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396章 《青石杂谈》,记录心得
圣旨和钦差的到来,让整个青石村,都陷入了一片前所未有的、近乎疯狂的喜悦之中。
张大山,被圣上亲封为“青石乡男”,食邑三百户,世袭罔替。
张家那块“天工巧匠”的旧匾,也被换成了由礼部用赤金打造的、在阳光下闪耀着万丈光芒的新匾。
张家,从一个普通的农户,一跃成为了大宁朝有正式爵位的新晋贵族。
这场泼天的富贵和荣耀,让所有村民都与有荣焉,对张家的敬畏,也达到了顶峰。
然而,在这份巨大的荣耀之下,张大山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
他知道,皇帝的赏赐,既是护身符,也是一道无形的枷锁。
它要求张家,必须拿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来回报这份皇恩。
想要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就绝不能有半分的懈怠和自满。
这日,他在巡视青石学院时,心中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看到,学院的各个专科工坊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铁牛正在给学生们讲解高炉炼铁时,如何通过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炉温。
花儿正在教女学生们,如何搭配不同植物的汁液,来调制出更丰富的染料。
石头则在给商贸科的学子们,复盘他上次去府城,是如何通过一场“品牌发布会”,打垮竞争对手的。
这些,都是最宝贵的、独一无二的实践经验。
可这些经验,大多还只停留在师傅们的口中和脑子里。
“周先生,林先生。”
他找到了正在静室里备课的周先生和新来的林先生。
“咱们的学院,如今有了学生,有了教材。”
“但知识,若是锁在书本里,锁在课堂上,那还是死的。”
“得让它流动起来,得让它互相碰撞,才能生出新的智慧来。”
“哦?男爵大人又有何高见了?”周先生捋着胡须,笑着问道。
他如今也习惯了张大山这层出不穷的新奇想法。
张大山成竹在胸。
“我琢磨着,咱们可以利用新开的活字印坊,办一份咱们学院自己的‘杂谈’。”
“杂谈?”
“对。”张大山解释道,“就是一份小册子,不用太厚,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出一期。”
“专门用来记录和交流咱们的心得体会。”
他将自己的构想,详细地说了出来。
“第一,要记录‘技术心得’。”
“铁牛、柱子他们,在生产中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解决的,都可以写下来。”
“比如,如何让钢材淬火时不易开裂,或者如何让木料拼接时更严丝合缝。”
“这些经验,对所有学百工科的学生来说,都是千金不换的宝贝。”
“第二,要记录‘格物观察’。”
“咱们的格物科,可以记录下每月的物候变化,庄稼的生长周期,甚至是一只蝴蝶从卵到成虫的全过程。”
“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和记录咱们身边的世界。”
“第三,要刊登‘商贸信息’。”
“石头从外面带回来的市场行情,哪个地方的棉花便宜了,哪个地方的丝绸又涨价了,都可以刊登出来。”
“这份信息,要免费送给咱们商会的所有成员,让他们都知道,跟咱们合作,是有大好处的。”
“第四,要选登‘学子文章’。”
“学院里学生们写的好文章,好心得,无论文科还是专科,都可以选一些印上去。”
“这不仅是对他们的鼓励,也能让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最后,还可以摘录‘小山来信’。”
“小山在外面做官,他看到的,听到的,关于朝廷的政策,关于民间的疾苦。”
“摘录一些,也能让咱们和孩子们,开阔眼界,了解天下大事。”
张大山这番构想,让周先生和林先生都听得是两眼放光。
他们知道,这薄薄的一份“杂谈”,其背后所蕴含的能量,是何其的巨大。
它不仅仅是一份刊物。
它是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一个信息流通的渠道,更是一个凝聚人心的、强大的文化武器。
“好,好啊!”周先生激动地一拍大腿,“男爵大人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此事,便由老夫,亲自来牵头操办。”
“绝不负大人所托。”
很快,一个以周先生为“总编”,以林先生和学院其他几位教书先生为“编撰”的《青石杂谈》编辑部,便正式成立了。
他们向各个工坊和科目的教习、学生们约稿。
又将收集来的稿件,进行整理、润色和分类。
半个月后。
在文印坊里。
豆子正带着几个对排版有兴趣的学子,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铅活字,排列在带框的铁盘之上。
第一期薄薄的、只有十几页,却散发着清新墨香的《青石杂谈》,被成功地印刷了出来。
它的版式很简单,字迹却清晰工整。
里面有铁牛口述、林先生记录的《论精钢淬火之火候把握》。
有花儿亲笔写的《天青色染料媒染剂之我见》。
有石头提供的《南阳府近期粮价、布价、盐价行情分析》。
还有一篇被评为最优的、由苏州学子孙思远写的、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多种解法心得。
当这份前所未见的“期刊”,被免费分发到青石学院每一个师生,以及青石商会每一个成员的手中时。
所有人都被这种新奇的形式,和其中蕴含的巨大实用价值,给彻底震惊了。
学院的学子们,为了能让自己的文章登上《青石杂谈》,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而那些商会的商人们,在看到那份精准的市场行情分析后,更是如获至宝。
当天,就有一位机灵的布商,根据杂谈上“江南棉价恐将上涨”的预测,立刻派人加急采购了大批棉花。
半个月后,棉价果然大涨,让他平白多赚了数百两银子。
此事传开,《青石杂谈》更是被商会成员们奉为了“商业宝典”,一期难求。
张大山拿着这份由自己亲手催生的、小小的刊物。
他看到,那些曾经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或者一个家族的知识和经验。
如今,正通过这小小的、印着墨香的纸张,变成可以被记录、被分享、被广泛传播的、属于一个群体的共同财富。
张大山,被圣上亲封为“青石乡男”,食邑三百户,世袭罔替。
张家那块“天工巧匠”的旧匾,也被换成了由礼部用赤金打造的、在阳光下闪耀着万丈光芒的新匾。
张家,从一个普通的农户,一跃成为了大宁朝有正式爵位的新晋贵族。
这场泼天的富贵和荣耀,让所有村民都与有荣焉,对张家的敬畏,也达到了顶峰。
然而,在这份巨大的荣耀之下,张大山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
他知道,皇帝的赏赐,既是护身符,也是一道无形的枷锁。
它要求张家,必须拿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来回报这份皇恩。
想要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就绝不能有半分的懈怠和自满。
这日,他在巡视青石学院时,心中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看到,学院的各个专科工坊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铁牛正在给学生们讲解高炉炼铁时,如何通过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炉温。
花儿正在教女学生们,如何搭配不同植物的汁液,来调制出更丰富的染料。
石头则在给商贸科的学子们,复盘他上次去府城,是如何通过一场“品牌发布会”,打垮竞争对手的。
这些,都是最宝贵的、独一无二的实践经验。
可这些经验,大多还只停留在师傅们的口中和脑子里。
“周先生,林先生。”
他找到了正在静室里备课的周先生和新来的林先生。
“咱们的学院,如今有了学生,有了教材。”
“但知识,若是锁在书本里,锁在课堂上,那还是死的。”
“得让它流动起来,得让它互相碰撞,才能生出新的智慧来。”
“哦?男爵大人又有何高见了?”周先生捋着胡须,笑着问道。
他如今也习惯了张大山这层出不穷的新奇想法。
张大山成竹在胸。
“我琢磨着,咱们可以利用新开的活字印坊,办一份咱们学院自己的‘杂谈’。”
“杂谈?”
“对。”张大山解释道,“就是一份小册子,不用太厚,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出一期。”
“专门用来记录和交流咱们的心得体会。”
他将自己的构想,详细地说了出来。
“第一,要记录‘技术心得’。”
“铁牛、柱子他们,在生产中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解决的,都可以写下来。”
“比如,如何让钢材淬火时不易开裂,或者如何让木料拼接时更严丝合缝。”
“这些经验,对所有学百工科的学生来说,都是千金不换的宝贝。”
“第二,要记录‘格物观察’。”
“咱们的格物科,可以记录下每月的物候变化,庄稼的生长周期,甚至是一只蝴蝶从卵到成虫的全过程。”
“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和记录咱们身边的世界。”
“第三,要刊登‘商贸信息’。”
“石头从外面带回来的市场行情,哪个地方的棉花便宜了,哪个地方的丝绸又涨价了,都可以刊登出来。”
“这份信息,要免费送给咱们商会的所有成员,让他们都知道,跟咱们合作,是有大好处的。”
“第四,要选登‘学子文章’。”
“学院里学生们写的好文章,好心得,无论文科还是专科,都可以选一些印上去。”
“这不仅是对他们的鼓励,也能让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最后,还可以摘录‘小山来信’。”
“小山在外面做官,他看到的,听到的,关于朝廷的政策,关于民间的疾苦。”
“摘录一些,也能让咱们和孩子们,开阔眼界,了解天下大事。”
张大山这番构想,让周先生和林先生都听得是两眼放光。
他们知道,这薄薄的一份“杂谈”,其背后所蕴含的能量,是何其的巨大。
它不仅仅是一份刊物。
它是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一个信息流通的渠道,更是一个凝聚人心的、强大的文化武器。
“好,好啊!”周先生激动地一拍大腿,“男爵大人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此事,便由老夫,亲自来牵头操办。”
“绝不负大人所托。”
很快,一个以周先生为“总编”,以林先生和学院其他几位教书先生为“编撰”的《青石杂谈》编辑部,便正式成立了。
他们向各个工坊和科目的教习、学生们约稿。
又将收集来的稿件,进行整理、润色和分类。
半个月后。
在文印坊里。
豆子正带着几个对排版有兴趣的学子,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铅活字,排列在带框的铁盘之上。
第一期薄薄的、只有十几页,却散发着清新墨香的《青石杂谈》,被成功地印刷了出来。
它的版式很简单,字迹却清晰工整。
里面有铁牛口述、林先生记录的《论精钢淬火之火候把握》。
有花儿亲笔写的《天青色染料媒染剂之我见》。
有石头提供的《南阳府近期粮价、布价、盐价行情分析》。
还有一篇被评为最优的、由苏州学子孙思远写的、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多种解法心得。
当这份前所未见的“期刊”,被免费分发到青石学院每一个师生,以及青石商会每一个成员的手中时。
所有人都被这种新奇的形式,和其中蕴含的巨大实用价值,给彻底震惊了。
学院的学子们,为了能让自己的文章登上《青石杂谈》,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而那些商会的商人们,在看到那份精准的市场行情分析后,更是如获至宝。
当天,就有一位机灵的布商,根据杂谈上“江南棉价恐将上涨”的预测,立刻派人加急采购了大批棉花。
半个月后,棉价果然大涨,让他平白多赚了数百两银子。
此事传开,《青石杂谈》更是被商会成员们奉为了“商业宝典”,一期难求。
张大山拿着这份由自己亲手催生的、小小的刊物。
他看到,那些曾经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或者一个家族的知识和经验。
如今,正通过这小小的、印着墨香的纸张,变成可以被记录、被分享、被广泛传播的、属于一个群体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