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127章 此言长久盘旋于蒙毅脑海中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127章 此言长久盘旋于蒙毅脑海中

    韩非接着问,语气比之前温和了许多,不再像之前那样对立。

    韩非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蒙毅早前会有那样的暗示。

    帮助赵迟确实能够获利,赵迟将来可能会成为大秦之君,这才是真正的回报,而不是韩非最初认为的武学之道。

    正因为如此,两人将彼此视为赵迟最信任的人。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方是真正的知己,另一方却一直在暗中支持赵迟。

    武安君的身份,大王想必已经知道了。”

    蒙毅笑着说道。

    他注意到韩非对自己的态度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现在已经重新建立了信任。

    如果不是这样,今天韩非可能已经离开了,而这件事一旦传到赵迟那里,赵迟一定不会相信蒙家,后果不堪设想,这不是蒙毅希望看到的。

    “既然这样,大王为什么不与主上相认?”

    韩非随即发问,但话一出口就猜到了答案。

    “恐怕大王担心相认会让主上陷入危险,毕竟主上若是大王流落在外的公子,就有望争夺储君之位,甚至王位。”

    权势巍峨,百万秦军皆凛然。

    即便身份曝光,身为嬴姓王族一员,哪怕只是私生子,亦可与诸公子抗衡。

    韩非沉声说道:“诸公子必视主上为敌,处处刁难,甚至……”

    他未说完,却已道出问题核心。

    “你所言无误。”

    蒙毅微笑回应,神情严肃,“不过有一事你误解了。”

    “何事?”

    韩非疑惑地注视着蒙毅。

    “赵迟若与大王相认,便再无私生子之说。”

    “而是……”

    蒙毅话语顿住,恭敬地说:“嫡长子。”

    韩非闻言一震:“嫡长子?”

    “即便主上尊贵,嫡庶之分,非仅凭身份判定。”

    “蒙大人此话怎讲?”

    韩非满是困惑。

    他心中震撼至极。

    未曾想到,主上竟藏匿这般身份——大王的长子,纵是私生子,仍是嫡长子。

    蒙毅坚信,主上与大王的关系若被承认,无人能撼动其威望。

    即便诸公子出身显赫,也无法媲美主上对大秦的卓越贡献。

    “身为长子,主上以权势与才华,日后登基乃顺理成章之事。”

    “甚好。”

    韩非深信蒙毅之言,因他素来严谨,绝非妄语。

    更令他欣喜的是主上的身份——秦王的长子。

    韩非作为心腹,深知主上的抱负。

    主上曾言,愿辅佐秦王忠诚不渝;若秦王不在,则绝不屈从无能之辈。

    这表明,主上的志向远超权势,意在真正掌控天下。

    韩非、屠睢等心腹皆愿全力追随主上,纵有艰难亦无怨言。

    韩非知悉身份后豁然开朗,主上争夺天下不再无名,因其为秦王之子。

    当时,血脉与身份至关重要。

    大秦诸多重臣虽出身名门或师承名师,主上却不同,实属难得。

    若主上欲夺天下,需奋力拼搏,但有了秦王长子的身份加持,局势将截然不同。

    未来天下必属大秦,而主上即正统。

    蒙毅早有预见,得知此事并不惊讶,因其父早已告知:“大王已有决断。”

    一统天下后,秦王欲追封武安君之母为王后,让武安君认祖归宗,成嫡长子。

    同时,秦王计划立武安君为太子储君。

    蒙毅补充道:“大王已亲口承诺此事于家父。”

    韩非深受触动,他明白其中意义。

    若秦王兑现承诺,武安君将成为秦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大秦未来将由他主导。

    “大王当真有意立主上为储君?”

    韩非目光严肃,直言相询。

    蒙毅笑意盈盈:“大王亲口所言,怎会有假?”

    韩非略作沉吟,道:“我明白了。

    当年大王未能迎回主上之母,定是受制于宗室与权臣压力。

    如今若骤然相认,虽能使主上正名,却也难免招致宗室与诸公子联手排挤。”

    他继续说道:“内斗必令主上陷于危境,甚至动摇国本。

    当今秦帝国虽强,齐、楚、燕、赵尚未归服,外患犹存。

    大王待天下一统后再行相认,实乃睿智之举。

    届时海内平定,朝局安稳,纵有变故,大王亦可从容应对。”

    韩非心思机敏,瞬间洞悉其中利害。

    难怪李思对他颇为忌惮。

    蒙毅叹服:“难怪世人称颂公子非,一点即通!”

    韩非淡然一笑:“蒙兄可知,我家与你一样,皆是武安君的坚定追随者。”

    蒙毅颔首:“我家并无二心,因与武安君同舟共济。”

    韩非稍作思忖,说道:“话虽如此,我二人仍有区别。”

    蒙毅困惑:“有何不同?”

    韩非解释道:“你效忠的是主上的地位,而我效忠的是主上本身。

    你能理解吗?”

    蒙毅郑重点头。

    虽话题相同,二人立场却截然对立。

    蒙家效忠的是嬴姓王权与赵迟作为大秦嫡长子的地位,但这一忠诚存在隐患——一旦王权易主或赵迟失去储君之位,问题便会显现。

    而韩非仅忠于赵迟个人,不论身份如何变化,他对赵迟的忠诚始终不变。

    此乃他与蒙家的本质差异。

    蒙毅听罢陷入沉思。

    诚然,他们都以赵迟为中心,但对其意义却大相径庭。

    “你说得对,我家与你确有分别。”

    蒙毅坦然承认。

    “此事至此,我会铭记今日之语,望你也同样记取。”

    “告辞。”

    韩非深知,虽目标一致,信念却有分歧。

    他愿为赵迟倾尽所有,乃至生命,不计身份;而蒙家未必如此。

    在赵迟登基之前,韩非难以全然信任蒙家。

    “不知多少人效忠武安君?何谓武道?”

    蒙毅目送韩非远去,目光落在被击碎的石柱上,不由发问。

    “主上若视你为亲信,自会告知。”

    “以现状观之,你们尚不够资格。”

    韩非拱手告退,不失礼数。

    既已明晰彼此意图,他便径直离去,留下仍在思索的蒙毅。

    他缓步走到石柱前,指尖轻触掌印,深邃如刀刻,石柱满布裂痕。

    “这般破坏力,真的仅凭人力便能达成?”

    “何谓武道?”

    武安君隐藏的秘密何在?

    莫非他是仙人转世?

    蒙毅喃喃低语。

    目睹如此惊人的隐秘,蒙毅今后的生活难寻平静。

    此秘密太过震撼人心。

    若将其公之于众,恐怕无人信服。

    “你我同为主上尽忠,然立场有别。

    汝效忠于主上之位,吾则忠于主上其人。”

    此言长久盘旋于蒙毅脑海中。

    他深知其中深意。

    最终,他们未能深入赵迟势力核心,蒙家与赵迟仅维持表面和善,从未彻底臣服。

    “此事还需徐徐图之。”

    “依目前情势,武安君所控之秘,外人难窥一二。”

    “似需请父亲至咸阳商议。”

    蒙毅心境平和,沉思默想。

    次日清晨。

    赵迟酣睡醒来,神采奕奕。

    “老爷。”

    甫一离榻,数名盛装丽人便立于榻旁侍奉,人人姿容秀美。

    “汝等何人?”

    赵迟略感迷茫,这些人未着仆役服饰,他也未曾见过。

    “回禀老爷。”

    “大王命汝等为老爷之侧室。”

    一名女子谦逊答道。

    “哦,我晓得了。”

    赵迟顿时明了。

    秦王对其恩宠有加。

    当年灭韩,赐两韩公主;灭赵,赐两赵公主;今灭魏,恐又要赐两魏公主。

    昔日贵族,今日皆为其姬妾。

    或许不久之后,

    待灭齐、楚、燕诸国时,

    秦王似欲再赐第四位公主,凑足四人。

    赵迟环视一周,见这四位公主皆貌若天仙。

    然赵迟并未多留眷恋。

    在其地位,何等佳人不可得?恰如秦王后宫虽多妃嫔,却非真心,只为传宗接代。

    赵迟亦然,他心中唯烟言一人,余者不过一时欢愉。

    “烟言在做甚?”

    赵迟问。

    “夫人正在为老爷熬汤。”

    一妾答。

    赵迟闻言,笑意盈盈,满心欢喜。

    他自觉已是当世成功之表率——儿孙满堂,妻贤子孝。

    “老爷,妾身为您更衣。”

    四位妾室柔声说道。

    她们虽已非公主,身份卑微,但相较族中被囚禁、任人摆布的亲人,能嫁予赵迟这般年轻且权势滔天的夫君已是万幸。

    正室夫人亦温良贤淑,令她们心存感激。

    饭后,赵迟称赞烟言厨艺不俗,戏谑地捏了捏她下巴。

    烟言娇羞地说:“迟哥哥总爱戏弄我。”

    谈及子女,赵迟问:“那两个顽皮鬼怎未归家?”

    烟言答说孩子常随大王,有时干脆留宿宫中。

    “这两小崽子倒真胆大,竟把王宫当自己家了。”

    赵迟略有醋意。

    少见的是,外臣子女长居宫中之事鲜有发生。

    朝堂之上,又有谁能给予子女如此殊荣?

    大王亲自相伴,悉心照料,令人赞叹。”胆子倒不小。”

    李烟言笑着答道。

    赵迟感慨:“大王待我们一家甚好,尤其是对那两个孩子,旁人或许以为他是他们的亲祖父呢。”

    李烟言默然认可:“确实是亲祖父呢,迟哥哥。

    有些话我欲言又止,但为了你,此刻尚不宜说,待父王亲自提及再谈吧。”

    “你说得对。”

    李烟言继续说道,“迟哥哥,你也该多关注大王才是。”

    “自然如此,我向来坦诚待人。

    若人以善相待,我必加倍报之;若有恶意,也绝不会退缩。”

    赵迟笑着回应,轻轻抬起李烟言的下巴,随后站起身向外走去。

    “我去宫中了,你在家中好好休养。”

    赵迟叮嘱道。

    “嗯。”

    李烟言乖巧地点点头。

    赵迟离去后,几位妾室前来拜见,李烟言温言道:“今晚你们先预备着,难得夫君归家,当尽妾室之责。”

    妾室们感激不已,这无疑彰显了夫人的宽容。

    李烟言心胸开阔,深知在这个时代,像赵迟这般卓越之人定不止一位伴侣,但她身为正妻,地位稳固,无需嫉妒。

    当日,赵迟并未乘血虎,而是乘坐武安君府的马车前往王宫。

    甫至宫门,守卫即刻让路开门,恭敬迎接。

    “恭迎武安君。”

    值守的锐士眼神充满炽热。

    一夜之间,经祖龙刻意宣扬,燕国刺客事件及赵迟率军从魏地连夜赶回,在朝堂上射杀刺客、救下大王的消息在咸阳迅速传开,并迅速蔓延至秦帝国各地。

    武安君赵迟因救驾有功,这一消息不久便会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