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虎 第808章 符契对勘
热门推荐:
涅盘修仙一世更比一世强
吞噬古帝
因人而异的系统
龙王岚舞
穿越之谈个恋爱
荒岛求生:我抢了别人的多子多福
被迫结婚后初小姐每天都在闹离婚
港综:洪兴四九仔,踩靓坤扎职
被极品儿女遗弃?我直接掏出空间
808 章:符契对勘(虎符龙符的象征交锋)(至元四十二年秋?淮河中流)
淮河两岸的芦苇在秋风中翻卷如浪,萧虎立于北岸望南台,指尖摩挲着腰间虎符 —— 青铜质地的虎首张口露齿,耳后刻着极小的蒙文 “虎首堡”。“选谁去江心?” 他问身旁的周显。周显目光扫过队列:“百户巴特尔,其母是汉人,通宋语且行事谨细;再配汉吏李墨,曾在襄阳府当过书吏,识得南宋官印真伪。”
南岸的赵葵亦在遴选使者,最终点了亲卫营都头王彦与文书官苏明。“王都头带龙符摹本,苏文书验对方拓片。” 赵葵将玉质龙符递给王彦,符身的龙纹已磨得发亮,“记住,看虎符拓片背面的蒙文是否与萧虎军中制式一致,尤其‘永守’二字的笔锋 —— 蒙古人写汉字,常在竖钩处带弯钩。” 王彦抱拳时,甲叶碰撞声惊起芦苇丛中的水鸟,扑棱棱掠过江面。
两只小舟从南北两岸同时划出,北岸的舟身漆成玄色(蒙古军色),南岸的则是赭红(南宋军色),舟桨入水时都刻意放缓,溅起的水花在日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巴特尔端坐在玄色舟中,怀里的虎符拓片用羊皮包裹,边角烫着火漆 —— 这是萧虎昨夜亲封的,火漆印是虎首纹,与他腰间腰牌一致。
王彦的赭红舟上,苏明正用指尖抚过龙符摹本的桑皮纸:“这纸是徽州特造的‘澄心堂纸’,纤维里掺了金箔,北人仿不来。” 两舟在江心相遇时,距两岸各约一箭之地,巴特尔先拱手:“萧将军有令,符契为信,当当面核验。” 王彦按赵葵所嘱,未先递摹本,反而问:“拓片可有萧将军手签?” 巴特尔解开火漆,羊皮展开,果然在右下角有朱红蒙文签名,与宋廷存档的萧虎笔迹一致。
虎符拓片铺在舟中木板上,巴特尔指着背面:“蒙汉双语‘永守边界’,蒙文用回鹘式字母,汉文是萧将军亲书。” 苏明俯身细看,见汉文 “界” 字的竖笔微微左倾 —— 这是萧虎的笔迹特点,去年宋使带回的国书中便有此特征。他又摸了摸羊皮边缘,触感粗糙,带着北地羊毛特有的膻气,确是蒙古常用的 “库车羊皮”。
王彦递过龙符摹本时,巴特尔抽出随身小刀,轻轻刮了刮朱印边缘 ——“两淮制置司” 六个字的印泥里掺了朱砂与珍珠粉,刮下的碎屑在指甲上泛着珠光。“赵帅的印信不假。” 他忽然注意到龙符摹本的边缘有处月牙形磨损,与萧虎军中密报里描述的 “赵葵龙符第三齿缺角” 完全吻合。两使者交换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确认 —— 这符契是真的。
小舟返回时,巴特尔举着拓片向北岸示意,萧虎望见他挥动的羊皮,忽然朗声道:“赵帅的龙符,倒比某的虎符旧!” 声音借风传过江,南岸的赵葵听得清楚,他摸了摸腰间龙符的磨损处 —— 那是嘉熙年间守襄阳时,被流矢擦过留下的痕迹。“旧符更知守土之难!” 赵葵回应的声音带着中气,“萧将军的虎符虽新,可敢立誓,十年后仍如今日般光亮?”
萧虎笑了,虎符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某的虎符,靠的是刀枪护着;赵帅的龙符,仗的是民心守着。若十年后淮河仍能安流,新旧又有何妨?” 北岸的蒙古兵听到 “刀枪” 二字,不约而同按了按刀柄;南岸的宋军则握紧了长矛 —— 主帅的对话看似平和,实则都在掂对方的底气。只有江风不知厉害,卷着芦苇声,把话语送向远方。
萧虎将龙符摹本铺在案上,与虎符拓片并排展开。周显在旁细看:“龙符摹本的桑皮纸有七层,每层纤维密度不同,是南宋‘密纸’工艺,寻常商队仿不来。” 萧虎指尖点过龙符上的磨损处:“这道痕,必是经历过大战,赵葵此人,确是沙场老将。” 他忽然命人取来印泥,在两符契旁各盖了虎首堡的印:“存档,这是南北第一次以符契定界。”
南岸的赵葵亦在研究虎符拓片,苏明呈上验看结果:“蒙文‘永守’二字的笔锋,与和林发来的萧虎手令一致;汉文是柳体,却掺了蒙古书法的硬劲,显是刻意为之。” 赵葵忽然问:“巴特尔在舟中,除了验符,还做了什么?” 王彦答:“他趁苏文书看摹本时,数了咱岸边的弩箭数量。” 赵葵冷笑:“彼此彼此,想必李墨也在算北岸的骑兵数。” 案上的龙符摹本旁,很快添了张纸条:“北岸露刃骑兵约三百,弩车十二架。”
巴特尔回营后,除了交验龙符摹本,还递上一份密报:“南岸芦苇丛中藏有暗哨,每五十步一哨,都持短弩,箭镞涂了黑漆(防反光)。” 他特意提到舟近南岸时,见堤岸下有新挖的壕沟,“宽约丈余,深可没马,应是防骑兵突袭的。” 萧虎在密报上批注:“赵葵看似答应互市,实则防我甚严。” 当即命人在北岸也挖壕沟,“ depth 要比南岸深三尺,让他知道咱也不是傻子。”
王彦向南岸复命时,也带回细节:“北岸望南台的旗杆是空心的,内藏铜管,应是传声用;萧虎身后的亲卫,腰间都别着信号箭,箭羽是白翎(急报)与黑翎(寻常)。” 赵葵听完,在军图上淮河段画了道红线:“凡北岸船只靠近南岸三里内,鸣锣示警。” 他望着龙符摹本上的朱印,忽然觉得这符契像层窗户纸,谁都知道一捅就破,却又都暂时维持着体面。
北岸的蒙古兵围着巴特尔问:“那龙符真有说的那么神?” 巴特尔把拓片亮给他们看:“你看这龙纹,爪子是五趾(皇家制式),赵葵敢用,显是得了朝廷默许。” 一个老兵摸了摸虎符拓片:“咱的虎符是青铜的,能杀人;他们的龙符是玉的,能管官。” 旁边的汉兵接口:“不管是虎是龙,能让咱少打仗,就是好符。” 这话让众人都沉默了 —— 谁都不想再提着脑袋过日子。
南岸的宋军也在议论,一个弓箭手对王彦说:“都头,那虎符拓片上的蒙文,看着跟鬼画符似的,真能信?” 王彦敲了敲他的弓背:“信不信不由你我,要看萧虎敢不敢把虎符当军令使。” 他想起赵葵的话:“符契是死的,人是活的。” 望着北岸渐渐隐入暮色的营帐,忽然觉得这淮河的水,比战场上的刀光更让人猜不透。
周显对萧虎道:“龙符摹本盖的是‘两淮制置司’印,而非皇帝玉玺,赵葵这是留了余地 —— 若将来朝廷变卦,他可推说‘边将私约’。” 萧虎点头:“某的虎符拓片也没盖大汗印,彼此都留了退路。” 他忽然笑了,“但这符契总得有人当真。盱眙的互市税银,得先留三成给赵葵的亲卫营 —— 他手下人得了好处,才会真的护着这约定。”
南岸的苏明也在给赵葵分析:“萧虎让汉吏李墨同去,是想让咱知道他‘重汉臣’;巴特尔的母亲是汉人,这层关系也是做给咱看的。” 赵葵捻着胡须:“他想稳住南边,好专心对付西边的拔都。咱也正好借互市的功夫,把襄阳的城垣修完。” 两人对视一眼,都明白这符契不是和平的保证,只是暂时休战的借口 —— 就像淮河的水,今日向东,明日或许就因暴雨改了道。
入夜后,萧虎在灯下再看龙符摹本,用银针轻轻挑起纸角 —— 果然在第七层纤维里发现了细如发丝的丝线,织成 “赵” 字暗纹。“赵葵倒细心。” 他对周显道,“这是怕咱仿造摹本,故意留的暗记。” 周显取来虎符,用灯油擦拭虎首的牙齿 —— 第三颗牙的内侧,竟刻着极小的 “虎首” 二字,“将军早有准备?” 萧虎点头:“拔都的人说不定就在附近盯着,总得防着有人调包。”
南岸的赵葵也在灯下验看虎符拓片,他让苏明取来 “显影水”(用乌梅汁调的),涂在拓片背面 —— 原本看不见的蒙文小字渐渐显形:“西境未定,暂息南兵。” 赵葵抚着案几:“萧虎果然在防拔都。” 他忽然命人将摹本锁入铁匣,钥匙自己贴身带着,“这符契,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窗外的月光照在匣上,像给这秘密盖了层薄霜。
次日清晨,萧虎命人将虎符拓片与龙符摹本存入 “虎符匣”,匣上刻着蒙汉双语 “永守”。周显问:“是否要送一份去和林?” 萧虎摇头:“大汗若问起,就说‘边将暂约’。” 匣锁扣上的瞬间,北岸传来号角声 —— 那是蒙古骑兵换岗的信号,声浪越过淮河,南岸的宋军吹起了回应的号角,一北一南,倒有几分呼应的意思。
赵葵也将龙符摹本收入 “龙符柜”,柜门上贴着封条,盖着他的私印。王彦问:“何时启封?” 赵葵望着淮河上的晨雾:“等第一船蜀锦过了盱眙,再说。” 雾中的小舟开始穿梭,载着南北的商人与货物,舟上的人或许不知道虎符龙符的事,只知道今日可以安稳地做生意了。而两岸的将军们,都在等着雾散 —— 雾散之后,或许是晴空,或许是更大的风雨。
淮河两岸的芦苇在秋风中翻卷如浪,萧虎立于北岸望南台,指尖摩挲着腰间虎符 —— 青铜质地的虎首张口露齿,耳后刻着极小的蒙文 “虎首堡”。“选谁去江心?” 他问身旁的周显。周显目光扫过队列:“百户巴特尔,其母是汉人,通宋语且行事谨细;再配汉吏李墨,曾在襄阳府当过书吏,识得南宋官印真伪。”
南岸的赵葵亦在遴选使者,最终点了亲卫营都头王彦与文书官苏明。“王都头带龙符摹本,苏文书验对方拓片。” 赵葵将玉质龙符递给王彦,符身的龙纹已磨得发亮,“记住,看虎符拓片背面的蒙文是否与萧虎军中制式一致,尤其‘永守’二字的笔锋 —— 蒙古人写汉字,常在竖钩处带弯钩。” 王彦抱拳时,甲叶碰撞声惊起芦苇丛中的水鸟,扑棱棱掠过江面。
两只小舟从南北两岸同时划出,北岸的舟身漆成玄色(蒙古军色),南岸的则是赭红(南宋军色),舟桨入水时都刻意放缓,溅起的水花在日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巴特尔端坐在玄色舟中,怀里的虎符拓片用羊皮包裹,边角烫着火漆 —— 这是萧虎昨夜亲封的,火漆印是虎首纹,与他腰间腰牌一致。
王彦的赭红舟上,苏明正用指尖抚过龙符摹本的桑皮纸:“这纸是徽州特造的‘澄心堂纸’,纤维里掺了金箔,北人仿不来。” 两舟在江心相遇时,距两岸各约一箭之地,巴特尔先拱手:“萧将军有令,符契为信,当当面核验。” 王彦按赵葵所嘱,未先递摹本,反而问:“拓片可有萧将军手签?” 巴特尔解开火漆,羊皮展开,果然在右下角有朱红蒙文签名,与宋廷存档的萧虎笔迹一致。
虎符拓片铺在舟中木板上,巴特尔指着背面:“蒙汉双语‘永守边界’,蒙文用回鹘式字母,汉文是萧将军亲书。” 苏明俯身细看,见汉文 “界” 字的竖笔微微左倾 —— 这是萧虎的笔迹特点,去年宋使带回的国书中便有此特征。他又摸了摸羊皮边缘,触感粗糙,带着北地羊毛特有的膻气,确是蒙古常用的 “库车羊皮”。
王彦递过龙符摹本时,巴特尔抽出随身小刀,轻轻刮了刮朱印边缘 ——“两淮制置司” 六个字的印泥里掺了朱砂与珍珠粉,刮下的碎屑在指甲上泛着珠光。“赵帅的印信不假。” 他忽然注意到龙符摹本的边缘有处月牙形磨损,与萧虎军中密报里描述的 “赵葵龙符第三齿缺角” 完全吻合。两使者交换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确认 —— 这符契是真的。
小舟返回时,巴特尔举着拓片向北岸示意,萧虎望见他挥动的羊皮,忽然朗声道:“赵帅的龙符,倒比某的虎符旧!” 声音借风传过江,南岸的赵葵听得清楚,他摸了摸腰间龙符的磨损处 —— 那是嘉熙年间守襄阳时,被流矢擦过留下的痕迹。“旧符更知守土之难!” 赵葵回应的声音带着中气,“萧将军的虎符虽新,可敢立誓,十年后仍如今日般光亮?”
萧虎笑了,虎符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某的虎符,靠的是刀枪护着;赵帅的龙符,仗的是民心守着。若十年后淮河仍能安流,新旧又有何妨?” 北岸的蒙古兵听到 “刀枪” 二字,不约而同按了按刀柄;南岸的宋军则握紧了长矛 —— 主帅的对话看似平和,实则都在掂对方的底气。只有江风不知厉害,卷着芦苇声,把话语送向远方。
萧虎将龙符摹本铺在案上,与虎符拓片并排展开。周显在旁细看:“龙符摹本的桑皮纸有七层,每层纤维密度不同,是南宋‘密纸’工艺,寻常商队仿不来。” 萧虎指尖点过龙符上的磨损处:“这道痕,必是经历过大战,赵葵此人,确是沙场老将。” 他忽然命人取来印泥,在两符契旁各盖了虎首堡的印:“存档,这是南北第一次以符契定界。”
南岸的赵葵亦在研究虎符拓片,苏明呈上验看结果:“蒙文‘永守’二字的笔锋,与和林发来的萧虎手令一致;汉文是柳体,却掺了蒙古书法的硬劲,显是刻意为之。” 赵葵忽然问:“巴特尔在舟中,除了验符,还做了什么?” 王彦答:“他趁苏文书看摹本时,数了咱岸边的弩箭数量。” 赵葵冷笑:“彼此彼此,想必李墨也在算北岸的骑兵数。” 案上的龙符摹本旁,很快添了张纸条:“北岸露刃骑兵约三百,弩车十二架。”
巴特尔回营后,除了交验龙符摹本,还递上一份密报:“南岸芦苇丛中藏有暗哨,每五十步一哨,都持短弩,箭镞涂了黑漆(防反光)。” 他特意提到舟近南岸时,见堤岸下有新挖的壕沟,“宽约丈余,深可没马,应是防骑兵突袭的。” 萧虎在密报上批注:“赵葵看似答应互市,实则防我甚严。” 当即命人在北岸也挖壕沟,“ depth 要比南岸深三尺,让他知道咱也不是傻子。”
王彦向南岸复命时,也带回细节:“北岸望南台的旗杆是空心的,内藏铜管,应是传声用;萧虎身后的亲卫,腰间都别着信号箭,箭羽是白翎(急报)与黑翎(寻常)。” 赵葵听完,在军图上淮河段画了道红线:“凡北岸船只靠近南岸三里内,鸣锣示警。” 他望着龙符摹本上的朱印,忽然觉得这符契像层窗户纸,谁都知道一捅就破,却又都暂时维持着体面。
北岸的蒙古兵围着巴特尔问:“那龙符真有说的那么神?” 巴特尔把拓片亮给他们看:“你看这龙纹,爪子是五趾(皇家制式),赵葵敢用,显是得了朝廷默许。” 一个老兵摸了摸虎符拓片:“咱的虎符是青铜的,能杀人;他们的龙符是玉的,能管官。” 旁边的汉兵接口:“不管是虎是龙,能让咱少打仗,就是好符。” 这话让众人都沉默了 —— 谁都不想再提着脑袋过日子。
南岸的宋军也在议论,一个弓箭手对王彦说:“都头,那虎符拓片上的蒙文,看着跟鬼画符似的,真能信?” 王彦敲了敲他的弓背:“信不信不由你我,要看萧虎敢不敢把虎符当军令使。” 他想起赵葵的话:“符契是死的,人是活的。” 望着北岸渐渐隐入暮色的营帐,忽然觉得这淮河的水,比战场上的刀光更让人猜不透。
周显对萧虎道:“龙符摹本盖的是‘两淮制置司’印,而非皇帝玉玺,赵葵这是留了余地 —— 若将来朝廷变卦,他可推说‘边将私约’。” 萧虎点头:“某的虎符拓片也没盖大汗印,彼此都留了退路。” 他忽然笑了,“但这符契总得有人当真。盱眙的互市税银,得先留三成给赵葵的亲卫营 —— 他手下人得了好处,才会真的护着这约定。”
南岸的苏明也在给赵葵分析:“萧虎让汉吏李墨同去,是想让咱知道他‘重汉臣’;巴特尔的母亲是汉人,这层关系也是做给咱看的。” 赵葵捻着胡须:“他想稳住南边,好专心对付西边的拔都。咱也正好借互市的功夫,把襄阳的城垣修完。” 两人对视一眼,都明白这符契不是和平的保证,只是暂时休战的借口 —— 就像淮河的水,今日向东,明日或许就因暴雨改了道。
入夜后,萧虎在灯下再看龙符摹本,用银针轻轻挑起纸角 —— 果然在第七层纤维里发现了细如发丝的丝线,织成 “赵” 字暗纹。“赵葵倒细心。” 他对周显道,“这是怕咱仿造摹本,故意留的暗记。” 周显取来虎符,用灯油擦拭虎首的牙齿 —— 第三颗牙的内侧,竟刻着极小的 “虎首” 二字,“将军早有准备?” 萧虎点头:“拔都的人说不定就在附近盯着,总得防着有人调包。”
南岸的赵葵也在灯下验看虎符拓片,他让苏明取来 “显影水”(用乌梅汁调的),涂在拓片背面 —— 原本看不见的蒙文小字渐渐显形:“西境未定,暂息南兵。” 赵葵抚着案几:“萧虎果然在防拔都。” 他忽然命人将摹本锁入铁匣,钥匙自己贴身带着,“这符契,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窗外的月光照在匣上,像给这秘密盖了层薄霜。
次日清晨,萧虎命人将虎符拓片与龙符摹本存入 “虎符匣”,匣上刻着蒙汉双语 “永守”。周显问:“是否要送一份去和林?” 萧虎摇头:“大汗若问起,就说‘边将暂约’。” 匣锁扣上的瞬间,北岸传来号角声 —— 那是蒙古骑兵换岗的信号,声浪越过淮河,南岸的宋军吹起了回应的号角,一北一南,倒有几分呼应的意思。
赵葵也将龙符摹本收入 “龙符柜”,柜门上贴着封条,盖着他的私印。王彦问:“何时启封?” 赵葵望着淮河上的晨雾:“等第一船蜀锦过了盱眙,再说。” 雾中的小舟开始穿梭,载着南北的商人与货物,舟上的人或许不知道虎符龙符的事,只知道今日可以安稳地做生意了。而两岸的将军们,都在等着雾散 —— 雾散之后,或许是晴空,或许是更大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