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392章 钢产量增,应用更广
青石县,张家村,后山。
这里,已经被张大山列为了村里的最高禁区。
一道高高的土石围墙,将整个山坳圈了起来,几十名由退伍老兵组成的护院家丁,手持棍棒,日夜在此巡逻,禁止任何外人靠近。
山坳的中央,一座用耐火砖和黄泥混合砌成的、半人多高的土高炉,正呼呼地冒着热气。
这座高炉,外形古怪,是张大山凭借着后世的记忆,亲手画出图纸,再由张铁牛和张柱子两兄弟,带着村里最得力的工匠,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建造起来的。
它的核心,与这个时代所有的炼铁地炉都不同。
它不再是单纯地依靠木炭的堆叠燃烧,而是在炉身侧面,加装了两台巨大的、由水车驱动的“大风箱”。
巨大的水轮,在山涧溪流的推动下,日夜不息地转动,通过一套复杂的杠杆和连杆,将强劲而持续的气流,源源不断地鼓入炉膛之中!
这种强制鼓风的方式,使得炉内的温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足以让铁矿石中大部分杂质都熔解、分离的恐怖高度。
“爹,火候……是不是差不多了?”
高炉前,张铁牛赤着壮硕的上身,麦色的皮肤被熊熊的炉火映照得一片通红。
他的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炉口那不断变幻的火焰颜色,声音因为紧张和激动,而带着一丝轻微的颤抖。
这已经是他们父子俩,进行的第九次试验了。
前八次,都因为各种原因,或是温度不够,或是除硫不净,最终以失败告终,炼出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铁渣。
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海量木炭、铁矿石和人力的损耗。
整个张家,几乎是勒紧了裤腰带,在支持着他们这项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烧钱”事业。
张大山站在一旁,他的神情,比儿子还要紧张。
他的双眼,同样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团火焰。
他知道,根据后世的知识,当炉火从明黄色,开始转为一种刺眼的、带着些许青白色的光芒时,那就意味着,钢铁中的“碳”含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再等等!”张大山的声音有些沙哑,“别急!还差一点!就是那……那一点点的青色!”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变得无比漫长。
在场的所有工匠,都屏住了呼吸。
终于!
炉口处的火焰,猛地一窜!一抹淡淡的、如同雨后初晴的天空般的青色,在火焰的顶端,一闪而过!
“就是现在!”张大山猛地一声大喝,“开炉!”
早已准备就绪的张铁牛,怒吼一声,用尽全身力气,拉开了炉底那沉重的、由精铁打造的闸门!
“轰——”
一股前所未有的、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耀眼、都要炙热的金黄色铁水,如同一条苏醒的火龙,顺着预设好的引流槽,奔涌而出!
那股灼热的气浪,让站在数丈开外的人,都感觉自己的眉毛和头发,开始卷曲。
所有人都被这壮观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知道,这一次……成了!
铁水,被注入了一个个由湿沙压制成的模具之中,冷却成型,变成了一块块沉重的铁锭。
这些铁锭,与以往炼出的、充满了气孔和杂质的生铁,完全不同。
它们的质地,更加致密,颜色,也更加纯粹。
铁牛没有休息,他立刻让人,将一块刚刚冷却不久,还带着惊人温度的铁锭,搬到了锻造台上。
他拎起自己最称手的那柄八十斤大锤,开始了锻造。
“铛!铛!铛!!”
沉重而富有节奏的锤击声,再次在山坳中响起。
但这一次,铁牛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他惊喜地发现,手中的这块“铁”,其延展性和可塑性,远超他以往锻造过的任何一种材料!
在他的千锤百炼之下,铁锭中的最后一丝杂质,被不断地排出,整块材料,变得越来越坚韧,越来越纯粹!
经过整整一天的反复锻打和淬火。
第一柄由新式高炉炼出的钢材,所打造的样品——一柄看似平平无奇的砍柴刀,终于,诞生了。
张大山从铁牛手中,接过了这柄还带着余温的砍柴刀。
他的手,在微微颤抖。
他知道,他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把刀。
这是开启一个全新时代的钥匙!
他走到一旁,那里放着一根从旧兵器铺里收购来的、用普通熟铁打造的长矛。
在众人惊疑不定的目光中,张大山举起手中的砍柴刀,对着那根长矛的矛杆,轻轻一挥。
没有发出多大的声响。
只见那根坚硬的铁矛杆,竟如同被切断的甘蔗一般,悄无声息地,断成了两截!
而砍柴刀的刀刃上,竟然……连一个豁口都没有!
“嘶——”
整个山坳,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所有工匠,都如同见了鬼一般,冲上前去,难以置信地看着那截面光滑的断矛,又摸了摸那柄闪烁着寒光的砍柴刀。
“神了!真是神了!”
“这……这是什么神铁啊!也太锋利了!”
张铁牛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一把抱住自己的父亲,兴奋地大吼大叫:“爹!我们成功了!我们真的成功了!”
张大山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他重重地拍着儿子的后背。
有了这种钢,张家,才算真正有了安身立命的、任何人都夺不走的根本!
……
成功的消息,让整个张家都陷入了狂欢。
但张大山,却以最快的速度,冷静了下来。
他知道,产量的提升,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种“神钢”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影响力。
于是,在张大山的亲自规划下,一场围绕着“钢铁应用”的变革,在小小的张家村,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首先,是农具。
张大山亲自设计了全新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钢制曲辕犁”。
这种犁,不仅犁头和犁壁全由新式钢材打造,锋利无比,破土能力极强,而且,它的重量,比旧式的铁犁,要轻上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的壮劳力,甚至可以用一头牛,就能轻松地耕种过去需要两头牛才能勉强耕动的硬地!
当第一批总计一百架“神钢曲辕犁”,被分发给张家村的佃户们时。
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村民们像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节日,他们牵着牛,扛着新犁,在田间地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耕地大赛”。
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过去,一个最好的老把式,一天下来,最多也就能耕种三亩地。
而现在,一个普通的半大小子,用上这种新犁,一天耕种五亩地,还绰绰有余!
“这哪里是犁啊!这是咱们庄稼人的宝犁,是龙王爷赐下的神犁啊!”
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村正,抚摸着那光滑的犁壁,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青石县。
无数的地主和富农,挥舞着手中的银票,蜂拥而至,堵在张家村的村口,只为求购一架这种能让粮食增产的“神犁”。
张家的农具厂,一夜之间,订单堆积如山。
其次,是各种民用工具。
钢制的菜刀、剪刀、锄头、铁锹……各种各样更加锋利、更加耐用的新式工具,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青石牌”,这个由张大山亲自定下的品牌,迅速成为了“高品质”和“经久耐用”的代名词。
“青石商会”的店铺,也第一次,摆脱了只卖粮食和布匹的单一模式,开始向着一个综合性的“百货商场”,悄然转型。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军事应用上的秘密尝试。
张大山深知,这种技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终极的意义,是在于军事。
他让铁牛,秘密地,用最好的钢材,打造了十套完整的“神钢”兵器与甲胄。
包括了马刀、长枪、以及一种他根据后世记忆设计的、防护能力更强的“板甲”。
这里,已经被张大山列为了村里的最高禁区。
一道高高的土石围墙,将整个山坳圈了起来,几十名由退伍老兵组成的护院家丁,手持棍棒,日夜在此巡逻,禁止任何外人靠近。
山坳的中央,一座用耐火砖和黄泥混合砌成的、半人多高的土高炉,正呼呼地冒着热气。
这座高炉,外形古怪,是张大山凭借着后世的记忆,亲手画出图纸,再由张铁牛和张柱子两兄弟,带着村里最得力的工匠,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建造起来的。
它的核心,与这个时代所有的炼铁地炉都不同。
它不再是单纯地依靠木炭的堆叠燃烧,而是在炉身侧面,加装了两台巨大的、由水车驱动的“大风箱”。
巨大的水轮,在山涧溪流的推动下,日夜不息地转动,通过一套复杂的杠杆和连杆,将强劲而持续的气流,源源不断地鼓入炉膛之中!
这种强制鼓风的方式,使得炉内的温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足以让铁矿石中大部分杂质都熔解、分离的恐怖高度。
“爹,火候……是不是差不多了?”
高炉前,张铁牛赤着壮硕的上身,麦色的皮肤被熊熊的炉火映照得一片通红。
他的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炉口那不断变幻的火焰颜色,声音因为紧张和激动,而带着一丝轻微的颤抖。
这已经是他们父子俩,进行的第九次试验了。
前八次,都因为各种原因,或是温度不够,或是除硫不净,最终以失败告终,炼出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铁渣。
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海量木炭、铁矿石和人力的损耗。
整个张家,几乎是勒紧了裤腰带,在支持着他们这项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烧钱”事业。
张大山站在一旁,他的神情,比儿子还要紧张。
他的双眼,同样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团火焰。
他知道,根据后世的知识,当炉火从明黄色,开始转为一种刺眼的、带着些许青白色的光芒时,那就意味着,钢铁中的“碳”含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再等等!”张大山的声音有些沙哑,“别急!还差一点!就是那……那一点点的青色!”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变得无比漫长。
在场的所有工匠,都屏住了呼吸。
终于!
炉口处的火焰,猛地一窜!一抹淡淡的、如同雨后初晴的天空般的青色,在火焰的顶端,一闪而过!
“就是现在!”张大山猛地一声大喝,“开炉!”
早已准备就绪的张铁牛,怒吼一声,用尽全身力气,拉开了炉底那沉重的、由精铁打造的闸门!
“轰——”
一股前所未有的、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耀眼、都要炙热的金黄色铁水,如同一条苏醒的火龙,顺着预设好的引流槽,奔涌而出!
那股灼热的气浪,让站在数丈开外的人,都感觉自己的眉毛和头发,开始卷曲。
所有人都被这壮观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知道,这一次……成了!
铁水,被注入了一个个由湿沙压制成的模具之中,冷却成型,变成了一块块沉重的铁锭。
这些铁锭,与以往炼出的、充满了气孔和杂质的生铁,完全不同。
它们的质地,更加致密,颜色,也更加纯粹。
铁牛没有休息,他立刻让人,将一块刚刚冷却不久,还带着惊人温度的铁锭,搬到了锻造台上。
他拎起自己最称手的那柄八十斤大锤,开始了锻造。
“铛!铛!铛!!”
沉重而富有节奏的锤击声,再次在山坳中响起。
但这一次,铁牛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他惊喜地发现,手中的这块“铁”,其延展性和可塑性,远超他以往锻造过的任何一种材料!
在他的千锤百炼之下,铁锭中的最后一丝杂质,被不断地排出,整块材料,变得越来越坚韧,越来越纯粹!
经过整整一天的反复锻打和淬火。
第一柄由新式高炉炼出的钢材,所打造的样品——一柄看似平平无奇的砍柴刀,终于,诞生了。
张大山从铁牛手中,接过了这柄还带着余温的砍柴刀。
他的手,在微微颤抖。
他知道,他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把刀。
这是开启一个全新时代的钥匙!
他走到一旁,那里放着一根从旧兵器铺里收购来的、用普通熟铁打造的长矛。
在众人惊疑不定的目光中,张大山举起手中的砍柴刀,对着那根长矛的矛杆,轻轻一挥。
没有发出多大的声响。
只见那根坚硬的铁矛杆,竟如同被切断的甘蔗一般,悄无声息地,断成了两截!
而砍柴刀的刀刃上,竟然……连一个豁口都没有!
“嘶——”
整个山坳,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所有工匠,都如同见了鬼一般,冲上前去,难以置信地看着那截面光滑的断矛,又摸了摸那柄闪烁着寒光的砍柴刀。
“神了!真是神了!”
“这……这是什么神铁啊!也太锋利了!”
张铁牛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一把抱住自己的父亲,兴奋地大吼大叫:“爹!我们成功了!我们真的成功了!”
张大山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他重重地拍着儿子的后背。
有了这种钢,张家,才算真正有了安身立命的、任何人都夺不走的根本!
……
成功的消息,让整个张家都陷入了狂欢。
但张大山,却以最快的速度,冷静了下来。
他知道,产量的提升,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种“神钢”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影响力。
于是,在张大山的亲自规划下,一场围绕着“钢铁应用”的变革,在小小的张家村,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首先,是农具。
张大山亲自设计了全新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钢制曲辕犁”。
这种犁,不仅犁头和犁壁全由新式钢材打造,锋利无比,破土能力极强,而且,它的重量,比旧式的铁犁,要轻上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的壮劳力,甚至可以用一头牛,就能轻松地耕种过去需要两头牛才能勉强耕动的硬地!
当第一批总计一百架“神钢曲辕犁”,被分发给张家村的佃户们时。
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村民们像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节日,他们牵着牛,扛着新犁,在田间地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耕地大赛”。
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过去,一个最好的老把式,一天下来,最多也就能耕种三亩地。
而现在,一个普通的半大小子,用上这种新犁,一天耕种五亩地,还绰绰有余!
“这哪里是犁啊!这是咱们庄稼人的宝犁,是龙王爷赐下的神犁啊!”
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村正,抚摸着那光滑的犁壁,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青石县。
无数的地主和富农,挥舞着手中的银票,蜂拥而至,堵在张家村的村口,只为求购一架这种能让粮食增产的“神犁”。
张家的农具厂,一夜之间,订单堆积如山。
其次,是各种民用工具。
钢制的菜刀、剪刀、锄头、铁锹……各种各样更加锋利、更加耐用的新式工具,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青石牌”,这个由张大山亲自定下的品牌,迅速成为了“高品质”和“经久耐用”的代名词。
“青石商会”的店铺,也第一次,摆脱了只卖粮食和布匹的单一模式,开始向着一个综合性的“百货商场”,悄然转型。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军事应用上的秘密尝试。
张大山深知,这种技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终极的意义,是在于军事。
他让铁牛,秘密地,用最好的钢材,打造了十套完整的“神钢”兵器与甲胄。
包括了马刀、长枪、以及一种他根据后世记忆设计的、防护能力更强的“板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