几个原因,他就没有调集当地出身的战士和干部过来统筹难民营地的工作,而是大胆地选择了在难民中间培养集体意识的萌芽。
先产生集体意识,等之后根据地的干部下放了就可以直接融入进去。
“我们要的是让我们的干部融入村民的集体,而不是让我们干部去指挥零散的村民。”
“要想在之后的农业大生产运动中发挥出干部领头作用,村民的集体作用就必须先让大家习惯一下集体的生活。”
“而要想让大家体验上集体的生活就要先让他们拥有集体的利益。”
叶格林在这次的动员大会上做出了这样的安排,他对着台下的政宣人员们解释着为什么要这么去做的原因。
为了之后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根据地必须带领村民们改变以往的广播漫种的生产模式,转而向技术难度更高的精耕细作去改变。
但这种生产模式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民们一定是很难接受的。
根据地今年的任务重,人手也严重不足,花费大量的时间给村民们挨个做思想工作、组织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不管是在化霜期过后的春耕还是中途的追肥、中耕,这些都是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参与。
而且由于纬度和气温的缘故,在格利芬尔山脉内,这部分工作的时间窗口极短。
即便是远东已经习惯了精耕细作的小家庭也不一定忙得过来,更不用说第一次尝试精耕细作的本地农民了。
因此只有集体化地生产才能够在最大限度内调动足够的人力。
这些就是为什么要培养难民们集体意识的前因后果了,有了叶格林提供的理论,政宣两部门的同志们顺着这个思路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工作要点。
大餐会的准备工作很快就有条不紊地运作了起来。
在难民们期待的眼神中,大量的粮食物资被运抵了难民营地入口,政工干部们就地组织起第13号难民营地的难民们前来帮忙卸货。
不光是卸货,还有伐木过来当椅子,在雪地里挖篝火圈、搜集引燃物之类的工作都交代了下去。
有着之前的经验,难民们在接到任务之后就自发地组织起了各个队伍。
一些体格好的人找到了根据地干部领来了斧子去2公里外的林子那砍树,还有一部分人也跟着过去会帮忙把砍好的树拖回来。
营地里的小孩也跟着过去了,当他们的父亲砍倒了树木之后,他们就会帮忙把树枝什么的给搜集起来,然后背回来作为过冬用的物资。
女人们也没闲着,在营地里的男人都去砍树的时候她们就负担起了剩下的工作。
搬运食物的工作基本都是由她们负责的,清洗土豆、架锅烧水的工作都由她们一手包揽了。
此前斯塔林缴获了几辆野战餐车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之前在沃尔夫格勒大食堂工作的厨师也被调集了过来。
根据地的人在忙碌,难民营的民众们也在帮忙,一时间这里竟变得热火朝天起来。
大家都在为了同一件事忙碌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开始在难民们的心间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