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第383章 殿试(下)
热门推荐:
末世:从成为亡灵帝君开始
水浒反派:我给帝姬当笔友
孩子谁爱生谁生,我勾帝心夺凤位
别惹小祖宗!她京圈亲爸是女儿奴
绝世天命大反派
开局拯救清纯校花,获得神级异能
鉴宝金瞳
四合院:从截胡秦淮茹开始
太古神族
西苑精舍,沉水香袅袅如旧,却压不住紫檀御案前那份无声的凝重。
黄锦屏息垂手,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一尊泥塑的菩萨,唯有眼角的余光,随着御座之上那明黄身影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而轻轻颤动。
嘉靖帝朱厚熜熜斜倚在铺着明黄软垫的紫檀御座上,指尖拂过黄锦呈上的紫檀木匣,动作轻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仪。
匣盖开启,露出叠放整齐的二十份朱卷——这是文华殿暖阁里,十数位重臣秉烛夜战、反复权衡后,呈送御览的“精华”。
糊名?在九五之尊面前,这层薄纸不过是个笑话。
嘉靖信手拈起最上面一份卷子,指尖在糊名的厚纸边缘轻轻一捻,那层象征“公平”的屏障便如枯叶般无声剥落,露出下方清秀工整的楷书落款。
他目光一扫,并未停留,转而拿起案头另一本薄薄的、封面无字的蓝皮册子——那是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亲手呈上的密档,详细记录着每一位贡士的籍贯、师承、家世、过往言行,乃至与朝中各派若有若无的牵连。
黄锦心头一凛,腰弯得更低了些。
他知道,在皇爷眼中,这糊名的卷子与那密档里的名字,早已一一对应,无所遁形。
嘉靖开始翻阅。
起初,他的神情尚算平和,甚至带着一丝阅卷的闲适。然而,随着一份份卷子在他手中流过,那平静的湖面渐渐凝结成冰。
“嗯?”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哼从嘉靖鼻间逸出。
他拿起一份策论,目光扫过那四平八稳、引经据典的论述,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辞藻华丽,对“开源节流”的分析面面俱到,引《周礼》、述《管子》,将“重农桑”、“省冗费”的道理说得滴水不漏,却唯独在“开源”二字上,尤其是那最关键的“海市”、“矿冶”等敏感处,如同蜻蜓点水,滑不留手。
通篇下来,结论无非是“二者并重,徐徐图之”。
嘉靖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指尖在那糊名处轻轻一划,露出“陈谨”二字。他翻开密册,对照着锦衣卫的记录,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随即化作更深的失望。
“文理通顺,用典精当……可惜。”嘉靖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语,又像是在对虚空中的某人诉说,“字字稳妥,句句周全,却无半分胆魄。问他如何做,他便引经据典,说前人如何如何,说此事难,彼事亦难,左右权衡,最后只道一句‘当审慎’……哼,审慎?审慎能填饱太仓?审慎能练出苏州新军?”
他将陈谨的卷子丢在一旁,那份“中庸”的气息让他心头烦闷,如同饮了一杯温吞水,不凉不热,却堵得慌。
这文章,与严嵩那老狐狸在暖阁批下的“△”字评语,何其相似!此人,非实干之才。
嘉靖继续翻阅,速度不快,却带着一种洞穿人心的锐利。
一份份卷子在他手中如同被剥去所有伪装的灵魂,优劣尽显。
有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的,有立意偏激却缺乏可行之策的,也有如陈谨般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官样文章”。越看,他眼中的冰霜便越厚一层。
“竟无一人……能如陈恪当年……”一声极轻的叹息,几不可闻地从嘉靖唇边溢出。
他想起了四年前那个在太和殿上,以一篇《盐铁论》策论震动朝野、锋芒毕露的青涩身影。
那时的陈恪,论学识或许不及眼前这些老成贡生精纯,但那字里行间喷薄欲出的锐气、敢于直指积弊的胆魄、以及融合古今的奇思妙想,是何等耀眼!
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那份为帝王“开万世太平”的赤忱,早已将嘉靖心中“状元”的标准,拔高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短暂的沉默后,嘉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释然。
他终究是帝王,不是痴人。
他明白,如陈恪这般集锐气、才情、胆魄与赤诚于一身的“异数”,可遇而不可求。强求不得。
他拿起下一份卷子,目光习惯性地扫向策论部分,眉头依旧微蹙。
然而,当他翻到卷末那篇加试的青词时,眼神骤然一凝!
“玄穹垂象,紫气氤氤氲氲。大道无形,运化乾坤。感陛下至诚,格于上苍,故有星辉拱北斗,麒麟降瑞庭……”
字字珠玑玑,句句玄妙!
那遣词造句的华丽铺陈,那引经据典的娴熟手法,那刻意营造的“天人感应”氛围……这感觉,太熟悉了!
嘉靖猛地坐直了身体,浑浊的老眼瞬间爆发出精光!
这种风格,这种将道家玄理与华丽辞藻完美融合、直指帝王修道功德的笔法,当朝只有三人能写出如此神韵——陈恪!李春芳!还有……眼前这份!
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指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猛地撕开了糊名!
“陈……谨?”嘉靖盯着那两个字,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是巨大的失望。
又是他?那个策论中庸的陈谨?
他不信!立刻翻开手边的锦衣卫密册,手指飞快地划过“陈谨”的条目,目光如炬地搜寻着蛛丝马迹——籍贯?无关。师承?无关。过往?都与会试前与陈恪毫无交集……
嘉靖的心沉了下去。
难道只是巧合?此人天赋异禀,无师自通?
就在失望即将淹没那点微光时,他的目光定格在密册最后几行小字上:“嘉靖三十三年恩科会试后,陈谨曾多次拜访座师靖海伯陈恪府邸,请教文章经义,尤以青词制艺为甚。据门房言,每次停留约一个时辰。”
“多次拜访……请教青词……”嘉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眼中的失望如同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然大悟的玩味,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欣慰?
他缓缓靠回椅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挲着卷子上那篇青词,嘴角渐渐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原来如此……”嘉靖的声音带着一丝了然的笑意,“是了,是了。陈恪那小子,自己事务繁多脱不开身,倒是会调教人……好一招‘代笔’!”
他再次看向陈谨那份策论,虽然依旧觉得中庸乏味,但此刻心境已截然不同。
策论平庸又如何?此人青词深得陈恪真传,文采斐然,足以胜任翰林院那些舞文弄墨、歌功颂德的差事。
更重要的是,他“跟对了人”!
他背后站着的是陈恪,是嘉靖如今最锋利、也最合心意的一把刀!
赐他一个“便宜状元”,既是酬答其青词之功,更是对陈恪的一种无声嘉许与扶持——朕看好你带出来的人!
“状元……便点陈谨吧。”嘉靖的声音恢复了平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其青词……尤佳。”他特意在“尤佳”二字上加重了语气,仿佛在为自己的决定注解。
放下陈谨的卷子,嘉靖的目光投向下一份。
这是一份文采风流、辞藻华丽的卷子,策论虽无太多新意,但胜在工整稳妥,引经据典也显露出深厚的功底。
嘉靖翻开糊名——曹大章。
再翻密册,果然,其父与严嵩门下某位权臣有旧。
嘉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严嵩那老狐狸力保此人,他岂能不知?点个榜眼,给严党一个面子,也显得他这个皇帝“不偏不倚”。
此为平衡之道,帝王心术。
“榜眼,曹大章。”
最后一份卷子被拿起。
策论开篇便如刀锋出鞘,直指时弊!痛陈吏治腐败、卫所糜烂、海禁弊端,言辞激烈,充满忧国忧民之情,虽在具体方略上略显粗糙,但那股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刚直之气,几乎要破纸而出!
嘉靖看着卷子上“温应禄”三个字,再对照密册中记录的其寒门出身、性情刚烈、曾与同窗激烈辩论等事迹,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在诏狱中宁折不弯的身影——杨继盛。
“又一个杨继盛吗……”嘉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复杂的疲惫,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朝廷需要这样的“鲶鱼”,需要这样的“诤臣”来搅动死水,哪怕他们有时会显得“不识时务”。
点个探花,既是对其才学胆气的认可,也是将其置于一个相对显眼却又不会立刻搅动大局的位置。
“探花,温应禄。”
朱笔提起,饱蘸浓墨,在那三份卷子的糊名处,郑重落下三个名字:
一甲第一名,状元,陈谨。
一甲第二名,榜眼,曹大章。
一甲第三名,探花,温应禄。
阳光透过精舍高窗,将御案分割成明暗两半。
嘉靖放下朱笔,目光扫过那三个名字,最终停留在“陈谨”二字上,嘴角那抹意味深长的笑意,久久未散。
精舍内,沉水香依旧袅袅,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又仿佛,一切早已注定。
黄锦屏息垂手,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一尊泥塑的菩萨,唯有眼角的余光,随着御座之上那明黄身影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而轻轻颤动。
嘉靖帝朱厚熜熜斜倚在铺着明黄软垫的紫檀御座上,指尖拂过黄锦呈上的紫檀木匣,动作轻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仪。
匣盖开启,露出叠放整齐的二十份朱卷——这是文华殿暖阁里,十数位重臣秉烛夜战、反复权衡后,呈送御览的“精华”。
糊名?在九五之尊面前,这层薄纸不过是个笑话。
嘉靖信手拈起最上面一份卷子,指尖在糊名的厚纸边缘轻轻一捻,那层象征“公平”的屏障便如枯叶般无声剥落,露出下方清秀工整的楷书落款。
他目光一扫,并未停留,转而拿起案头另一本薄薄的、封面无字的蓝皮册子——那是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亲手呈上的密档,详细记录着每一位贡士的籍贯、师承、家世、过往言行,乃至与朝中各派若有若无的牵连。
黄锦心头一凛,腰弯得更低了些。
他知道,在皇爷眼中,这糊名的卷子与那密档里的名字,早已一一对应,无所遁形。
嘉靖开始翻阅。
起初,他的神情尚算平和,甚至带着一丝阅卷的闲适。然而,随着一份份卷子在他手中流过,那平静的湖面渐渐凝结成冰。
“嗯?”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哼从嘉靖鼻间逸出。
他拿起一份策论,目光扫过那四平八稳、引经据典的论述,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辞藻华丽,对“开源节流”的分析面面俱到,引《周礼》、述《管子》,将“重农桑”、“省冗费”的道理说得滴水不漏,却唯独在“开源”二字上,尤其是那最关键的“海市”、“矿冶”等敏感处,如同蜻蜓点水,滑不留手。
通篇下来,结论无非是“二者并重,徐徐图之”。
嘉靖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指尖在那糊名处轻轻一划,露出“陈谨”二字。他翻开密册,对照着锦衣卫的记录,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随即化作更深的失望。
“文理通顺,用典精当……可惜。”嘉靖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语,又像是在对虚空中的某人诉说,“字字稳妥,句句周全,却无半分胆魄。问他如何做,他便引经据典,说前人如何如何,说此事难,彼事亦难,左右权衡,最后只道一句‘当审慎’……哼,审慎?审慎能填饱太仓?审慎能练出苏州新军?”
他将陈谨的卷子丢在一旁,那份“中庸”的气息让他心头烦闷,如同饮了一杯温吞水,不凉不热,却堵得慌。
这文章,与严嵩那老狐狸在暖阁批下的“△”字评语,何其相似!此人,非实干之才。
嘉靖继续翻阅,速度不快,却带着一种洞穿人心的锐利。
一份份卷子在他手中如同被剥去所有伪装的灵魂,优劣尽显。
有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的,有立意偏激却缺乏可行之策的,也有如陈谨般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官样文章”。越看,他眼中的冰霜便越厚一层。
“竟无一人……能如陈恪当年……”一声极轻的叹息,几不可闻地从嘉靖唇边溢出。
他想起了四年前那个在太和殿上,以一篇《盐铁论》策论震动朝野、锋芒毕露的青涩身影。
那时的陈恪,论学识或许不及眼前这些老成贡生精纯,但那字里行间喷薄欲出的锐气、敢于直指积弊的胆魄、以及融合古今的奇思妙想,是何等耀眼!
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那份为帝王“开万世太平”的赤忱,早已将嘉靖心中“状元”的标准,拔高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短暂的沉默后,嘉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释然。
他终究是帝王,不是痴人。
他明白,如陈恪这般集锐气、才情、胆魄与赤诚于一身的“异数”,可遇而不可求。强求不得。
他拿起下一份卷子,目光习惯性地扫向策论部分,眉头依旧微蹙。
然而,当他翻到卷末那篇加试的青词时,眼神骤然一凝!
“玄穹垂象,紫气氤氤氲氲。大道无形,运化乾坤。感陛下至诚,格于上苍,故有星辉拱北斗,麒麟降瑞庭……”
字字珠玑玑,句句玄妙!
那遣词造句的华丽铺陈,那引经据典的娴熟手法,那刻意营造的“天人感应”氛围……这感觉,太熟悉了!
嘉靖猛地坐直了身体,浑浊的老眼瞬间爆发出精光!
这种风格,这种将道家玄理与华丽辞藻完美融合、直指帝王修道功德的笔法,当朝只有三人能写出如此神韵——陈恪!李春芳!还有……眼前这份!
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指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猛地撕开了糊名!
“陈……谨?”嘉靖盯着那两个字,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是巨大的失望。
又是他?那个策论中庸的陈谨?
他不信!立刻翻开手边的锦衣卫密册,手指飞快地划过“陈谨”的条目,目光如炬地搜寻着蛛丝马迹——籍贯?无关。师承?无关。过往?都与会试前与陈恪毫无交集……
嘉靖的心沉了下去。
难道只是巧合?此人天赋异禀,无师自通?
就在失望即将淹没那点微光时,他的目光定格在密册最后几行小字上:“嘉靖三十三年恩科会试后,陈谨曾多次拜访座师靖海伯陈恪府邸,请教文章经义,尤以青词制艺为甚。据门房言,每次停留约一个时辰。”
“多次拜访……请教青词……”嘉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眼中的失望如同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然大悟的玩味,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欣慰?
他缓缓靠回椅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挲着卷子上那篇青词,嘴角渐渐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原来如此……”嘉靖的声音带着一丝了然的笑意,“是了,是了。陈恪那小子,自己事务繁多脱不开身,倒是会调教人……好一招‘代笔’!”
他再次看向陈谨那份策论,虽然依旧觉得中庸乏味,但此刻心境已截然不同。
策论平庸又如何?此人青词深得陈恪真传,文采斐然,足以胜任翰林院那些舞文弄墨、歌功颂德的差事。
更重要的是,他“跟对了人”!
他背后站着的是陈恪,是嘉靖如今最锋利、也最合心意的一把刀!
赐他一个“便宜状元”,既是酬答其青词之功,更是对陈恪的一种无声嘉许与扶持——朕看好你带出来的人!
“状元……便点陈谨吧。”嘉靖的声音恢复了平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其青词……尤佳。”他特意在“尤佳”二字上加重了语气,仿佛在为自己的决定注解。
放下陈谨的卷子,嘉靖的目光投向下一份。
这是一份文采风流、辞藻华丽的卷子,策论虽无太多新意,但胜在工整稳妥,引经据典也显露出深厚的功底。
嘉靖翻开糊名——曹大章。
再翻密册,果然,其父与严嵩门下某位权臣有旧。
嘉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严嵩那老狐狸力保此人,他岂能不知?点个榜眼,给严党一个面子,也显得他这个皇帝“不偏不倚”。
此为平衡之道,帝王心术。
“榜眼,曹大章。”
最后一份卷子被拿起。
策论开篇便如刀锋出鞘,直指时弊!痛陈吏治腐败、卫所糜烂、海禁弊端,言辞激烈,充满忧国忧民之情,虽在具体方略上略显粗糙,但那股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刚直之气,几乎要破纸而出!
嘉靖看着卷子上“温应禄”三个字,再对照密册中记录的其寒门出身、性情刚烈、曾与同窗激烈辩论等事迹,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在诏狱中宁折不弯的身影——杨继盛。
“又一个杨继盛吗……”嘉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复杂的疲惫,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朝廷需要这样的“鲶鱼”,需要这样的“诤臣”来搅动死水,哪怕他们有时会显得“不识时务”。
点个探花,既是对其才学胆气的认可,也是将其置于一个相对显眼却又不会立刻搅动大局的位置。
“探花,温应禄。”
朱笔提起,饱蘸浓墨,在那三份卷子的糊名处,郑重落下三个名字:
一甲第一名,状元,陈谨。
一甲第二名,榜眼,曹大章。
一甲第三名,探花,温应禄。
阳光透过精舍高窗,将御案分割成明暗两半。
嘉靖放下朱笔,目光扫过那三个名字,最终停留在“陈谨”二字上,嘴角那抹意味深长的笑意,久久未散。
精舍内,沉水香依旧袅袅,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又仿佛,一切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