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384章 盐田脉·卤灯影
热门推荐: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重生急诊医生:从挽救市长千金开始
回档少年时
神话起源
修真修到了满级大佬家
林峰的复仇与觉醒
全民游戏:神级天赋是卷出来的
我有一座太上道宫
末世觉醒,我能复制别人的能力
《盐田脉·卤灯影》
摘枣那天起了层薄雾,萧晚抱着竹篮在前头跑,陈禾跟在后面,裙摆扫过带露的草叶,总被萧晚回头拽着胳膊催:“陈禾姐快点呀,阿伯说早摘的枣子腌出来更脆!”
萧凡扛着梯子走在最后,看陈禾被拽得踉跄,忍不住出声:“慢点儿,枣子又不会跑。”话刚落,就见陈禾回头看他,眼里沾着雾汽,像落了两颗星子,他喉头动了动,别开眼去扶梯子,“梯子放这儿稳当,你够不着的就叫我。”
枣林里的雾比别处浓,老枣树的枝桠在雾里影影绰绰,像水墨画里的枯笔。陈禾走到最粗的那棵树下,踮脚够着低处的枣枝,指尖刚碰到青枣,忽然“呀”了一声——不是她出声,是萧晚。
萧晚蹲在树根边,手里捏着片灰扑扑的东西,像是块碎布,却比布硬实。“哥你看,这啥呀?”她举起来,雾汽凝在上面,泛着点暗光。
萧凡凑过去,接过那东西——是块巴掌大的陶片,边缘有火烧的痕迹,正面刻着个模糊的“卤”字,和之前盐田翻出的碎陶片纹路很像。“又是老东西。”他皱眉,“埋在这儿?”
陈禾忽然拉了拉他的袖子,往树根深处指。那里的土松松垮垮,像是被人挖过,陶片就是从那堆松土里根出来的。她蹲下身,用手指扒开浮土,没扒几下,就碰到个硬东西,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底下有东西。”萧凡心里一紧,让萧晚走远点,自己拿树枝慢慢刨。土越刨越松,渐渐露出个陶瓮的口沿,黑褐色,带着股陈年的霉味,混着枣木的清香,说不出的古怪。
“要不要挖出来?”萧晚凑过来,眼睛发亮,“会不会是老陈头藏的宝贝?”
陈禾却摇了头,指尖在陶瓮口沿摸了摸,又指了指天色——雾开始散了,太阳要出来了。她从布包里掏出块油纸,小心地把陶瓮口盖住,又用土埋回去,只在旁边插了根枣树枝做记号。
“咋不挖呀?”萧晚不解。
“等阿伯来看看。”萧凡懂了陈禾的意思,老陈头的笔记里没提过枣林有陶瓮,贸然动怕是不妥,“先摘枣,这事别声张。”
陈禾点点头,又去够枣子,只是指尖偶尔会往那根枣树枝的方向瞟,眼里带着点忧色。
那天腌盐枣时,陈禾总走神。萧晚教她往枣子里塞桂花,她把桂花撒在了罐外;萧凡递来细盐,她伸手去接,却差点碰翻了装枣的盆。
“陈禾姐,你是不是在想枣林里的陶瓮?”萧晚凑到她耳边小声问。
陈禾愣了下,点头,从怀里掏出那个旧本子,翻到最后一页——那页是空白的,只有右下角有个小小的炭笔印记,像个陶瓮的形状。
“你爷爷也画过?”萧凡凑过来看,心里更沉了,“难道这陶瓮跟卤脉有关?”
正说着,阿伯端着碗糖水走过来,看见本子上的印记,忽然“咦”了一声:“这记号……像老陈头年轻时总画的那个‘卤灯瓮’。”
“卤灯瓮?”三人异口同声。
“早年间盐田没有电灯,夜里看卤得靠卤灯。”阿伯坐在门槛上,慢慢说,“卤灯不是油灯,是把卤油灌在陶瓮里,点根棉芯,能烧一整夜,光还亮,照得卤池里的卤花清清楚楚。老陈头年轻时管过夜里的盐田,总说他有个‘宝贝瓮’,烧出来的卤灯不冒黑烟,我还以为是他吹牛。”
“那陶瓮里装的是卤油?”萧晚眼睛瞪得溜圆。
“说不定。”阿伯捋了捋胡子,“但卤油这东西娇贵,得用新晒的秋盐拌着封瓮,不然会坏。老陈头把瓮埋在枣林,怕是跟护卤脉的法子有关。”
当天傍晚,阿伯带着萧凡和陈禾去了枣林。萧晚想跟着,被阿伯按住:“小孩子家别添乱,在家看好盐罐。”
挖陶瓮时很小心,阿伯用小铲子一点点刨土,生怕碰裂了瓮身。陶瓮比想象中沉,三人合力才把它抬出来——瓮身有半人高,上面刻着和卤脉碑一样的篆字,只是更模糊,像是被枣树根须磨的。
“先别开瓮。”阿伯按住要掀盖子的萧凡,“卤油见了风容易着火,得先抬回盐田的柴房,那里通风好。”
柴房里堆着晒干的稻秆,阿伯在地上铺了层干草,把陶瓮放上去。萧凡找了块软布,小心地擦去瓮口的泥,露出个木塞,塞子上缠着麻布,布上还沾着细盐——果然是用盐封的。
“我来开。”阿伯接过萧凡递来的小刀,慢慢割开麻布。木塞拔出来时“噗”地响了声,像是有气往外冒,接着飘来股淡淡的咸香,不是卤水的咸,是带着点甜的香,跟陈禾腌的盐枣味有点像。
“真的是卤油!”萧凡探头看,瓮里装着半瓮深褐色的液体,清亮亮的,没有一点沉淀。
陈禾忽然从布包里掏出个小陶碗,递到阿伯面前。阿伯懂了,舀了半碗卤油,又从怀里摸出根棉芯,插进油里,划了根火柴。
火苗刚碰到棉芯,“腾”地一下就起来了——不是小火苗,是半尺高的蓝火苗,安安静静地烧着,真的不冒黑烟,柴房里顿时亮了起来,蓝光映在墙上,把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神了!”萧凡忍不住赞叹。
更神的是,卤灯亮了没多久,收雪池的方向忽然传来“沙沙”声。阿伯赶紧出去看——只见收雪池边的盐霜竟在轻轻动,像有风吹过,可院里一点风都没有。
“是卤脉在应灯。”阿伯回来时眼睛发亮,“老辈说卤灯是卤脉的‘眼’,灯亮了,卤脉就醒了,夜里晒盐都不用怕出岔子。”
陈禾看着卤灯的蓝光,忽然从旧本子里翻出张纸——是张盐田的夜间照看表,上面写着哪天夜里该看暖卤池,哪天该看凝霜池,旁边还画着卤灯该挂在哪根杆上。
“这是你爷爷写的?”阿伯接过纸,手都有点抖,“他当年没说过还有这表!有了这个,冬天夜里看卤就不用瞎摸了!”
那天夜里,萧凡第一次用了卤灯。他按照表上写的,把卤灯挂在凝霜池边的木杆上。蓝光洒在卤池里,卤水里的卤花看得清清楚楚,连最细的卤花尖都能看见。
陈禾站在池埂上,看着萧凡用测卤杆翻卤花,忽然从布包里掏出个小竹篮,里面是刚蒸的枣泥糕。她递了块给萧凡,自己也拿了块,两人没说话,就着卤灯的光慢慢吃。
“你爷爷是不是把所有护盐田的法子都藏起来了?”萧凡忽然问。
陈禾咬了口糕,点头,又摇了摇头,用手指在他手心上写:“不是藏,是等懂的人。”
萧凡心里一动,刚想说什么,忽然听见柴房传来“哐当”一声——是萧晚偷偷跑来了,正踮脚看陶瓮里的卤油,不小心碰掉了旁边的柴刀。
“小姑奶奶,你咋来了?”萧凡又气又笑。
“我闻着香味就来了!”萧晚揉了揉被柴刀吓红的脸,指着卤灯,“这灯真好看!比电灯还亮!”
阿伯跟着走进来,拍了拍萧晚的头:“以后夜里看卤,就让你哥带着你,也学学老规矩。”
接下来几天,盐田夜里总亮着卤灯。蓝光透过柴房的窗户照出来,远远看去像颗蓝星星,村里人路过都要多看两眼,说盐田这下有“神气”了。
陈禾每天傍晚都会来,有时带些新摘的枣子,有时带她爷爷留下的旧工具——有个小铜勺,说是专门舀卤油的;有块细麻布,是滤卤油用的。萧凡跟着她学怎么伺候卤灯,怎么看卤油烧到多少就得添新的,两人凑在卤灯边说话,影子在墙上晃来晃去,像幅会动的画。
这天夜里,卤灯忽然“噼啪”响了声,火苗矮了下去。萧凡赶紧添卤油,却发现瓮里的卤油只剩个底了。
“这就没了?”他有点慌。
陈禾却不慌,从布包里掏出个小瓦罐,里面装着深褐色的粉末。她把粉末倒进瓮里,又加了些新晒的秋盐,再往里面倒了点收雪池的卤水。
“这是啥?”萧凡好奇。
陈禾在他手心写:“枣泥灰。我爷爷说,卤油用完了,用枣泥烧成灰,拌着秋盐和卤水,能再炼出卤油。”
果然,过了半个时辰,瓮里真的渗出了薄薄一层卤油,虽然少,但够卤灯烧一夜了。
“你啥都知道。”萧凡看着她,眼里带了点笑。
陈禾脸一红,别开眼,却偷偷把手里的枣泥糕往他那边递了递。
月光从柴房的窗户照进来,落在卤灯的蓝光上,混出种温柔的光。萧凡拿起那块枣泥糕,咬了口,甜香混着卤油的咸香,心里忽然觉得踏实——盐田有卤脉护着,有卤灯照着,还有个懂它的人陪着,好像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过得去。
他想起阿伯说的“卤灯是卤脉的眼”,或许不只是眼,还是盐田的魂。老陈头把魂藏在枣林,陈禾把魂找回来,往后这魂就留在盐田了,跟卤脉一起,一年又一年,照着秋盐晒成,等着枣香再来。
摘枣那天起了层薄雾,萧晚抱着竹篮在前头跑,陈禾跟在后面,裙摆扫过带露的草叶,总被萧晚回头拽着胳膊催:“陈禾姐快点呀,阿伯说早摘的枣子腌出来更脆!”
萧凡扛着梯子走在最后,看陈禾被拽得踉跄,忍不住出声:“慢点儿,枣子又不会跑。”话刚落,就见陈禾回头看他,眼里沾着雾汽,像落了两颗星子,他喉头动了动,别开眼去扶梯子,“梯子放这儿稳当,你够不着的就叫我。”
枣林里的雾比别处浓,老枣树的枝桠在雾里影影绰绰,像水墨画里的枯笔。陈禾走到最粗的那棵树下,踮脚够着低处的枣枝,指尖刚碰到青枣,忽然“呀”了一声——不是她出声,是萧晚。
萧晚蹲在树根边,手里捏着片灰扑扑的东西,像是块碎布,却比布硬实。“哥你看,这啥呀?”她举起来,雾汽凝在上面,泛着点暗光。
萧凡凑过去,接过那东西——是块巴掌大的陶片,边缘有火烧的痕迹,正面刻着个模糊的“卤”字,和之前盐田翻出的碎陶片纹路很像。“又是老东西。”他皱眉,“埋在这儿?”
陈禾忽然拉了拉他的袖子,往树根深处指。那里的土松松垮垮,像是被人挖过,陶片就是从那堆松土里根出来的。她蹲下身,用手指扒开浮土,没扒几下,就碰到个硬东西,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底下有东西。”萧凡心里一紧,让萧晚走远点,自己拿树枝慢慢刨。土越刨越松,渐渐露出个陶瓮的口沿,黑褐色,带着股陈年的霉味,混着枣木的清香,说不出的古怪。
“要不要挖出来?”萧晚凑过来,眼睛发亮,“会不会是老陈头藏的宝贝?”
陈禾却摇了头,指尖在陶瓮口沿摸了摸,又指了指天色——雾开始散了,太阳要出来了。她从布包里掏出块油纸,小心地把陶瓮口盖住,又用土埋回去,只在旁边插了根枣树枝做记号。
“咋不挖呀?”萧晚不解。
“等阿伯来看看。”萧凡懂了陈禾的意思,老陈头的笔记里没提过枣林有陶瓮,贸然动怕是不妥,“先摘枣,这事别声张。”
陈禾点点头,又去够枣子,只是指尖偶尔会往那根枣树枝的方向瞟,眼里带着点忧色。
那天腌盐枣时,陈禾总走神。萧晚教她往枣子里塞桂花,她把桂花撒在了罐外;萧凡递来细盐,她伸手去接,却差点碰翻了装枣的盆。
“陈禾姐,你是不是在想枣林里的陶瓮?”萧晚凑到她耳边小声问。
陈禾愣了下,点头,从怀里掏出那个旧本子,翻到最后一页——那页是空白的,只有右下角有个小小的炭笔印记,像个陶瓮的形状。
“你爷爷也画过?”萧凡凑过来看,心里更沉了,“难道这陶瓮跟卤脉有关?”
正说着,阿伯端着碗糖水走过来,看见本子上的印记,忽然“咦”了一声:“这记号……像老陈头年轻时总画的那个‘卤灯瓮’。”
“卤灯瓮?”三人异口同声。
“早年间盐田没有电灯,夜里看卤得靠卤灯。”阿伯坐在门槛上,慢慢说,“卤灯不是油灯,是把卤油灌在陶瓮里,点根棉芯,能烧一整夜,光还亮,照得卤池里的卤花清清楚楚。老陈头年轻时管过夜里的盐田,总说他有个‘宝贝瓮’,烧出来的卤灯不冒黑烟,我还以为是他吹牛。”
“那陶瓮里装的是卤油?”萧晚眼睛瞪得溜圆。
“说不定。”阿伯捋了捋胡子,“但卤油这东西娇贵,得用新晒的秋盐拌着封瓮,不然会坏。老陈头把瓮埋在枣林,怕是跟护卤脉的法子有关。”
当天傍晚,阿伯带着萧凡和陈禾去了枣林。萧晚想跟着,被阿伯按住:“小孩子家别添乱,在家看好盐罐。”
挖陶瓮时很小心,阿伯用小铲子一点点刨土,生怕碰裂了瓮身。陶瓮比想象中沉,三人合力才把它抬出来——瓮身有半人高,上面刻着和卤脉碑一样的篆字,只是更模糊,像是被枣树根须磨的。
“先别开瓮。”阿伯按住要掀盖子的萧凡,“卤油见了风容易着火,得先抬回盐田的柴房,那里通风好。”
柴房里堆着晒干的稻秆,阿伯在地上铺了层干草,把陶瓮放上去。萧凡找了块软布,小心地擦去瓮口的泥,露出个木塞,塞子上缠着麻布,布上还沾着细盐——果然是用盐封的。
“我来开。”阿伯接过萧凡递来的小刀,慢慢割开麻布。木塞拔出来时“噗”地响了声,像是有气往外冒,接着飘来股淡淡的咸香,不是卤水的咸,是带着点甜的香,跟陈禾腌的盐枣味有点像。
“真的是卤油!”萧凡探头看,瓮里装着半瓮深褐色的液体,清亮亮的,没有一点沉淀。
陈禾忽然从布包里掏出个小陶碗,递到阿伯面前。阿伯懂了,舀了半碗卤油,又从怀里摸出根棉芯,插进油里,划了根火柴。
火苗刚碰到棉芯,“腾”地一下就起来了——不是小火苗,是半尺高的蓝火苗,安安静静地烧着,真的不冒黑烟,柴房里顿时亮了起来,蓝光映在墙上,把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神了!”萧凡忍不住赞叹。
更神的是,卤灯亮了没多久,收雪池的方向忽然传来“沙沙”声。阿伯赶紧出去看——只见收雪池边的盐霜竟在轻轻动,像有风吹过,可院里一点风都没有。
“是卤脉在应灯。”阿伯回来时眼睛发亮,“老辈说卤灯是卤脉的‘眼’,灯亮了,卤脉就醒了,夜里晒盐都不用怕出岔子。”
陈禾看着卤灯的蓝光,忽然从旧本子里翻出张纸——是张盐田的夜间照看表,上面写着哪天夜里该看暖卤池,哪天该看凝霜池,旁边还画着卤灯该挂在哪根杆上。
“这是你爷爷写的?”阿伯接过纸,手都有点抖,“他当年没说过还有这表!有了这个,冬天夜里看卤就不用瞎摸了!”
那天夜里,萧凡第一次用了卤灯。他按照表上写的,把卤灯挂在凝霜池边的木杆上。蓝光洒在卤池里,卤水里的卤花看得清清楚楚,连最细的卤花尖都能看见。
陈禾站在池埂上,看着萧凡用测卤杆翻卤花,忽然从布包里掏出个小竹篮,里面是刚蒸的枣泥糕。她递了块给萧凡,自己也拿了块,两人没说话,就着卤灯的光慢慢吃。
“你爷爷是不是把所有护盐田的法子都藏起来了?”萧凡忽然问。
陈禾咬了口糕,点头,又摇了摇头,用手指在他手心上写:“不是藏,是等懂的人。”
萧凡心里一动,刚想说什么,忽然听见柴房传来“哐当”一声——是萧晚偷偷跑来了,正踮脚看陶瓮里的卤油,不小心碰掉了旁边的柴刀。
“小姑奶奶,你咋来了?”萧凡又气又笑。
“我闻着香味就来了!”萧晚揉了揉被柴刀吓红的脸,指着卤灯,“这灯真好看!比电灯还亮!”
阿伯跟着走进来,拍了拍萧晚的头:“以后夜里看卤,就让你哥带着你,也学学老规矩。”
接下来几天,盐田夜里总亮着卤灯。蓝光透过柴房的窗户照出来,远远看去像颗蓝星星,村里人路过都要多看两眼,说盐田这下有“神气”了。
陈禾每天傍晚都会来,有时带些新摘的枣子,有时带她爷爷留下的旧工具——有个小铜勺,说是专门舀卤油的;有块细麻布,是滤卤油用的。萧凡跟着她学怎么伺候卤灯,怎么看卤油烧到多少就得添新的,两人凑在卤灯边说话,影子在墙上晃来晃去,像幅会动的画。
这天夜里,卤灯忽然“噼啪”响了声,火苗矮了下去。萧凡赶紧添卤油,却发现瓮里的卤油只剩个底了。
“这就没了?”他有点慌。
陈禾却不慌,从布包里掏出个小瓦罐,里面装着深褐色的粉末。她把粉末倒进瓮里,又加了些新晒的秋盐,再往里面倒了点收雪池的卤水。
“这是啥?”萧凡好奇。
陈禾在他手心写:“枣泥灰。我爷爷说,卤油用完了,用枣泥烧成灰,拌着秋盐和卤水,能再炼出卤油。”
果然,过了半个时辰,瓮里真的渗出了薄薄一层卤油,虽然少,但够卤灯烧一夜了。
“你啥都知道。”萧凡看着她,眼里带了点笑。
陈禾脸一红,别开眼,却偷偷把手里的枣泥糕往他那边递了递。
月光从柴房的窗户照进来,落在卤灯的蓝光上,混出种温柔的光。萧凡拿起那块枣泥糕,咬了口,甜香混着卤油的咸香,心里忽然觉得踏实——盐田有卤脉护着,有卤灯照着,还有个懂它的人陪着,好像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过得去。
他想起阿伯说的“卤灯是卤脉的眼”,或许不只是眼,还是盐田的魂。老陈头把魂藏在枣林,陈禾把魂找回来,往后这魂就留在盐田了,跟卤脉一起,一年又一年,照着秋盐晒成,等着枣香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