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 第387章 异变(一)

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第387章 异变(一)

    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夏末

    靖海伯府的书房内,冰鉴散发的丝丝凉意勉强驱散着窗外的暑气。

    陈恪伏案疾书,笔尖在宣纸上沙沙作响,勾勒着将火器制造并入火药局的详细章程。

    窗外蝉鸣聒噪,却盖不住他心中那份日益清晰的蓝图。

    自嘉靖帝在裕王府流露出对“开源”的明确倾向,并在殿试中公然以“开源节流”为题后,一股无形的激流便开始在看似平静的朝堂下涌动。

    陈恪敏锐地捕捉到了风向的转变。

    他深知,这位深居西苑、看似沉迷修道的帝王,其励精图治、重现大明中兴气象的心,并未完全被丹炉的青烟所掩盖。

    这无疑是他推行开海大计最坚实的倚仗。

    而陈恪的火药局的改制已初见成效。

    标准化生产流程、严格的品控、丰厚的匠人待遇,不仅大幅提升了火药的产量与稳定性,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一批忠于新规、掌握核心技艺的骨干力量。

    这柄国之重器的雏形已然铸就,陈恪的目光,自然投向了下一步——将火器研发与制造,也一并纳入火药局的体系之下。

    唯有将“火药”与“火器”这两条命脉牢牢掌握在可控的革新体系内,才能为未来的开海、为大明水师的崛起,提供最锋利的爪牙。

    “开海……”陈恪搁下笔,指尖把玩着那枚温润的玉麒麟佩饰,那是嘉靖赐予陈忱的祥瑞,也像是一道无声的承诺。

    嘉靖曾在一次西苑召对时,于沉水香的氤氲中,以近乎耳语的声音暗示:“待东南稍靖,海疆宁谧,朕欲遣一能臣,总揽开海事。陈卿,此任非你莫属。”

    那一刻,陈恪看到了帝王眼中闪烁的,不仅是修道者的缥缈,更有开疆拓土、重现汉唐气象的雄心。

    这份期许,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朝野。

    有志于革新、渴望打破陈规的有识之士,如张居正、高拱等人,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他们看到了大明摆脱积弊、重现生机的可能。

    然而,这希望之光,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刺骨的寒芒。

    沿海的士绅巨贾,世代盘踞于走私贸易的灰色地带,海禁是他们垄断暴利的护身符。

    朝中依附于此的官僚集团,早已织就一张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

    开海?无异于掘他们的祖坟,断他们的财路!

    恐慌与怨毒在暗处滋生、蔓延。他们无法公然对抗圣意,却在暗中串联,寻找着一切可能的机会,试图扼杀这柄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

    “靖海伯此议,名为强军,实为开海铺路!火药局已成其私器,若再掌火器,兵权在握,何人可制?”

    “陈恪狼子野心,借陛下修道之名,行揽权之实!开海若成,东南膏腴尽入其手,我等皆成鱼肉!”

    “必须阻止他!必须阻止开海!”

    密议在深宅大院、茶楼雅间悄然进行。

    他们像一群嗅到危险的鬣狗,焦躁不安地逡巡着,等待着那个足以撕裂局势的契机。

    而此刻,紫禁城深处,司礼监掌印太监沈荇,正经历着他漫长宦官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刻。

    他刚从西苑精舍复命出来,额角的冷汗尚未干透。

    嘉靖帝今日心情似乎格外烦躁,对几份无关紧要的奏章批驳得异常严厉。

    沈荇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大气不敢出。

    刚回到司礼监值房,正想喝口热茶压压惊,值房的门便被猛地撞开!

    一个小太监连滚带爬地扑了进来,脸色惨白如纸,浑身抖得如同秋风中的落叶,声音更是破碎得不成调子:

    “老祖宗!老祖宗!不……不好了!景……景王爷……他……他……”

    沈荇心头猛地一沉,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他。他强作镇定,厉声喝道:“慌什么!天塌不下来!景王爷怎么了?说清楚!”

    那小太监瘫软在地,涕泪横流,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才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

    “薨……薨了!景王爷……薨了!”

    “轰——!”

    沈荇只觉得一道惊雷在头顶炸开,眼前瞬间一黑,手中的茶盏“啪嚓”一声摔在地上,滚烫的茶水和碎瓷溅了一身也浑然不觉。

    景王……薨了?!

    那个正值壮年、虽不得圣心却依旧是龙子凤孙的景王朱载圳?那个严党最后的希望、清流眼中最大的绊脚石?那个在裕王得子后便如同疯魔般日夜“耕耘”、试图诞下子嗣以抗衡的景王?

    怎么可能?!怎么会?!

    巨大的震惊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这位历经三朝、见惯风浪的老太监。他踉跄一步,扶住冰冷的紫檀桌案才勉强站稳,枯瘦的手指死死抠进坚硬的木头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何时?何地?因何?!”沈荇的声音嘶哑而尖锐,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就……就在刚才!景王府来报……说王爷……王爷在……在……”小太监语无伦次,脸上充满了难以启齿的惊恐,“在……在宠幸新纳的侍妾时……突然……突然就……就没了声息……太医赶到时……已经……已经……”

    后面的话,小太监再也说不下去,只是伏在地上瑟瑟发抖。

    “马上风?!”一个极其不堪却又无比可能的死因瞬间闪过沈荇的脑海。

    联想到景王近期的荒唐行径,这似乎……竟是最合理的解释?

    但这合理吗?在这个节骨眼上?在裕王刚刚诞下皇孙、地位日益稳固,而严党焦头烂额、景王成为他们唯一指望的时刻?

    沈荇的背脊瞬间被冷汗浸透。他猛地抬头,浑浊的老眼中爆射出骇人的精光,死死盯着地上抖成一团的小太监,声音冷得像冰:

    “此事……还有谁知道?!”

    “回……回老祖宗……景王府的报丧人刚到宫门……奴才……奴才得了信儿就立刻来禀报老祖宗了……还……还没来得及……”

    “好!”沈荇猛地打断他,声音带着一种近乎狰狞的决绝,“传咱家令!立刻封锁景王府报丧人的消息!任何人不得靠近宫门!你,亲自去,把报丧人带到东厂值房,严加看管!没有咱家的命令,一只苍蝇也不许飞出去!敢泄露半个字,咱家扒了你的皮!”

    “是!是!奴才遵命!”小太监如蒙大赦,连滚爬爬地冲了出去。

    沈荇独自站在死寂的值房内,破碎的茶盏、泼洒的茶水、空气中弥漫的茶香与恐惧交织在一起。

    他剧烈地喘息着,胸膛起伏不定。

    景王死了!

    死得如此不堪!如此突然!

    死在了这个最要命的时候!

    这个消息一旦传开,会引发怎样的滔天巨浪?

    裕王崛起已成定局,严党必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朝堂格局将彻底洗牌!

    而那位深居西苑的帝王……他会如何反应?是震怒?是哀伤?还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解脱?

    沈荇不敢再想下去。

    他只知道,天,真的要塌了!

    而他,作为司礼监掌印,必须在第一时间,以最稳妥、最符合“圣意”的方式,将这个足以震塌半座紫禁城的噩耗,呈报给那位九五之尊。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狂跳的心脏,整理着被冷汗浸湿的衣襟,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再次向西苑精舍的方向走去。

    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

    精舍的沉水香依旧袅袅,嘉靖帝闭目盘坐于蒲团之上,仿佛与世隔绝。

    沈荇跪在冰冷的地砖上,额头紧贴地面,用尽全身力气,才控制住声音的颤抖,将那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一字一句地禀报出来:

    “启……启奏皇爷……景王府急报……景王殿下……于……于今日申时三刻……在王府内……薨逝了……”

    话音落下,精舍内死一般的寂静。

    那尊盘坐的身影,纹丝未动。唯有那袅袅升腾的青烟,似乎也凝滞了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