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四合院:我把易中海踹进炼钢炉 > 第362章 妙语连珠

四合院:我把易中海踹进炼钢炉 第362章 妙语连珠

    然而,林耀东依旧担忧,即便如此收益依然有限,因为产品的成本和售价已经固定,过高价格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他对此显得颇为沮丧。

    林耀东的产品利润每件不过两三元,而周宇的却能达到几十元。

    这种差距让林耀东嘴上虽说是不在意,但心里难免在意。

    常规提醒他积少成多的道理,但他也指出周宇的发明其实没赚多少钱,因为愿意购买的人太少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价格太高,市场需求有限。

    林耀东明白这个情况后,想起之前已经答应潘总要商量合作的事宜,有些尴尬。

    常规直接建议就把产品卖给潘总,毕竟自己还有很多创新,不必纠结。

    最终两人决定先商定价格,常规表示收入分配可以按照六四分成,这是多数公司通用的比例。

    林耀东听到提议后略有迟疑,觉得比例不太合适,但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林耀东内心充满感激。

    “哪里有问题?”

    常规扬起眉毛,显得漫不经心。

    \"六成的比例很合理,场地、设备、材料和助手全是你提供,而我只是贡献了自己的想法而已。

    \"林耀东略显窘迫地说道。

    \"你的智慧本身就是无价之宝。

    \"常规由衷地评价。

    \"别小看思考的力量,它非常重要。

    你能想到的别人未必能想到,所以你很出色。

    \"常规注视着林耀东,语气格外诚恳。

    林耀东听后深受触动,几乎热泪盈眶。

    “谢谢你,苏总。

    ”

    他明白继续争论也不会改变当前的分成方式,毕竟常规态度坚决。

    \"经过我的核算,三十万的定价比较合适,这个价位在这个时代已经很高了。

    \"林耀东以严谨的方式分析。

    \"为何要这么高?\"

    常规听后眉头微蹙,显然对这个数字不太满意。

    \"因为我们投入不大,初步估算研发成本不足五千块。

    \"林耀东用科学的方法推导结论。

    \"那就再增加五万吧。

    \"常规果断提议。

    \"再多五万,恐怕对方不会接受。

    \"林耀东谨慎回应。

    万一要他出三十五万购买专利,那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正因如此才得提高。

    \"常规平静地说。

    \"可三十五万对潘总而言损失太大了。

    \"林耀东话一出口便意识到自己失言。

    自己明明站在常规这边,怎么又为潘总辩解起来了……

    \"他若觉吃亏,自然会提出异议,而这额外的五万正是给他谈判的空间。

    \"常规从容解释。

    果真如此,潘总在得知常规报价三十五万时,脸上的笑意瞬间消失。

    “苏总,您该不会是在跟我开玩笑吧?”潘总努力维持的表情最终还是崩塌了。

    “生意场上的事怎能儿戏?我向来认真对待每笔交易。

    ”常规语气依旧平静。

    “那我直说了,这个价位我实在难以接受。

    你知道现在一万元都能办不少事,三十多万更是不小一笔钱!”潘总语气中带着几分恼怒。

    “咱们可以继续谈,您报个您能接受的价格吧。

    ”常规为人爽快,不喜欢兜圈子。

    “我坦白讲,我很想促成这次合作,但您的态度是否诚恳我无从判断。

    ”常规继续说道,“所以这个价格绝非玩笑,我很认真。

    如果您觉得不行,请说明原因。

    ”

    常规虽话语不多,却自带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压迫感,潘总听完内心已掀起了波澜。

    “这样的价格对我们而言过高,而且你们也没法确保这专利能让我们赚到这么多钱。

    ”潘总沉思片刻后说道。

    “任何机构都无法承诺盈利数字。

    ”常规直言不讳。

    “确实如此,赚钱本就有太多不确定性。

    不过老实说,这项发明的技术含量似乎并不算顶尖。

    ”

    “这一点我承认。

    ”

    “但我想问,我们的发明是不是很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呢?”常规注视着潘总问道。

    (?记号:?\"2)

    潘总坦言,自己被一项贴近生活的专利吸引,认为其符合大众需求。

    他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坚定,也道出了内心的考量。

    “您看到的价值,我们自然也看到了。

    ”对方回应道。

    接着,话题转向了衣架的发展史。

    衣架虽小,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刚推出时,许多厂商并不看好,觉得直接晾晒更简单,根本不需要这种额外的工具。

    ”潘总回忆道,“可短短几年间,衣架几乎进入了每家每户,数量至少超过十个。

    ”

    “那时制作一个衣架成本约一**,售价一毛五,利润只有五分钱,却让不少企业迅速崛起。

    ”潘总补充说,“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拖把甩干机利润绝不会这么低。

    ”

    常规平静地回应,话语中暗藏深意。

    潘总心领神会,承认自己曾错失类似的机会。

    “当时我也是拒绝生产的厂商之一,现在想来实在遗憾,那些接下活儿的企业早已发展得风生水起,而我依然如故。

    ”

    潘总感叹间,意识到选择的重要性。

    “你的企业在香江算得上顶尖,不必为此困扰。

    ”常规安慰道。

    “这次合作是个契机,就看你如何把握。

    ”常规意味深长地说道。

    潘总笑了,“我当然想抓住它,只是需要苏总给予更多支持。

    ”

    常规与潘总都是商场上的老手,说话滴水不漏。

    “机会就在眼前,能不能抓住,全看你的决心……”

    常规说完,带着笑意认真地说完这段话。

    “哈哈,苏总果然聪明!不如这样,价格对我稍高,能否优惠些?”潘总性格直爽,直接表明想法。

    “既然潘总爽快,那我也干脆点,抹掉零头,三十万如何?”常规笑着伸出三根手指。

    “苏总大气!不过这类交易,买家总希望更低,卖家则盼更高,这便是买卖之道。

    ”

    “潘总真是妙语连珠!”

    “那我再让一步,二十八万,算是交个朋友。

    ”常规明白这笔差价对潘总而言意义不小。

    “多谢苏总!”潘总闻言喜形于色,“能与您结识,实乃荣幸。

    ”

    “缘分使然,合作达成更是锦上添花。

    ”常规笑言。

    “正是如此,苏总说到我心里去了。

    ”

    潘总笑意满满,显然心情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