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103章 巧舌如簧,混淆是非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103章 巧舌如簧,混淆是非

    “好呀!”

    两人欢呼致谢离去。

    稚童亲了亲祖龙的脸颊,然后欢快地奔开。

    “这两个小捣蛋鬼……”

    祖龙嘴角浮现温柔笑意。

    这时,后殿走出一人,乃黑冰台首领铁鹰,身着黑袍。

    “大王。”

    见来者,祖龙收敛笑意,恢复冷肃神色。

    “李牧既归代地,表面平静,似已真心归顺我国。”

    铁鹰肃然禀报。

    “派暗探潜入代地军中,另令冯去疾接管代地政务,控制粮草调度,务必牢牢掌控李牧及其部属的后勤。”

    祖龙冷峻下令。

    “遵旨。”

    铁鹰领命而去。

    尽管祖龙封李牧为上将军,赏赐颇丰,但他始终是降将,祖龙难以全然信任。

    唯有牢牢把握权柄,方能驾驭局势。

    这是祖龙治国的根本之道。

    李牧率十万大军归降虽是好事,省却战火,但防范其再起反叛,必须严控粮草供应,使其无从作乱。

    “迟儿,速回军营。”

    “加强对迟儿的保护,我不愿他有任何差池。”

    祖龙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臣明白。”

    除了夏无且、蒙氏父子,知晓赵迟真实身份者寥寥,身为 ** ,他自然不会泄密。

    “有一密诏。”

    “也是遗诏。”

    “若我遭遇不测,此遗诏由你宣读,在百官面前宣读。

    违者以叛国论处,满门抄斩。”

    祖龙将密诏交予铁鹰。

    “大王。”

    “为何?”

    一向顺从的铁鹰忽然正色发问。

    “命运难料,即便是我亦无法避免。”

    “为了迟儿,为了我的子孙,也为了国家,我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

    祖龙低声说道。

    “臣领命。”

    祖龙目光坚定,铁鹰恭敬接过诏书离去。

    “迟儿。”

    “多年来,为父未能妥善照顾你母子。”

    “然而我会尽力弥补。

    若王位属于你,无人能夺。

    即使为父有所疏漏,亦无人敢觊觎。

    我将为你铺平道路,待天下统一,无人敢质疑你的身份与地位。”

    祖龙望向殿外,眼中光芒愈发明亮。

    ---

    **次日清晨,朝会开始。

    文武百官陆续进入秦王殿,赵迟位列其中。

    此时,大秦仅余赵迟一员上将驻守咸阳,数日后他将返回赵地,筹备灭魏之战。

    这是他离京前最后一次参与朝廷议事,身着秦廷官服,站在武官之首。

    他左侧是相 ** 绾,能在如此年纪便成为上将军并位居武官之首,可见赵迟身份非同一般。

    众人入殿后,赵高的声音从上方传来:“大王驾到,百官跪迎!”

    “臣等叩见大王,愿大王千秋万代,大秦永固!”

    群臣齐声高呼,俯身行礼,殿内外响彻震耳欲聋的声音。

    祖龙身披冕服,头戴旒冠,腰悬秦王剑,威严自显。

    他步入大殿,无形的威压笼罩全场。

    “平身吧。”

    祖龙抬手示意。

    “谢大王。”

    群臣起身归位。

    这场朝会不同于后世某些异族王朝的礼仪,无需跪拜,也无卑躬屈膝之举。

    在这个时代,礼仪严格,除了祭祀,臣子无需行跪礼。

    “这才是秦始皇真正的威仪。”

    “君恩独厚,令我深感荣幸。”

    “帝王当具此胸襟。”

    赵迟眼角余光瞥向巍然端坐的秦始皇,心中波澜起伏。

    若非亲见其威严,何以知两者间差距如此鲜明。

    “那年轻人。”

    祖龙目光落在武官之首的赵迟身上,见他神情若有所思,唇角微扬。

    然而想到赵迟即将离京归国,内心竟生出一丝不舍。

    儿子之事虽得知晓,祖龙仍盼修复父子情谊。

    更令他欣慰的是,赵迟已有后嗣,如此便能与二孙结下血脉亲情,这份情谊纯真无瑕,无关权势。

    即便如祖龙这般人物,也珍视这份情感,不愿其受损。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赵高高声宣示。

    “启禀大王。”

    王绾起身,声音洪亮,“韩国已平定,正式纳入我国版图。

    冯去疾大人已赴赵国处理政务,韩国各项事务皆已妥当,与咸阳对接完毕。”

    “韩国安定,冯去疾与韩非功不可没。”

    祖龙语气平稳,“特此嘉奖二人。”

    “臣领旨。”

    王绾深深一拜,复归座。

    朝会渐次展开,群臣纷纷起立奏事。

    或请示裁决,或仅为呈报国事供祖龙知晓。

    赵迟默坐一旁,仿若沉思。

    说实话,统率大军本无需向祖龙述职。

    初到时建议任嚣为主将,祖龙未置可否,当即应允。

    时间流逝,朝会步入正轨。

    赵迟几乎入眠,浑然不知高台上的祖龙一直在默默注视着他。

    “军中从容,朝堂略显懈怠。”

    祖龙虽有几分不满,却忍俊不禁。

    突然,他对群臣说道:“小事不必赘述,四国使节何在?”

    “启禀大王,四国使节已在偏殿等候。”

    蒙毅出列禀报。

    “宣。”

    祖龙抬手示意,蒙毅向殿外侍卫递了个眼色。

    此刻,赵迟从昏沉中清醒过来。

    “终于进入正题。”

    齐、楚、燕三国欲施压魏国,促其停止攻伐,魏国则观望不前,赵迟暗自发笑,对当前局势饶有兴趣。

    不多时,四位身着异国官服之人踏入殿内,正是中原四国使者。

    “外臣拜见秦王。”

    魏、齐、楚、燕四人齐声行礼。

    四国同时到访,显然早有谋划,故毫无惧意。

    “免礼。”

    祖龙开口。

    祖龙扫视众人,目光在燕国使节身上停留片刻后收回。

    燕丹乃祖龙幼时故友,昔日赵国质子,如今燕国太子。

    他昂首站起,四国使节随之起身,恭敬抬头。

    “祖龙。”

    燕丹注视祖龙,眼中闪过一丝嫉妒。

    当年他们同为质子时地位相当,甚至他一度位居祖龙之上。

    但如今,祖龙已是秦王,而他仍为太子。

    “今夜四国使者齐聚咸阳,所为何事?”

    祖龙语气严肃。

    燕丹挺身而出,“我等受本国君主派遣,欲与秦王共商魏国事务。”

    “燕丹真是糊涂。”

    赵迟暗讽,“自古有刺杀秦王之举,不仅失败,还让秦帝国找到伐燕借口,齐、楚亦无力相助。”

    “燕丹以为四国联手就能威胁秦王,实在可笑。”

    燕丹听后神色微变,“魏国面临秦军威胁,恳请秦王罢战。”

    祖龙冷笑,“寡人军旅出征,何需解释?”

    转向赵迟,祖龙吩咐道:“解释我军出征缘由。”

    赵迟起身,“敢问阁下代表何国?”

    燕丹答:“我代表燕国,希望秦王承诺援助魏国。”

    赵迟嘲讽,“昔日赵国攻燕,是谁求援于秦?”

    燕丹反驳,“过去之事不必再提,今日只论魏国。”

    赵迟唇角微翘,语带戏谑:“我军灭韩灭赵,皆因合理正当的理由。

    当时韩国边军无端入侵我国边境,更杀害数名秦军将士,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帮助赵国吞并燕国。

    我军讨伐韩国,实则是拯救你们免于被赵国吞并,却被指责为无端挑衅。”

    “阁下莫要忘记,当初可是燕国主动请求我军出兵?”

    “看来燕国确实是一头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没有我大秦,贵国还能存续至今?若非我方相助,你们怎能如此肆意妄为?早知如此,不如让赵国灭了贵国,省得你这般嚣张。”

    赵迟高声嘲笑,引得殿中众人哄笑不止。

    文武百官纷纷附和:“上将军所言极是。

    当初就不该出兵援助燕国,让他们自生自灭便是。”

    燕丹脸色铁青,赵迟几句话就压垮了他的气势,让他陷入低谷。

    “这小子……”

    “口才出众。”

    “巧舌如簧,混淆是非。”

    祖龙微笑点头,投去赞许的目光。

    说起灭国之战,名正言顺尤为重要。

    秦灭韩,正是利用赵国攻燕的机会,燕国又主动请求秦军出兵,导致韩国猝不及防,最终亡国。

    “很好。”

    燕丹脸色阴沉,目光如刀锋直指赵迟:“若秦帝国灭韩因燕国而起,为何还要灭赵?”

    “这也叫名正言顺?”

    燕丹愤怒地质问。

    “燕国难道没有可用之人?”

    赵迟冷笑道。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燕丹脸色骤变,显然感到被冒犯。

    “本将奉命镇守韩境,赵魏两国竟派刺客行刺,差点害死本将和秦廷九卿之一的冯去疾,这件事阁下难道不知?”

    “趁我和冯大人休养之时,赵魏联军二十万大军进犯我国,这也称得上正义之举?”

    “燕国使者,你说说看,这是否是正义之师?”

    赵迟带着轻蔑的笑容打量燕丹。

    “你……”

    赵迟的反击让燕丹哑口无言。

    他没想到赵迟如此能言善辩。

    环顾四周,别国使者都保持沉默,低头敛眉。

    “燕国使者听好了。”

    “赵魏侵犯我国,挑衅我国权威,若非我军奋起抵抗,他们的军队早已侵占我国疆域。”

    “秦灭赵、伐魏,合情合理。”

    “如果燕国想出兵支援魏国,我们自当奉陪。”

    “还有楚国、齐国,若你们胆敢协助魏国,我们也一样奉陪。”

    “然而——”

    “只要你们中任何一国帮助魏国,便等于与我国为敌。”

    “日后,即使我们出兵攻打你们,也有充分的理由。”

    赵迟冷哼一声,语气严厉地对燕丹和其他使者说道。

    话音刚落,殿内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四名使者的脸瞬间变得惨白。

    尤其是魏国使者,听出赵迟话中隐含之意——秦帝国灭魏已成定局,他惊恐万分,直接跌坐在地。

    其余三国使者也神情尴尬,他们都明白赵迟的意思:若他们帮助魏国,就等于与秦帝国为敌,日后秦帝国攻打他们也会有正当理由。

    面对这样的威胁,他们只能心生畏惧,却无计可施。

    毕竟,此时秦帝国实力无人可敌。

    独自对抗秦帝国,无异于自取灭亡。

    “这就是诸国使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