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交响曲 第324章 张掖:七彩丹霞,丝路绿洲
我是吴阿蒙。
离开金昌的次日,我搭乘早班列车继续西行。窗外是熟悉的戈壁风光,但渐渐,天地间浮现出更绚烂的色彩。阳光斜照下,大地仿佛被打翻了调色盘。河西走廊的绿洲带,在这片荒原中如丝带般流淌,祁连雪水浇灌着万顷良田。这里,便是张掖——河西走廊的“金张掖”,丝路重镇,七彩丹霞的故乡,历史与传奇交融的所在。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24章,张掖。
丹霞千里,绿洲万顷,
这里,是丝路最绚丽的一段回响。”
一、七彩丹霞:大地的调色板
张掖的第一印象,便是色彩的盛宴。抵达市区,未及安顿,便驱车前往着名的张掖丹霞地貌。七彩山丘起伏连绵,赤红、金黄、橙褐、青灰层层叠叠,阳光下如锦缎铺展。每一座山丘都像油画大师的随性挥洒,每一道沟壑都是大自然亿万年的杰作。
观景台上,游人如织。我静静伫立,目光所及尽是色彩与曲线的共舞。同行的讲解员是本地回族青年马海,他自豪地说:“丹霞的色彩,一年四季都在变化。清晨最绚烂,黄昏最温柔,每一次来看都不一样。”
我沿着栈道穿行山间,感受风吹过山谷,红色岩层的线条在脚下延展。地貌深处,偶有耐旱的植物顽强生长,小鸟在岩缝中筑巢。人类的渺小在这里变得分外清晰,但心灵也因此澄明辽阔。
我写下:
“丹霞,是大地的诗歌,
亿万年的风雨刻下斑斓的篇章。
每一抹色彩,都是时间与生命的奇迹。”
二、绿洲繁华:祁连雪水与粮仓沃野
张掖有河西走廊“金张掖”之美誉。祁连山的雪水,汇成黑河、讨赖河、疏勒河,滋养着城市和万顷绿洲。城市四周,田园阡陌纵横,麦田、玉米、油菜、瓜果蔬菜交错,盛夏时节如翡翠玉带。
我走进甘州区郊外的村庄。农田里,机械轰鸣,灌溉水渠纵横交错。汉族、回族、藏族农民们在田头忙碌,妇女们头戴花布,男人们戴着草帽,孩子们在渠水里追逐打闹。村中老人带我参观老式水车遗址,他说:“这张掖能成大城,就是靠祁连的水。没有水,就没有粮食、没有城市、没有今天的日子。”
市区的农贸市场热闹非凡。张掖甜瓜、玉米、马铃薯、葡萄、苹果、葵花籽、羊肉干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农民们笑意盈盈,城里人精挑细选,空气中满是收获的芬芳。
我写下:
“绿洲,是祁连的馈赠,
是农人的汗水,是孩子的笑声。
这里的每一粒麦子,都藏着生命的希望。”
三、丝路遗韵:古城新貌与宗教交响
张掖古称“甘州”,自西汉张骞通西域、河西四郡置郡以来,就是丝路重镇。城内外文物古迹众多,大佛寺、黑水国遗址、西夏墓群、明清会馆、鼓楼、清真寺,见证着千年商旅、驼队、僧侣、使者的脚步。
我来到张掖大佛寺。寺院金瓦红墙,殿宇高耸。寺内安卧着国内最大室内泥塑卧佛,长达34.5米,神态安详,衣袍流畅。游客与信众在佛像前驻足,静心祈愿。寺外的青石巷弄,两侧是老商铺、茶馆、糖人摊,丝路余韵在一砖一瓦间回响。
城中还有回族清真大寺、藏传佛教寺庙、基督教堂、道观并存。每逢节日,回族的开斋节、汉族的春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各民族的庙会庙市轮番上演。城南广场上,各族男女老少共舞锅庄、花儿、安召舞,烟火气息浓郁。
张掖的历史和多元宗教、民族,在这里交融得自然从容,彼此包容,互为守望。
我写下:
“甘州古城,是历史的集市,
每一声驼铃、每一处庙宇,
都铭刻着千年丝路的余音。”
四、边疆军垦:拓荒者与新时代
张掖还是新中国军垦事业的重要基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成千上万复员军人、知识青年、农垦工人自全国各地而来,挥锹开荒,修渠引水,屯垦戍边。他们在荒滩戈壁上种下绿洲,也在城市中种下希望。
我参观张掖农垦博物馆。展馆陈列着军垦战士用过的农具、制服、日记、奖章。讲解员动情讲述着那一代人的奋斗与牺牲:“这里的每一条水渠、每一片良田,都是他们用双手开出来的。”如今,张掖的青年继续在田野、工厂、实验室和大棚里追梦。军垦精神已成城市新文化的底色。
夜晚,我在甘州老城区的小院与几位老军垦工人喝茶聊天。老人们回忆起当年植树造林、治沙抗旱的日子,眼里满是岁月的骄傲。年轻人则聊着新农业、互联网和家乡的旅游业。
我写下:
“张掖的青春,是拓荒者的诗行。
从荒原到绿洲,汗水与理想一起成长。”
五、丹霞与祁连:大自然的画卷
张掖不仅有七彩丹霞,还有巍峨祁连山和清澈的冰川河流。夏季,祁连山脚的草原郁郁葱葱,马群、牛羊成群,山花烂漫。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张掖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生活着裕固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民族的民居错落在山谷、河畔之间,祈连雪水滋润着牛羊和草原。
我跟随牧民家庭骑马穿越山脚草甸。天高云阔,雪峰在阳光下闪耀。裕固族少女唱着民歌,男孩们骑马竞技。牧民们在帐篷里请我喝酥油茶、尝手抓羊肉。傍晚时分,大家围坐篝火旁,歌舞起舞,谈天说地。山风带着青草与奶茶的香气,夜色中只听得见星星和草原的低语。
我写下:
“祁连的雪,是大地的魂。
草原的风,是生命的歌。
在这里,每一夜星空,都是大地最温柔的守望。”
六、张掖夜色:驼铃余韵与绿洲灯火
夜幕降临,张掖的绿洲城静静流淌着历史的温度。城区广场灯火辉煌,河水在城市间蜿蜒。老城的巷弄里,清真寺的月牙顶映着星光,小吃摊热闹非凡。夜市上,羊肉串、牛肉面、甜瓜、葡萄、驴肉黄面香气四溢,城里人、外地旅人、各族少年在夜色中交谈、嬉笑。
我独自走在丹霞山下,眺望大地的起伏与远山的轮廓。那一刻,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的驼铃声,还在风中遥远地响起。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24章,张掖,记。
七彩丹霞,祁连雪水,
这是绿洲丝路的传奇乐章。”
下一站,酒泉。
我要继续沿河西走廊向西,去玉门关外看风沙与大漠的传说,走进酒泉的航天城与古城遗梦。
离开金昌的次日,我搭乘早班列车继续西行。窗外是熟悉的戈壁风光,但渐渐,天地间浮现出更绚烂的色彩。阳光斜照下,大地仿佛被打翻了调色盘。河西走廊的绿洲带,在这片荒原中如丝带般流淌,祁连雪水浇灌着万顷良田。这里,便是张掖——河西走廊的“金张掖”,丝路重镇,七彩丹霞的故乡,历史与传奇交融的所在。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24章,张掖。
丹霞千里,绿洲万顷,
这里,是丝路最绚丽的一段回响。”
一、七彩丹霞:大地的调色板
张掖的第一印象,便是色彩的盛宴。抵达市区,未及安顿,便驱车前往着名的张掖丹霞地貌。七彩山丘起伏连绵,赤红、金黄、橙褐、青灰层层叠叠,阳光下如锦缎铺展。每一座山丘都像油画大师的随性挥洒,每一道沟壑都是大自然亿万年的杰作。
观景台上,游人如织。我静静伫立,目光所及尽是色彩与曲线的共舞。同行的讲解员是本地回族青年马海,他自豪地说:“丹霞的色彩,一年四季都在变化。清晨最绚烂,黄昏最温柔,每一次来看都不一样。”
我沿着栈道穿行山间,感受风吹过山谷,红色岩层的线条在脚下延展。地貌深处,偶有耐旱的植物顽强生长,小鸟在岩缝中筑巢。人类的渺小在这里变得分外清晰,但心灵也因此澄明辽阔。
我写下:
“丹霞,是大地的诗歌,
亿万年的风雨刻下斑斓的篇章。
每一抹色彩,都是时间与生命的奇迹。”
二、绿洲繁华:祁连雪水与粮仓沃野
张掖有河西走廊“金张掖”之美誉。祁连山的雪水,汇成黑河、讨赖河、疏勒河,滋养着城市和万顷绿洲。城市四周,田园阡陌纵横,麦田、玉米、油菜、瓜果蔬菜交错,盛夏时节如翡翠玉带。
我走进甘州区郊外的村庄。农田里,机械轰鸣,灌溉水渠纵横交错。汉族、回族、藏族农民们在田头忙碌,妇女们头戴花布,男人们戴着草帽,孩子们在渠水里追逐打闹。村中老人带我参观老式水车遗址,他说:“这张掖能成大城,就是靠祁连的水。没有水,就没有粮食、没有城市、没有今天的日子。”
市区的农贸市场热闹非凡。张掖甜瓜、玉米、马铃薯、葡萄、苹果、葵花籽、羊肉干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农民们笑意盈盈,城里人精挑细选,空气中满是收获的芬芳。
我写下:
“绿洲,是祁连的馈赠,
是农人的汗水,是孩子的笑声。
这里的每一粒麦子,都藏着生命的希望。”
三、丝路遗韵:古城新貌与宗教交响
张掖古称“甘州”,自西汉张骞通西域、河西四郡置郡以来,就是丝路重镇。城内外文物古迹众多,大佛寺、黑水国遗址、西夏墓群、明清会馆、鼓楼、清真寺,见证着千年商旅、驼队、僧侣、使者的脚步。
我来到张掖大佛寺。寺院金瓦红墙,殿宇高耸。寺内安卧着国内最大室内泥塑卧佛,长达34.5米,神态安详,衣袍流畅。游客与信众在佛像前驻足,静心祈愿。寺外的青石巷弄,两侧是老商铺、茶馆、糖人摊,丝路余韵在一砖一瓦间回响。
城中还有回族清真大寺、藏传佛教寺庙、基督教堂、道观并存。每逢节日,回族的开斋节、汉族的春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各民族的庙会庙市轮番上演。城南广场上,各族男女老少共舞锅庄、花儿、安召舞,烟火气息浓郁。
张掖的历史和多元宗教、民族,在这里交融得自然从容,彼此包容,互为守望。
我写下:
“甘州古城,是历史的集市,
每一声驼铃、每一处庙宇,
都铭刻着千年丝路的余音。”
四、边疆军垦:拓荒者与新时代
张掖还是新中国军垦事业的重要基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成千上万复员军人、知识青年、农垦工人自全国各地而来,挥锹开荒,修渠引水,屯垦戍边。他们在荒滩戈壁上种下绿洲,也在城市中种下希望。
我参观张掖农垦博物馆。展馆陈列着军垦战士用过的农具、制服、日记、奖章。讲解员动情讲述着那一代人的奋斗与牺牲:“这里的每一条水渠、每一片良田,都是他们用双手开出来的。”如今,张掖的青年继续在田野、工厂、实验室和大棚里追梦。军垦精神已成城市新文化的底色。
夜晚,我在甘州老城区的小院与几位老军垦工人喝茶聊天。老人们回忆起当年植树造林、治沙抗旱的日子,眼里满是岁月的骄傲。年轻人则聊着新农业、互联网和家乡的旅游业。
我写下:
“张掖的青春,是拓荒者的诗行。
从荒原到绿洲,汗水与理想一起成长。”
五、丹霞与祁连:大自然的画卷
张掖不仅有七彩丹霞,还有巍峨祁连山和清澈的冰川河流。夏季,祁连山脚的草原郁郁葱葱,马群、牛羊成群,山花烂漫。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张掖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生活着裕固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民族的民居错落在山谷、河畔之间,祈连雪水滋润着牛羊和草原。
我跟随牧民家庭骑马穿越山脚草甸。天高云阔,雪峰在阳光下闪耀。裕固族少女唱着民歌,男孩们骑马竞技。牧民们在帐篷里请我喝酥油茶、尝手抓羊肉。傍晚时分,大家围坐篝火旁,歌舞起舞,谈天说地。山风带着青草与奶茶的香气,夜色中只听得见星星和草原的低语。
我写下:
“祁连的雪,是大地的魂。
草原的风,是生命的歌。
在这里,每一夜星空,都是大地最温柔的守望。”
六、张掖夜色:驼铃余韵与绿洲灯火
夜幕降临,张掖的绿洲城静静流淌着历史的温度。城区广场灯火辉煌,河水在城市间蜿蜒。老城的巷弄里,清真寺的月牙顶映着星光,小吃摊热闹非凡。夜市上,羊肉串、牛肉面、甜瓜、葡萄、驴肉黄面香气四溢,城里人、外地旅人、各族少年在夜色中交谈、嬉笑。
我独自走在丹霞山下,眺望大地的起伏与远山的轮廓。那一刻,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的驼铃声,还在风中遥远地响起。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24章,张掖,记。
七彩丹霞,祁连雪水,
这是绿洲丝路的传奇乐章。”
下一站,酒泉。
我要继续沿河西走廊向西,去玉门关外看风沙与大漠的传说,走进酒泉的航天城与古城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