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408章 怎么可能,义父在上(一)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408章 怎么可能,义父在上(一)

    刘德忠率领着一千精兵,本应随游击军一同前往松潘,可他却被安排了一个让他颇为郁闷的任务——

    前往成都府城。

    每每想起此事,他心中便涌起一股无名之火。

    游击部队先是沿着成都府城的外围各县绕了一圈,犹如困兽在栅栏边徘徊,却始终找不到入城的时机。

    随后,他们跟着张可望的军队来到了郫县。

    在这里,所有人都眼睁睁地看着张可望带着主力部队朝着北方大步离去;

    他们却依旧按兵不动,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此时,那些太监们凑了过来,开始给刘德忠做思想工作。

    其中一个太监满脸堆笑,说道:

    “刘将军呐,这成都城可不是那么好进的,城太大,我们一时半会儿还真没办法进去,就是能进去也做不了什么事。

    所以啊,就得请刘将军走一趟啦!”

    另一个太监也在一旁附和:

    “是啊是啊,这事儿其实也不难,就看刘将军您怎么去做啦!

    您看啊,现在那志得意满的张献忠,正在召集那些有志于大西军事业的散乱豪杰部队呢;

    想让他们加入大西军,一起为大西国的千秋大业努力奋斗。

    您去跟他们聊聊,说不定能一拍即合呢!”

    张献忠在在襄阳城其实已经立了大西国,成了大西大王,名义上蕃属于大顺皇朝。

    但是入了蜀王府就想过把皇帝瘾,于是素有“大西第一谋士”之称的汪兆龄站了出来,力劝张献忠顺应天命,在成都称帝建国。

    这汪兆龄本是南直隶桐城的饱学之士,满腹经纶。

    当年张献忠率军攻入舒城、庐州时,他见张献忠势不可挡,便毅然决然地投进了西贼怀抱。

    自打入了伙,汪兆龄便凭借着过人的智谋,为张献忠出谋划策,很快便深得张献忠的倚重与信任。

    此次攻占成都城能如此顺利,汪兆龄功不可没。

    他精心谋划了一套缜密的计策:

    先挑选身手矫健、胆识过人的先登死士,携带威力巨大的炸药,趁着夜色潜至成都东城门下,挖掘地道安置炸药。

    待一切准备就绪,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东城门被炸得轰然坍塌。

    然而,成都内的守军并未就此屈服,他们进行了殊死顽强的抵抗。

    汪兆龄又派出作为炮灰的部队先行入城,与守军展开激烈厮杀。

    这一战,西军付出了三万人的惨痛代价,但最终还是成功占领了成都城。

    城破之后,汪兆龄又向张献忠提出了一个狠辣的建议——

    不接受明军投降,将城内明军全部枭首,并铸成京观。

    此计一出,顿时让城内百姓胆寒心惊。

    那些原本还在负隅顽抗的士绅们,被吓得胆颤心惊,纷纷放下武器,跪拜投降西军。

    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呈上“万民书”,恳请张献忠建国称帝。

    在汪兆龄的一番运作之下,称帝之事似乎已是水到渠成。

    张献忠坐在成都的王府之中,望着手中那一封封饱含着众人期待的“万民书”,心中的野心也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他深知,称帝建国,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更是迈向权力巅峰的关键一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汪兆龄的谋划与辅佐。

    汪兆龄足智多谋,一番思索后,又向张献忠献上一计——

    征集天下豪杰,共创大西辉煌霸业。

    所以太监团队认为,左右打仗不需要刘德忠,可是放着这么一位聪明人不用,属实浪费。

    所以请刘将军入城做豪杰,况且麾下还有一千精兵,十分符合豪杰人设。

    于是,太监们聚在一起商议后,决定请刘德忠带着这一千人投奔大西军。

    当刘德忠听闻这个安排时,顿时火冒三丈,拍案而起,大声吼道:

    “俺怎么可能去做贼寇?

    不去,不去,就不去!”

    那掷地有声的拒绝,仿佛是对大西军的一种蔑视。

    太监们见状,轮番上前劝解,软磨硬泡,好话说尽。

    刘德忠虽满心不情愿,但在众人的劝说下,最终还是无奈地答应了。

    然而,去大西军阵营,总得有个说辞。

    刘德忠皱着眉头,满脸疑惑地问道:

    “俺到底该怎么说话,才能让他们信服?”

    太监们凑在一起,窃窃私语一番后,给出了建议:

    “说话得讲究策略,九句假话里夹杂一句真话,这样才不容易露馅。

    你就这么说——

    ‘俺是山东总兵刘泽清的义子。

    年初,义父被朝廷逼着领军与大顺作战。

    义父心里清楚,大顺军势如破竹,哪是那么好对付的,根本就打不赢啊!

    可朝廷还派了督战队跟着,义父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战于南阳府。

    可惜啊,寡不敌众,最终兵败。

    没办法,义父只好带着残部逃往湖广,结果一病不起。

    临终前,义父将部队托付给了俺,嘱咐俺一定要让刘家军的香火延续下去。

    他还说,可以投靠大顺或者大西,这样或许能保住刘家军。

    可谁知道,大顺军根本不接受俺们,还一直派兵追杀我们。

    俺们没办法,只能躲进深山里。

    如今听说大西要建国了,俺好不容易在施州得到这个消息,日夜兼程赶到成都府。

    陛下啊,您一定要收留俺,等刘家军渡过此劫,俺定要让明军知道俺的厉害,看看俺的刀快不快?’”

    刘德忠听了这番说辞,心中虽觉得有些别扭,但也明白这是当下最好的办法。

    他深吸一口气,默默记下了这些话,准备去面对大西军的考验。

    “还有啊!”

    太监们凑近刘德忠,压低声音,眼神中透着狡黠,

    “但凡张献忠说了什么同情你们的话,你得立马抓住机会,打蛇随棍上。

    看到他表现出一点怜悯,你就毫不犹豫地拜倒在地,大声喊他义父,然后改姓‘张’!

    等进了大西军内部,再寻个合适的时机,悄悄做掉张贼。

    到时候,大西军群龙无首,还不是任咱们摆布!”

    刘德忠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连连摇头道:

    “怎么可能?

    这不是要俺做‘三姓家奴’嘛!俺堂堂七尺男儿,岂能做出这等背信弃义之事。

    咱们还是慢慢收拾西贼,一步一个脚印,光明正大地打败他们,好不好?”

    太监们却不理会刘德忠的抗拒,依旧不停地劝说,各种理由层出不穷。

    刘德忠虽满心不愿,但在他们的软硬兼施下,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随后,刘德忠被一番“改造”。

    他换上了破衣烂衫,原本坚固的铠甲如今也支零破碎,外面勉强罩着一件破烂不堪的蓑衣。

    为了营造出更加凄惨的效果,他两天没吃一口饭,脸颊瘦得脱了形,脸色灰暗得如同锅底,眼白布满血丝,发髻也散乱枯败,整个人看上去狼狈不堪。

    他手下的一千精兵也同样被如此装扮。

    不仅如此,为了增添几分惨状,还特意弄了些人血洒在他们身上。

    这还没完,他们拖着疲累至极的身体,艰难地钻进老林子。

    林子里道路崎岖,又湿又滑,一群人被摔得胳膊折了、腿瘸了。

    可那些所谓的“救治”,不过是随便找块破布条裹一裹伤口罢了。

    他们眼神迷茫,脚步虚浮,越来越像真正的残兵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