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110章 战场无情,自古如此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110章 战场无情,自古如此

    “若非误判,何至秦军兵临城下?此乃奇耻大辱。”

    “事已至此,庞雄中赵迟圈套,廉颇与庞煖皆因此丧命。”

    “唯有固守大梁,待援军至方可转机。”

    “也只能如此。”

    魏无忌苦涩应允。

    “援军几时至?”

    “燕国至少一月,齐国一个半月,楚国至少两月,最快亦需如此。”

    “可恶,各国迟缓,若能齐心,何至如此。”

    “只盼守得此城。”

    “我以大梁为基,效法李牧当年守代抗秦之策,以骑兵为辅,步卒守城。

    只要秦军强攻,哪怕城破,也必将让他们付出沉重代价。”

    “鱼死网破。”

    魏无忌咬牙切齿地说道。

    忽听呼啸声起:“风!大风!”

    狂风席卷全城,天地仿佛被风声吞没。

    一个月过去,魏无忌精心部署却在绝对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秦军逼近城下。

    “果然来得很快。”

    “赵迟、王翦。”

    魏无忌攥紧拳头,怒火涌上心头:“备战。”

    “传令全军,誓与秦军拼死到底,城存则存,城毁则亡。”

    秦军后方,两辆战车相遇。

    “赵迟将军,又见面了。”

    赵迟对王翦抱拳行礼。

    “赵迟将军。”

    王翦笑答,“这一战,比预期更快。

    我两路大军夹击,灭魏大局已定。”

    “关键在于赵迟将军突破边境,斩杀庞雄。

    否则,魏无忌绝不会撤军。

    实话实说,我和他多次交锋于边境,久攻不下。

    这魏无忌确实难缠,却是我大秦强敌。”

    “过往恩怨暂且不论,此战的关键在于攻破大梁。”

    “据斥候回报,燕国援军一个月内将至,齐、楚随后也会到来。

    若各国联军汇合,我军灭魏便难了。”

    赵迟低声道,目光直视王翦。

    “魏无忌这老狐狸,竟把李牧的死守之策搬到这里。”

    “而且大梁不像代地那般开阔,城外两侧依山傍水,易守难攻。”

    秦军围城十日毫无进展,魏国上下人心浮动。

    魏无忌立于城头,遥望秦营,疑虑重重。

    赵迟与王翦究竟意欲何为?围而不攻,背后是否另有深意?魏无忌眉头紧锁,即便齐、楚、燕等盟友即将增援,他心中的疑虑仍挥之不去。

    王翦神情严肃,低声道:“硬攻会带来巨大损失。”

    赵迟却笑意盈盈:“此役需另辟蹊径。”

    他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为了天下百姓,只能如此。”

    大梁城内民心浮动,魏无忌苦思不得其解。

    秦军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即便面对秦军威胁,魏无忌并不惧怕,他已竭尽全力,仿效李牧守代城之策,精心布置大梁防务。

    大梁倚山靠水,防御设施较当年李牧守代城时更加坚固。

    除非秦军付出数十万伤亡,否则魏无忌绝不会轻易落败。

    然而,秦军选择围而不攻,令他措手不及。

    即便将大梁设防如铜墙铁壁,也显得多余。

    “信陵君无需忧心,您已连续八日未眠,秦军若不攻城,反是好事。

    您集全国之力守护大梁,远胜当年李牧守代城时。”

    当年王翦、桓齮攻代城久战伤亡惨重,如今赵迟、王翦深知您实力非凡,怎会轻易进犯?”

    “若秦军不攻,我军只需固守待援,必能击退来敌。”

    魏相温言抚慰,语气中透着安定人心之意。

    “丞相有所未知,国难之际,我怎能安然坐等?”

    “纵使你所言有理,秦军按兵不动确对我有利,但赵迟、王翦非等闲之辈,岂会放任援军入城而不阻拦?”

    魏无忌长叹一声,满是忧虑。

    “信陵君多虑了,秦军若无行动,必因知难而退,无计可施。”

    归朝后的魏无忌,肩上压力似减轻不少,对自身能力颇为自信。

    “但愿如此。”

    “赵迟、王翦若真图谋我魏国,后果堪忧。”

    魏无忌只能如此设想。

    身为守城之将,他无计可施,只能静候秦军下一步动向。

    “信陵君。”

    这时,几名魏国将领登楼拜见,行礼后问安。

    “探查如何?”

    魏无忌目光扫视众人,急切发问。

    这几日秦军停滞不前,表现反常,让魏无忌心生疑窦,遂派探子外出打探。

    “信陵君,”

    一名将领沉重答道,“所有探子皆已丧命。”

    “什么?”

    魏无忌眉头紧皱,“为何如此?我已让他们乔装成百姓行动。”

    “末将确有安排伪装,但怪异的是,那些秦军仿若预知我方探子一般,甫一出城即被捕获。”

    将领摇头叹气。

    “莫非秦军已在大梁潜藏内应?”

    魏无忌陷入沉思。

    “如今城门紧闭,未经许可无人进出,即便秦军有探子匿于其中,也难传递消息,此事实属诡异。”

    “然则……”

    魏无忌眉峰深锁,“秦军对我探子如此警惕,究竟有何意图?是否在集结更多援军或拦截他国增援?”

    “这两种猜测都不太可能。”

    魏无忌反复思索,却始终不明所以。

    他尚不知,头顶之上,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尽收他人眼底。

    几只猎隼盘旋高空,俯瞰整个大梁城,从它们眼中,赵迟清楚看到城内一切动静。

    大梁城以北不足十里处,一条如巨龙般的长河蜿蜒横亘。

    湍急的流水激起汹涌波涛。

    此刻,十几万身披黑甲的士卒正在全力挖掘,开辟一条直通大梁城的水渠。

    十余日后,水渠便可完工。

    届时只需决堤,滔滔黄河水便会如猛兽般冲向大梁城,将其彻底吞没。

    赵迟与王翦站在黄河岸边,远望滚滚江流,各怀心思。

    王翦心中微叹:“赵迟啊。”

    赵迟含笑:“王将军有何指教?”

    “庆幸你非我秦帝国之敌,若是,统一天下怕会更难。

    你的才略,令人忧虑。”

    王翦直言。

    “王将军过誉。”

    “若在别国,我恐连千夫长都不易做到。”

    赵迟戏谑回应。

    乱世之中,唯有秦帝国推行法治,军功严明。

    其他诸侯谁能及?若投他国,赵迟虽功勋卓着,亦难保成果不被权贵窃取。

    然秦帝国不同,有直属于王权的战功记录官,受王权监督,确保战功无失,此乃强盛之本。

    “确是如此。”

    “天下无人能如你般优秀。”

    赵迟望向滔滔黄河,忽言:“黄河之险,足毁大梁。”

    “那是何等光景?”

    “先前不解将军之计,今日至此方悟。”

    “此计甚狠。”

    “黄河泛滥,大梁地势低洼,似瓮,魏无忌再谨慎也难挡天威。”

    “麾下数十万大军,大梁必败。”

    “将军此计,使我军不费力便得大梁。”

    “妙策,王翦佩服。”

    赵迟笑问:“将军不觉此计残忍?”

    “兵法无常,成者为王。”

    “此计可保我军数十万将士安然,有何不可?”

    “自然可行。”

    黄河水声震天,暗潮涌动。

    大梁若倾,生灵涂炭,然一朝兴替,岂止一人之责?将军之言,让吾心安。

    魏无忌自恃智计,终难逃此局。

    王翦笑意淡淡,坦然无惧。

    战场无情,自古如此。

    若留妇人之仁,必遭覆灭。

    赵迟点头称是,多年征战,手下亡魂无数,其心早已冷漠。

    只为存续,敌寇必除,从不手软。

    此时,屠睢、章邯、王贲、李信等众将齐聚黄河边,见二人谈话,忙行礼。

    “末将参见两位上将军。”

    齐声跪拜。

    “战况如何?”

    赵迟回头问。

    “回上将军,邯郸正挖河堤,函谷营造战船,八日后千艘战舰可抵大梁。”

    屠睢喜形于色地回复。

    诸将听闻,皆心生向往。

    此次谋划,令全军士气高涨,仿佛重现南阳之战后的不战而屈人之策。

    一旦成功,必将震惊天下。

    “按原计划行事。”

    “待黄河决堤,大梁沦陷,吾亦会取魏无忌与其兄长首级。”

    赵迟语气冷峻,心中暗自权衡此次战事的收获。

    赵迟满怀期待。

    洪水肆虐,万物毁坏,其势不可挡。

    然此国家倾覆之机,赵迟绝不会错失,这是他累积经验、提升实力的良机,他毫无怜悯之心。

    时光飞逝。

    转瞬八日已过。

    魏无忌依旧守在城头,神情严肃。

    自秦军停止攻势起,已有十八日未主动进攻,也无任何试探行动,显见其必在策划一场关乎颠覆大梁防御的关键布局。

    “赵迟,王翦。”

    “你们究竟有何图谋?”

    “你们十八日未发起攻击,我思索十八日,仍未明白你们意图。”

    魏无忌眉头紧锁,深思熟虑。

    即使齐、楚、燕三国援军十日内即至,但因秦军的按兵不动,他的不安感与日俱增。

    “信陵君。”

    “末将获取新情报。”

    “燕国大军最迟八日内增援,齐国不超十二日,楚国亦不过十五日。”

    “为助我国脱困,齐、楚、燕三国均以最快响应。”

    数名魏国将领登城禀报此喜讯,激动不已。

    “嗯。”

    魏无忌心神不定地点头。

    “信陵君。”

    “援军即将到达,我国困境将解,这不是值得庆幸之事吗?”

    几位魏国将领发现魏无忌神色沉重,心情游移,不禁疑惑。

    在他看,秦军未能进攻,显然无法攻破大梁,只是拖延时间,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利好。

    毕竟他们的能力不及魏无忌。

    尽管援军即将到来是好事,但魏无忌依然无法放松。”总觉大事将近。”

    他低声道。

    几位魏国将领面露疑惑。

    此时,一名魏国将领望向城外,“信陵君。”

    “秦军撤退了。”

    另一将领兴奋地指向城外说道。

    “真的撤军了吗?”

    魏无忌迅速抬头,只见远处秦军正快速撤离,旗帜随风飘扬,隐约可见营帐正在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