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谋冢 第19章 梦蝶引·北境捷报
热门推荐:
女主女配互掐小师妹哭唧唧捡漏
军婚十年不圆房,重生改嫁他首长
原神:当失忆的我来到提瓦特
契约者与乐园与纬度
通房假死后,禁欲世子苦寻三年
病娇青梅心机太深了,根本跑不掉
红色莫斯科
末世,我能吞噬万物要系统有啥用
四合院局外人
北境的风雪终于送来了捷报。袁承志与贺州州府赵炳坤联手,雷霆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镇北军副将冯坤及其心腹军需官陈冲、以及那神秘莫测的接头人“鹞鹰”一举成擒!人赃并获,镇北军军需贪腐大案,至此铁证如山,宣告破获!
捷报传至京城,朝野震动。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嘉奖袁承志、赵炳坤,并明发谕旨,严厉申饬军中贪渎,重申军纪国法。镇北侯林汐月(阿月)在北境的威望与在京城的圣眷,一时达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这份胜利的喜悦,并未能融化镇北侯府与翰林院之间那层坚冰。
侯府书房内,阿月看着北境呈上的详细案卷,指尖划过“鹞鹰”的名字。此人被捕后,对经手贪腐供认不讳,却对所有涉及“百鸟巢”的讯问闭口不言,甚至以自残相胁,拒绝透露任何关于其背后真正主使的线索。这份决绝的沉默,印证了她最深的忧虑——北境的贪腐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庞然大物“百鸟巢”,其根系深植于京城,甚至可能缠绕着皇室!这让她对京城的警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那个名字再次浮现在她脑海——孤穆之。他信中所指的核心环节,与袁承志最终破获的路径惊人重合!他不仅预知了京城的贪腐巨案(灯海惊雷案),更似乎对北境军需案的关键节点也了如指掌!这种近乎“全知”的能力,让阿月感到的不是庆幸,而是刺骨的寒意。他究竟是谁?“百鸟巢”的成员?还是另一个更庞大棋局的棋手?无论答案是什么,在她眼中,孤穆之的危险等级已提升至最高。侯府内外,针对他的无形壁垒筑得更加森严。
翰林院中,穆之也得知了北境大捷。他心中为阿月松了口气,但更多的却是沉重。鹞鹰对“百鸟巢”的缄默,完全在他意料之中。这意味着武王和李修闲背后的核心力量并未伤筋动骨,他们只是暂时蛰伏。而阿月对他愈加深重的戒备,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武王府内,气氛压抑。灯海惊雷案让他们损失了上官止(其实是太子的人)这员大将,还被禁足罚俸,颜面扫地。北境军需案告破,阿月声望更隆,更是雪上加霜。
“好一个林汐月!好一个孤穆之!” 武王李继脸色阴沉,眼中闪烁着怨毒的光芒。他将这两次挫败,隐隐都算在了穆之这个“变数”头上。
林修闲坐在下首,面色同样难看,但眼神深处却多了一丝扭曲的快意和算计。“殿下息怒。北境案虽破,但沙通天无恙,我们根基尚在。阿姐现在风头正盛,圣眷正浓,我们不宜硬碰。”
“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看着她坐稳侯位,把我们的人一个个拔掉?” 武王烦躁地踱步。
“坐稳?” 林修闲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弧度,“爬得越高,摔得才越惨。阿姐现在最得意的,不就是破了军需案,替朝廷挽回了损失,严明了军纪吗?那我们就让她这份‘功劳’,变成她的催命符!”
武王停下脚步,眼中精光一闪:“哦?如何做?”
“鹞鹰虽死咬‘百鸟巢’不松口,但冯坤、陈冲这些北境抓到的活口还在押解进京的路上……” 林修闲的声音压得极低,透着森然,“如果,这些‘铁证如山’的关键人证,在进京途中,或者刚入天牢不久,就‘意外’身亡了呢?而且,死前还留下点指向阿姐‘杀人灭口’、‘掩盖更大秘密’的‘证据’呢?”
武王眼睛猛地一亮:“你是说…嫁祸她为了掩盖自己才是幕后主使,或者…掩盖她与‘百鸟巢’的关联?”
“正是!” 林修闲笑容更冷,“陛下刚嘉奖了她破案之功,转眼关键人证就死了,矛头还隐隐指向她!这叫什么?这叫欲盖弥彰!叫得意忘形!叫藐视君威!到时候,就算没有铁证,陛下心里会怎么想?朝臣会怎么议论?她刚积累的声望,瞬间就会变成猜忌和怀疑的漩涡!我们再适时推动,抛出些她‘拥兵自重’、‘北境只手遮天’的流言…姐夫,您说,这夺权的契机,是不是就来了?而且,这次我们躲在暗处,让陛下和朝堂的猜忌去对付她!”
武王抚掌大笑,眼中尽是狠厉:“好!好一个杀人诛心!修闲,此计甚妙!务必安排得滴水不漏,要让那些人证死得‘合情合理’,留下的‘证据’更要似是而非,直指林月!”
穆之的心神始终笼罩着一层阴霾。北境案告破并未让他放松,反而因为鹞鹰的沉默和对阿月处境的担忧而更加紧绷。他深知武王和林修闲绝不可能善罢甘休。灯海惊雷案的教训,只会让他们下一次出手更加隐蔽和致命。
他密切关注着冯坤、陈冲等人押解进京的行程。当得知押解队伍已进入京畿地界,预计三日后抵达天牢时,一股强烈的不安瞬间攫住了他!
“不对!太安静了!” 穆之在值房内来回踱步,之前的记忆碎片与对敌人手段的认知疯狂碰撞。“武王和林修闲在北境案上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可能毫无反应?他们难道会眼睁睁看着人证进京,坐以待毙?”
一个可怕的念头如同毒蛇般钻入脑海——他们会在人证身上做文章!嫁祸阿月杀人灭口!
这个念头让他如坠冰窟!如果冯坤等人真的在入京前后“意外”身亡,并被栽赃给阿月,那后果不堪设想!阿月刚立大功便陷入如此巨大的嫌疑,皇帝的猜忌、朝臣的攻讦、武王势力的推波助澜…足以将她彻底打入深渊!这比直接的刺杀更阴险,更致命!
“必须阻止!必须让阿月知道这个阴谋!” 穆之攥紧了拳头。但阿月的戒备如同铜墙铁壁,任何直接的信息传递都会被拒之门外,甚至可能被反咬一口。
怎么办?
就在穆之焦灼万分之际,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形。他需要一个让阿月无法拒绝、也无法完全归咎于他“别有用心”的“证据”,一个能让她瞬间警醒并立刻采取行动保护人证的契机!而这个“证据”,必须看起来像是他从“正规”且“可靠”的渠道获得的,而非他那无法解释的“先知”。
他的目光,投向了案头一份刚刚由通政司转来的、关于北境军需案后续处置建议的普通公文副本(翰林院有抄录存档之责)。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涌现——篡改这份公文!
穆之铺开那份公文副本,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不能留下任何笔迹破绽。他取出一枚极细的银针,蘸上特制的、遇火才会显色的药水(这是之前在扶桑破获七羽鸦名单的方法,从用水改成了用火)。
他以针为笔,小心翼翼地在公文副本的空白处(行间或页眉),用极其微小的针孔,刺出了一段隐形的信息:
> “人证危!进京路\/天牢,灭口在即,嫁祸于侯。速护冯、陈!切切!”**
刺完最后一个字,穆之额角已渗出细汗。他将公文仔细折好,恢复原状。这份公文本身内容毫无问题,只是例行公事。关键在于,当阿月阅读这份公文时,如果她习惯性地靠近烛火(这是她思考时的下意识动作),那针孔在烛火烘烤下,便会因药水变色而显露出这段惊心动魄的警告!
他必须让这份公文,以最“自然”、最“官方”的方式送到阿月手中。
穆之起身,整理好官服,神色平静地走出值房。他没有去镇北侯府,而是径直走向了通政司衙门——负责收发、传递朝廷公文的枢纽。
他找到一位相熟的低阶文书(此人曾受穆之小惠),以探讨北境军需案后续处置细节、需要向镇北侯核实某项数据为由,请求对方帮忙,将这份“需要侯爷过目确认”的公文副本,“按加急流程”尽快转呈镇北侯府。他语气自然,理由充分,甚至带着几分翰林院对实务的“较真”。
那文书不疑有他,见是例行公文的副本,又有翰林编修的面子,便爽快应下,加盖了通政司的转递印章,吩咐信使即刻送往镇北侯府。
穆之看着信使带着那份藏着隐形炸弹的公文匆匆离去,手心一片冰凉。这是一场豪赌!赌阿月会习惯性地在烛光下细看公文;赌她能认出那独属于他们前世的密信方式;赌她在看到警告的瞬间,能压下对他的所有怀疑,选择相信并立刻行动!
如果她没发现…如果她发现了却认为是他的新阴谋…如果她行动稍慢一步…
穆之不敢再想下去。他只能寄希望于前世那深入骨髓的默契,能在今生这布满荆棘的幻境中,撕开一道信任的裂缝。
他转身,再次走向楚墨渊值守的宫门方向。他需要另一重保险。如果阿月未能及时行动,或者敌人手段太快,他必须确保楚墨渊的御林军,能在人证抵达天牢或遭遇不测时,成为一支意想不到的、足以震慑宵小的力量。这一次,他准备向楚墨渊透露更多——关于可能针对朝廷重犯的“灭口”阴谋,关于京城暗处涌动的、威胁律法公正的逆流。
镇北侯府内,那份来自通政司的加急公文,正静静地躺在阿月的书案上。烛火摇曳,映照着阿月清冷而专注的侧脸。她拿起公文,习惯性地靠近了烛台……
捷报传至京城,朝野震动。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嘉奖袁承志、赵炳坤,并明发谕旨,严厉申饬军中贪渎,重申军纪国法。镇北侯林汐月(阿月)在北境的威望与在京城的圣眷,一时达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这份胜利的喜悦,并未能融化镇北侯府与翰林院之间那层坚冰。
侯府书房内,阿月看着北境呈上的详细案卷,指尖划过“鹞鹰”的名字。此人被捕后,对经手贪腐供认不讳,却对所有涉及“百鸟巢”的讯问闭口不言,甚至以自残相胁,拒绝透露任何关于其背后真正主使的线索。这份决绝的沉默,印证了她最深的忧虑——北境的贪腐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庞然大物“百鸟巢”,其根系深植于京城,甚至可能缠绕着皇室!这让她对京城的警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那个名字再次浮现在她脑海——孤穆之。他信中所指的核心环节,与袁承志最终破获的路径惊人重合!他不仅预知了京城的贪腐巨案(灯海惊雷案),更似乎对北境军需案的关键节点也了如指掌!这种近乎“全知”的能力,让阿月感到的不是庆幸,而是刺骨的寒意。他究竟是谁?“百鸟巢”的成员?还是另一个更庞大棋局的棋手?无论答案是什么,在她眼中,孤穆之的危险等级已提升至最高。侯府内外,针对他的无形壁垒筑得更加森严。
翰林院中,穆之也得知了北境大捷。他心中为阿月松了口气,但更多的却是沉重。鹞鹰对“百鸟巢”的缄默,完全在他意料之中。这意味着武王和李修闲背后的核心力量并未伤筋动骨,他们只是暂时蛰伏。而阿月对他愈加深重的戒备,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武王府内,气氛压抑。灯海惊雷案让他们损失了上官止(其实是太子的人)这员大将,还被禁足罚俸,颜面扫地。北境军需案告破,阿月声望更隆,更是雪上加霜。
“好一个林汐月!好一个孤穆之!” 武王李继脸色阴沉,眼中闪烁着怨毒的光芒。他将这两次挫败,隐隐都算在了穆之这个“变数”头上。
林修闲坐在下首,面色同样难看,但眼神深处却多了一丝扭曲的快意和算计。“殿下息怒。北境案虽破,但沙通天无恙,我们根基尚在。阿姐现在风头正盛,圣眷正浓,我们不宜硬碰。”
“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看着她坐稳侯位,把我们的人一个个拔掉?” 武王烦躁地踱步。
“坐稳?” 林修闲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弧度,“爬得越高,摔得才越惨。阿姐现在最得意的,不就是破了军需案,替朝廷挽回了损失,严明了军纪吗?那我们就让她这份‘功劳’,变成她的催命符!”
武王停下脚步,眼中精光一闪:“哦?如何做?”
“鹞鹰虽死咬‘百鸟巢’不松口,但冯坤、陈冲这些北境抓到的活口还在押解进京的路上……” 林修闲的声音压得极低,透着森然,“如果,这些‘铁证如山’的关键人证,在进京途中,或者刚入天牢不久,就‘意外’身亡了呢?而且,死前还留下点指向阿姐‘杀人灭口’、‘掩盖更大秘密’的‘证据’呢?”
武王眼睛猛地一亮:“你是说…嫁祸她为了掩盖自己才是幕后主使,或者…掩盖她与‘百鸟巢’的关联?”
“正是!” 林修闲笑容更冷,“陛下刚嘉奖了她破案之功,转眼关键人证就死了,矛头还隐隐指向她!这叫什么?这叫欲盖弥彰!叫得意忘形!叫藐视君威!到时候,就算没有铁证,陛下心里会怎么想?朝臣会怎么议论?她刚积累的声望,瞬间就会变成猜忌和怀疑的漩涡!我们再适时推动,抛出些她‘拥兵自重’、‘北境只手遮天’的流言…姐夫,您说,这夺权的契机,是不是就来了?而且,这次我们躲在暗处,让陛下和朝堂的猜忌去对付她!”
武王抚掌大笑,眼中尽是狠厉:“好!好一个杀人诛心!修闲,此计甚妙!务必安排得滴水不漏,要让那些人证死得‘合情合理’,留下的‘证据’更要似是而非,直指林月!”
穆之的心神始终笼罩着一层阴霾。北境案告破并未让他放松,反而因为鹞鹰的沉默和对阿月处境的担忧而更加紧绷。他深知武王和林修闲绝不可能善罢甘休。灯海惊雷案的教训,只会让他们下一次出手更加隐蔽和致命。
他密切关注着冯坤、陈冲等人押解进京的行程。当得知押解队伍已进入京畿地界,预计三日后抵达天牢时,一股强烈的不安瞬间攫住了他!
“不对!太安静了!” 穆之在值房内来回踱步,之前的记忆碎片与对敌人手段的认知疯狂碰撞。“武王和林修闲在北境案上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可能毫无反应?他们难道会眼睁睁看着人证进京,坐以待毙?”
一个可怕的念头如同毒蛇般钻入脑海——他们会在人证身上做文章!嫁祸阿月杀人灭口!
这个念头让他如坠冰窟!如果冯坤等人真的在入京前后“意外”身亡,并被栽赃给阿月,那后果不堪设想!阿月刚立大功便陷入如此巨大的嫌疑,皇帝的猜忌、朝臣的攻讦、武王势力的推波助澜…足以将她彻底打入深渊!这比直接的刺杀更阴险,更致命!
“必须阻止!必须让阿月知道这个阴谋!” 穆之攥紧了拳头。但阿月的戒备如同铜墙铁壁,任何直接的信息传递都会被拒之门外,甚至可能被反咬一口。
怎么办?
就在穆之焦灼万分之际,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形。他需要一个让阿月无法拒绝、也无法完全归咎于他“别有用心”的“证据”,一个能让她瞬间警醒并立刻采取行动保护人证的契机!而这个“证据”,必须看起来像是他从“正规”且“可靠”的渠道获得的,而非他那无法解释的“先知”。
他的目光,投向了案头一份刚刚由通政司转来的、关于北境军需案后续处置建议的普通公文副本(翰林院有抄录存档之责)。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涌现——篡改这份公文!
穆之铺开那份公文副本,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不能留下任何笔迹破绽。他取出一枚极细的银针,蘸上特制的、遇火才会显色的药水(这是之前在扶桑破获七羽鸦名单的方法,从用水改成了用火)。
他以针为笔,小心翼翼地在公文副本的空白处(行间或页眉),用极其微小的针孔,刺出了一段隐形的信息:
> “人证危!进京路\/天牢,灭口在即,嫁祸于侯。速护冯、陈!切切!”**
刺完最后一个字,穆之额角已渗出细汗。他将公文仔细折好,恢复原状。这份公文本身内容毫无问题,只是例行公事。关键在于,当阿月阅读这份公文时,如果她习惯性地靠近烛火(这是她思考时的下意识动作),那针孔在烛火烘烤下,便会因药水变色而显露出这段惊心动魄的警告!
他必须让这份公文,以最“自然”、最“官方”的方式送到阿月手中。
穆之起身,整理好官服,神色平静地走出值房。他没有去镇北侯府,而是径直走向了通政司衙门——负责收发、传递朝廷公文的枢纽。
他找到一位相熟的低阶文书(此人曾受穆之小惠),以探讨北境军需案后续处置细节、需要向镇北侯核实某项数据为由,请求对方帮忙,将这份“需要侯爷过目确认”的公文副本,“按加急流程”尽快转呈镇北侯府。他语气自然,理由充分,甚至带着几分翰林院对实务的“较真”。
那文书不疑有他,见是例行公文的副本,又有翰林编修的面子,便爽快应下,加盖了通政司的转递印章,吩咐信使即刻送往镇北侯府。
穆之看着信使带着那份藏着隐形炸弹的公文匆匆离去,手心一片冰凉。这是一场豪赌!赌阿月会习惯性地在烛光下细看公文;赌她能认出那独属于他们前世的密信方式;赌她在看到警告的瞬间,能压下对他的所有怀疑,选择相信并立刻行动!
如果她没发现…如果她发现了却认为是他的新阴谋…如果她行动稍慢一步…
穆之不敢再想下去。他只能寄希望于前世那深入骨髓的默契,能在今生这布满荆棘的幻境中,撕开一道信任的裂缝。
他转身,再次走向楚墨渊值守的宫门方向。他需要另一重保险。如果阿月未能及时行动,或者敌人手段太快,他必须确保楚墨渊的御林军,能在人证抵达天牢或遭遇不测时,成为一支意想不到的、足以震慑宵小的力量。这一次,他准备向楚墨渊透露更多——关于可能针对朝廷重犯的“灭口”阴谋,关于京城暗处涌动的、威胁律法公正的逆流。
镇北侯府内,那份来自通政司的加急公文,正静静地躺在阿月的书案上。烛火摇曳,映照着阿月清冷而专注的侧脸。她拿起公文,习惯性地靠近了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