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 第415章 优秀的船长,松紧有度

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第415章 优秀的船长,松紧有度

    “你问咱,咱还想问你呢。”

    朱元璋手指着吏部尚书,相当于明示了。

    刘惟谦一下子反应了过来,脸色发白,颤声解释。

    “陛下,不是臣不用心做事,你知道的,臣向来……”

    “咱知道,所以咱给你一次机会,该怎么做你自己看着办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之前朱元璋就让刑部抓紧复核温州一案的刑罚。

    别说温州落马的大小官员加起来有百人之多,就算是整个温州官场的官员全在记录名册上,它刑部就是专门管这种事的,想按照刘璟查办、汤和审批的原卷宗,看完盖个刑部复核的章很难吗?

    难的不是办事,而是人心。

    朱元璋也不是无情的木头模子,他知道朝堂上除了尔虞我诈,还有人情世故,可温州案复核完的所得,还要纳入国库,增加抗倭的军费,来弥补那些罪官的过错,所以,他可等不及刘惟谦再慢慢考虑,慢慢醒悟。

    “扑嗵!”

    刘惟谦直接从椅子上,滑跪到了地上。

    “陛下开恩,臣、臣是一时糊涂,没有督促手下官员尽心办差,更是心中生疑,担心牵涉甚广,有人翻案,这才耽误了一些时间,还请陛下给臣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就对了嘛!”

    朱元璋上前,亲自把刘惟谦给扶了起来,笑呵呵的说着。

    “往后你再有什么疑虑,你就跟咱说,别人要是敢为难你,你也跟咱说,咱最中意你这个刑部尚书,还不舍得换人,你这章还得盖几天?”

    “臣会召集所有官员回来督办,一天一夜,明早便能批复完!”

    刘惟谦也是豁出这张脸去了。

    宁可让手下官员埋怨他,惹怒了一些人,日后行差踏错一步被人弹劾受反噬,也比被陛下敲打强。

    陛下以前就是雷霆手段,如今又学会了刚柔并济,浑身上下都是心眼。

    往后他就像陛下身边的毛骧一样,陛下往哪指,他的劲就往哪使。

    “臣告退!”

    “去吧去吧。”

    打发走了刘惟谦,朱元璋看向新提拔的吏部尚书。

    “爱卿,咱想精简温州的地方官员,以如今剩下的这些官员为核心,该提拔的提拔,该升的升,至于一些用不着的清闲部门,顺势就撤销了,咱知道你刚上任,这事办起来棘手,咱特意查了书架上能找到的浙江地方志,找了几个典范,你瞧瞧。”

    吏部尚书看了一眼老得掉渣的地方记载,嘴角狠狠一抽。

    陛下可真够狠的。

    他刚才还想着询问,温州案了结,空缺的地方官员怎么替补呢。

    这下好了。

    不用他操心了。

    但他需要看完这些前朝、前前朝的地方志,去寻找陛下撤销地方官员的理由。

    这事就不应该交给他来做,因为最擅长干这种事的人,是牛谅!

    “爱卿觉得温州地方官员能裁减几成?”

    “臣认为经手各级文书的官员,可以裁减三成,但负责民生和巡防工作的,可以增加两成。”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

    减少那些天天在衙门里待着喝茶聊天逛青楼拿好处的,增加办实事的人手。

    别看上下只差一成人,可俸禄相差不止一成。

    “那爱卿就要针对温州这种改变过的官员组成,重新设定考核的标准,咱不是让你决定,你空了想想,想好咱让刘老先生瞧瞧,要是刘老先生方便,你也可以自行去请教他。”

    吏部尚书明了。

    出了宫就去刘府拜访。

    目送吏部尚书离开以后,朱元璋的视线定格在了兵部尚书,刘仁的身上。

    刘仁最近没有什么烦忧的差事,坦坦荡荡地等着陛下问话。

    谁知陛下上一来,就给他制造了一个大麻烦。

    “刘爱卿啊,咱想改革一下军户制度,还有就是,你跟徐爱卿看看,哪里的驻防地点,能够开荒,咱以后养的兵马多了,将士也越来越多,国库没那么多银钱,还有,哪怕有银钱,有些驻地运送粮草不方便,咱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让将士们练兵之余去种种地,多出来的收成朝廷和他们一起分。”

    这事又不是朱元璋开的先例。

    刘仁倒是有史可供依据。

    只是,全国别说荒地了,连许多良田都被瞒着吞入了达官显贵的名下。

    这里头有过江龙,有地头蛇,处理起来很麻烦,放任不管,任由他们坐大,勾结在一起,未来就会变成毒瘤。

    借着国库中空虚为由,让将士开垦荒地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想查抄全国的田产了!

    “陛下,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还牵涉到许多将领。”

    就算查抄完,重新分配下去,一方将领在某地驻扎久了,还是会成为拥有众多良田的那个大地主。

    朱元璋也是从温州案,得到的这个教训,他也没怎么费神,直接甩给刘仁去处理。

    “所以咱让你合计合计,这个事该怎么干,想不到就问问别人,咱等你的好消息。”

    “……”

    刘仁只能拱拱手,刚要告退,回府去集思广益,朱元璋拦住了他。

    “刘爱卿,你空了去搜集一下倭国和高丽那边以前和咱们中原大陆交战的古籍记录,不管是正经的还是不正经的,整理成册给咱送来,咱了解了解。”

    刘仁感到好奇。

    “陛下,什么是正经的?”

    他想问的是:怎么还有不正经的呢?

    朱元璋哈哈一笑,连忙给自己找补。

    “咱说的就是那种正统记载的,还有就是民间记载的野史。”

    原来如此。

    这个正经和不正经啊。

    刘仁知道,陛下这是收拾完文官,想整顿武将,尽管他配合陛下做事,一定会像刘老大人一样得罪不少人,但是,想到陛下不只想恢复中华故土,还想将常年骚扰海岸,原本归附中原的倭国等地,重新纳入统治当来。

    哪怕为陛下冲锋陷阵,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也得拼!

    毕竟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陛下,臣这就询问一些知情之人,必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嗯,咱相信你,去吧。”

    等到刘仁离开,朱元璋又前往正在收拾的屋子。

    亲自给乖孙和焦玉,设计房屋的布局。

    “这里要打个隔断,再放两把椅子,要让里面的人看不到隔断这里的人。”

    至于为什么这么安排,朱元璋自然是不需要像工匠解释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他要操心的事。

    设计完成,朱元璋正要去东宫瞧瞧乖孙,刚出门,迎面看到了一抹久违的身影朝他走了过来。

    他停下脚步,顿时惊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