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401章 我倒真有些期待了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第401章 我倒真有些期待了

    显然,韩非心中带有些许明显的不悦与嫉妒。身为法学界的泰斗,曾亲自制定帝国法律的丞相,如今却觉自己风头被赵牧盖过,心中难免郁郁。但韩非也明白,子轩此举自有其考量,毕竟赵牧立下赫赫战功,且前线数十万大军唯他指挥方能屡战屡胜。

    “既然公子如此器重,赵牧自当知无不言。谈及治国理政之才,除在座各位外,赵牧心中尚有一人,欲向公子举荐。”

    赵牧深知,在这时代,论及运筹帷幄,萧望当仁不让。韩非这等权谋高手即便继续担任丞相,也难以预料他会耍何手段。唯有自己的心腹在朝中站稳脚跟,赵牧方能安心。

    “哦?老师速速道来。”

    赵牧取出竹简。

    “公子,此人便是这竹简的作者。”

    ---

    子轩闻言,顿时兴趣盎然。

    “哦?有此大才,子轩定当以国士之礼相待?”

    赵牧连忙道:“公子,此人原为丰县小吏,对秦法利弊有着独到见解。且此人擅长治理地方,安抚百姓,实乃治国理政之才。不过,他目前仍在丰县,待日后我再为公子引荐。”

    “好,能让老师都敬佩的人才,我倒真有些期待了。”

    赵牧心中明镜似的,眼下赵高党羽已被清除殆尽,朝堂之上必将出现诸多空缺。韩非虽与自己同阵营,但作为老练的权谋家,赵牧对他并不能完全放心。

    更何况,赵牧如今在帝国的声望无人能及,功劳越大地位越高,也就意味着风险越大。虽然子轩目前尚无此意,但时间一长,加上韩非在侧,一旦对赵牧产生猜忌,君臣关系势必紧张。赵牧倒没别的心思,大不了再换一君便是,但长此以往,难免遭秦国百姓非议。身为武将,频繁换君,终究不雅。

    当务之急,是培养自己的势力。若朝堂尽是韩非一派,难保他不会心生异念。唯有通过朝堂制衡,达到权力平衡,赵牧方能安心在前线领军。

    在赵牧看来,三公九卿中,至少一小半需为自己人。韩非定会继续担任左丞相,那么右丞相一职,非萧望莫属。此外,张良可任御史大夫。有了这两位铁杆盟友位居三公,赵牧方能真正安心。

    夕阳西下,祭拜完始皇陵后,车队缓缓驶离骊山,向远方行进。夜深人静时,张良、陈余来到将军府邸。

    一壶暖茶,三人各自端杯畅饮,一饮而尽。

    韩煜呼出一口茶香,全身舒畅,脸上洋溢着轻松愉悦之情。

    “如今大局已定,总算能安心品尝这杯暖茶了。”

    从云陵城一路跋涉至长安,从与李峻汇合到铲除奸臣高嵩,三日后,一切风波终于平息,国家将迎来全新的篇章。作为此次平乱的重要功臣之一,韩煜心中满是欢喜与激动。

    吴谋亦感慨万千:

    “是啊,大将军,尚书大人,如今高嵩逆贼已被五马分尸,天下人定会称赞大将军做了一件大快人心之事。高嵩逆贼弑君篡位未遂,其党羽亦被铲除殆尽,朝堂之上必将迎来新的格局。只要李渊大人和大将军各抒己见,定能吸引众多贤才俊士,如此,大秦便有望复兴。”

    言及此,韩煜与吴谋皆望向张赫。尽管张赫是此次铲除高嵩的最大功臣,但眼下丞相之位仍由李渊占据,官员选拔之权几乎掌握在李渊一人手中。

    “两位所言极是。如今新君即位在即,朝局亟待整顿。李渊丞相毕竟年事已高,我担心他难以应对诸多繁杂事务。我会向新君推荐,由韩兄出任御史中丞。至于右丞相之选,论才论德,当属何仪。”

    “如今前线战事频仍,我还有几场硬仗要打,身边不能无人。吴谋,你足智多谋,常有奇策,由你出任军中尚书再合适不过。”

    听完张赫的安排,韩煜与吴谋皆极为满意。韩煜自不必说,御史中丞乃朝中重臣之一,既能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又主管御史台,监察百官,韩煜可谓是直接跃居高位,成为国家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

    吴谋接替韩煜出任军中尚书,心中自是乐意。跟随张赫,军功自不在话下,将来出将入相亦非难事。

    韩煜当即抬手道:“如此甚妙。李渊虽为国家开创功臣,但此人权谋极深。若此番子婴公子即位,李渊必将主导朝堂。长此以往,将军在外征战,我担心李渊会有异心。有我在朝堂之上监视李渊,他必会有所顾忌。如此,将军也可安心在外征战。”

    张赫点头赞同,还是韩煜更懂他。

    “没错,李渊此人,虽与我们同属一营,但此番我立下赫赫战功,皆因三军将士的信任。我独掌三十万大军,他岂能不顾及。想想昔日的白起,还有近来的蒙毅,皆因功勋卓着而被猜忌问罪。韩兄,有你在朝廷上盯着,我才能彻底放心。”

    尽管局势看似已稳,但帝国的困境犹存。国内百姓疲惫至极,国外叛乱四起。若要根除旧楚、新赵、北燕、东齐等地的叛乱,至少需要十年光阴,更别提北方匈奴的蠢蠢欲动。帝国正值艰难奋斗之际,内部纷争不可再续。

    章戍心生感慨,此时,陈安忽有所悟,对章戍言道:“上将军,咸阳虽有司马瑜大人为御史大夫,但宿卫之权已落入李斯之子李悠之手。我军在咸阳不可无兵权啊!”

    陈安所言极是。赵峻之所以能横行无忌,不仅因其代表胡亥,更因咸阳兵马宿卫尽在其兄赵权掌控之中。

    如今,李斯命其子李悠兼任郎中令与卫尉之职,意在削弱章戍兵权,防止其成为第二个赵峻。历经赵峻陷害之险,李斯此次变得谨慎。

    司马瑜与章戍深思后,皆觉此事重大。朝堂之上,兵权在握,局势自会不同。李斯既让其子统管咸阳宿卫,章戍便需设法制衡。

    “有了,骊山脚下守护始皇陵的百姓,至少可训练出三千步卒。我再留两千骑兵,组建一支守卫始皇陵的宿卫军,以备不时之需。”

    司马瑜与陈安皆点头赞同。

    “还是上将军高明。”

    咸阳宫,龙翔殿前

    号角声起,龙翔殿阶梯上,甲士威严站立。

    一列身着祭祀服饰的礼乐队伍,手持节杖,高举旌旗,缓缓向宫殿行进。礼乐队伍之后,宫女手持花篮,仪仗相随。

    年轻的子辰头戴通天冠,身着黑色冕服,庄严肃穆。

    在仪仗队的引领下,子辰缓缓踏上阶梯。眼前旒珠摇曳,龙翔殿中的皇帝宝座遥在前方。子辰目光坚定,他即将继承秦代先王的遗志,登上皇位,开创一个新时代。

    龙翔殿内,百官身着朝服,手持笏板。文臣之首为李斯、司马瑜,武将之首自然是章戍。

    子辰步入殿门,百官手持笏板对立,目光聚焦于子辰。子辰在百官的注视下,缓缓走向龙座。

    “陛下登基,百官跪拜!”

    “跪!”

    “臣等拜见陛下!”

    “万岁,万岁,万万岁!”

    子辰高坐龙位,接受百官的朝贺。整个仪式庄重威严。

    百官行三跪九叩之礼毕,新帝轻扬手袖。

    “众卿平身。”

    “谢主隆恩。”

    百官相继站起,新皇初登大宝,朝会简仪,无多奏议。礼毕,新帝颁下诏书,昭告四方郡县,言及奸臣赵妄长期祸乱朝纲,致国不安,民不聊生,更欲行弑君篡位之举,实乃罪大恶极,今已受五马分尸之刑。先皇不幸为其所害,朕遵祖宗之法,继大统之位,告之天下。

    夜幕低垂,

    李丞相府邸之内,

    李丞相正恭谨接旨。

    “朕命李卿为左相,领百官之首,总理国务。此危急存亡之秋,望卿竭心尽力,共辅朝政。”

    “臣李某领旨,誓以生死相报陛下隆恩。”

    另一边,章将军则被云公主急召至寝宫。

    夜色温柔,云公主寝宫内烛光摇曳,云公主心中久违的宁静与轻松涌动。身处咸阳宫深处,终不必再惧赵妄爪牙的监视,战战兢兢。

    章将军身着玄色朝服,与云公主漫步于庭院,星空璀璨,月色皎洁。今日新帝登基,诸事已定。

    “将军可知,赵妄伏诛后,咸阳百姓皆欢天喜地。便是这宫中,侍女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笑意。”

    章将军微微颔首,诚然,赵妄在世时,朝野上下皆笼罩在其白色恐怖之下,人心惶惶,何谈欢乐。而今新朝伊始,百姓对未来亦有所期盼。然百废待举,诸多事务亟待整治。若非前线战事紧急,章某倒愿亲自担纲丞相一职。

    章将军心中最大的愿景,便是日后远离战火,只专注于农耕水利,驾着华车游览大秦四方。

    章将军甚欲亲眼目睹那传说中的云梦大泽,东海之滨,北疆长城,匈奴草原,蜀地都江堰,还有那未通的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各国的风貌,心中向往之地实在太多。

    云公主见章将军若有所思,温婉的脸庞上浮现出一丝疑问:

    “将军所思何事?”

    章将军轻笑,道:“章某在想,若有一日天下太平,再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章某便卸甲归田,驾着马车遍览大秦山河,岂不快哉。”

    云公主被章将军的话语吸引,思绪飘向了咸阳之外的那片广阔天地。

    “往昔,晓月亦曾陪伴先皇巡视四方,但每到一处,皆是千军万马伴行,每到一地,也未觉有何奇异景致可赏,不知将军眼中的风光,与晓月所见有何不同?”

    “那自然是天差地别,闻说南方的烟雨泽广袤无垠,景色宛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还有那巴蜀之地的锦城,有前太守云冰父子所筑的灵渠水利,使得巴蜀成为鱼米之乡,诸如此类,美景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