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虎 第809章 婚俗之议
809 章:婚俗之议(边民通婚的细则敲定)(至元四十二年秋?淮河两岸望南台)
赵葵望着江面上掠过的水鸟,甲叶上的寒霜尚未褪尽。昨夜收到临安密信,史弥远在信中再三叮嘱:“边民通婚需慎,若开此例,恐遭清流非议。” 此刻萧虎提及 “通婚” 二字,他下意识按住腰间的龙符 —— 这玉符上的裂纹(去年与蒙古兵对峙时所留),像极了朝堂上的争论。
“萧将军可知,我朝自南渡以来,从未许过汉女嫁北族。” 赵葵的声音借风传过江,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士大夫们常说‘华夷之防,甚于水火’,此事若禀明陛下,必引轩然大波。” 他身后的亲兵握紧了长枪,枪尖映着日光,在江面上投下细碎的寒光 —— 这些士兵多是淮东农家子,家中姊妹若要嫁与蒙古人,怕是第一个不答应。
萧虎早料到赵葵会有此说,对身后的周显递了个眼色。周显展开一卷麻纸,上面用蒙汉双语写着《边民婚律》,墨迹尚新,边角却已磨得起毛 —— 显是反复修改过。“赵帅请看。” 萧虎的声音平稳有力,“律条共五条,核心是‘各保其俗’:南女嫁北者,可保留祭灶、穿汉服,男方不得强令改信萨满;北女嫁南者,可带陪嫁的毡毯、保留骑术,女方不必缠足。”
他指着其中一条:“去年徐州有个案例 —— 汉女李氏嫁与蒙古百户阿勒台,李氏仍在院中设灶王爷牌位,阿勒台则在毡房挂弓箭,两家过年各过各的,倒也相安。” 萧虎特意让画师绘了幅《徐州婚居图》,此刻展开,只见图中汉式瓦房与蒙古毡房相邻,院里既有纺车,也有马槽,细节逼真得让赵葵身后的亲兵都忍不住探头去看。
周显上前一步,捧着图卷细说:“李氏之父原是徐州窑工,去年遭兵祸,是阿勒台救了她全家。李氏愿嫁时,阿勒台按汉俗下了聘礼 —— 二十匹北地皮毛、十坛马奶酒,还请了汉地媒人。” 他指着图中抱婴孩的妇人:“如今生了个儿子,李氏教他说汉话,阿勒台教他认蒙古箭靶,孩子穿的虎头鞋(汉式),戴的银项圈(蒙古式),倒成了邻里的稀罕物。”
赵葵的眉头微蹙 —— 他本想以 “习俗相悖” 为由拒绝,却没想到萧虎连具体案例都备得如此详尽。“那男方若反悔怎么办?” 他追问,“汉女远嫁,若受欺辱,找谁理论?” 萧虎立即答:“律条写明,若男方虐妻,女方可诉至边境官署,查证属实者,休书一封,护送回南,所生子女愿随母者,不得阻拦。” 这话堵死了赵葵最后的借口。
“子女户籍如何算?” 赵葵抛出最棘手的问题。南宋户籍严明,若混血子女入宋籍,恐遭士民非议;入蒙古籍,又怕女方家人不依。萧虎早与断事官商议过,此刻从容道:“可入‘双籍’—— 在宋境记汉名,入蒙古境用蒙古名,成年后自择其一。” 他命人取来徐州县衙的登记册抄本,上面果然写着:“子,汉名李保国,蒙古名帖木儿,父阿勒台(蒙古籍),母李氏(宋籍),住徐州北关。”
赵葵接过抄本,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朱印 ——“徐州县印” 与 “蒙古百户所印” 并盖其上,红得刺眼。“这‘双籍’从未有过先例。” 他低声道,语气却已松动。萧虎看穿他的心思:“赵帅,边民过日子,哪管什么先例?他们只盼着少打仗,能安稳生儿育女。这户籍,不过是张纸,能保他们平安才是真的。”
赵葵沉默良久,望着南岸坡上耕作的农户 —— 那些人中有汉人,也有早年归附的契丹人,此刻正一起弯腰插秧,根本分不清族群。“可先在盱眙试点。” 他终于松口,“由县衙设‘婚籍房’,派汉蒙各一名文书,登记时需双方族长签字,每季将名册抄两份,分送两淮制置司与虎首堡。” 他补充道:“若三年无纠纷,再议推广。”
萧虎立即应承:“就依赵帅所言。” 他命人取来两方铜印,一方刻 “盱眙婚籍记”(汉篆),一方刻 “边民婚证”(蒙文),“登记时两印并盖,以示公允。” 江风忽然转暖,吹得两岸军旗猎猎作响,赵葵望着对岸萧虎手中的铜印,忽然觉得 —— 这比刀枪更能稳住边界。
消息传到盱眙城,立即炸开了锅。汉人秀才们聚在茶馆骂:“纲常都不要了!汉女嫁胡虏,是忘了靖康之耻吗?” 蒙古那颜们则在酒肆争论:“咱们的女人怎能嫁南人?他们连马都骑不好!” 可市井间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 北关的杂货铺老板王二喜笑得合不拢嘴:“我那侄女若能嫁个蒙古商队的,以后北地皮毛进货就方便了!”
南岸的渔妇们更实际:“只要能让男人少去打仗,嫁谁不一样?” 这些声音像潮水般涌向县衙,让负责登记的文书们既紧张又好奇。县丞偷偷对主簿说:“上头要的是安稳,咱们只管登记,管他是汉是蒙。” 这话倒道出了底层官吏的真实心思。
首对申请通婚的是蒙古牧民赤老温与汉女张氏。赤老温的族长起初坚决反对,直到萧虎派人送来 “通婚家庭免三年赋税” 的告示,才松了口,却提条件:“必须生两个儿子,一个随蒙古姓,一个学骑射。” 张氏的父亲是盱眙粮商,看中赤老温常走北地商路,私下对女儿说:“嫁过去,咱家的粮食就能卖到济南府了。”
两家议亲时,汉地媒人按规矩要 “三书六礼”,蒙古萨满则坚持要跳 “告天舞”,最后各退一步 —— 先拜灶王爷(汉俗),再祭长生天(蒙古俗),场面热闹又尴尬。县丞在登记册上写下 “各从其俗” 四字时,忽然明白:所谓婚俗,说到底是家族利益的博弈。
周显在给萧虎的密信中写道:“盱眙通婚者,多是商户与牧民,恰是互市的核心群体。他们联姻后,若再起战事,便是断自家财路,必出面调停。” 萧虎批注:“此乃‘以民制边’之策,比驻兵更管用。” 赵葵那边也有算计,他命人暗中统计:“凡通婚家庭,需向官署报备往来商路,可为我军提供北境情报。”
双方心照不宣,都把通婚当成了情报网与稳定器。当赤老温带着张氏的弟弟去蒙古草原贩茶时,谁也没说破 —— 他带回的不仅是皮毛,还有蒙古骑兵的布防消息;而张氏写给娘家的信里,也总不经意提些 “北地草料价格”,这些都成了边将案头的重要信息。
盱眙县衙的婚籍文书做得格外讲究:汉文书用麻纸,写 “某年月日,汉女张氏嫁与蒙古赤老温,聘礼若干,嫁妆若干”;蒙古文书用羊皮纸,写着对应的蒙古文,末尾盖着两方铜印。为防篡改,文书特意抄三份,一份存县衙,一份送两淮制置司,一份送虎首堡。
抄写的文书是个老秀才,起初对蒙古文嗤之以鼻,后来见蒙古文书写得工工整整,忍不住问通事:“他们也讲究‘字如其人’?” 通事笑答:“萧将军说,字写不好,如何立信?” 老秀才默然,此后抄文书时,连蒙古文的笔画都写得格外认真 —— 他不懂权谋,只知 “落笔要对得起良心”。
秋收时,赤老温帮张氏娘家收稻子,蒙古骑兵巡逻经过,见是 “婚籍户”,便勒马绕行;张氏则用蒙古奶茶招待来催粮的宋廷小吏,笑着说:“北地今年也丰收,要不我让赤老温送些过来?” 小吏竟真的回去禀报,让原本要强征的粮税减了三成。
这样的小事渐渐多了,盱眙的互市也越发兴旺。赵葵在给史弥远的信中写道:“通婚之家,如两岸之桥,虽弱,却能通往来。” 萧虎则对着《通婚名册》冷笑 —— 名册上已有十七户,足够让淮河两岸的利益绑在一起。江面上的水鸟依旧掠过,只是此刻再看,倒像是在为这微妙的平衡掠影。
赵葵望着江面上掠过的水鸟,甲叶上的寒霜尚未褪尽。昨夜收到临安密信,史弥远在信中再三叮嘱:“边民通婚需慎,若开此例,恐遭清流非议。” 此刻萧虎提及 “通婚” 二字,他下意识按住腰间的龙符 —— 这玉符上的裂纹(去年与蒙古兵对峙时所留),像极了朝堂上的争论。
“萧将军可知,我朝自南渡以来,从未许过汉女嫁北族。” 赵葵的声音借风传过江,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士大夫们常说‘华夷之防,甚于水火’,此事若禀明陛下,必引轩然大波。” 他身后的亲兵握紧了长枪,枪尖映着日光,在江面上投下细碎的寒光 —— 这些士兵多是淮东农家子,家中姊妹若要嫁与蒙古人,怕是第一个不答应。
萧虎早料到赵葵会有此说,对身后的周显递了个眼色。周显展开一卷麻纸,上面用蒙汉双语写着《边民婚律》,墨迹尚新,边角却已磨得起毛 —— 显是反复修改过。“赵帅请看。” 萧虎的声音平稳有力,“律条共五条,核心是‘各保其俗’:南女嫁北者,可保留祭灶、穿汉服,男方不得强令改信萨满;北女嫁南者,可带陪嫁的毡毯、保留骑术,女方不必缠足。”
他指着其中一条:“去年徐州有个案例 —— 汉女李氏嫁与蒙古百户阿勒台,李氏仍在院中设灶王爷牌位,阿勒台则在毡房挂弓箭,两家过年各过各的,倒也相安。” 萧虎特意让画师绘了幅《徐州婚居图》,此刻展开,只见图中汉式瓦房与蒙古毡房相邻,院里既有纺车,也有马槽,细节逼真得让赵葵身后的亲兵都忍不住探头去看。
周显上前一步,捧着图卷细说:“李氏之父原是徐州窑工,去年遭兵祸,是阿勒台救了她全家。李氏愿嫁时,阿勒台按汉俗下了聘礼 —— 二十匹北地皮毛、十坛马奶酒,还请了汉地媒人。” 他指着图中抱婴孩的妇人:“如今生了个儿子,李氏教他说汉话,阿勒台教他认蒙古箭靶,孩子穿的虎头鞋(汉式),戴的银项圈(蒙古式),倒成了邻里的稀罕物。”
赵葵的眉头微蹙 —— 他本想以 “习俗相悖” 为由拒绝,却没想到萧虎连具体案例都备得如此详尽。“那男方若反悔怎么办?” 他追问,“汉女远嫁,若受欺辱,找谁理论?” 萧虎立即答:“律条写明,若男方虐妻,女方可诉至边境官署,查证属实者,休书一封,护送回南,所生子女愿随母者,不得阻拦。” 这话堵死了赵葵最后的借口。
“子女户籍如何算?” 赵葵抛出最棘手的问题。南宋户籍严明,若混血子女入宋籍,恐遭士民非议;入蒙古籍,又怕女方家人不依。萧虎早与断事官商议过,此刻从容道:“可入‘双籍’—— 在宋境记汉名,入蒙古境用蒙古名,成年后自择其一。” 他命人取来徐州县衙的登记册抄本,上面果然写着:“子,汉名李保国,蒙古名帖木儿,父阿勒台(蒙古籍),母李氏(宋籍),住徐州北关。”
赵葵接过抄本,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朱印 ——“徐州县印” 与 “蒙古百户所印” 并盖其上,红得刺眼。“这‘双籍’从未有过先例。” 他低声道,语气却已松动。萧虎看穿他的心思:“赵帅,边民过日子,哪管什么先例?他们只盼着少打仗,能安稳生儿育女。这户籍,不过是张纸,能保他们平安才是真的。”
赵葵沉默良久,望着南岸坡上耕作的农户 —— 那些人中有汉人,也有早年归附的契丹人,此刻正一起弯腰插秧,根本分不清族群。“可先在盱眙试点。” 他终于松口,“由县衙设‘婚籍房’,派汉蒙各一名文书,登记时需双方族长签字,每季将名册抄两份,分送两淮制置司与虎首堡。” 他补充道:“若三年无纠纷,再议推广。”
萧虎立即应承:“就依赵帅所言。” 他命人取来两方铜印,一方刻 “盱眙婚籍记”(汉篆),一方刻 “边民婚证”(蒙文),“登记时两印并盖,以示公允。” 江风忽然转暖,吹得两岸军旗猎猎作响,赵葵望着对岸萧虎手中的铜印,忽然觉得 —— 这比刀枪更能稳住边界。
消息传到盱眙城,立即炸开了锅。汉人秀才们聚在茶馆骂:“纲常都不要了!汉女嫁胡虏,是忘了靖康之耻吗?” 蒙古那颜们则在酒肆争论:“咱们的女人怎能嫁南人?他们连马都骑不好!” 可市井间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 北关的杂货铺老板王二喜笑得合不拢嘴:“我那侄女若能嫁个蒙古商队的,以后北地皮毛进货就方便了!”
南岸的渔妇们更实际:“只要能让男人少去打仗,嫁谁不一样?” 这些声音像潮水般涌向县衙,让负责登记的文书们既紧张又好奇。县丞偷偷对主簿说:“上头要的是安稳,咱们只管登记,管他是汉是蒙。” 这话倒道出了底层官吏的真实心思。
首对申请通婚的是蒙古牧民赤老温与汉女张氏。赤老温的族长起初坚决反对,直到萧虎派人送来 “通婚家庭免三年赋税” 的告示,才松了口,却提条件:“必须生两个儿子,一个随蒙古姓,一个学骑射。” 张氏的父亲是盱眙粮商,看中赤老温常走北地商路,私下对女儿说:“嫁过去,咱家的粮食就能卖到济南府了。”
两家议亲时,汉地媒人按规矩要 “三书六礼”,蒙古萨满则坚持要跳 “告天舞”,最后各退一步 —— 先拜灶王爷(汉俗),再祭长生天(蒙古俗),场面热闹又尴尬。县丞在登记册上写下 “各从其俗” 四字时,忽然明白:所谓婚俗,说到底是家族利益的博弈。
周显在给萧虎的密信中写道:“盱眙通婚者,多是商户与牧民,恰是互市的核心群体。他们联姻后,若再起战事,便是断自家财路,必出面调停。” 萧虎批注:“此乃‘以民制边’之策,比驻兵更管用。” 赵葵那边也有算计,他命人暗中统计:“凡通婚家庭,需向官署报备往来商路,可为我军提供北境情报。”
双方心照不宣,都把通婚当成了情报网与稳定器。当赤老温带着张氏的弟弟去蒙古草原贩茶时,谁也没说破 —— 他带回的不仅是皮毛,还有蒙古骑兵的布防消息;而张氏写给娘家的信里,也总不经意提些 “北地草料价格”,这些都成了边将案头的重要信息。
盱眙县衙的婚籍文书做得格外讲究:汉文书用麻纸,写 “某年月日,汉女张氏嫁与蒙古赤老温,聘礼若干,嫁妆若干”;蒙古文书用羊皮纸,写着对应的蒙古文,末尾盖着两方铜印。为防篡改,文书特意抄三份,一份存县衙,一份送两淮制置司,一份送虎首堡。
抄写的文书是个老秀才,起初对蒙古文嗤之以鼻,后来见蒙古文书写得工工整整,忍不住问通事:“他们也讲究‘字如其人’?” 通事笑答:“萧将军说,字写不好,如何立信?” 老秀才默然,此后抄文书时,连蒙古文的笔画都写得格外认真 —— 他不懂权谋,只知 “落笔要对得起良心”。
秋收时,赤老温帮张氏娘家收稻子,蒙古骑兵巡逻经过,见是 “婚籍户”,便勒马绕行;张氏则用蒙古奶茶招待来催粮的宋廷小吏,笑着说:“北地今年也丰收,要不我让赤老温送些过来?” 小吏竟真的回去禀报,让原本要强征的粮税减了三成。
这样的小事渐渐多了,盱眙的互市也越发兴旺。赵葵在给史弥远的信中写道:“通婚之家,如两岸之桥,虽弱,却能通往来。” 萧虎则对着《通婚名册》冷笑 —— 名册上已有十七户,足够让淮河两岸的利益绑在一起。江面上的水鸟依旧掠过,只是此刻再看,倒像是在为这微妙的平衡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