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407章 誓要屠川,人哪去了(五)
四千四百多人顿时爆发出欢呼,不少人眼泪都下来了——
他们多是湖广来的流民,一听有田种,腰杆子都直了半截。
裨将主动领着刘德忠往新繁、新都赶,那里还有八千多西军。
按规矩,想当佃户得交投名状,这些人二话不说,先砍了自家队伍里的督战队;
又把那些手上沾过百姓血的土匪水匪挑出来宰了,干干净净转型成了俘虏兵。
从怀口到简州,再辗转新津、崇庆州,这群昔日的俘虏兵成了游击军里最猛的急先锋。
每逢开战,先见煤烟滚滚,再看麻袋像蝗虫似的飞过去,寒光闪处,敌兵已被捆成粽子。
原本吵吵嚷嚷的万人队伍,眨眼就成了跪地求饶的羔羊,哭喊声能掀翻半边天。
“这哪是打仗?
分明是天上掉馅饼!”
有俘虏兵边啃炊饼边嘟囔,饼渣掉了满胸口。
跟着游击军,顿顿有热饭:
清晨的粥香飘出半里地,晌午的肉汤里能捞着肉块,比起从前饥一顿饱一顿,简直是活在神仙府里。
他们私下里说,就冲这几日的好日子,战死也值了——
可偏偏连受伤的机会都没有,硬仗全被游击军包圆了。
刘德忠坐在帐里独酌,酒盏里的酒晃出细浪。
帐外军民笑得热闹,亲卫们凑在太监跟前听新鲜事,连站岗都挪到了太监帐边。
昨夜巡营,他竟撞见最得力的亲兵跟个太监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只差烧黄纸拜把子了。
“报——”
哨探掀帘闯入,声音带着喜气,
“前头简州外的守军,也降了!”
刘德忠捏着酒盏的手指紧了紧,眼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他轻轻叹了口气,喃喃道:
“唉,这游击军真是不按常理出牌,哪有正经部队干这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说到这儿,嘴角却忍不住往上翘,带着点自嘲,又有点佩服:
“不过说真的,这法子……还真特么管用。”
思绪不由自主飘回过去,那年跟着义父在蓟州偷袭鞑虏营地,刀光剑影里,多少兄弟倒在血泊里,连收尸的功夫都没有。
他和义父被三个八旗兵围在雪地里,刀劈断了还攥着半截刀柄死磕,最后是靠着装死才捡回条命。
每每想起,刘德忠的心就像被冰锥扎着,又疼又闷,满是说不出的悲痛与不甘。
“那会儿啊,”
他声音沉得像灌了铅,眼神里蒙着层怅惘,
“若是有这‘仁慈煤’,再配上这群太监那套套麻袋的战术;
说不定连八旗铁骑都得栽个大跟头,哪至于死那么多兄弟?”
踱步出帐,正撞见两队俘虏围在游击军身边,脖子伸得像鹅,听人家讲朝廷分田的政策。
这些人脸上泛着红光,嘴角挂着笑,哪有半点战败俘虏的颓丧?
刘德忠眯眼细看,竟瞧见那个最早投降的裨将,正乐呵呵地给个太监牵马坠镫,马缰绳攥得比自家性命还紧。
“少将军,咱们啥时候也能这样打仗?”
亲兵看得眼热,忍不住凑过来问,手里的长矛杆都快被攥出油了。
刘德忠苦笑摇头,指着远处正清点俘虏的游击军:
“你没瞧见?
他们打了这么多仗,连个擦破皮的都没有。
这是神仙仗,咱们学不来。”
“别问这叫啥战法?
一问就是一万多人拍着胸脯说,是圣主陛下赐的‘新编三十六计’。”
他语气里带着点酸溜溜的,
“连咱们山东兵如今也跟着吹嘘:
‘徐州那会儿,玩的计谋比这花多了!
能参加徐州会战,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
高总领那才叫神,计谋玩得跟变戏法似的,咱们这些小兵提鞋都不配!’
唉,真搞不懂这到底是啥路数。”
说到这儿,他突然警觉地往四周扫了扫,压低声音,像怕被人听见:
“这些计谋都是陛下私下传的,万万说不得,说不得。”
随即又挺直腰板,脸上堆起崇敬,
“不过话说回来,要不是跟着他们,咱这辈子哪能见着这般神仙仗!”
大队人马继续往外推进,所过之处,西军要么望风而降,要么被麻袋装了捆走。
没几天功夫,又俘虏了三万多人——
张献忠派出来的先锋炮灰,算是全落网了。
统计下来,九万人成了俘虏兵,督战队死了一万多,那些手上沾过百姓血的土匪坏坯子;
被就地砍了六千多颗脑袋,剩下的全是些被逼无奈的炮灰,个个瘦得像根柴禾。
其实细算下来,张献忠的嫡系人马也就三万出头。
光是督战队就占了一万多,剩下的嫡系精锐不到两万。
还有五万号称“羽林卫”的精兵,算是他的心头肉。
另外些精锐,是七个义子统领的部队,约莫四万多人,加上他们的亲军两万人——
也就是说,大西吹得震天响的四十万水陆大军,真正能打的不过十四万。
剩下的二十六万里,六万多是湖广水匪凑的水军,六万算是稍微练过的;
至于那十三万——
不用问,全是派来送死的炮灰,填战壕都嫌多余。
炮灰部队在攻打成都时死伤惨重,三万多条性命填了护城河。
羽林卫看着损失大,其实也就一万多人挂了彩,真战死的没几个。
这么折腾下来,张献忠手上能扛枪打仗的,依旧有近四十万,主力部队压根没伤着元气。
因谋士进言,张献忠拍着大腿应允,决定把身边最得力的四个义子全派上战场。
他给每个义子拨了两万精锐陆军、一万水军,让他们分头扎向四方。
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先让炮灰部队去跟敌人硬拼,等把对方拖得精疲力尽;
这四个义子就带着人马跟在后头,管他军民老少,一概斩草除根。
张可望领的是北面——
保宁府、龙安府、松潘卫;
张定国去南面,张献忠瞅着南边地势险要、宣抚司扎堆,特意多塞了五千羽林卫精兵,再加一万水军,凑成四万五千人,算是四路里最厚实的;
张文秀分到潼川州、顺庆府、夔州府;
张能奇则领命奔重庆府、播州宣慰司。
四路大军开拔后,偏偏张可望的部队被游击军盯上了。
他走到哪,游击军就像长了天眼似的,在暗处悄没声地跟着,不远不近,像条盯着猎物的狼。
其他三路人马倒顺风顺水,一路没遇着像样的阻碍,平平稳稳往目的地赶。
张可望的部队沿汶江推进,势如破竹,像下山猛虎似的扑向松潘。
沿途土司军瞧见他们的旗号,刚想列阵抵抗,一看对方刀明甲亮的架势,立马扔下兵器跪地投降。
汶江两岸的明军阵营,像被狂风扫过的草堆,顷刻间土崩瓦解。
等张可望到了松潘卫城,守军压根没放一箭,直接打开城门迎降,连城门楼子上的旗都换成了大西的。
游击军不紧不慢地踩着他们的脚印,也进了松潘卫地界,像串在同一根绳上的蚂蚱。
难道游击军追不上、没本事拿下他们?
绝非如此。
论战斗力和行动力,游击军收拾这路人马绰绰有余。
他们选择跟着,是因为“野外生存手册”最后一行字写得明白:
“西贼决土司可矣!”
这短短七个字,藏着深思熟虑的盘算——
让张可望去跟那些盘根错节的土司斗,斗得两败俱伤才好。
这盘棋里,每一步都得顺着大局走。
正好太监们也憋着主意:
张可望的精锐手上沾了太多百姓的血,没资格当佃户,留着也是祸害,不如让他们去跟土司狗咬狗,废物利用。
此时,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各自扎进战区,都觉出点不对劲:
先前派出去的炮灰部队,就算死一半也该有残兵逃回来报信,可如今连个影子都没见着。
四人心里同时打了个突:
那些炮灰,到底去哪了?
他们多是湖广来的流民,一听有田种,腰杆子都直了半截。
裨将主动领着刘德忠往新繁、新都赶,那里还有八千多西军。
按规矩,想当佃户得交投名状,这些人二话不说,先砍了自家队伍里的督战队;
又把那些手上沾过百姓血的土匪水匪挑出来宰了,干干净净转型成了俘虏兵。
从怀口到简州,再辗转新津、崇庆州,这群昔日的俘虏兵成了游击军里最猛的急先锋。
每逢开战,先见煤烟滚滚,再看麻袋像蝗虫似的飞过去,寒光闪处,敌兵已被捆成粽子。
原本吵吵嚷嚷的万人队伍,眨眼就成了跪地求饶的羔羊,哭喊声能掀翻半边天。
“这哪是打仗?
分明是天上掉馅饼!”
有俘虏兵边啃炊饼边嘟囔,饼渣掉了满胸口。
跟着游击军,顿顿有热饭:
清晨的粥香飘出半里地,晌午的肉汤里能捞着肉块,比起从前饥一顿饱一顿,简直是活在神仙府里。
他们私下里说,就冲这几日的好日子,战死也值了——
可偏偏连受伤的机会都没有,硬仗全被游击军包圆了。
刘德忠坐在帐里独酌,酒盏里的酒晃出细浪。
帐外军民笑得热闹,亲卫们凑在太监跟前听新鲜事,连站岗都挪到了太监帐边。
昨夜巡营,他竟撞见最得力的亲兵跟个太监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只差烧黄纸拜把子了。
“报——”
哨探掀帘闯入,声音带着喜气,
“前头简州外的守军,也降了!”
刘德忠捏着酒盏的手指紧了紧,眼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他轻轻叹了口气,喃喃道:
“唉,这游击军真是不按常理出牌,哪有正经部队干这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说到这儿,嘴角却忍不住往上翘,带着点自嘲,又有点佩服:
“不过说真的,这法子……还真特么管用。”
思绪不由自主飘回过去,那年跟着义父在蓟州偷袭鞑虏营地,刀光剑影里,多少兄弟倒在血泊里,连收尸的功夫都没有。
他和义父被三个八旗兵围在雪地里,刀劈断了还攥着半截刀柄死磕,最后是靠着装死才捡回条命。
每每想起,刘德忠的心就像被冰锥扎着,又疼又闷,满是说不出的悲痛与不甘。
“那会儿啊,”
他声音沉得像灌了铅,眼神里蒙着层怅惘,
“若是有这‘仁慈煤’,再配上这群太监那套套麻袋的战术;
说不定连八旗铁骑都得栽个大跟头,哪至于死那么多兄弟?”
踱步出帐,正撞见两队俘虏围在游击军身边,脖子伸得像鹅,听人家讲朝廷分田的政策。
这些人脸上泛着红光,嘴角挂着笑,哪有半点战败俘虏的颓丧?
刘德忠眯眼细看,竟瞧见那个最早投降的裨将,正乐呵呵地给个太监牵马坠镫,马缰绳攥得比自家性命还紧。
“少将军,咱们啥时候也能这样打仗?”
亲兵看得眼热,忍不住凑过来问,手里的长矛杆都快被攥出油了。
刘德忠苦笑摇头,指着远处正清点俘虏的游击军:
“你没瞧见?
他们打了这么多仗,连个擦破皮的都没有。
这是神仙仗,咱们学不来。”
“别问这叫啥战法?
一问就是一万多人拍着胸脯说,是圣主陛下赐的‘新编三十六计’。”
他语气里带着点酸溜溜的,
“连咱们山东兵如今也跟着吹嘘:
‘徐州那会儿,玩的计谋比这花多了!
能参加徐州会战,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
高总领那才叫神,计谋玩得跟变戏法似的,咱们这些小兵提鞋都不配!’
唉,真搞不懂这到底是啥路数。”
说到这儿,他突然警觉地往四周扫了扫,压低声音,像怕被人听见:
“这些计谋都是陛下私下传的,万万说不得,说不得。”
随即又挺直腰板,脸上堆起崇敬,
“不过话说回来,要不是跟着他们,咱这辈子哪能见着这般神仙仗!”
大队人马继续往外推进,所过之处,西军要么望风而降,要么被麻袋装了捆走。
没几天功夫,又俘虏了三万多人——
张献忠派出来的先锋炮灰,算是全落网了。
统计下来,九万人成了俘虏兵,督战队死了一万多,那些手上沾过百姓血的土匪坏坯子;
被就地砍了六千多颗脑袋,剩下的全是些被逼无奈的炮灰,个个瘦得像根柴禾。
其实细算下来,张献忠的嫡系人马也就三万出头。
光是督战队就占了一万多,剩下的嫡系精锐不到两万。
还有五万号称“羽林卫”的精兵,算是他的心头肉。
另外些精锐,是七个义子统领的部队,约莫四万多人,加上他们的亲军两万人——
也就是说,大西吹得震天响的四十万水陆大军,真正能打的不过十四万。
剩下的二十六万里,六万多是湖广水匪凑的水军,六万算是稍微练过的;
至于那十三万——
不用问,全是派来送死的炮灰,填战壕都嫌多余。
炮灰部队在攻打成都时死伤惨重,三万多条性命填了护城河。
羽林卫看着损失大,其实也就一万多人挂了彩,真战死的没几个。
这么折腾下来,张献忠手上能扛枪打仗的,依旧有近四十万,主力部队压根没伤着元气。
因谋士进言,张献忠拍着大腿应允,决定把身边最得力的四个义子全派上战场。
他给每个义子拨了两万精锐陆军、一万水军,让他们分头扎向四方。
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先让炮灰部队去跟敌人硬拼,等把对方拖得精疲力尽;
这四个义子就带着人马跟在后头,管他军民老少,一概斩草除根。
张可望领的是北面——
保宁府、龙安府、松潘卫;
张定国去南面,张献忠瞅着南边地势险要、宣抚司扎堆,特意多塞了五千羽林卫精兵,再加一万水军,凑成四万五千人,算是四路里最厚实的;
张文秀分到潼川州、顺庆府、夔州府;
张能奇则领命奔重庆府、播州宣慰司。
四路大军开拔后,偏偏张可望的部队被游击军盯上了。
他走到哪,游击军就像长了天眼似的,在暗处悄没声地跟着,不远不近,像条盯着猎物的狼。
其他三路人马倒顺风顺水,一路没遇着像样的阻碍,平平稳稳往目的地赶。
张可望的部队沿汶江推进,势如破竹,像下山猛虎似的扑向松潘。
沿途土司军瞧见他们的旗号,刚想列阵抵抗,一看对方刀明甲亮的架势,立马扔下兵器跪地投降。
汶江两岸的明军阵营,像被狂风扫过的草堆,顷刻间土崩瓦解。
等张可望到了松潘卫城,守军压根没放一箭,直接打开城门迎降,连城门楼子上的旗都换成了大西的。
游击军不紧不慢地踩着他们的脚印,也进了松潘卫地界,像串在同一根绳上的蚂蚱。
难道游击军追不上、没本事拿下他们?
绝非如此。
论战斗力和行动力,游击军收拾这路人马绰绰有余。
他们选择跟着,是因为“野外生存手册”最后一行字写得明白:
“西贼决土司可矣!”
这短短七个字,藏着深思熟虑的盘算——
让张可望去跟那些盘根错节的土司斗,斗得两败俱伤才好。
这盘棋里,每一步都得顺着大局走。
正好太监们也憋着主意:
张可望的精锐手上沾了太多百姓的血,没资格当佃户,留着也是祸害,不如让他们去跟土司狗咬狗,废物利用。
此时,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各自扎进战区,都觉出点不对劲:
先前派出去的炮灰部队,就算死一半也该有残兵逃回来报信,可如今连个影子都没见着。
四人心里同时打了个突:
那些炮灰,到底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