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400章 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400章 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郡主,您生于皇族,自幼享受着朝廷的供养,可曾想过,这世间每一粒米粟皆源自田间,若无农夫的辛勤耕耘,粮食何以得来?始帝横扫六国,以武力铸就辉煌,功绩显赫,然则,为何这庞大帝国如今却摇摇欲坠?”

    朝阳自然不解此理,梓涵思索良久,听翰逸一番话后,恭敬地问道:“将军之意,民心最为关键。昔日始帝虽武力征服四方,却未得民心,加之二世帝与奸臣苛捐杂税,才致今日之危局吗?”

    梓涵揣摩翰逸之意,忆及一统之初,公子苏曾谏言始帝行仁政,减徭役征战,却遭始帝怒斥,贬至北疆助蒙恬筑长城。

    始帝本意让苏公子亲眼见证大秦北疆所受匈奴之患,不修长城何以御敌?不料,这一变故却促成了胡亥即位。

    “公子,七国纷争数百载,天下大势所趋一统,百姓亦渴望一统后的和平降临。”

    “然自帝国建立,始帝南征北战,耗兵数十万,筑骊山陵、长城,开灵渠、直道,致使数百万百姓生活困顿。六国百姓开始怀念七国并存之时。”

    “陈胜一介农夫,振臂高呼,便有万千百姓相随。短短一年,魏、齐、楚、赵等国纷纷复国。昔日六国如此,关中秦民亦疲惫不堪。如此下去,帝国必将被浪潮淹没。而这一切,皆源于秦法之施行。”

    梓涵疑惑:“秦法有何不妥?我大秦自西陲小国崛起,一统天下,皆以秦法为基。秦法乃强国富民之策,世人皆知。”

    翰逸摇头,大秦因商鞅之法而强,经六世之余烈,奠定一统之基。

    商鞅之法,郡县制、军功爵制无疑使秦国行政高效、军力强盛。然富国之基在于弱民,维持大军与奖赏功勋之财田,皆压于百姓。自秦庄襄王始,半世纪以来,关中百姓饱受征伐徭役之苦,秦之底层已现严重问题。

    “贤侄,那套战时律法,旨在迅速壮大国力军力,但大秦历经百年战事,征服六国的同时,也削弱了自身民力。”

    “加之商鞅变法中的连坐之制,实在违背了体恤民情、仁爱治国的理念。无辜受累而被判刑的平民,竟有数十万之多,这怎能安抚天下民心呢?”

    张赫的这一番话,令赵宁大为惊讶。在赵宁心中,张赫一直是战场上的智勇将领,未曾想他对朝堂法制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今日张将军的教诲,赵宁铭记于心。”

    “贤侄,张赫所言,意在阐明一个道理:国家如同水上孤舟,而舟下之水便是天下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家的兴衰自有其道理,不可不察啊!”

    赵宁微微皱眉,口中重复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理甚妙,确是至理名言!”

    领悟之后的赵宁,向张赫恭敬行礼道:“赵宁明白了,当前国家动荡不安,我必当凝聚人心,稳定朝纲,以继承先人的遗志,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张赫见赵宁如此聪慧,日后必将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前方的征战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贤侄能明白张赫之意,实乃大秦之幸,也是天下苍生之福。”

    在骊山脚下,远远可见壮观的宫殿群落,自山脚延伸至山顶,但这些宫殿并非为活人而建。

    骊山之下,河流顺山势流淌。

    回想一年前,山脚下还遍布着简陋的茅屋,直至十里之外,都是骊山刑徒劳作的场景。而今,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建设工地已无踪影,大片开阔的原野变成了绿油油的农田。大赦之后,多数刑徒得以返乡。

    如今,骊山周围五十里内,居住着十万余昔日的刑徒,他们开垦了大片荒地。由于李斯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索性将这片广袤土地划归他们,既让他们自给自足,又承担了守护始皇陵的重任。

    “驾,驾!”

    雄壮的秦军骑兵沿大道直抵骊山脚下,不久,上百名百姓在一位老者的带领下迎上前来。

    “我等乃陵寝守陵人,不知大人们从何而来?”

    显然,这里的百姓尚不知咸阳城中的变故。

    张赫掀开马车帘幕,三人下车。望着骊山如今的景象,张赫不禁感叹,真是今昔非比啊。

    “哎呀,这不是张赫将军吗?”

    老者瞪大眼睛,仔细端详着赵峰的面容,

    确认无误后,他转身对身后的一群人示意,准备向赵峰跪下。

    “快快快,大家都来给赵峰将军行礼,赵峰可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啊!”

    云浩和晓月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目瞪口呆,就连赵峰自己也感到有些意外。

    “老人家,您为何要向我行此大礼?”

    老者身后的人们纷纷注视着赵峰,脸上满是震惊和喜悦。

    “您就是赵峰将军,我们的大救星啊!”

    “赵峰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峰将军!”

    众人纷纷向赵峰跪下,赵峰连忙俯身将老者扶起。

    “怎么,大家看我的眼神都这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

    老者看着赵峰,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赵峰将军,我们以前都是这里的囚犯,是您带来了皇帝的赦免令,将我们全部释放。现在我们都是自由人了,不再受劳役之苦,在这里务农为生,守护皇帝的陵墓。”

    赵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路过的那些村庄,就是由昔日的囚犯建立起来的。对于眼前这番景象,赵峰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原来如此,那些田地也是你们开垦出来的吗?”

    “回将军的话,正是。自从去年,将军带领我们这里的青壮年去攻打叛军后,丞相大人就发布了诏令,让我们大部分人都返回家乡。”

    “有些不愿意走的,丞相大人就让我们自己选择地方建房开地。我这把老骨头就不去折腾了,加上孩子们都在身边,就在这里住下了,成了守陵人。”

    赵峰点了点头,这样也好。这些人如今住在山脚下,也给这里增添了生气。

    “这样很好,看到你们能在这里安居乐业,我也就放心了。”

    赵峰话音刚落,老者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将军的大恩大德,我们这些人永远铭记在心。听说将军四处征战,屡战屡胜,我们大家都为将军感到高兴。我们这就去准备饭菜,请将军一定要留下来吃午饭!”

    老者满脸笑意地看着赵峰,赵峰看了看一旁的晓月和云浩,连忙拒绝道:“那就不麻烦您了,我还要陪公子去祭拜皇帝陵墓。”

    老者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但看着赵峰一脸疲惫,也明白他必定事务繁忙。

    “小人明白,赵峰大人请,公子请。”

    穿过宫殿大门,一条直通山腰的阶梯映入眼帘。在侍卫的护送下,赵峰陪同云浩、晓月一起向阶梯高处走去。

    祭拜之后,云逸心中感慨万千,往昔始皇之丰功伟绩,足以光耀千古。云逸立于雄伟的宫殿之巅,顺着骊山远眺,关中平原辽阔无垠,大秦的河山想必亦是风光旖旎。

    “真乃高处孤寒矣。”

    云逸不禁发出感慨。适才韩风所言,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此刻深深烙印在云逸心中。三人正赏远方之景,忽见阶下马蹄声急,原来是赵明一行人匆匆而来。

    赵明攀上千阶石梯,喘息未定,便至云逸面前,恭敬行礼道:“禀公子,登基大典诸事皆已筹备停当,咸阳城内外现由王霖与赵武掌管,韩风将军的三万大军亦屯驻城中,一切准备就绪。”

    云逸闻言,安心颔首。立于始皇宫殿之上,他心中怀有继承先祖遗志的壮志雄心,此刻,他意气风发,有睥睨四海之志。

    “有丞相大人与韩将军在,吾心甚安。”

    赵明与韩风皆躬身行礼,赵明又主动言道:“此乃为臣分内之事,此番诛杀高远,韩将军功劳至伟,赵明不过是尽为人臣之责罢了。”

    韩风闻言一愣,只见赵明满面笑容。

    云逸望向韩风,经今日车上一番讨论,他已明了,对帝国而言,韩风未来的作用必将远超赵明。毕竟赵明年岁已高,难再有大作为。

    反观韩风,东征西讨,所向披靡,令诸侯王闻风丧胆,刚刚更是一战击败魏、齐二王,威震四海。云逸已将韩风视为白起、蒙恬般的人物。

    “丞相所言极是,吾才疏学浅,方听韩将军治国高论,只觉将军乃无双国士,大秦数百年来未有之文武全才。吾已决意拜韩将军为师,还望将军不吝赐教。”

    云逸深知收揽人心之道,韩风如今在秦国声名鹊起,尤其在秦军主力心中,韩风令之所向,他们便奋不顾身。若云逸不能笼络韩风,必将失去军心。

    “这……”

    在场众人皆感诧异。

    云逸欲拜师,竟不选学识渊博、精通法家的赵明,而选领军征战的将军。陈宁与司马瑜对此并无多大反应,他们深知韩风之能,当得上无双国士之称。

    韩风亦感意外,瞥了一眼晨露郡主,心中暗想,我既欲成你夫婿,又欲为你师长,这辈分岂不乱了。

    赵明望着韩风,笑容满面道:

    “哈哈哈哈,既然公子都已拜师,老夫他日,也得向韩将军请教一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