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 第416章 保持十二分警觉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第416章 保持十二分警觉

    原本已决定楚稷回宫之事,只是具体时间还未敲定。

    此时正是脱身返京的好机会,可借此处理海商戴维斯归来的事务。

    首要的是海外贸易问题复杂,还涉及皇商购船事宜。

    其次是要借这次机会将忠顺亲王牵连进来。

    贾雨村不知吴一德的事,也不清楚大皇子受此事影响,因此想算计大皇子。

    对楚稷而言,这些人不过是小障碍,一脚即可踢开。

    之前未行动是想让雍和帝误以为无威胁,有对比才能凸显差距……

    如今群臣在场,楚稷此时开口,雍和帝也顺势推舟。

    \"既然稷儿言语不当犯了错,就让他代朕回宫处理政务。

    遇重大国事再向朕汇报。\"

    雍和帝加重了\"家国\"二字,稍作停顿。

    常人难以察觉,但楚稷听出了深意——处理叛逆之事时莫牵连后宫吴贵妃,因这关乎皇帝德行。

    但吴家还是要整顿……吴贵妃待雍和帝回宫后也会找个借口处置,打入冷宫即可。

    \"儿臣遵旨。\"

    群臣已知立楚稷为太子,故无人多言。

    历代太子监国属常态,何况楚稷这段时间确实做了不少事。

    六部尚书见楚稷回宫,便有人担责,于是齐声道:\"恭迎太子监国。\"

    “陛下英明!臣等……”

    话音未落,都察院御史费清出声:“陛下,肃王尚未册封太子,代您处理政务并不合适!”

    六部尚书面露无奈之色,暗想这老头儿也不安分!

    紧接着,六人齐声道:“恳请陛下册立太子,以稳固国本!”

    群臣纷纷附和:“恳请陛下册立太子,以稳固国本!”

    雍和帝轻叹一声说:“朕也有此想法,只是自大乾立国以来从未有过太子。

    如今朕身体欠佳,事务繁忙,既得众卿奏请,此事准了。”

    随即,夏守忠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朕接太上皇旨登基,军国大事未曾懈怠。

    今朕思虑万千,恐一日万机不可久废,兹命皇子楚稷继承祖业,勤政爱民,秉承祖训,册封为皇太子,助朕治理天下,共担重任。”

    “今立楚稷为皇太子,持玺掌印,分理朝政,抚军监国。

    百官奏事,需经太子审议。

    此诏布告天下,令万民共知。

    钦此!”

    群臣俯身叩拜:“愿陛下保重龙体,臣等愧疚!”

    又转向楚稷行礼:“臣等参见太子!”

    雍和帝点头示意,楚稷深吸一口气道:“诸位大人请起,日后还需多多仰仗各位大人指点!”

    众人连忙答谢:“不敢当,太子过谦。”

    *小行宫后殿*

    皇太后看着宣皇后露出愉悦神情,忍不住调侃道:“别的母亲都盼着孩子成才,哪像你这般淡然?看看董贵妃她们,再看看容贵妃,谁不是期望儿子能登基为帝呢?”

    皇后笑容满面地说道:\"你倒是挺开心的,知道秀儿和秋儿无缘大宝,却还这么高兴。

    外人看来还以为秀儿和秋儿不是你亲生的,反而觉得稷儿是你的亲生子呢!\"

    宣皇后笑着回应:\"母后,这些年我一直担忧他们兄弟之间会起冲突。

    尤其是秀儿,虽然本性不坏,但心胸狭隘,若真成了太子,恐怕对大乾江山不利。

    至于秋儿,更是只会吟诗作画,擅长琴棋书画。

    宋徽宗的例子就在眼前,我可不敢有那样的奢望。

    如今这样就好,安安稳稳地享受富贵,平平安安过一生便是最好的!\"

    不仅嘴上这样说,她内心也是这么想的。

    在过去的十一年里,即使是在楚秀和楚秩争吵最激烈的时候,她也没有偏向任何一个。

    如今,她更加希望儿子们能够平淡、安宁地生活。

    那个位置对她来说并不是那么吸引,她甚至担心自己的儿子坐不稳。

    她是一位贤惠的妻子和母亲,她的想法始终是从家族(大乾)的角度出发。

    既然自己的儿子不适合继承大统,又何必去争夺呢?这样不是更好吗?

    皇太后愣了一下,看着宣皇后那双自选为王妃以来从未改变的清澈双眼,无奈地摇摇头:\"你呀,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你。

    不过你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很高兴。

    这不是因为我偏爱稷儿,而是因为国家大事往往不能只看眼前。\"

    \"如今太上皇和皇帝都选择了稷儿,这件事基本没有悬念了。

    你能有这样的想法是好事,也不会因此而伤心。

    不过你放心,我不会让你真的被孩子埋怨。

    无论是秀儿还是秋儿,你尽管放心,他们将来都会过得富足安康。

    而你也会成为未来的皇太后!稷儿非常尊敬你,他会对你十分孝顺的!\"

    这时太上皇也走进来,皇太后笑着说道:\"你还说要劝劝好儿媳,结果根本没用到我。\"

    太上皇失笑:\"朕也说不用,这孩子善良又懂事。

    只是皇帝不放心,怕她多想。\"

    册立太子并非易事,如今下旨不过是初步确认名分,后续还需告祭祖宗。

    接着要昭告全国,将旨意传达至各地,让百姓知晓。

    这其中,礼部的程序最为繁琐,这也是为何必须等到年后才能完成的原因。

    尽管如此,如今已有旨意,太子的身份已基本确定。

    太上皇先前一直在前殿,只是藏于屏风后未露面。

    待见事情结束,便返回后殿。

    他进来时,正好听到皇太后与宣皇后交谈,于是有了刚才的对话。

    听闻宣皇后转移话题,太上皇忍不住笑道:“这怎么可能?我朝虽未曾立过太子,但前朝有迹可循。

    既然大乾认可大明正统,礼部自当依照大明礼仪举行册立大典。”

    “不过眼下不必急躁,眼看就要过年了。

    年后一同举办也不迟,先给稷儿一个名分,让他回城主持大局,我们在此过年即可。”

    皇太后略显惊讶,不满地说:“让稷儿独自回去?岂不是有危险?”

    宣皇后也附和道:“是啊父皇,此时人心浮动,那些叛贼竟敢行刺,稷儿不会有危险吗?”

    太上皇哭笑不得地摇头,挥手示意周围的人退下后,才笑着说道:“城内搜查得差不多了,即便仍有余孽,也掀不起大浪。

    刑部与锦衣卫都有线索,只是尚未公开。

    此时暗中调查效率颇高,加上稷儿回宫,我和皇帝在此,或许能取得更佳成效!不过看来,大部分线索并不在神京。”

    宣皇后皱眉问:“这些人势力如此强大,他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皇太后也望向太上皇,刺杀事件早已传遍,那可是上千名死士啊!

    不仅仅有**,还有**!

    这已不仅仅是小事,而是对皇室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太上皇摇头说道:

    “不过是一些躲在暗处的鼠辈罢了,人数或许不多。

    大多数人都是被迫参与的,在叛乱开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他顿了顿,又道:

    “不得不说,他们的计划确实周密,也很懂得利用人心。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这次我们顺藤摸瓜,清除了一批大乾的腐败分子,以后再想组织这么大规模的行动,恐怕没那么容易了!”

    此次兵部至少三成官员落马,这些人平日里便各有劣迹。

    而且其中许多人与此事并无直接关系,完全是被太上皇和雍和帝点名处置的……

    不过眼下最值得庆幸的倒不是这件事,而是冶造局新研制的火器尚未暴露。

    ……

    前殿,送走众臣后,雍和帝对楚稷说道:

    “如今你已成为太子,今后你的每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关注。

    你要学会辨别哪些人可以轻罚,哪些人必须严惩!”

    楚稷恭敬地躬身回答: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雍和帝点点头,低声说道:

    “除了真正涉及谋反的官员外,三四品的官员要进行全面审查,但不要随意牵连太多。

    至于低级官员,若只是浅层牵连或是被迫参与,你便从轻处理。

    至于那些与六部尚书有关联的,以及和各王府、国公府有瓜葛的,则暂且给他们一线生机。

    集证据,但不要立即发作,先留着他们,以备将来之需。”

    “那些叛党暂时也不必急于处死,看看是否能从中挖掘更多信息,引出更大的幕后人物。

    你独自返京,朕会让荣兴、董战、冯唐听从你的调遣。”

    “你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危,避免置身险境。

    如今虽然大部分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余孽潜伏暗处。

    你往来之间务必提高警惕,保持十二分警觉!”

    大乾因没有立太子的传统,因此只有旧都应天府的皇宫设有东宫。

    而顺天府的皇宫经过改建,已不再保留太子的居所。

    楚稷虽身为太子,却仍需住在肃王府。

    待正式册封后,他将成为亲王,居所也相应改为肃亲王府。

    楚稷恭敬地说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说完提起衣摆跪下,诚恳地说:\"父皇,儿臣离京后无法在您和皇爷爷身边尽孝,恳请您保重身体,切勿忧虑。

    凡事以养身为重……\"

    雍和帝哈哈一笑:\"朕身体很好,何须休养。

    不过是想清闲些罢了!每年年末都这般忙碌,若非有刺杀之事,朕倒真想多留一段时日!\"

    通常情况下,雍和帝绝不会久留于此,只有年末才能如此。

    加之此次刺杀事件影响重大,他必须向百官表明立场。

    这次让楚稷先行返回,也是为了给群臣希望,同时提升楚稷的威望……

    雍和帝挥了挥手:\"去吧,去后殿辞行。

    今年除夕不必来了,你们兄弟各自在王府过年即可。

    朕与皇爷爷也要清净一下!\"

    尽管这话听起来随意,但雍和和帝眼中流露出些许感慨。

    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特别是楚秋和楚稷的变化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