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119章 果然是我之子,知为大秦尽力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119章 果然是我之子,知为大秦尽力

    据报,最迟一个月,魏国会全境归秦。”

    \"从此,三晋之地尽归秦帝国,天下再无赵、魏、韩三国。”

    满朝文武齐声欢呼。

    祖龙听完王绾的话,没有表现出惊讶。

    这类关乎国运的大事,灭魏计划自然要先奏明于他,并在朝堂公开商议,让百官都知晓。

    \"相邦,\" 祖龙问道,\"我大秦两大军营及北疆粮草供应是否一切顺利?\"

    \"回禀大王,\" 王绾回答道,\"供应一切妥当。

    冯大人治理赵、韩两地多年,两地已无战乱,虽有零星残余,却不敢妄动。

    两地粮税皆入郡府库藏,两大军营及北疆粮草,多赖这两地供给。”

    秦法森严,政令整肃。

    此时的秦帝国,律法之苛远胜别国。

    别处贵族可凭势逃过法网,百姓则如蝼蚁般无力抗拒。

    而秦帝国奉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绝非虚语。

    冯去疾确实是治世良才,在他的治理下,赵、韩两地迅速强化地方管理,秦法得以彻底推行。

    相较本土,他对赵、韩两地的控制更为严格。

    秦帝国自建国始便以武立国,军需始终优先。

    当时农业产出低,百姓生活困苦。

    这些现状,赵迟明白,但他无意干涉。

    身为将领,只需遵从命令。

    待他日后登顶权力巅峰,自然会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秦王政正色道:\"大秦以武兴邦,万事皆以军务为先。”

    “大王所言甚是。”

    王绾拱手回应。

    “继续说。”

    秦王点头示意。

    “魏地已稳,齐、楚、燕等国见魏亡,纷纷撤军,武安君更遣十万精锐守边,邻国亦不敢轻动。”

    王绾徐徐道来。

    “魏患终消。”

    他低声自语,态度谦和。

    “昔日武安君未归赵地时,朕曾问伐魏之策。”

    秦王沉思片刻,“他直言,攻魏宜速战速决,即便齐、楚、燕欲助魏抗秦,亦鞭长莫及。”

    “今武安君两月便破魏根基,倾覆魏都,盟军未越国界,此战足见其谋略卓绝。”

    秦王抚掌而笑,满是赞赏,“得武安君相助,实乃我大秦之福。”

    “有武安君在,大秦必享长久太平。”

    群臣齐声恭贺。

    “谢诸公赞誉。”

    秦王笑容愈深。

    每位君主都期待子女成才。

    秦王平日待诸子甚好,虽无亲情,却视血脉为重。

    然而观后,诸子皆无建树,唯扶苏尚存几分勤勉与斯文,余者更是乏善可陈。

    尤其失望的是,扶苏因习儒礼而触怒秦王,从此再无期待。

    直至赵迟登场,他严厉训斥扶苏,令秦王大悦。

    宫中诸子多不堪大任,但冬儿所出之赵迟却令秦王颇为满意。

    赵迟不仅重情义,且才智远超诸兄。

    此役灭魏,秦王愈加欣喜。

    封赵迟为武安君,此乃军中最高荣誉,百万秦卒敬仰之人。

    这是秦王为赵迟规划的储君之路。

    储君不仅需要才略,还要赢得军心。

    唯有如此,大秦才能长治久安。

    毕竟,大秦倚靠军力而兴。

    然而其他诸子皆难承此重任,唯赵迟堪当大任。

    于是,秦王降旨封赵迟为武安君。

    虽为圣意,若战功不足,朝野难免议论。

    即便为王,亦需兼顾各方,不可任性。

    幸运的是,赵迟战功显赫,不负众望。

    其功业远超秦帝国任何一位将才。

    故祖龙宣布封赵迟为武安君时,朝中虽感意外,却无人异议,更无人因其年少而争辩。

    归根结底,赵迟的功勋令人敬畏。

    如今,赵迟已是秦帝国重臣,深受祖龙喜爱。

    权贵与诸公子的支持者都不敢轻易挑衅,因赵迟并未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

    若受冒犯,他们必将全力反击,至死方休。

    朝廷比战场更为复杂。

    “朕得迟儿,大秦有望。”

    “且迟儿行事独特。”

    “烟言说,迟儿欲让母复生。”

    “朕盼其成。”

    祖龙心中满是喜悦。

    仅因李烟言一句话,即使只是虚幻的复活,祖龙依然深信不疑。

    他信任自己的儿子,也笃信赵迟不会妄言母事。

    朝议结束后,祖龙回到章台宫,刚踏入宫门便见十几只鸽子在空中盘旋。

    “哇,这么多鸽子!”

    赵钰琪和赵熙两兄妹在宫中雀跃,那些鸽子似通人性般围绕他们飞舞,孩子们也跟着嬉笑玩耍,场面十分热闹。

    祖龙走到殿外,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叹:

    “与飞鸟同乐,看来我的孙子果真天赋异禀。”

    这时,辛胜从一侧走出。

    “大王。”

    “赵高,退下吧。”

    祖龙对侍立一旁的赵高说道。

    “诺。”

    赵高恭敬地退去。

    每当祖龙与孙辈共处时,他都不便伺候。

    待赵高带着随从离开后。

    “这些鸽子可是你给寡人的孙儿找来的?”

    祖龙转过身,对辛胜微微一笑。

    “大王。”

    “这是武安君献上的珍宝。”

    “小公子见了便放飞它们,不知是因为受到了父亲的影响,还是两位公子确实聪慧,这些鸽子竟然环绕着他们飞翔。”

    辛胜恭敬地禀报。

    “定是我那孙儿有灵。”

    祖龙笑着回应,满脸得意。

    “阿耶。”

    “你们来啦。”

    两兄妹见到祖龙,高兴地呼喊。

    “你们玩吧,阿耶稍后再陪你们。”

    祖龙笑着答应。

    随后转向辛胜:“迟儿送来这么多鸽子,难道是想炖汤吃吗?”

    “大王。”

    “这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武安君献上的宝物。”

    “价值连城。”

    辛胜听祖龙提到炖鸽子,立刻焦虑地说。

    虽然初次见到这些鸽子时,辛胜也曾想到烹食之事,但得知它们的真实用途后,他的想法也随之改变。

    “这些鸽子真的值这么多钱?”

    祖龙惊讶地看着辛胜。

    辛胜环顾四周,发现禁军戒备森严,任何人都不能靠近祖龙十丈之内。

    “陛下。”

    “这些不是普通的鸽子,而是武安君训练过的信鸽……”

    辛胜详细向祖龙汇报了鸽子的情况。

    听完后,

    祖龙瞪大眼睛,满脸喜悦。

    “你所说的话是真的?”

    “臣句句属实。”

    “全部是武安君告知我的。”

    辛胜急忙补充。

    “好,好,好。”

    “果然像我的儿子。”

    “统帅之才无人能及,没想到还精通驯养之术。

    有了这些信鸽传递消息,朕的旨意就能传遍天下,不论远近,各地的奏章都能迅速送达朕手中。”

    “迟儿又为我大秦立下功劳。”

    祖龙欣慰一笑,心中充满喜悦。

    作为帝王,他深知信鸽的重要性,这将是开创大秦新时代的关键。

    “陛下,”

    辛胜恭敬地禀告,“武安君说这些信鸽识途,只要在咸阳暂养,就能记住这里。

    无论飞往何处,最终都会返回咸阳。”

    祖龙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然武安君亦言及信鸽之局限,唯识一巢。

    今用信鸽传讯,皆直奔武安君处。”

    辛胜详述,此乃赵迟所授。

    “此已难能可贵。”

    祖龙颔首,“若以咸阳为中心,各处置鸽,则可成完善通讯网络。”

    “然……”

    祖龙环视眼前数十只信鸽,“数量似嫌不足。”

    “武安君称,若陛下需增,待平定魏国后,可续育信鸽。”

    辛胜答。

    “果然是我之子,知为大秦尽力。”

    “赵公子智谋卓绝,世所罕见。

    不仅娴熟兵法,精擅领军,且通医理,创制金疮药,救愈诸多秦军将士。

    今更驱使飞鸟,为大秦效劳。”

    “实难想象,赵公子尚有何不知。”

    辛胜由衷钦佩。

    “哈哈。”

    闻臣子赞誉爱子,祖龙亦展笑容,“赵儿精通丹术,或承仙家秘法。”

    忽忆一事,祖龙道:“适才嘱其平定魏国、善后后再归,汝告否?”

    “臣已传命。”

    辛胜笃定回应,“赵公子必不负命。

    待魏国情定,军务妥当,即返咸阳。”

    “甚好。”

    祖龙愈加欢悦。

    平定魏国不过月余,治晋地事务不过两月。

    再数月,迟儿当归。

    “陛下。”

    “莫忧,迟公子眼下地位稳固,在外较咸阳更安。”

    “朝中琐事不必烦他,咸阳众臣恐早令其厌倦,故早早离京。”

    辛胜笑言。

    “除争权谋利,笼络人心,无一事成。”

    “吾尚在,已有觊觎王位者,若吾逝,恐为争位反目。”

    祖龙冷哼,愤懑满溢。

    “大王息怒。”

    “大王有迟公子。”

    “凭迟公子之能,若立储君,无人敢违,无人敢轻慢。”

    辛胜跪拜。

    “幸有迟儿。”

    “否则纵统天下,亦难守长久。”

    “罢了,退下。”

    祖龙淡语。

    “诺。”

    辛胜行礼离去。

    “冬儿。”

    “往昔汝护我,今汝远行,迟儿相助,若无迟儿,日后谁承大秦基业?”

    祖龙感慨万千。

    此时,

    “大王。”

    章台宫旁,一黑袍人徐步近前。

    “何事?”

    祖龙神色肃穆,目光锁定来人。

    “黑冰台之事。”

    铁鹰躬身禀报。

    “嗯?”

    祖龙皱眉。

    “近来,赵、韩、魏等地乃至齐、楚、燕等国,出现了一个隐秘的谍报组织。”

    “他们手段高超,潜入各地,擅长刺探机密与潜伏,连我们黑冰台的暗探都曾被察觉。”

    铁鹰语气沉重。

    “可曾交手?此势力来自何方?”

    祖龙急切追问。

    黑冰台源于商鞅变法时,由祖龙先祖秦孝公创立,历经世代传承。

    祖龙执掌大权前,黑冰台便归其直接指挥,助其巩固政权屡建奇功。

    黑冰台以守护天下为使命,隐身暗处。

    尽管各国皆有谍报力量,但与黑冰台相比,无论隐蔽性还是实力均略逊一筹。

    “已发生交锋。”

    “我方折损数十精锐探员。”

    铁鹰低声道,神情羞愧。

    “怎会失利?”

    祖龙脸色阴沉,眼露怒意。

    这是他掌管黑冰台以来首次重大挫败。

    “对方损失如何?”

    祖龙冷声问。

    “回大王,对方仅折损不足一人。”

    铁鹰垂首答道,神情惶恐。

    他知道祖龙将震怒。

    “数十人对不足一人?铁鹰,你有何解释?”

    祖龙目光如刃,声音冰冷。

    黑冰台素来无敌,今日却遭此败局,实令人难以置信。

    “说清缘由。”

    祖龙面色铁青,直视铁鹰。

    “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