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回69:带着妻女渔猎荒野 > 第352章 多出豆腐的小妙招

重回69:带着妻女渔猎荒野 第352章 多出豆腐的小妙招

    随着王川上手推动石碾子。

    颜色昏黄的豆子水越滴越快。

    一点点顺着磨盘凹槽滴落到下头的木盆里。

    泡豆子之前,王川提前称了重量。

    不得不少,正好十斤豆。

    至于怎么点出三十斤豆腐。

    不得不提,当年炊事班老班长的小妙招。

    王川当兵的第十年。

    正好碰上部队勒紧裤腰带支援建设。

    经费被严重挤压,各部队都要想法自力更生。

    有的部队养猪,养鸡,有的开辟荒地种菜。

    更有甚者。

    利用现成的手艺,和驻地老百姓交换生活物资。

    卖豆腐,便是当年的真实场景。

    各班排定期派出人手帮厨,帮助炊事班制作大量的豆腐。

    留下一部分供应被连。

    剩余的全都拿出去卖了。

    过了大半个小时,十斤黄豆全部被磨成豆子水。

    张铁山擦了擦头上的汗,笑道:“来吧,让我瞅瞅,你小子能变出什么戏法来。”

    “那您可要瞅真亮了。”

    王川笑了笑。

    黄豆磨成豆子水,仅仅是做豆腐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步骤十分关键。

    直接影响着一斤黄豆,能够做出几斤豆腐。

    捧着装有豆子水的木盘来到外面空地,王川请张铁山帮忙将用来过滤豆渣的大纱布撑起来。

    这个步骤非常重要。

    眼要准,手要稳。

    小心翼翼将豆子水倒入过滤纱布,不能慢,也不能太快。

    速度始终保持匀速。

    紧接着。

    王川将纱布用力捏干,手背青筋暴露。

    “好家伙,真是身大力不亏啊。”

    张铁山连连点头。

    王川用力挤压纱布里的豆渣。

    力气越大。

    能够挤压出的豆液越多。

    随后,王川又开始重复刚才的动作。

    连续挤压豆渣。

    张铁山说道:“你就算挤压十遍,我看也未必能够点出三斤的豆腐。”

    “张大叔,这才只是开始,您老别着急吧。”

    王川回头说道。

    仅仅靠这么一个步骤,当然出不了三斤豆腐。

    后面的几个环节要全部到位。

    三十斤豆腐绝对没问题。

    搬来柴火点燃临时灶台,王川开始往锅里不停加水。

    很快。

    铁锅里的冷水变得沸腾冒泡。

    王川继续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将挤压好的豆浆倒入沸腾的铁锅里。

    豆浆刚刚下锅。

    铁锅里沸腾的水泡,立刻变成了乳白色的泡沫。

    张铁山再次点上一根烟卷,背手瞅着王川的“办法”。

    豆浆倒入沸水以后。

    王川从兜里掏出一只不大的玻璃药瓶。

    打开瓶盖,只见王川径直将里头的液体倒进铁锅。

    “这是啥玩意?”

    张铁山嗅了嗅,味道还挺香。

    “荤油。”

    “啥玩意?!你往豆腐水里倒荤油?”

    张铁山大吃一惊,惊声道:“我说你小子没昏头吧,荤油咋能点豆腐呢。”

    “张大叔,观棋不语真君子,您老先别吱声,一会儿就知道了。”

    王川舔了两口瓶口零星的荤油,又将盖子盖好,把小瓶子放回兜里。

    张铁山皱了皱眉头。

    从小到大,他就没听说谁家做豆腐放荤油。

    “哎哎哎,该撇浮沫了。”

    更让张铁山纳闷的事情还在后面。

    放入荤油,装起小瓶子,王川竟然背手看着。

    任由锅里泡沫翻滚。

    王川神秘兮兮地笑了笑。

    低头看了一眼手表。

    “卧槽!浮沫自己没了?!”

    没过五分钟,张铁山人都傻了。

    按照老规矩。

    铁锅烧开放进豆浆,豆腐匠要立刻准备盆和勺子,将锅中出现的浮沫撇出去,以免影响豆腐的品质。

    万没想到。

    里面的浮沫竟然自己消失了。

    “这就是你放荤油的目的?”

    “张大叔,浮沫也是豆浆,多撇出一点,就要少出一两豆腐。”

    王川揭开谜底。

    荤油具有消散豆浆浮沫的能力。

    倒入荤油之后,不用撇出任何一点浮沫。

    只需要静静等一会。

    锅里的浮沫就等自己消失。

    “卧槽!你这招是跟谁学的,也太……也太尿性了吧。”

    张铁山脑瓜子嗡嗡响。

    这样也行?

    别说,还真行。

    “张大叔,这还没完事呢。”

    王川走进磨坊,找来张铁山带来的卤水。

    分别倒出一部分,装到两个大碗里。

    张铁山一家人,三代都是豆腐匠。

    别的没传下来。

    唯有做豆腐的卤水,绝对是一绝。

    重新回到外面,王川将一只碗放在一旁,单手端着另外一只装有卤水的海碗,手腕不偏不倚地将卤水顺时针洒入大锅里。

    刹那间。

    锅里沸腾的豆浆快速凝结成块。

    王川拿起木勺,不等张铁山吩咐,开始搅动锅里的盐卤和豆浆。

    搅动了大概一分钟。

    只见王川又一次拿起装有卤汤的海碗。

    继续往锅里点卤。

    “点两次卤,难道就是你说的秘诀?”

    有了刚才的见识,张铁山这回有点拿捏不定了。

    王川点点头。

    “使用荤油消除浮沫,只能保证尽可能多地留下豆浆,两次点卤才是关键。”

    随后,王川缓缓道明其中的原委。

    两次点卤与豆浆的浓度密不可分。

    浓度不够。

    黄豆产出的豆腐数量还是会少。

    知道张铁山听不懂这里面的某些原理,王川尽可能用大白话告诉他一些关键内容。

    不多时,张铁山从家里搬来做豆腐的木头槽子,里头放上纱布。

    张铁山又配合王川,一块将锅里的逐渐成块的豆腐,小心翼翼地放到木头槽子里。

    上午十点。

    三十斤做好的豆腐呈现在张铁山眼前。

    “娘咧,你小子还真是说得出,做得到。”

    不用称,张铁山的眼睛就是秤。

    确定槽子里头的豆腐,起码有三十斤重。

    王川蹲在一边休息,暗笑三十斤都算是良心了。

    再过二三十年。

    一斤豆子最少也得出六斤豆腐。

    各种添加剂通通放里头,一吃一个不吱声。

    话说回来。

    做豆腐也是真累。

    凌晨四点钟,一直忙到上午十点。

    整整六个小时,王川和张铁山一分钟都没闲的。

    没有牲口的前提下。

    人工磨黄豆绝对是个要命的体力活。

    磨完豆腐还要吊包,同样不轻省。

    将豆浆倒进豆腐包,不轻不重晃动豆腐包。

    还要将残留的豆浆挤干净。

    彻底让豆渣和豆浆分离。

    这些忙完了,接下来就是烧锅煮豆浆,点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