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冷宫有娇妃,权王日日来 > 第387章 清霁设局,北蛮动兵引帝心

冷宫有娇妃,权王日日来 第387章 清霁设局,北蛮动兵引帝心

    正月二十一,朝议未开,北地传来急报——北蛮三十万大军突越雁门关,直逼昌州边境!

    军情如山,金銮殿上,百官尽惊。

    兵部临时上本,请求调发蓟镇兵马五万,以策防御。

    然而,消息未落,清霁已自太学而入,身着白袍,佩简入殿,神色镇定。

    他抬手而奏:

    “北蛮动兵,并非大举进犯,而是诈动边境,试我虚实。”

    “臣请先不发兵,而由臣自领东宫旧部,率三千骑赴昌州,亲察敌情。”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凤元君尚未发言,便听清霁朗声再道:

    “摄政凤君才整军政,主内宜定;而臣身无实职,赴边察事,正好当用。”

    “若臣所断有误,甘领军律一等,交太学除名!”

    满朝寂然。谁也未料到,清霁竟主动请缨,赴前线三千里!

    更重要的是,他口中的“三千东宫旧部”,正是当年废太子被废时,暗中收留的忠将后裔——此举,既是请战,也是……显权!

    凤元君眸光一闪,却未阻止。

    他只微微一笑,道:

    “好。若太学主敢行,我又怎能让你孤身赴险?”

    他转身看向林婉儿:

    “母后,请发调令,令三司设专案,由我统筹军粮;准清霁以太学名义出征三月,责专察边情,兼通军政。”

    林婉儿目光沉静,未言即批。

    她知——这是两个儿子,又一次在朝堂之上,争锋布局。

    清霁启程前夕,白芷衣送来一卷机密军报。

    他展卷而阅,唇角微扬。

    原来,此番北蛮动兵,乃与齐党余孽暗通,为引起边乱,迫凤元君弃政应急。

    但清霁却反其道而行,抢先请命出征,既夺了凤元君主外之权,又显自己忠勇果断。

    白芷衣问:“您真去?若中计呢?”

    清霁淡道:

    “若他凤元君不能稳京内一局,我就回不来了。”

    “若他能安京政三月……那回来之后,谁是太子,还需再问?”

    而凤元君目送清霁离京后,旋即展开新局:

    第一,亲巡三法司,再次整顿沈案余档,重审内府兵库亏空;

    第二,召集讲忠堂五日一议,命诸士分组献策,搜天下弊案;

    第三,向全国九大学府发放“摄政御书”,宣讲**《德权并举之法》**,广收天下士子民心。

    三招皆内政,却杀机暗藏。

    清霁在外立威,凤元君在内夺心——这便是“帝王之局”的第二阶段:

    一个攻实,一个图虚,合围天下之势。

    然而,就在第三日夜,东宫忽传密信——

    昌州方向传来异象,清霁所部三千,突遇伏击,失联于枫林关外!

    全京震动,讲忠堂急议。

    有人试探言:

    “清霁殿下虽贵为储才,但毕竟非将门之子,此行是否太急?”

    也有人附和:

    “三千人俱没,若有不测,太学将失柱石。”

    林婉儿却面色平静,只淡淡回道:

    “他若连这一关都过不去,便不是我儿。”

    众人惊讶,却无一人敢再言。

    因为他们看见,凤后虽言冷峻,眼中却闪过一抹深深的不安——她知道,这局若破,朝局再无平衡。

    而凤元君却在殿后轻声自语:

    “你不是那样容易死的。”

    “你这是,要用一场‘九死一生’,来为自己铸一座帝王碑。”

    “那我……怎可让你独美?”

    他转头吩咐石平:

    “传令下去,三日后,我要亲率二卫西巡至灵州——”

    “也让天下看看,到底谁才是……真正护国之人。”

    皇城之中,一东一西,两子并出。

    北蛮之乱,既是外敌,也是一道帝心试炼的火线。

    这一场战争,不止在边关。

    更在京城百官心中,在天下士子梦里。

    ——谁回,谁存,谁主,谁王。

    很快就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