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第429章 好种出好苗,选拔能出精兵良将
热门推荐:
零者天穹之前篇
诸天无限降临世界
剑道之主
孩子谁爱生谁生,我勾帝心夺凤位
原启缘落
心声泄露后,所有人都来攻略我
校花的龙魂战神保镖
娇软寡妇太销魂,众夫集体扶墙走
穿成荒年女县令,带家国走向繁荣
“徐将军,奴婢可不知道陛下要找你议何事,你还是赶紧随奴婢回宫吧,陛下等着你呢。”
看云奇这么着急,必定是大事。
徐达不敢耽搁,留下亲兵队长等会向李家人交待,自己则骑上一匹快马,跟着云奇进了城。
来到华盖殿,刚一进主院,就听到左前方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
一路上满怀心事的徐达,忍不住跟着弯了弯嘴角。
“徐兄弟,你站在那里乐什么呢,快来看看咱写的这些东西!”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推开窗招呼着。
徐达深知陛下的脾气,除了必要的时候会提笔,其他时候,陛下更愿意拿刀。
也不知道陛下这是写了些什么东西,竟连觉都不补了,还专门把他从城外京营请来一观。
“难不成真让我猜中了?”
徐达不敢相信。
毕竟改制这种事,哪怕是最擅长这一领域的刘老先生,也要花费许多时日。
因为它牵涉得太广,要顾及的方面太多太具体,而陛下虽然在这方面确实有天赋异禀,可细节上面,也得有人辅佐处置。
怀揣着好奇的徐达,快步进了偏殿之中,就见刚才放着记录京营半个月聊天记录的本子的位置,此时放着一沓满是字迹潦草的……文章?
“陛下,这就是你写的吗?”
也幸亏徐达跟着朱元璋时日久远,还能看清里面的内容。
只是没等朱元璋回答,当他看清上面的内容时,瞳孔猛地一缩。
“陛下,这、这是……”
“你手里拿的那张,是咱借用前前朝……也不知道哪个朝先用的征兵的法子。”
徐达手里的这张纸上写着:撤销军户制以后,凡年满十六的良籍男丁,都要经历每两年一次的征兵选拔,除了家中仅有独子的,剩下的必须全部参与,不能用银钱来抵消,官宦子弟也一视同仁,符合选拔条件的,在各级官府登记造册,择优录用,也可以自愿放弃,但放弃三次后,终身不得再主动参加征兵的选拔。
单看这一张纸,徐达会以为陛下是在和谁置气。
当了兵确实有军饷可发,但许多人还是想着性命为重,谁愿意背井离乡,与家人甚至是骨肉分离,只为了那些军饷呢?
何况上了战场,真的与敌方交战,还有可能面临着死无葬身之地的情况,这与想到身后事,便想着落叶归根的人们的思想不符。
“陛下,你把参军的权利交到百姓的手里,一定是有所倚仗吧?”
毕竟有时候,自由选择往往面临的,是早已安排好的选项。
还想着玩一手欲扬先抑,逗逗徐达的朱元璋,闻言爽朗大笑起来。
“哈哈哈,徐兄弟你可真了解咱,来,你看这几张纸。”
徐达几乎用抢的,把朱元璋手里的纸张夺过来。
上面写了各种补偿和优渥的待遇,当然,还有责任与担当,以及军队里的重要改变。
哪怕是京营的将士,在日常操练的空闲之余,也不再单纯的天天巡视营地,而是需要负责开垦荒田,或是种植查抄来的贪官污吏兼并的良田。
不仅给予了新兵最好的待遇,还照顾到了已经在军营里的老兵,这样一来,就算有脑子不清醒的士兵,可能会听信一些将领的胡话,想着反抗陛下的“改制阴谋”,也抵挡不住这白纸黑字表明的利益得失。
“妙!妙啊!”
徐达看完了朱元璋写下来的全部内容,不住的赞叹。
“陛下,要是这些内容能够推广下去的话,确实不用担心无兵可用,还能矮子里拔将军,好好选一选精兵良将,整个军队的实力,都能更上一层楼!”
全家只要有一人参军,服兵役的五年期间,可以让全家减少三成赋税,两人则是六成,三人便是全部免除。
光凭这一点,那些儿子多的人家,就得让儿子们去参加选拔,削尖脑袋也要让儿子们选上。
而到了军队,受伤了,不晋升回乡了也不怕。
老兵伤兵无法上战场,除了给予一笔丰厚的补贴外,还能够进入朝廷和地方开设的学堂,参加科考或是学门手艺,同时按照在其他军营里的劳作表现,在当地官田里,分发相应的田地。
“分发田地这个好,这样一来的话,练兵之余不用催,他们也会惦记庄稼里的收成,还有陛下的这一条,入了军营也要根据朝臣们提议的,设置评级门槛,每年清退练习不达标的将士,除训练和作战受伤,清退不再继续享受所有的待遇,将士们一定拼了命的训练!”
都知道好种出好苗。
这些士兵从开始选拔的时候,体能体力就要优于常人,到了军营更是大浪淘沙。
徐达甚至觉得,只要这个制度能够推行十年,到时候全国的兵员都能因为作战能力提升,变成精兵良将,再减少一两成,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哈哈哈,咱既然想要兵员多又好,必须得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不想光想马儿跑,不给马儿吃草,咱也不会再养那些消极的米虫。”
朱元璋被夸得有些上头,但他也知道,这些利好军营实力向上发展的新制,一定会遇到极大的阻碍。
“徐兄弟,往后这军营里,除了论资排辈,更看重个人实力,像今天被打的李校尉这种人,一定会极力反抗,说服营里普通将士的差事,只能交给你了。”
“只要陛下能把上面的内容,全部落实好,末将觉得根本不用我张嘴,大家就会趋之若鹜。”
只要享受到利好自己的环境以后,有人想搞破坏?
多数一定能够战胜少数。
特别是在跟着陛下打天下的老将们还没死,还能指点晚辈们的时候,李校尉之流,最多掀起一些风浪,却造成不了太大的影响。
因为按照陛下的新制,徐家子弟不论是嫡系还是旁支,但凡够条件有能耐的,都能够选拔得上,比起饭都吃不饱的那些普通老百姓,还是他们这些已经拥有培养精兵良将条件的家族,更有主动权。
只是,对于那些混吃等死的纨绔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
因为一旦家中其他兄弟势强,而陛下为了节省支出,必然不会因功再分封一堆侯爵,那么承袭爵位的,必然是家族里最强的那一个。
徐达还是之前的想法。
“陛下,官宦权贵还有功勋子弟是少数人,原本的普通军户,未来的普通百姓家出身的士兵,才是大多数。”
“咱知道,正因为朝中和军营里,替他们说话的没有多少人,咱才能推算得出,阻力有多大,纸上谈兵没有用,想落实就得有人去推进,京营那边,咱等会儿就让户部给你们就近找块地,种不了庄稼的地方,就种树,反正给的地不能闲着,多种多得。”
柴米油盐,柴是生活必须品。
天子脚下想私自砍树,那是犯罪。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树可比种田方便得多,像南京附近水系发达,种下去十年八年不用管,连浇水都省了。
徐达见朱元璋说给地就给地,还让京营做改革的先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自己的差事更好做,越早地见到成效,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替京营的将士们讨好处。
“陛下,庄稼和树苗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长起来的,你要给些眼前能够看得见的利益,末将才好让大家完全训练之余,再去全力种地。”
“看得见的?他们还在京营里,没伤没死也没满年限,要银子咱眼下可给不了。”
朱元璋看到徐达面色微变,心里一定在埋怨他抠门,再次大笑出声。
“哈哈哈,徐兄弟你别着急,你先去兵部,把京营所有将士的户籍地宗卷给咱拿来。”
看云奇这么着急,必定是大事。
徐达不敢耽搁,留下亲兵队长等会向李家人交待,自己则骑上一匹快马,跟着云奇进了城。
来到华盖殿,刚一进主院,就听到左前方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
一路上满怀心事的徐达,忍不住跟着弯了弯嘴角。
“徐兄弟,你站在那里乐什么呢,快来看看咱写的这些东西!”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推开窗招呼着。
徐达深知陛下的脾气,除了必要的时候会提笔,其他时候,陛下更愿意拿刀。
也不知道陛下这是写了些什么东西,竟连觉都不补了,还专门把他从城外京营请来一观。
“难不成真让我猜中了?”
徐达不敢相信。
毕竟改制这种事,哪怕是最擅长这一领域的刘老先生,也要花费许多时日。
因为它牵涉得太广,要顾及的方面太多太具体,而陛下虽然在这方面确实有天赋异禀,可细节上面,也得有人辅佐处置。
怀揣着好奇的徐达,快步进了偏殿之中,就见刚才放着记录京营半个月聊天记录的本子的位置,此时放着一沓满是字迹潦草的……文章?
“陛下,这就是你写的吗?”
也幸亏徐达跟着朱元璋时日久远,还能看清里面的内容。
只是没等朱元璋回答,当他看清上面的内容时,瞳孔猛地一缩。
“陛下,这、这是……”
“你手里拿的那张,是咱借用前前朝……也不知道哪个朝先用的征兵的法子。”
徐达手里的这张纸上写着:撤销军户制以后,凡年满十六的良籍男丁,都要经历每两年一次的征兵选拔,除了家中仅有独子的,剩下的必须全部参与,不能用银钱来抵消,官宦子弟也一视同仁,符合选拔条件的,在各级官府登记造册,择优录用,也可以自愿放弃,但放弃三次后,终身不得再主动参加征兵的选拔。
单看这一张纸,徐达会以为陛下是在和谁置气。
当了兵确实有军饷可发,但许多人还是想着性命为重,谁愿意背井离乡,与家人甚至是骨肉分离,只为了那些军饷呢?
何况上了战场,真的与敌方交战,还有可能面临着死无葬身之地的情况,这与想到身后事,便想着落叶归根的人们的思想不符。
“陛下,你把参军的权利交到百姓的手里,一定是有所倚仗吧?”
毕竟有时候,自由选择往往面临的,是早已安排好的选项。
还想着玩一手欲扬先抑,逗逗徐达的朱元璋,闻言爽朗大笑起来。
“哈哈哈,徐兄弟你可真了解咱,来,你看这几张纸。”
徐达几乎用抢的,把朱元璋手里的纸张夺过来。
上面写了各种补偿和优渥的待遇,当然,还有责任与担当,以及军队里的重要改变。
哪怕是京营的将士,在日常操练的空闲之余,也不再单纯的天天巡视营地,而是需要负责开垦荒田,或是种植查抄来的贪官污吏兼并的良田。
不仅给予了新兵最好的待遇,还照顾到了已经在军营里的老兵,这样一来,就算有脑子不清醒的士兵,可能会听信一些将领的胡话,想着反抗陛下的“改制阴谋”,也抵挡不住这白纸黑字表明的利益得失。
“妙!妙啊!”
徐达看完了朱元璋写下来的全部内容,不住的赞叹。
“陛下,要是这些内容能够推广下去的话,确实不用担心无兵可用,还能矮子里拔将军,好好选一选精兵良将,整个军队的实力,都能更上一层楼!”
全家只要有一人参军,服兵役的五年期间,可以让全家减少三成赋税,两人则是六成,三人便是全部免除。
光凭这一点,那些儿子多的人家,就得让儿子们去参加选拔,削尖脑袋也要让儿子们选上。
而到了军队,受伤了,不晋升回乡了也不怕。
老兵伤兵无法上战场,除了给予一笔丰厚的补贴外,还能够进入朝廷和地方开设的学堂,参加科考或是学门手艺,同时按照在其他军营里的劳作表现,在当地官田里,分发相应的田地。
“分发田地这个好,这样一来的话,练兵之余不用催,他们也会惦记庄稼里的收成,还有陛下的这一条,入了军营也要根据朝臣们提议的,设置评级门槛,每年清退练习不达标的将士,除训练和作战受伤,清退不再继续享受所有的待遇,将士们一定拼了命的训练!”
都知道好种出好苗。
这些士兵从开始选拔的时候,体能体力就要优于常人,到了军营更是大浪淘沙。
徐达甚至觉得,只要这个制度能够推行十年,到时候全国的兵员都能因为作战能力提升,变成精兵良将,再减少一两成,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哈哈哈,咱既然想要兵员多又好,必须得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不想光想马儿跑,不给马儿吃草,咱也不会再养那些消极的米虫。”
朱元璋被夸得有些上头,但他也知道,这些利好军营实力向上发展的新制,一定会遇到极大的阻碍。
“徐兄弟,往后这军营里,除了论资排辈,更看重个人实力,像今天被打的李校尉这种人,一定会极力反抗,说服营里普通将士的差事,只能交给你了。”
“只要陛下能把上面的内容,全部落实好,末将觉得根本不用我张嘴,大家就会趋之若鹜。”
只要享受到利好自己的环境以后,有人想搞破坏?
多数一定能够战胜少数。
特别是在跟着陛下打天下的老将们还没死,还能指点晚辈们的时候,李校尉之流,最多掀起一些风浪,却造成不了太大的影响。
因为按照陛下的新制,徐家子弟不论是嫡系还是旁支,但凡够条件有能耐的,都能够选拔得上,比起饭都吃不饱的那些普通老百姓,还是他们这些已经拥有培养精兵良将条件的家族,更有主动权。
只是,对于那些混吃等死的纨绔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
因为一旦家中其他兄弟势强,而陛下为了节省支出,必然不会因功再分封一堆侯爵,那么承袭爵位的,必然是家族里最强的那一个。
徐达还是之前的想法。
“陛下,官宦权贵还有功勋子弟是少数人,原本的普通军户,未来的普通百姓家出身的士兵,才是大多数。”
“咱知道,正因为朝中和军营里,替他们说话的没有多少人,咱才能推算得出,阻力有多大,纸上谈兵没有用,想落实就得有人去推进,京营那边,咱等会儿就让户部给你们就近找块地,种不了庄稼的地方,就种树,反正给的地不能闲着,多种多得。”
柴米油盐,柴是生活必须品。
天子脚下想私自砍树,那是犯罪。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树可比种田方便得多,像南京附近水系发达,种下去十年八年不用管,连浇水都省了。
徐达见朱元璋说给地就给地,还让京营做改革的先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自己的差事更好做,越早地见到成效,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替京营的将士们讨好处。
“陛下,庄稼和树苗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长起来的,你要给些眼前能够看得见的利益,末将才好让大家完全训练之余,再去全力种地。”
“看得见的?他们还在京营里,没伤没死也没满年限,要银子咱眼下可给不了。”
朱元璋看到徐达面色微变,心里一定在埋怨他抠门,再次大笑出声。
“哈哈哈,徐兄弟你别着急,你先去兵部,把京营所有将士的户籍地宗卷给咱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