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69:带着妻女渔猎荒野 第351章 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磨
吃完了晚饭,张抗美率先告辞离开,忙着去磨坊准备东西。
早晨四点,王川自动睁开眼睛。
蹑手蹑脚地从枕头下面掏出手表戴在手腕,又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尽量不去触碰还在沉睡的徐秀云与囡囡。
挪动到地上,王川拿起放在缝纫机上的衣服。
来到外屋找来手电筒,王川借着光亮看了一眼时间。
距离天亮还要一会。
来到放置木盆的地方,王川弯腰抓起一把盆里的黄豆。
经过十个小时的浸泡,黄豆已经全部泡好。
用手指搓了搓黄豆。
黄豆软了吧唧。
稍微用力。
黄豆外皮便被王川的手指搓的脱落下来。
夏天天亮得早,差不多四点半左右就能亮天。
果不其然。
王川抱着装有黄豆的木盆走出家门没多久,天空逐渐变得蒙蒙亮。
此刻,偌大的臧家屯显得十分安静。
全无了往日的喧嚣和大闹。
不过这样的宁静,最多持续十来分钟。
再过一会。
各家各户的女人就都要早起准备饭菜,安排一天的活计了。
来到位于屯子西边的磨坊前,磨坊大门赫然敞开着。
王川端着盆,侧着身子走进去。
“张大叔,你几点钟过来的?”
“差不多有一个钟头了。”
黑漆漆的磨坊里头,冷不丁传来张铁山的声音。
“里头这么黑,你咋不把油灯打开。”
“打什么油灯,能省点煤油是一点。”
心知老辈人省钱省惯了,王川也不好多说什么。
王川将装有黄豆的木盆放在地上,找了一块石头挡在磨坊门口。
又摸黑走进屋里,推开了磨坊的一扇窗户。
天光大亮。
阳光可以顺着磨坊的各个缝隙透进来。
张铁山从磨盘上站起来,看了看王川放在盆里的黄豆,说道:“要不我来?这么好的黄豆可别糟蹋了。”
“张大叔,你这摆明是不信我的手艺。”
王川听后不由得开起玩笑。
屯子里的老辈人,个个都有绝活。
王川的老爹王老实擅长盖房子,张铁山的独门绝活是做豆腐。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没办法。
农村讲的就是一个自力更生,自产自销。
能自己做的东西。
打死都不花钱去外头买。
木工,瓦匠,豆腐匠,泥水匠,铁匠,猎户,药农……
你就跟着奋斗公社下面十几个大队找吧。
但凡能想到的匠人,基本能找到。
“不瞒您说,别看我平时不怎么做豆腐,这门手艺可是杠杠的。”
王川打趣道:“您要是不信,等到豆腐做好了称一称,看看我能用一斤豆子做出多少豆腐。”
“还能多少?最多也就出两斤半。”
张铁山放下烟卷。
笃定王川的手艺不可能比自己还强。
张铁山打小就和家里人学做豆腐。
长大后。
老张家婚丧嫁娶用的豆腐,都是他一个人做的。
王川狩猎是一把好手。
真要说起磨豆腐,张铁山谁都不怵。
王川自信满满地竖起三根手指,笑眯眯地说道:“您这都是老黄历了,到了我这里,一斤豆子能够做出三斤豆腐。”
“你就吹吧,一斤黄豆吃三斤豆腐,你咋不说三十斤呢?”
张铁山摆出一副打死不信的架势。
昨晚,王川安排张抗美过来找他。
说是今早要借用大队的集体磨坊,用来磨豆子,点豆腐。
除了请张铁山帮忙开门外。
还想和老张家借一罐点豆腐用的卤水。
也是因此,张铁山才会早早过来开门。
顺便瞧瞧,王川这小子的磨豆腐的手艺到底如何。
如果是个二把刀。
张铁山在场也能及时干涉。
免得王川将上好的黄豆都给浪费了。
“张大叔,好汉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行不行,您就看着吧。”
王川也不解释,出门去拿砖头。
饶是如此,张铁山脸上依旧写满了不信。
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一斤豆子,最多做出两斤半的豆腐。
哪怕再多加水,也变不出三斤。
“你去垒灶台吧,我帮你收拾收拾磨盘。”
说归说,忙还是要帮的。
知道王川要去干什么,张铁山拿出从自家带来的扫帚和抹布,清理着许久没用的石磨和碾子。
唯有农闲季节,集体磨坊才会变得热闹起来。
平日里,很少有人过来磨东西。
就连张铁山都不知,磨坊里的石磨和碾子,到底放了多久。
适当清扫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边。
王川手拿青砖,像模像样地搭建临时灶台。
同样是昨晚,王川安排张抗美去建筑工地,搬来几十块用来盖房子的情况。
提前放在磨坊门口,充当今天的干活工具。
搭好了灶台,王川回了一趟家。
拿来铁锅和柴火。
再次回家,取来准备好的豆腐架子和纱布。
一切准备就绪,时间不知不觉早上六点钟。
磨坊外头竖着一个十字形的木头架子,上面挂着纱布。
旁边是用青砖搭建起来的灶台。
上头放着一口大铁锅。
“干活吧。”
收拾完磨盘,张铁山凑了一眼外边。
见王川将东西全部准备好,张铁山招呼王川开工。
磨豆腐需要两个人互相配合,一个负责推动石碾子,另一个人往里头放黄豆。
出于对王川手艺的不信任,张铁山自告奋勇负责推碾子。
王川手里捧着木盆,将黄豆均匀放到碾子下方。
张铁山深吸一口气,力气均匀地推动着石碾子。
尚未成立公社前,土地和牲畜都归个人所有。
五十年末之前,老张家有几头毛驴和骡子。
靠着这些牲口拉碾子,张铁山家的豆腐买卖做得红红火火。
公社成立,一切牲口归集体。
再往后磨豆腐,拉碾子,基本是人力推动。
“张大叔,还是我来吧。”
干了没一会儿,王川就看到张铁山累得满头大汗。
赶忙将木盆交给张铁三,自己接过石碾子朝前推。
集体磨坊里的石碾子重达300多斤。
普通人推一会儿就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铁山年轻时是做豆腐的好手,可毕竟上了岁数,身子骨容不得他继续逞强。
“不服老是不行了,推了没几圈就累得我腰酸背痛。”
张铁山一边感慨岁月不饶人,一边接过王川的活,朝着石磨里头放黄豆。
早晨四点,王川自动睁开眼睛。
蹑手蹑脚地从枕头下面掏出手表戴在手腕,又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尽量不去触碰还在沉睡的徐秀云与囡囡。
挪动到地上,王川拿起放在缝纫机上的衣服。
来到外屋找来手电筒,王川借着光亮看了一眼时间。
距离天亮还要一会。
来到放置木盆的地方,王川弯腰抓起一把盆里的黄豆。
经过十个小时的浸泡,黄豆已经全部泡好。
用手指搓了搓黄豆。
黄豆软了吧唧。
稍微用力。
黄豆外皮便被王川的手指搓的脱落下来。
夏天天亮得早,差不多四点半左右就能亮天。
果不其然。
王川抱着装有黄豆的木盆走出家门没多久,天空逐渐变得蒙蒙亮。
此刻,偌大的臧家屯显得十分安静。
全无了往日的喧嚣和大闹。
不过这样的宁静,最多持续十来分钟。
再过一会。
各家各户的女人就都要早起准备饭菜,安排一天的活计了。
来到位于屯子西边的磨坊前,磨坊大门赫然敞开着。
王川端着盆,侧着身子走进去。
“张大叔,你几点钟过来的?”
“差不多有一个钟头了。”
黑漆漆的磨坊里头,冷不丁传来张铁山的声音。
“里头这么黑,你咋不把油灯打开。”
“打什么油灯,能省点煤油是一点。”
心知老辈人省钱省惯了,王川也不好多说什么。
王川将装有黄豆的木盆放在地上,找了一块石头挡在磨坊门口。
又摸黑走进屋里,推开了磨坊的一扇窗户。
天光大亮。
阳光可以顺着磨坊的各个缝隙透进来。
张铁山从磨盘上站起来,看了看王川放在盆里的黄豆,说道:“要不我来?这么好的黄豆可别糟蹋了。”
“张大叔,你这摆明是不信我的手艺。”
王川听后不由得开起玩笑。
屯子里的老辈人,个个都有绝活。
王川的老爹王老实擅长盖房子,张铁山的独门绝活是做豆腐。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没办法。
农村讲的就是一个自力更生,自产自销。
能自己做的东西。
打死都不花钱去外头买。
木工,瓦匠,豆腐匠,泥水匠,铁匠,猎户,药农……
你就跟着奋斗公社下面十几个大队找吧。
但凡能想到的匠人,基本能找到。
“不瞒您说,别看我平时不怎么做豆腐,这门手艺可是杠杠的。”
王川打趣道:“您要是不信,等到豆腐做好了称一称,看看我能用一斤豆子做出多少豆腐。”
“还能多少?最多也就出两斤半。”
张铁山放下烟卷。
笃定王川的手艺不可能比自己还强。
张铁山打小就和家里人学做豆腐。
长大后。
老张家婚丧嫁娶用的豆腐,都是他一个人做的。
王川狩猎是一把好手。
真要说起磨豆腐,张铁山谁都不怵。
王川自信满满地竖起三根手指,笑眯眯地说道:“您这都是老黄历了,到了我这里,一斤豆子能够做出三斤豆腐。”
“你就吹吧,一斤黄豆吃三斤豆腐,你咋不说三十斤呢?”
张铁山摆出一副打死不信的架势。
昨晚,王川安排张抗美过来找他。
说是今早要借用大队的集体磨坊,用来磨豆子,点豆腐。
除了请张铁山帮忙开门外。
还想和老张家借一罐点豆腐用的卤水。
也是因此,张铁山才会早早过来开门。
顺便瞧瞧,王川这小子的磨豆腐的手艺到底如何。
如果是个二把刀。
张铁山在场也能及时干涉。
免得王川将上好的黄豆都给浪费了。
“张大叔,好汉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行不行,您就看着吧。”
王川也不解释,出门去拿砖头。
饶是如此,张铁山脸上依旧写满了不信。
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一斤豆子,最多做出两斤半的豆腐。
哪怕再多加水,也变不出三斤。
“你去垒灶台吧,我帮你收拾收拾磨盘。”
说归说,忙还是要帮的。
知道王川要去干什么,张铁山拿出从自家带来的扫帚和抹布,清理着许久没用的石磨和碾子。
唯有农闲季节,集体磨坊才会变得热闹起来。
平日里,很少有人过来磨东西。
就连张铁山都不知,磨坊里的石磨和碾子,到底放了多久。
适当清扫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边。
王川手拿青砖,像模像样地搭建临时灶台。
同样是昨晚,王川安排张抗美去建筑工地,搬来几十块用来盖房子的情况。
提前放在磨坊门口,充当今天的干活工具。
搭好了灶台,王川回了一趟家。
拿来铁锅和柴火。
再次回家,取来准备好的豆腐架子和纱布。
一切准备就绪,时间不知不觉早上六点钟。
磨坊外头竖着一个十字形的木头架子,上面挂着纱布。
旁边是用青砖搭建起来的灶台。
上头放着一口大铁锅。
“干活吧。”
收拾完磨盘,张铁山凑了一眼外边。
见王川将东西全部准备好,张铁山招呼王川开工。
磨豆腐需要两个人互相配合,一个负责推动石碾子,另一个人往里头放黄豆。
出于对王川手艺的不信任,张铁山自告奋勇负责推碾子。
王川手里捧着木盆,将黄豆均匀放到碾子下方。
张铁山深吸一口气,力气均匀地推动着石碾子。
尚未成立公社前,土地和牲畜都归个人所有。
五十年末之前,老张家有几头毛驴和骡子。
靠着这些牲口拉碾子,张铁山家的豆腐买卖做得红红火火。
公社成立,一切牲口归集体。
再往后磨豆腐,拉碾子,基本是人力推动。
“张大叔,还是我来吧。”
干了没一会儿,王川就看到张铁山累得满头大汗。
赶忙将木盆交给张铁三,自己接过石碾子朝前推。
集体磨坊里的石碾子重达300多斤。
普通人推一会儿就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铁山年轻时是做豆腐的好手,可毕竟上了岁数,身子骨容不得他继续逞强。
“不服老是不行了,推了没几圈就累得我腰酸背痛。”
张铁山一边感慨岁月不饶人,一边接过王川的活,朝着石磨里头放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