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 > 第374章 宣传活动的筹备

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 第374章 宣传活动的筹备

    晨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斜切进会议室,沈逸指尖轻点桌面,将昨晚整理的推演框架同步上传至战队共享服务器。终端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显示为08:17,距离训练日程启动还有四十三分钟。他起身走向训练室,门刚推开,键盘敲击声如雨点般涌出,几名队员已进入热身对局。

    “都停下。”沈逸声音不高,却让整个房间瞬间安静下来。

    众人抬头,有人摘下耳机,有人暂停了加载界面。林悦坐在靠窗的位置,正调试操作台的灵敏度,闻言抬眼看向门口。

    “今天开始,筹备‘战术公开课’。”沈逸将终端投影到主屏,页面展开的是与苏瑶最终敲定的合作执行排期,“线下三场,首站在江城。我们负责内容设计、战术脱敏和现场主导权。”

    “公开课?”一名队员皱眉,“这不会占训练时间吗?我们下周还有资源战。”

    “不会。”沈逸点开日程表,“所有筹备工作安排在每日赛训间隙和轮休时段。每项任务分组执行,不影响核心训练节奏。”

    “可我们又不是宣传团队。”另一人低声嘀咕,“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真能提升实力?”

    沈逸没反驳,只是调出一段数据流——那是昨日系统通过【策略模拟空间】推演的五百人问答场景回溯。屏幕上,一组玩家提问路径被标记为红色高危区,其中三条问题直指战队尚未公开的“双线诱敌”变式。

    “如果现场有人用这种问题试探呢?”他问,“我们是回避,还是借机释放误导信息?”

    房间安静了一瞬。

    林悦忽然开口:“所以……这不是表演,是战术延伸?”

    “正是。”沈逸点头,“宣传不是秀脸,是把我们的思维方式,变成可被理解的语言。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公开的战术博弈。”

    众人神色微动。

    “现在分组。”沈逸划出三个模块,“内容组负责设计推演案例与脱敏逻辑,互动组规划挑战环节的题目与反馈机制,视觉组配合技术团队搭建本地渲染模型。”

    “我参加互动组。”林悦举手,“我可以设计一套基于实战决策的小游戏,比如让观众在限定时间内判断最优走位路径。”

    “题目难度不低于钻石段位标准。”沈逸补充,“每道题必须附带原理拆解,不能只给答案。”

    “那视觉组呢?”有人问,“真要搞那种动态模型?听着像科幻片。”

    “技术部会部署离线服务器。”沈逸道,“推演逻辑由我们手动输入,不联网、不直播,只录不播。但模型一旦成型,未来可用于内部战术复盘升级。”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这不仅是对外宣传,也是对我们自身战术体系的一次系统性梳理。谁能在这过程中提炼出新变量,谁就在下一阶段赛训中领先一步。”

    沉默片刻后,队员陆续认领任务。

    会议转入分组讨论。内容组提出以“夜莺”的经典战役为蓝本,还原三场关键团战的决策节点;互动组则设想加入实时评分系统,让观众答题后立即看到与顶尖玩家的思维差距;视觉组建议用抽象光影代替角色模型,避免形象泄露。

    争论在挑战环节的设计上爆发。

    “我们加个限时闯关模式吧!”一名队员兴奋道,“通关的观众能获得虚拟勋章,还能抽奖赢周边。”

    “这不是电竞公开课,是战术研讨会。”另一人反驳,“搞成游戏厅算怎么回事?”

    “可普通玩家看不懂纯理论推导。”前者坚持,“得有点趣味性,不然谁愿意听两个小时的技能冷却分析?”

    沈逸坐在角落,系统悄然激活【策略模拟空间】。百万次推演在意识中流转:当趣味性占比低于15%,传播广度骤降67%;超过30%,核心战术逻辑的误读率上升至41%。最优解锁定在22%——恰好是林悦提出的“决策小游戏”所占时长。

    他开口:“挑战环节保留,但形式改为‘战术选择题’。每道题给出三个走位选项,观众选择后,播放两分钟解析视频,说明为何其中一项是唯一正确解。”

    “比如?”林悦追问。

    “第一题:敌方双刺客切入,你是后排输出,A选项后撤保命,b选项反打控制,c选项佯装阵亡骗技能。”沈逸淡淡道,“正确答案是c,但必须讲清楚,为什么假装死亡比真实操作更难执行。”

    众人陷入思索。

    “我可以做动画演示。”视觉组成员举手,“用抽象角色表现心理博弈过程。”

    “可以。”沈逸点头,“但所有演示必须脱敏。禁止出现战队专属技能连招、地图标记习惯、语音指令暗语。”

    讨论继续深入。有人提议加入队员的成长故事片段,作为宣传短片的引子。

    “比如我们怎么从新手村一路打上来。”林悦笑着说,“说不定能激励新人。”

    沈逸手指微顿。系统【潜力挖掘预警】悄然浮现:【非战术信息可增强共情,但需控制暴露深度】。

    他未否定:“成长故事可以做,但重点放在‘决策转变’上。比如某次失败后,如何通过数据分析重构打法。不渲染情绪,只展示逻辑迭代。”

    方案逐渐成形。沈逸逐一审核各组提交的初稿,利用【极速学习模块】快速评估内容密度与传播效率。他在互动题库中标记出五道高风险题目——这些问题若被滥用,可能反向推导出战队的预判模型。

    “这五题改为备用题。”他下令,“仅在对方提问方向出现偏差时启用。”

    视觉组提交的渲染模型引起他的注意。抽象战场中,一条银色轨迹正沿着非对称路径穿行,与他昨日设想的“三重延迟切入”高度相似。

    “谁设计的路径?”他问。

    “我。”组员回答,“参考了你之前发布的战术图解。”

    沈逸沉默片刻。系统提示:【隐藏身份加持】——“外界仍视‘夜莺’为直觉型玩家,此认知偏差可继续利用”。

    他点头:“路径保留,但增加两处误导性分支。让观众以为那是主要杀招,实际核心在于第三秒的微停顿。”

    方案最终整合完毕。沈逸将其加密上传至合作通道,并附上备注:所有素材需经战队二次审核方可使用。

    训练室恢复运转,键盘声再度响起。林悦调试完小游戏界面,忽然抬头:“对了,宣传短片的旁白用谁的声音?”

    沈逸正关闭终端,闻言停下动作。

    “不用真人。”他说,“用声纹合成,调至中性音色。不露脸,也不露声。”

    “可总得有个名字吧?”她追问,“总不能叫‘神秘战术家’吧?”

    沈逸站起身,走向窗边。阳光落在战术板上,映出几行未擦净的推演公式。他抬手,轻轻调整了投影仪的角度,让光斑从公式上移开。

    “就用那个代号。”他说。

    “哪个?”

    “Z-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