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凡人道碑 > 第415章 芒种汗滴处 新术济农时

凡人道碑 第415章 芒种汗滴处 新术济农时

    芒种的太阳刚爬上山头,万魂谷外的稻田就蒸腾起热气。阿禾扛着新做的木犁往谷里走,道碑的金光已漫到谷口,把田埂上的露水照得像碎金子。昨日陈老汉来报,说谷里的稻种出了怪事——凡世的粳稻和仙域的云稻长在了一起,穗子一半沉实一半轻盈,却结不出饱满的谷粒。

    “这是道碑在催咱们创新呢,”掌柜给木犁抹油时说,“当年阿青先生把魔域的谷种和凡稻杂交,才有了能抗灾的‘韧稻’,现在该轮到你们了。”木犁的犁头上刻着新纹,是阿禾照着道碑上的字影画的,一半是凡世的水波纹,一半是仙域的云纹,据说这样既能破土,又能引雨。

    刚进谷就听见争吵声。稻田边,两个老农正红着脸争稻种的事。王老汉把云稻穗往石桌上拍:“肯定是仙稻不待见凡土!得用仙域的灵泉灌溉!”说着从桶里舀出汪泛着光的水;李老汉却把粳稻根往泥里摁:“是凡稻嫌仙气太飘!得用魔域的黑土垫底!”说着捧出把油亮的黑泥。

    两人正争得面红耳赤,道碑忽然晃了晃,碑影投在稻田里,竟显出片奇异的稻穗——稻壳是凡稻的金黄,米粒却带着云稻的清透,根须一半扎在黄土里,一半缠着黑土。阿禾忽然想起姜瑶光的星图,指着稻穗说:“仙根要扎凡土,凡身要接仙露,就像星斗既要靠自己发光,又要借银河的力。”

    他刚说完,道碑上飞下几点金光,落在王老汉的灵泉和李老汉的黑土里。灵泉倒进黄土,竟冒出细密的气泡;黑土混进凡田,竟长出淡绿的根须。两个老汉对视一眼,赶紧按碑影里的样子混土浇水,刚浇完,那株怪稻就“咔吧”一声,穗子猛地胀大,谷粒饱满得往下坠,还泛着淡淡的金芒。

    往谷深处走,见个年轻媳妇正对着水车哭。她家的稻田在高坡上,水流不上去,眼看要旱死。阿禾想起阿木教的法子,指着道碑说:“你看碑上的纹路,像不像水车的齿轮?”媳妇抬头,果然见碑身的石纹里,浮出个新的水车图样——凡世的木轮外,缠着仙域的藤蔓,摇起来能引云气成雨。

    两人刚动手改水车,道碑的金光忽然缠上木轮。藤蔓竟活了过来,顺着轮轴往上爬,轮叶转动时,果然有云气从谷口飘来,在高坡上凝成细雨。媳妇舀起田里的水尝了尝,惊喜地喊:“是甜的!像雪璃姑娘当年送来的灵露!”远处的田埂上,几只白泽模样的土狗正帮着拉水车,哼哧哼哧的样子,像极了当年阿木身边的灵兽。

    晌午在谷中草棚歇脚,见几个孩童围着个陶锅。锅里煮着新收的嫩稻,混着魔域的枣泥,是五味居的新点心。一个孩子忽然指着锅壁:“看!有字!”众人凑近,见水汽在陶锅上凝成行字:“稻熟要等九十日,心诚不必问仙凡。”笔迹苍劲,是林七的字。

    正说着,草棚外传来欢呼。王老汉和李老汉的稻田里,杂交稻已长得齐腰高,风吹过时,金黄与清透的稻浪交错,竟在地上画出个“和”字。道碑的金光忽然大盛,碑上的“生老病死”四个字浮起来,化作五个虚影:林七正帮着脱粒,火焰在谷场上跳着,把湿谷烘得干爽;姜瑶光站在田埂上,星盘转得飞快,算出三日后有雨;阿木蹲在田里,给稻穗系上红绳,说白泽闻着谷香就来帮忙;阿青用承薪勺给众人盛稻粥,说“新米要配新水,就像老法要掺新招”;雪璃的冰魄铃悬在草棚顶,铃音落处,飘来的雨水都带着稻花香。

    “是先生们在教咱们呢!”陈老汉抹着汗笑,“当年他们就是这样,把仙法变成了打谷的法子、浇水的窍门,才让咱们凡人大胆种新粮。”

    傍晚离开时,道碑的金光已漫过整个山谷。阿禾回头望,见每个稻田里都立着新做的木犁,犁头的水波纹与云纹在夕阳下闪闪发亮。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把杂交稻的谷粒塞进道碑的石缝里,说:“先生们,明年我还来种新稻!”

    回到五味居时,掌柜正对着幅新画出神。画中是芒种的万魂谷,道碑立在稻浪中央,五个身影散在田间:林七的火折子在谷堆上点出暖光,谷粒遇热爆出的香气能飘出画外;姜瑶光的星盘悬在水车上方,星力让水流得又匀又稳;阿木趴在田埂上,给受伤的田鼠喂新米,白泽在旁边警戒;阿青的承薪勺插在粥锅里,勺柄上的稻穗纹正随着粥的沸腾轻轻晃动;雪璃的冰魄铃落在道碑顶,铃音让稻穗都弯下腰,像在鞠躬道谢。

    “你看,”掌柜指着画里混种的稻田,“创新不是丢了老根,是让凡的更扎实,仙的更贴心。他们把仙术变成了种稻的新招、浇水的巧法、护苗的心意,才让这凡人道碑,长出了能饱人间的新粮。”阿禾凑近看,发现画里每个农夫的斗笠上,都沾着凡稻的金粉和云稻的清露,每个人的脚印旁,都有颗饱满的谷粒,像片永远收不完的、带着希望的田野。

    当晚打烊后,阿禾躺在后院的谷堆上,闻着新米的香。谷粒上的细芒蹭着脸颊,像道碑石纹的触感。他摸了摸眉心的禾苗印记,那里的温度,竟与晒谷场的暖热一般无二。窗外的虫鸣正欢,像在给新稻唱赞歌,歌声里没有玄妙的法诀,只有木犁翻土的钝响、水车转动的吱呀、媳妇的笑、孩童的闹,和五个刻在稻浪里的、与土地共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