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467章 轨车试运,开铺轨道(三)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467章 轨车试运,开铺轨道(三)

    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让朱有建及在场众人备受振奋。

    他们深知,眼前的轨车不仅是一款交通工具,更是一款潜力巨大的高科技产品。

    其设计与制造标准远超传统马车,实现了从畜力、人力到燃料驱动的转变。

    而这仅仅是开始,随着燃料热力的不断提升,轨车的运行效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五、为全面测试轨车性能,实验距离需延长至五百里。

    在这样的长距离测试中,风阻推进系统将全面启用,备用蒸汽轮机也将投入使用。

    初步估算,轨车速度有望达到每时辰一千五百里,但该速度能否长时间稳定保持,目前尚缺乏足够实验数据支撑。

    这既是对轨车性能的极限挑战,也是对未来交通速度的大胆预估。

    朱有建认为,当前应优先保障运输安全,毕竟钢材强度仍有提升空间,若一味追求速度提升,可能导致车体无法承受。

    对此,鲁总监认真记录,表示回去后会告诫卫匠保持清醒,切勿因得意忘形而弄巧成拙。

    六、承载能力的测试也得在五百里距离的实验中同步进行。

    根据轨车工坊的静止载重数据,单节车厢的最大载重量能达到自重的三倍。

    眼下每节车厢自重三百石,照此算来,最多能装九百石货物。

    机车的分量就重多了,自重一千二百石——

    这是因为耐火层用了瓷膛、陶砖,外面还包着铸铁箱体,再裹上一尺厚的耐火泥和铸铅合料,光这些“防护甲”就占了不少分量。

    不过轮机转轴等关键部件用了钢混铝材,总算轻了些。

    为了再给机车“减重”,鲁总监已经让轨车工坊做水墙冷却实验,要是成了,铸钢部件能换成更轻的材料,机车重量有望降到八百石左右。

    重工那边也觉得这法子靠谱,实验工坊正在搭建,工匠们也接到调令,很快就能动手试。

    七、机车和车厢之间用的是墨家传下来的公输扣,这榫扣设计得极巧,越受拉力咬得越紧,跑起来绝不会松脱。

    它分三层结构,解锁时得三人手动配合才能打开,既保证了运行时的安全,拆修起来也方便。

    朱有建点头赞成:

    “这设计好。

    将来轨车要通到西域、大食,保不齐有人想搞破坏,榫扣复杂点,能防着些。”

    鲁总监补充道:

    “不如再加一节保卫车厢,装上组炮和连珠铳,远程就能对付图谋不轨的人,十几个人就能守住,提前制止危险。”

    这法子简单实用,很快就定了下来。

    八、转向轮用了四层簧片榫结构,能灵活调整零到五十度的角度。

    但轨车的爬坡本事还没摸透,工坊测试显示,遇上三十度坡,速度会慢上一成。

    鲁总监琢磨着:

    “可以提前开备用蒸汽轮机,多给点动力助爬,等爬完坡再关掉。

    具体效果得试过才知道,到时候再定标准。”

    九、道床结构体的表现同样让人放心。

    沉压测试里稳如泰山,减震层像厚实的棉垫般化解着震动,覆面层更是完好无损,连细微的裂纹都没出现。

    限制方槽也牢牢锁住了各部件,整个道床就像长在地里的磐石,稳稳托住轨车的高速运行——

    这设计和施工,确实经得起考验。

    这些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把轨车的速度、载重、制动、连接、转向乃至道床稳固性都剖解得明明白白;

    既给出了亮眼的成绩,也指明了能继续打磨的地方。

    这场试验,不光是一次成功的验证,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未来交通的大门。

    别看朱有建刚才还能插上几句嘴,其实听到第四条分析时,已经彻底懵了,眼睛瞪得像铜铃,脸上写满了“不敢相信”。

    他在心里疯狂呐喊:

    “你们是真有本事啊!

    不光把数据摸得清清楚楚,连改进方案都现成的!

    这哪是刚起步的火车?

    直接就奔着高级阶段去了啊!”

    他原本心里的预期,是时速能有五十公里就烧高香了——

    一个时辰二百里,作为科技起步的速度已经很了不起。

    按他想的,之后慢慢改进,几十年后能冲到时速二百公里,就已经是追赶西洋工业革命的路子了。

    可谁能想到,到了大明这儿,直接一步跨到了高级阶段?

    朱有建越想越觉得离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他喃喃自语:

    “这还能叫初级轨车?

    分明是直接上了高速档!

    研究院都还没正式站稳脚跟,你们就拿出这水平,以后这玩意儿怕是不能叫轨车了吧?

    照这速度,从北京到南京,难不成一个时辰就到了?”

    他突然想到个要命的事儿,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要是真这么快,那些大臣们会不会要求他天天上朝?

    南北京城一天跑两趟,让他在两地轮着开朝会,那还了得?

    这简直是要他命,日子过得怕是比之前的朱由检还要不如。

    所以必须,必须得改朝会制度!

    又想想后,忽然笑了,朝会改成申时,南直隶的早晨坐轨车入京,下午开完朝会,再坐轨车回家,不就解决问题了。

    朝臣觐见皇帝,哪有皇帝去顺应朝臣的?

    忽然就开心起来!

    他原本以为,科技发展该是一步一个脚印,轨车速度得慢慢爬,可大明的工匠们直接把“进度条”拉到了后半段。

    朱有建望着眼前的轨车,忍不住感慨:

    “这到底是大明的奇迹,还是科技本身就该这么猛?”

    看向鲁有林和周围的大匠们,他心里满是敬佩。

    这些人不光手艺精,脑子转得更快,眨眼间就能想出这么多巧妙的法子。

    朱有建忽然明白,大明的科技或许已经站在了新的台阶上,轨车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或许,这就是大明的运气吧。”

    他在心里默念,

    “有这样的工匠,有这样的技术,往后的日子,错不了。

    嗯,应该不会被西方科技甩得太厉害。

    只是不知道瓦特的蒸汽机发展到哪步了?”

    他是真史盲,总以为大明学习佛郎机铸炮,就认为西方早在万历朝就已经工业革命了。

    也因此,明明钢铁海船,还要做伪装,其实就是很不自信的表现。

    他将华夏装备一代,实验一代,研究一代,设想一代,当做全世界都如此。

    既然万历朝早期,西方已经将佛郎机炮用到船上;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估计超远距离大炮已经列装,或许导弹都要出来了。

    甚至于他很怀疑,西方来的舰船,是不是也进行了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