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四合院:我把易中海踹进炼钢炉 > 第363章 娇惯孩子

四合院:我把易中海踹进炼钢炉 第363章 娇惯孩子

    “既然合作事项已敲定,我会让秘书起草合同。

    ”常规礼貌地微笑着说。

    “可以。

    ”潘总愉快地回应。

    常规的秘书一向专业,起草合同对她而言轻而易举。

    不过十几分钟,合同便已完成。

    “潘总,请先审阅,如有疑问请尽快告知,以便修改。

    ”秘书一如既往地沉稳。

    她的冷静与专注令常规印象深刻。

    “我看过了,没有问题。

    ”潘总将合同递给秘书,她仔细查看后又递还给他。

    “既然如此,那就签字吧。

    ”常规笑着提议。

    “好的。

    ”潘总随即在合同上潇洒地签下名字。

    签约完成后,常规带他前往实验室。

    “这是关于这项发明的所有资料和专利信息。

    ”林耀东将一叠文件交给潘总的助理。

    “如果有任何疑问,随时来电,我定会尽力解答。

    ”林耀东认真地说,“售后保障会持续提供。

    ”

    他的话虽似玩笑,实则诚挚。

    “好,有啥问题我可要退货哦。

    ”潘总半真半假地回应。

    “若你确实不满或与预期差距较大,我们可以退货。

    ”常规认真对待这句话。

    “真是太感谢了。”

    潘总因常规诚恳的态度感到不好意思。

    常规身为公司高管,始终保持谦和有礼。

    潘总表示若常规团队今后有相关发明专利,可直接联系他,因为其工厂专注于这类产品生产。

    常规笑着承诺,两人此次相识便是缘分,下次必会联络。

    潘总对常规带领的公司深感钦佩,认为其成就非凡。

    常规送潘总至科研中心门口时,提到另一家科研中心曾扬言三年内超越他们,现在看来不过是空谈。

    常规坦言,无论硬件设施还是科研人员水平,对方都无法与他们相比。

    潘总一向勤奋好学,这正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

    “我的成功并非偶然,机遇、环境和努力缺一不可。

    ”常规谦逊地说,尽管有些事不便详述,但他承认得到了上天的眷顾。

    “像您这样的人,注定会成功。

    ”潘总自嘲年轻时也曾才华横溢,如今见到常规如此优秀,感慨岁月不饶人。

    常规则祝福潘总“知足常乐”,并希望彼此未来继续合作。

    在香江,像潘总这样年纪还能将事业经营得如此出色的人并不多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虽不如你们聪明能干,但自认为还算优秀。

    ”潘总笑着说道:“从一个普通工人走到今天,也算是有所成就了。”

    送走潘总后,尽管常规并未感到疲惫,但也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我的小发明只卖了二十八万。

    ”林耀东略显失落。

    “你觉得这个价格太低了吗?我们最初谈的是三十万。”

    “倒也不是低了,只是觉得自己无能。

    ”林耀东感慨,“这几个月为了这个发明操心费力,可成果却显得平庸。

    反观周宇,两个月内做出的发明科技含量比我高得多,充满了新意,而我却总是想不到这些。”

    “人都会变老,我也一样,感觉自己的创造力正在衰退。”

    常规安慰道:“不必这样想,周宇将来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或许当他到了你这个年纪时,能创造的价值反而更少了。”

    “你擅长的是稳扎稳打,一个月前我就听你说过,这个拖把甩干机的基本框架已经成型,现在只是在细节上精益求精。

    而周宇的作品固然先进,但常需反复修改,实用性也不如你的作品贴近生活。”

    “这个发明真的很棒,无论是节能还是便捷性,都体现了你的用心。”

    常规对林耀东的研究精神表示赞赏,认为他是科研团队中的宝贵成员。

    尽管林耀东曾犯过错误,但常规始终欣赏他的能力,并愿意给予谅解。

    林耀东听闻常规的认可后,心中的疑虑终于消散。

    常规则因解决了科研事务而感到轻松。

    当林耀东问及常规是否回家时,常规点头回应。

    随后,林耀东提到妻子为常规准备了节日礼物,希望他节日快乐。

    常规感激之余,也对忘却节日的忙碌生活有所感慨。

    回到家时正值晚餐时间,女儿怡宝热情迎接常规。

    常规询问妻子娄晓娥的去向,得知她因餐馆事务繁忙未能共进晚餐。

    常规了解情况后,提议节日期间全家应好好相聚,享受难得的团聚时光。

    娄母一向注重传统礼节,在重要节日到来前总会提前筹备佳肴。

    她曾表示会尽力抽空参与,但常规深知自己的忙碌程度,身为多家公司的管理者,每天都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突发状况。

    面对娄母的抱怨,娄父立刻反驳道:“谁规定女人不能有自己的事业?难道所有人都要像某些人那样,只围着家庭打转?”此话一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娄母听后情绪激动:“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的付出难道不算数吗?女儿现在连辅导外孙女功课的时间都没有,晚上常常熬夜,我看着都心疼。

    ”

    娄父毫不退让:“这是现代社会,谁不是这样?晓娥已经享了好几年清闲,现在正是锻炼的好时机。

    ”娄母则认为父母理应为子女分忧解难,不应让他们承受过多压力。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断升级,显示出两代人在观念上的差异。

    娄父语重心长地说:“你这话不对,年轻时我们也吃过不少苦啊。

    那时我在工程院工作,常常几个月在外奔波,回来的时候累得不行。

    ”

    娄母反驳道:“别说啦,以前的日子确实不容易。

    还记得晓娥小时候生病,我一个人背着她走了好几公里去医院。

    那些苦日子虽然艰难,但也让我们有了如今的生活。

    ”

    娄父接着说:“忆苦思甜是我的一贯风格。

    ”

    娄母白了他一眼:“你就爱提过去的事,我觉得一家人曾经和和美美的生活就很美好了。

    而且我总觉得不该让下一代重复我们的苦难。

    ”

    娄父语气加重:“你就是太过娇惯孩子了。

    你看晓娥,平时哪里有什么压力?偶尔加个班就被你这么抱怨,真让人难以接受。

    ”

    这时,常规平静地插话:“爸妈,事情没你们想的那么简单。

    ”转向娄母,他说:“妈,我想跟您详细说明一下为什么鼓励晓娥去工作的初衷。

    ”

    常规继续解释:“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晓娥之前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她说过她希望能摆脱完全围着家庭转的生活。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多可能性的权利,而不是将人生局限在为他人服务中。

    ”

    他补充道:“经过深思熟虑,我觉得经营一家小店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证明这条路很适合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