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393章 琉璃精品,贡入宫廷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393章 琉璃精品,贡入宫廷

    青石钢铁厂的熊熊炉火,为张家带来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与源源不断的财富。

    但张大山深知,仅仅依靠钢铁,尤其是农具这种“薄利多销”的商品,张家的发展速度,还是太慢了。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帝国,想要真正地站稳脚跟,甚至改变潮水的方向,就必须拥有能直达天听、让最高统治者都为之侧目的影响力。

    光靠“神犁”这种利民之物,还不够。

    因为它太朴实了,不够震撼,不够炫目。

    你需要拿出一种能让王公贵族、乃至是九五之尊,都爱不释手、视若珍宝的“奇迹”。

    而这种“奇迹”,在张大山的脑海里,早已有了完美的蓝图。

    那就是——玻璃。

    不是这个时代所谓的、那种色彩浑浊、半透不透的“琉璃”,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澈透明、纯净无瑕的现代玻璃!

    他知道,这种在这个时代如同“神物”一般的东西,一旦问世,必将掀起一场席卷上流社会的巨大风暴,并为张家,带来难以想象的财富与机遇。

    于是,在钢铁厂步入正轨,日常生产已经完全可以交由铁牛和工匠们自行管理之后,张大山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一项全新的、更加机密的研发之中。

    在后山钢铁厂旁,另一处更加隐蔽、守卫更加森严的山谷里,一座全新的、结构更加复杂的“琉璃窑”,被秘密地建造了起来。

    这座窑,同样采用了强制鼓风技术,以求达到熔化石英砂所需的、远超普通陶瓷窑的恐怖高温。

    张大山亲自带领着张柱子和几个最心腹的工匠,开始了艰难的试验。

    他们按照张大山给出的神秘“配方”,将精纯的石英砂、草木灰以及硝石,按照严格的比例,混合在一起。

    试验的过程,远比炼钢还要艰难。

    失败,成了家常便饭。

    第一炉,因为温度不够,只烧出了一堆半熔不熔的、如同麦芽糖般的粘稠废料。

    第二炉,温度够了,但配比出了问题,烧出的成品,色泽发绿,浑浊不堪,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

    第三炉、第四炉……

    一连十几次的失败,耗费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和人力,连一向沉稳的张柱子,都有些沉不住气了。

    “爹,这……这玩意儿,真的能烧出您说的那种……像冰一样透明的东西吗?”他看着一堆堆的废品,满心疑虑。

    张大山却异常地执着,他的眼中,燃烧着一种名为“科学”的、不容置疑的信念。

    “柱子,别急。任何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失败,只是在为我们排除所有错误的方向。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我们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他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调整着配方,改良着窑炉的结构,控制着火候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终于,在第十七次试验的那个清晨。

    当新的一炉成品,从冷却窑中被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时。

    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是一块巴掌大小的、看似平平无奇的片状物。

    但当清晨的阳光,穿透它,在地面上投射出一个毫无扭曲、纯净无比的光斑时。

    整个山谷,陷入了一片死寂。

    随即,爆发出了一阵比炼出第一炉钢水时,还要响亮十倍的欢呼!

    “天呐!是透明的!真的是透明的!”

    一个老工匠,颤抖着双手,捧起那块玻璃片,透过它,看着自己的手掌,掌心的纹路,竟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真切!

    “这……这不是琉璃!这是仙家的宝贝!是用水晶磨的吗?不……比水晶还要通透!还要干净!”

    所有人都围了上来,如同在观摩一件神迹。

    他们看着这块仿佛由空气凝固而成的“神物”,感受着它那光滑冰冷的触感,每个人的眼中,都充满了震撼与狂热。

    张大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通往帝国权力中枢的另一扇大门,已经被他,亲手敲开了。

    ……

    在成功烧制出第一块合格的透明玻璃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水到渠成。

    张大山没有急于将这种“平板玻璃”推向市场。

    他知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这种划时代的“神物”,它的第一次亮相,必须足够惊艳,足够震撼,必须出现在最需要它、也最能体现它价值的地方。

    在他的亲自设计和指导下,几件足以让这个时代所有王公贵族都为之疯狂的“琉璃精品”,被秘密地制造了出来。

    第一件,是一对高脚酒杯。

    它们被吹制得极薄,杯壁晶莹剔-透,不含一丝杂质。倒入清水,便仿佛那水悬浮于空中。若是倒入红色的葡萄酒,那酒液在杯中流转的光华,足以让任何一场宴饮,都变得如梦似幻。

    第二件,是一面梳妆镜。

    张大山利用水银,成功地在平整的玻璃板背后,镀上了一层完美的反射层。

    当张家的女儿们,第一次看到这面镜子时,都发出了不敢置信的尖叫。

    镜子里的人像,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真实,连脸上一根最细微的绒毛,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与她们平日里用的、影像模糊昏黄的青铜镜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而第三件,也是张大山最为看重的,是一件看似不起眼,实则蕴含着最大杀手锏的“小玩意儿”——一片被打磨成凸透镜形状的玻璃片,被镶嵌在了一个精致的紫檀木手柄之上。

    ——放大镜!

    张大山将它命名为“阅书宝镜”。

    他知道,这东西,对于那些年事已高,视力昏花,却依旧渴望阅读批阅的帝王将相、文坛大儒而言,将是何等致命的诱惑!

    当这三件样品,被小心翼翼地用最上等的丝绸包裹,放入一个名贵的金丝楠木锦盒之中时。

    张大山提笔,给远在南阳府的知府孙敬明,写了一封亲笔信。

    孙敬明是他在官场上,为数不多的、可以信任的盟友。此人有抱负,有能力,更有远见,曾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张家提供过庇护与支持。

    张大山知道,要想将这份“祥瑞”稳妥地、并以最能体现其价值的方式送达天听,通过孙敬明这条官方渠道,远比通过任何商人,都要稳妥、有效得多。

    信中,他先是问候了孙知府的近况,随即,话锋一转,以一种谦逊的口吻写道:

    “……近日,山野小民偶有所得,于炉火造化之中,幸得奇物数件。其质非金非玉,清澈如冰,通透似气。小民不敢私藏,思来想去,唯有府台大人这般德才兼备、福泽一方的朝廷栋梁,方配得上此等奇珍。”

    “……此物诞生于南阳治下,亦是上天感念府台大人勤政爱民,降下之祥瑞。若能将此祥瑞,上达天听,以贺圣君,不仅是小民之幸,更是大人您治下有方,政绩斐然之明证也……”

    这封信,写得极有水平。

    它不仅是在献宝,更是在给孙敬明送上一份天大的政绩,一份足以让他在众多地方官中,脱颖而出的绝佳机会。

    ……

    半个月后,南阳府衙,后堂书房。

    知府孙敬明,正对着一盏油灯,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公文。

    他已年近五十,常年的伏案工作,让他的双眼,早已有些昏花。看那些细小的字迹,时常要眯着眼,凑得很近,才能勉强看清,这让他烦恼不已。

    就在此时,一名心腹幕僚,捧着一个从青石县送来的、由官驿加急护送的锦盒,快步走了进来。

    “东翁,青石县张家,派人送来一件礼物,指名要您亲启。”

    “哦?张先生?”孙敬明的精神为之一振,放下了手中的笔。

    对于那个总能创造奇迹的张大山,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与敬意。

    当锦盒被打开,那对晶莹剔透的琉璃酒杯,和那面清晰无比的琉璃镜,呈现在他面前时。

    饶是孙敬明见多识广,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眼中充满了震撼。

    “这……这是何等神物?竟能通透至此!”

    他拿起酒杯,对着灯光仔细端详,爱不释手。

    而当他拿起那面被命名为“阅书宝镜”的放大镜,下意识地放到眼前的公文之上时。

    奇迹,发生了!

    那些原本模糊不清、需要费力辨认的小字,在镜片之下,瞬间被放大了数倍,变得笔画分明,清晰无比!

    孙敬明的手,猛地一抖,差点将这宝物摔在地上!

    他立刻将宝镜凑到眼前,来回移动,看着那些熟悉的文字,以前所未有的轻松姿态,映入眼帘。

    一种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传遍全身!

    “神器……这……这才是真正的神器啊!”

    孙敬明激动得从椅子上猛地站了起来,因为激动,脸色都有些涨红。

    他是一个读书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件小小的“阅书宝镜”,对于天下所有的读书人,特别是对于那些身居高位,日理万机,却又年老眼花的重臣,乃至是……当今圣上,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清晰地,洞察这个世界!

    他再拿起张大山的那封信,细细品读,越读,眼中的光芒便越是明亮。

    “好一个张大山!好一个‘降下祥瑞,政绩斐然’!”孙敬明抚掌大笑,“他这送的,哪里是祥瑞?这分明是送给我孙某人一场直上青云的泼天富贵啊!”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当即对幕僚下令:“立刻将本府最好的文房四宝取来!”

    “我要亲笔,写一份奏折!”

    “就说,我南阳府,沐浴皇恩,天降祥瑞!今有治下奇人张大山,感念圣上恩德,造出‘通明琉璃’,献于陛下!”

    “此物,上可窥天心,下可明察秋毫!乃我大宁盛世来临之兆!”

    他眼中精光爆闪。

    他要用最华丽的辞藻,最恳切的情感,将这份功劳,和祥瑞的意义,无限地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