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395章 御前献宝,名动京华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395章 御前献宝,名动京华

    大宁朝,京城,紫禁城,太和殿。

    清晨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照在金碧辉煌的殿宇之内,给冰冷的金砖地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气氛庄严肃穆。

    身着各色官袍的文武百官,如同沉默的雕像,按照品级,分列于丹陛两侧,鸦雀无声。

    高踞于龙椅之上的,便是当今天子,宁宣宗。他已过不惑之年,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严,也带着一丝因常年操劳国事而留下的倦意。

    他正有些心不在焉地,听着下方各州府的官员,轮流呈报上来的年度事宜,大部分都是些风调雨顺、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让他提不起太多兴趣。

    此时,轮到了南阳府。

    南阳知府孙敬明,手持笏板,姿态恭敬地从队列中走出。

    “臣,南阳知府孙敬明,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皇帝的声音,平淡而威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孙知府在不疾不徐地禀报完府内一年的钱粮税收、民生状况等一系列常规事务后,他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立刻退下,反而深吸一口气,话锋一转,声音也随之提高了几分,确保能清晰地传入龙椅之上。

    “启奏陛下,臣此番上京,除了常规的贡品之外,还有一件采自臣治下乡野的祥瑞之物,欲献于陛下,以彰我大宁之盛世气象!”

    “哦?祥瑞?”

    这两个字,终于让皇帝那略显倦怠的眼皮,微微抬了一下,露出了些许兴趣。

    地方官进献祥瑞,是常有之事,无非是些长出奇特形状的灵芝,或是颜色罕见的玉石。他早已见怪不怪,但“祥瑞”二字,总归是吉利的。

    “正是。”孙知府朗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自信,“此物,乃出自南阳府青石村,张氏一族之手。”

    “青石张家?”

    皇帝听到这个名字,原本有些涣散的眼神,瞬间就亮了起来。

    他身体微微前倾,一直靠在龙椅上的后背,也稍微挺直了一些,脸上那种疏离的倦意,被一种饶有兴致的神情所取代。

    “朕记得。”

    皇帝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追忆的味道。

    “就是那个数年前,献上‘曲辕犁’图纸,被朕御笔亲赐‘天工巧匠’金字匾额的农户,张大山一家吧?”

    “朕还记得,今科的春闱,他家的三儿子张小山,考中了二甲进士。当初在殿试之上,此子对农桑水利之策,见解独到,颇有实干之风,是朕亲点的,外放清溪县,任一县之丞。”

    “怎么,他们父子,时隔数年,又弄出了什么让爱卿你都觉得称得上‘祥瑞’的好东西?”

    孙知府心中大喜,他知道,自己赌对了!他最担心的,就是皇帝早已将张家这等“布衣小民”忘在了脑后。可没想到,皇帝不仅记得,还记得如此清晰!连张小山殿试时的对答和官职都一清二楚!

    这说明,这张家,在圣上的心中,是挂了号的!

    “陛下圣明,正是此家。”他压抑住内心的激动,恭敬地回道。

    “来人,”皇帝挥了挥手,“将张氏所献祥瑞,呈上大殿,让朕与众卿,一同开开眼界。”

    随着内侍太监一声悠长的传唤。

    两名小太监,迈着小碎步,小心翼翼地,抬着一只用明黄色锦缎覆盖着的、巨大的紫檀木箱,走上了大殿中央。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只神秘的箱子吸引了过去。

    就连站在百官最前列的几位王公和内阁大学士,也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他们想看看,到底是何等奇物,能让一个农户的名字,在时隔数年之后,依然被日理万机的天子所铭记。

    站在武官队列中的王通判,在听到皇帝亲口提及张家父子,并言语间颇多赞许时,他的眼角不自觉地剧烈抽动了一下,后背瞬间便沁出了一层冷汗,心中升起一股极其不祥的预感。

    孙知府走上前,在万众瞩目之下,亲手将那黄色的锦缎,缓缓揭开。

    箱子里,静静地躺着一套用明黄色丝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器物。

    在内侍的帮助下,孙知府将器物一一取出,由宫女用托盘呈上,展示在众人面前。

    一套十二只的琉璃酒杯。

    一只色彩斑斓、绘着凤凰尾羽纹路的琉璃海碗。

    以及一面用厚厚的锦布包裹着、看不清具体样貌的巨大物件。

    当那十二只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的酒杯被摆上托盘时,大殿之内,响起了一阵轻微的、压抑不住的惊叹声。

    这些杯子,澄澈如冰,在殿内烛火的照耀下,几乎是透明的,仿佛不存在一般。光线穿过杯壁,在托盘上洒下点点虹光,瑰丽无比。

    而当那只凤凰尾羽碗被呈上时,就连龙椅上的皇帝,都微微坐直了身子。

    那碗上的色彩,并非画上去的,而是与碗体本身浑然天成,流光溢彩,在光线下缓缓转动,竟如同活物一般,栩栩如生。

    “不错,不错,真是巧夺天工。”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语气中,已经带上了几分显而易见的赞许。

    孙知府见状,心中大定。他知道,好戏,才刚刚开始。

    他对着最后那件、也是最大的物件,恭敬地一躬身。

    “陛下,此二物,尚是陪衬,乃绿叶之功。”

    “张氏一族,真正要献给陛下的祥瑞,乃此物是也!”

    说着,他亲手,将那包裹着巨大物件的锦布,猛地一下,扯了下来!

    一瞬间。

    仿佛有一轮新的太阳,在太和殿内升起!

    一道璀璨夺目、无法直视的巨大光华,猛地爆开,将整个大殿都照得亮如白昼!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抬手遮挡。

    等到他们再次缓缓睁开眼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官员,甚至发出了压抑的惊呼。

    只见那大殿中央,赫然立着一面足有半人多高,宽达三尺的巨大宝镜!

    那镜面,平滑如万顷碧波,明亮如九天之月。

    它将这太和殿内金色的雕龙梁柱、华美的琉璃宫灯、以及文武百官那一张张错愕震惊的脸庞,都分毫不差地、清清楚楚地,映照了出来!

    那清晰度,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可怕!

    仿佛,在他们面前,凭空出现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倒转的太和殿。

    “这……这是何物?”

    皇帝再也无法保持镇定,他猛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回禀陛下,此物,乃张氏耗尽心血,为陛下所造,名为‘无瑕明镜’!”

    孙知府的声音,在这一刻,充满了无与伦比的自豪。

    “来人!将宝镜抬至御前!”皇帝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大声吩咐道。

    宝镜被四名太监小心翼翼地抬到了御阶之下。

    皇帝快步走下龙椅,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模样。

    镜中,他那身绣着九条金龙的龙袍,每一根丝线都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

    他鬓角的几缕花白,他眼中的威严与无法掩饰的疲惫,都真实得让他感到了一阵心悸。

    “好!好!好!”

    皇帝一连说了三个“好”字,他伸出手,轻轻地触摸着那冰冷光滑的镜面,随即,放声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压抑不住的喜悦与激动。

    “这张大山,果然是没让朕失望!果然是我大宁的福星啊!”

    孙知府立刻抓住机会,再次躬身,声音洪亮地说道:

    “陛下,张大山不仅有此等巧夺天工之能,其子张小山,亦不负圣上厚望!”

    “其在清溪县任上,惩治劣绅,还地于民,推广农技,兴修水利,如今的清溪县,已是路不拾遗,仓禀充实,百姓无不交口称赞,视其为青天!”

    “此番,亦有清溪县万民书呈上,恳请陛下嘉奖此等能臣干吏!”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了另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详细记录着张小山政绩的奏章,以及那份沉甸甸的万民书。

    站在队列中的王通判,听到这里,脸色早已是一片惨白,冷汗如同瀑布一般,顺着他的额角直流而下。

    他做梦也没想到,那个他正想方设法、欲置之于死地的张小山,其父其兄,竟然能以这种通天彻地的方式,再一次,将他的功绩,直接送达御前!

    他更没想到,皇帝对这张家父子,竟然……早有印象,且印象极好!

    他此刻,只觉得手脚冰凉,天旋地转,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被龙椅上的天子注意到他这个跳梁小丑。

    “好!好一个‘能工’,好一个‘能臣’!”

    皇帝听完孙知府的奏报,又接过那份万民书,粗略地扫了一眼,龙心更悦。

    “朕当初,果然没有看错人!”

    “朕几年前因那曲辕犁之功,赐他‘天工巧匠’之名,今日看来,此名副其实,甚至……尚不足以彰其功绩啊!”

    “此等国之栋梁,岂可久为布衣?”

    他回到龙椅之上,声音变得威严而洪亮,响彻整个太和殿。

    “传朕旨意!”

    内侍太监那尖利的声音,随之响起。

    “南阳府青石村张大山,屡献祥瑞,利国利民,功在社稷!”

    “特晋封其为‘青石乡男’,食邑三百户,世袭罔替!其家原有之‘天工巧匠’金匾,着礼部用赤金重制,择吉日,由钦差送达,以彰皇恩!”

    “另,清溪县丞张小山,政绩卓着,爱民如子,举才有功,记大功一次,待其任满,吏部当优先擢拔,不得有误!”

    这番封赏,如同一道道惊雷,在百官耳边炸响。

    封爵!还是世袭罔替的男爵!

    这对于一个布衣之家来说,是何等泼天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