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交响曲 第368章 昭苏县:天马踏风,边疆阔梦
翻过察布查尔西南的缓坡,视野骤然开阔。阳光斜洒,草原如浪,雪山近在眼前,风声轻柔却带着力度,像是谁在天地之间轻轻掀开了一张深绿的地毯——那一刻,我知道,我到了昭苏。
这座藏在天山深处的县城,被誉为“天马的故乡”“伊犁最宽阔的平原”,更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牧歌之地”。她不像城市,更像一段恣意伸展的边地诗篇——辽阔、清亮、纯粹、安静。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68章,昭苏县。
马鸣雪下,风起天边,
在高原牧草与天山积雪之间,
人类曾用蹄声与歌声,写下辽远的梦。”
我第一眼见到昭苏草原,是在日出时分。
清晨五点,天尚未全亮,导游古尔班江带我站在一个牧点的高地上,望着远方的东方线慢慢泛起金色。等太阳刚露出边际,一大群马匹被牧人驱赶着奔腾而来——马群如烟,马鬃如焰,蹄声轰鸣,飞溅的泥土带着水汽,在朝阳中化作一道奔腾的光。
“这是天马之乡。”古尔班江自豪地说,“我们家养马五代了。”
我望着草原,这片天山雪水灌溉出的高原草地,面积广阔如海,草密如绒。牧人们的毡房零星散落在各个山坳与缓坡之间,白、蓝、红的布幔在风中飘扬,构成一幅动人的边疆生活画卷。
昭苏,不是草原的一部分,她就是草原的全部魂魄。
我写下:
“在这里,大地不是沉默的,
它用马的嘶鸣告诉你,
这片原野从未停止过奔跑。”
在昭苏县城西北的天马文化园,我见到了传说中的乌孙石人——它们站立在旷野中,面容模糊,却都目光向东,似乎在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王者。
“乌孙国,是两千年前的昭苏。”讲解员热依拉说道,“这里是西汉与中亚之间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驿站之一。”
她领我参观乌孙古道旧址,那是一条从昭苏通往中亚腹地的古道,一段石板被马蹄踏得发亮。汉使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军西征、商队往返……无数人曾在这条路上走过,带着信仰、战事、货物、和平与离别。
我站在古道一隅,想象当年骑着汗血宝马、披着羊皮披风的乌孙王子如何奔腾而来,想象边地女子手持银饰迎风送别。我在风中听见他们说——我们是边疆,也是通道。
我写下:
“昭苏不是终点,
她是一次次出发。
她用风和雪,把历史传得很远很远。”
草原不止牧马,还有麦浪。
我跟随县农科所的青年研究员阿布都,在一处海拔较高的冬小麦试验田走访。田野如画,雪山在后,麦浪在前,一架小型无人机正呼啸而过,正在实施精准施肥作业。
“昭苏是全国最冷凉的春小麦基地之一。”阿布都说,“但我们能把这里的高原日照与温差,转化为每年七十多万吨的优质粮。”
我还走访了一座现代化蔬菜温室,里面种满高原特有的高糖胡萝卜与黄心土豆。青年种植户说:“我们既出好麦,也要出好菜,边疆不只有牛羊,也有甜甜的土豆花。”
饭后,我在田埂边吃了一碗“昭苏冷面”,拌着小麦粉做的面与本地酸奶,清爽到令人惊喜。
我写下:
“草原不是荒原,
她只是用另一种方式长出富饶。
那些麦穗低头的瞬间,
是高原最温柔的低语。”
昭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居之地,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共同生活在草原、城镇与农场之间。
我走进一户哈萨克牧民的毡房。主人哈力克正在熬奶茶,妻子在烤馕,孩子用锡制小刀削苹果请我尝。他们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招呼我,却不忘用哈语对孩子低语。
傍晚,毡房前点起火堆,哈萨克青年弹起冬不拉,汉族朋友跳起新疆舞,蒙古族阿姨哼起草原调。火光映在脸上,那种质朴的喜悦是城市无法复制的。
“我们都在雪山脚下长大。”一位哈萨克青年说,“我们一起信任草原,相信彼此。”
我写下:
“昭苏草原没有边界,
只有边缘的风与心的链接。
这里的语言多样,情感统一。
这里没有‘他们’,只有‘我们’。”
昭苏既是边疆,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边防前线。
我参观了昭苏军马场,骑兵连的战士们正在训练烈马与骑术。马匹身形健壮,精神集中,宛若古时战马再现。军官告诉我:“每一匹军马都要适应雪原奔袭、高原长途、突击越障。”
随后,我拜访了一座位于高原尽头的边防哨所。哨所不大,但建在崖口之上,风极大,雪未融。年轻战士们吃的是干粮,眼神却清亮,站姿如松。
“我们的任务就是——守着,守到最后。”班长轻描淡写地说,却让我喉头一紧。
回望草原,是歌,是风,是马;回望哨所,是人,是枪,是一座国家。
我写下:
“昭苏有边,却不许有乱。
草原的静美,是有人用静默守护。
他们站在世界的边,
为我们守住心中最深的安稳。”
夜色降临,风依旧强劲,草原如墨染。昭苏城灯光稀疏,只有几条主街亮着暖黄的路灯。
我来到一处毡房旅馆过夜。门前系着马,火盆边有歌。几位旅人围坐听着一个老牧人讲述当年天马奔逃的传说——“有匹马,从天山深处跑出,背上驮着日光,踏碎雪线,最终归入昭苏的河。”
我躺在毡房内,耳边听见风的低语与马铃的节拍,远方似有犬吠与河声,如梦,如歌。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68章,昭苏县,记。
天马踏雪,牧歌成章。
这里是高原深处最辽阔的梦境,
也是人间最温柔的边疆。”
下一站,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我要告别草原,进入山岭的褶皱,走入帕米尔高原下的“红色之州”,去看一看高原上的柯尔克孜人如何在云间牧放自己的信仰,写下边疆更深处的篇章。
这座藏在天山深处的县城,被誉为“天马的故乡”“伊犁最宽阔的平原”,更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牧歌之地”。她不像城市,更像一段恣意伸展的边地诗篇——辽阔、清亮、纯粹、安静。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68章,昭苏县。
马鸣雪下,风起天边,
在高原牧草与天山积雪之间,
人类曾用蹄声与歌声,写下辽远的梦。”
我第一眼见到昭苏草原,是在日出时分。
清晨五点,天尚未全亮,导游古尔班江带我站在一个牧点的高地上,望着远方的东方线慢慢泛起金色。等太阳刚露出边际,一大群马匹被牧人驱赶着奔腾而来——马群如烟,马鬃如焰,蹄声轰鸣,飞溅的泥土带着水汽,在朝阳中化作一道奔腾的光。
“这是天马之乡。”古尔班江自豪地说,“我们家养马五代了。”
我望着草原,这片天山雪水灌溉出的高原草地,面积广阔如海,草密如绒。牧人们的毡房零星散落在各个山坳与缓坡之间,白、蓝、红的布幔在风中飘扬,构成一幅动人的边疆生活画卷。
昭苏,不是草原的一部分,她就是草原的全部魂魄。
我写下:
“在这里,大地不是沉默的,
它用马的嘶鸣告诉你,
这片原野从未停止过奔跑。”
在昭苏县城西北的天马文化园,我见到了传说中的乌孙石人——它们站立在旷野中,面容模糊,却都目光向东,似乎在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王者。
“乌孙国,是两千年前的昭苏。”讲解员热依拉说道,“这里是西汉与中亚之间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驿站之一。”
她领我参观乌孙古道旧址,那是一条从昭苏通往中亚腹地的古道,一段石板被马蹄踏得发亮。汉使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军西征、商队往返……无数人曾在这条路上走过,带着信仰、战事、货物、和平与离别。
我站在古道一隅,想象当年骑着汗血宝马、披着羊皮披风的乌孙王子如何奔腾而来,想象边地女子手持银饰迎风送别。我在风中听见他们说——我们是边疆,也是通道。
我写下:
“昭苏不是终点,
她是一次次出发。
她用风和雪,把历史传得很远很远。”
草原不止牧马,还有麦浪。
我跟随县农科所的青年研究员阿布都,在一处海拔较高的冬小麦试验田走访。田野如画,雪山在后,麦浪在前,一架小型无人机正呼啸而过,正在实施精准施肥作业。
“昭苏是全国最冷凉的春小麦基地之一。”阿布都说,“但我们能把这里的高原日照与温差,转化为每年七十多万吨的优质粮。”
我还走访了一座现代化蔬菜温室,里面种满高原特有的高糖胡萝卜与黄心土豆。青年种植户说:“我们既出好麦,也要出好菜,边疆不只有牛羊,也有甜甜的土豆花。”
饭后,我在田埂边吃了一碗“昭苏冷面”,拌着小麦粉做的面与本地酸奶,清爽到令人惊喜。
我写下:
“草原不是荒原,
她只是用另一种方式长出富饶。
那些麦穗低头的瞬间,
是高原最温柔的低语。”
昭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居之地,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共同生活在草原、城镇与农场之间。
我走进一户哈萨克牧民的毡房。主人哈力克正在熬奶茶,妻子在烤馕,孩子用锡制小刀削苹果请我尝。他们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招呼我,却不忘用哈语对孩子低语。
傍晚,毡房前点起火堆,哈萨克青年弹起冬不拉,汉族朋友跳起新疆舞,蒙古族阿姨哼起草原调。火光映在脸上,那种质朴的喜悦是城市无法复制的。
“我们都在雪山脚下长大。”一位哈萨克青年说,“我们一起信任草原,相信彼此。”
我写下:
“昭苏草原没有边界,
只有边缘的风与心的链接。
这里的语言多样,情感统一。
这里没有‘他们’,只有‘我们’。”
昭苏既是边疆,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边防前线。
我参观了昭苏军马场,骑兵连的战士们正在训练烈马与骑术。马匹身形健壮,精神集中,宛若古时战马再现。军官告诉我:“每一匹军马都要适应雪原奔袭、高原长途、突击越障。”
随后,我拜访了一座位于高原尽头的边防哨所。哨所不大,但建在崖口之上,风极大,雪未融。年轻战士们吃的是干粮,眼神却清亮,站姿如松。
“我们的任务就是——守着,守到最后。”班长轻描淡写地说,却让我喉头一紧。
回望草原,是歌,是风,是马;回望哨所,是人,是枪,是一座国家。
我写下:
“昭苏有边,却不许有乱。
草原的静美,是有人用静默守护。
他们站在世界的边,
为我们守住心中最深的安稳。”
夜色降临,风依旧强劲,草原如墨染。昭苏城灯光稀疏,只有几条主街亮着暖黄的路灯。
我来到一处毡房旅馆过夜。门前系着马,火盆边有歌。几位旅人围坐听着一个老牧人讲述当年天马奔逃的传说——“有匹马,从天山深处跑出,背上驮着日光,踏碎雪线,最终归入昭苏的河。”
我躺在毡房内,耳边听见风的低语与马铃的节拍,远方似有犬吠与河声,如梦,如歌。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68章,昭苏县,记。
天马踏雪,牧歌成章。
这里是高原深处最辽阔的梦境,
也是人间最温柔的边疆。”
下一站,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我要告别草原,进入山岭的褶皱,走入帕米尔高原下的“红色之州”,去看一看高原上的柯尔克孜人如何在云间牧放自己的信仰,写下边疆更深处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