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383章 盐田脉·枣香渡
热门推荐: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重生急诊医生:从挽救市长千金开始
回档少年时
神话起源
修真修到了满级大佬家
林峰的复仇与觉醒
全民游戏:神级天赋是卷出来的
我有一座太上道宫
末世觉醒,我能复制别人的能力
《盐田脉·枣香渡》
陈禾跟着萧凡兄妹往盐田走时,怀里揣着个粗布小包,里面是晒得半干的青枣。秋阳把路两旁的稻茬晒得发脆,踩上去咯吱响,她走得慢,眼尾扫过田埂边的野菊,忽然停住脚——萧晚正回头等她,手里捏着颗刚从收雪池边摘的卤花,亮晶晶的像碎冰。
“陈禾姐,你尝尝这个!”萧晚把卤花递过来,眼里闪着光,“阿伯说这是今年最好的盐,比往年鲜三分。”
陈禾没接,只是弯了弯眼,从布包里摸出颗青枣塞给萧晚。青枣带着晒过的暖,萧晚咬了口,脆生生的甜混着微涩,和卤花的咸鲜在舌尖撞了下,倒生出种新奇的味道。
“哎?这么吃还挺有意思!”萧晚眼睛更亮了,转头冲萧凡喊,“哥,你也试试!”
萧凡正蹲在收雪池边看盐霜,闻言回头,见陈禾站在池埂上,裙角被风掀起点,露出脚踝上系的红绳。他想起今早埋玉时,青玉上的光映得她递玉的手发白,喉结动了动,别开眼:“卤花别乱尝,齁。”
陈禾像是没听见,走到池边蹲下来,指尖轻轻碰了碰盐霜。盐粒细得像粉,沾在她指腹上,她没擦,只是转头看萧凡,眼里带着点笑——她虽不能说话,眼神却比谁都清亮,像是在问“是不是很神奇”。
“是你爷爷告诉你那玉有用的?”萧凡没头没脑问了句。
陈禾点头,从布包里掏出块旧布片。布片是蓝底白花的,边角磨得发毛,上面用炭笔描了个简单的图:三座池,中间画着块玉,玉下有波浪线,旁边写着个歪歪扭扭的“泉”字。
“这是……你爷爷画的?”阿伯不知何时走了过来,看着布片眯起眼,“老陈头年轻时是盐田的把式,当年他走的时候,我还以为他啥都没留下呢。”
陈禾又点头,指了指布片上的玉,再指了指收雪池底,意思是玉得埋在这儿。阿伯叹了口气:“难怪老陈头当年总说‘卤脉认引’,原来他早知道这青玉是关键。要不是你,我们这次怕是真要赔本了。”
陈禾没接话,只是从布包里倒出把青枣,一颗颗摆在池埂上。青枣晒得半干,表皮起了皱,却透着股清甜气,和盐田的咸香混在一起,竟不冲突。
“这些枣给你们晒盐时当零嘴。”萧晚替她翻译,又凑到陈禾耳边小声说,“我哥可喜欢吃甜的了,就是嘴硬。”
陈禾忍不住笑了,眼角弯成月牙。萧凡耳尖发烫,干咳了声:“阿伯,我去看看暖卤池的渗水情况。”说着就往暖卤池走,脚步竟比平时快了些。
接下来几日,盐田忙得脚不沾地。收雪池的盐霜得每天翻晒,暖卤池要重新铺泥,凝霜池得清淤。陈禾每天都来帮忙,她话少,手脚却麻利,翻盐时总用竹耙把盐霜摊得匀匀的,晒出来的盐粒又白又细。
萧凡发现,陈禾对盐田的事好像比谁都熟。有次凝霜池的卤水管堵了,王叔捣鼓了半天没通,陈禾看了两眼,从怀里掏出根细竹枝,往管子里捅了捅,再一吹——水管“噗”地通了,卤水哗哗流出来。
“你怎么知道这么弄?”萧凡忍不住问。
陈禾蹲在池边洗手,水面映出她的影子,她用手指在水面写了个“爷”字,又画了个弯腰修管子的人。萧凡懂了,是她爷爷教的。
这天傍晚,收完最后一茬盐,阿伯让萧凡送陈禾回家。两人沿着田埂走,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陈禾忽然停住脚,从布包里掏出个小陶罐递给萧凡。
陶罐是粗瓷的,上面画着简单的枣花。萧凡接过来,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是用盐腌的青枣,枣子被剖成两半,去核,裹着细盐,闻着有咸有甜。
“这是……你做的?”
陈禾点头,指了指陶罐,又做了个“尝”的动作。萧凡捏起颗放进嘴里,盐的鲜先漫开,接着是枣的甜,最后是淡淡的涩,层次分明,比早上萧晚瞎混着吃的味道好太多。
“好吃。”他真心实意夸了句。
陈禾眼睛亮了,像是得到了糖的孩子,脚步都轻快了些。快到陈禾家时,她忽然指着村口的老槐树,又指了指天上的月亮,做了个“等”的动作。
萧凡愣了下:“今晚?”
陈禾点头,冲他挥挥手,跑进了院子。萧凡站在原地,捏着手里的陶罐,盐枣的味道还在舌尖,心里竟有点莫名的期待。
月亮升到槐树梢时,萧凡准时来了。陈禾已经在树下摆了张小板凳,旁边放着个竹篮,里面是刚蒸好的米糕和一壶茶水。她见萧凡来,把米糕推过去,又从篮底摸出个旧本子。
本子是牛皮纸封皮,页脚都卷了边。陈禾翻开,里面是用炭笔写的字,还有些画——有盐田的三池图,有测卤杆的用法,甚至还有辨认卤花好坏的诀窍。字写得歪歪扭扭,像是老人的笔迹。
“这是你爷爷的笔记?”萧凡惊了。
陈禾点头,指着其中一页。那页画着块青玉,旁边写着:“卤脉有灵,藏于盐根,引以青玉,聚卤凝霜,枣香渡之,可安百年。”
“枣香渡之?”萧凡皱眉,“啥意思?”
陈禾指了指篮子里的米糕,又指了指盐田的方向。米糕是用枣泥和的,甜香混着米香。她忽然站起来,拉着萧凡往村外走——不是往盐田,是往村后的山坳走。
山坳里有片老枣林,树干都合抱粗了,月光透过叶隙洒下来,地上落了层碎银。陈禾走到最粗的那棵枣树下,蹲下来扒开落叶——树根下有块青石板,和盐田翻出来的卤脉碑很像。
她示意萧凡帮忙,两人把石板撬开,底下竟是个小坑,坑里铺着干草,放着个木盒。木盒打开,里面除了几块风干的枣干,还有张泛黄的纸,上面是老陈头的字:
“吾孙禾儿,盐田卤脉与枣林根脉相连,青玉镇卤,需枣香养之。每年秋盐收后,取枣林新枣,与盐同腌,埋于收雪池边,卤脉自安。切记,卤脉护盐田,亦护村落,不可轻动。”
萧凡恍然大悟。难怪陈禾总送枣来,难怪她知道青玉要埋在收雪池——老陈头早就把护盐田的法子一代代传了下来,只是没告诉外人。
“你爷爷……是个高人。”萧凡轻声说。
陈禾蹲在树下,摸着那些枣干,眼里有点湿。她爷爷走了三年,这些事她记了三年,今天终于能告诉懂的人。
“以后盐田的事,你要是……”萧凡想说“你要是愿意,常来看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改成,“腌盐枣的法子,能教我妹吗?她总说想学点手艺。”
陈禾“噗嗤”笑了,用手指在他手心上写:“教。”
回去的路上,两人没说话,却觉得比来时亲近了些。快到盐田时,萧凡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你上次塞给我玉的时候,怎么知道我在找办法?”
陈禾停下脚,从怀里掏出个小哨子。哨子是枣木做的,吹了声,很轻。她指了指盐田,又指了哨子——她每天都在村口吹哨子,听盐田的动静,那天听见他跑着去借泵,就知道出事了。
萧凡心里一暖,没再说话,只是把手里的陶罐递过去:“盐枣很好吃,下次……再做些?”
陈禾接过陶罐,用力点头,眼里的光比月光还亮。
第二天,萧晚发现哥哥有点不对劲。他翻盐时总往邻村的方向看,吃饭时盯着那个装盐枣的陶罐出神,甚至主动问:“陈禾今天没来?”
“哥,你是不是对陈禾姐有意思?”萧晚凑过来,挤眉弄眼。
萧凡脸一红,拍了她一下:“瞎胡说什么。”可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
阿伯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他把萧凡叫到收雪池边,指着埋青玉的地方:“老陈头说枣香渡之,不光是枣,怕是还有人心。你爷爷当年总说,盐田要有人守,更要有人懂,陈丫头是个懂盐田的,你要是……”
“阿伯!”萧凡打断他,耳尖更红了。
阿伯哈哈笑起来:“我没说啥啊。对了,陈丫头说枣林的枣熟了,让我们去摘些回来腌盐枣,你去叫她一起,就说……就说萧晚想跟她学手艺。”
萧凡应了声,转身往邻村走。阳光洒在盐田上,盐霜泛着白亮的光,远处枣林传来鸟叫,空气里有盐的咸、枣的甜,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暖。
他想起昨晚陈禾在他手心写字的温度,想起她递青玉时清亮的眼神,脚步不由得加快了些。或许老陈头说的“枣香渡之”,真不只是枣香——有些东西,比盐更咸,比枣更甜,正顺着卤脉和根脉,慢慢往心里渗呢。
陈禾跟着萧凡兄妹往盐田走时,怀里揣着个粗布小包,里面是晒得半干的青枣。秋阳把路两旁的稻茬晒得发脆,踩上去咯吱响,她走得慢,眼尾扫过田埂边的野菊,忽然停住脚——萧晚正回头等她,手里捏着颗刚从收雪池边摘的卤花,亮晶晶的像碎冰。
“陈禾姐,你尝尝这个!”萧晚把卤花递过来,眼里闪着光,“阿伯说这是今年最好的盐,比往年鲜三分。”
陈禾没接,只是弯了弯眼,从布包里摸出颗青枣塞给萧晚。青枣带着晒过的暖,萧晚咬了口,脆生生的甜混着微涩,和卤花的咸鲜在舌尖撞了下,倒生出种新奇的味道。
“哎?这么吃还挺有意思!”萧晚眼睛更亮了,转头冲萧凡喊,“哥,你也试试!”
萧凡正蹲在收雪池边看盐霜,闻言回头,见陈禾站在池埂上,裙角被风掀起点,露出脚踝上系的红绳。他想起今早埋玉时,青玉上的光映得她递玉的手发白,喉结动了动,别开眼:“卤花别乱尝,齁。”
陈禾像是没听见,走到池边蹲下来,指尖轻轻碰了碰盐霜。盐粒细得像粉,沾在她指腹上,她没擦,只是转头看萧凡,眼里带着点笑——她虽不能说话,眼神却比谁都清亮,像是在问“是不是很神奇”。
“是你爷爷告诉你那玉有用的?”萧凡没头没脑问了句。
陈禾点头,从布包里掏出块旧布片。布片是蓝底白花的,边角磨得发毛,上面用炭笔描了个简单的图:三座池,中间画着块玉,玉下有波浪线,旁边写着个歪歪扭扭的“泉”字。
“这是……你爷爷画的?”阿伯不知何时走了过来,看着布片眯起眼,“老陈头年轻时是盐田的把式,当年他走的时候,我还以为他啥都没留下呢。”
陈禾又点头,指了指布片上的玉,再指了指收雪池底,意思是玉得埋在这儿。阿伯叹了口气:“难怪老陈头当年总说‘卤脉认引’,原来他早知道这青玉是关键。要不是你,我们这次怕是真要赔本了。”
陈禾没接话,只是从布包里倒出把青枣,一颗颗摆在池埂上。青枣晒得半干,表皮起了皱,却透着股清甜气,和盐田的咸香混在一起,竟不冲突。
“这些枣给你们晒盐时当零嘴。”萧晚替她翻译,又凑到陈禾耳边小声说,“我哥可喜欢吃甜的了,就是嘴硬。”
陈禾忍不住笑了,眼角弯成月牙。萧凡耳尖发烫,干咳了声:“阿伯,我去看看暖卤池的渗水情况。”说着就往暖卤池走,脚步竟比平时快了些。
接下来几日,盐田忙得脚不沾地。收雪池的盐霜得每天翻晒,暖卤池要重新铺泥,凝霜池得清淤。陈禾每天都来帮忙,她话少,手脚却麻利,翻盐时总用竹耙把盐霜摊得匀匀的,晒出来的盐粒又白又细。
萧凡发现,陈禾对盐田的事好像比谁都熟。有次凝霜池的卤水管堵了,王叔捣鼓了半天没通,陈禾看了两眼,从怀里掏出根细竹枝,往管子里捅了捅,再一吹——水管“噗”地通了,卤水哗哗流出来。
“你怎么知道这么弄?”萧凡忍不住问。
陈禾蹲在池边洗手,水面映出她的影子,她用手指在水面写了个“爷”字,又画了个弯腰修管子的人。萧凡懂了,是她爷爷教的。
这天傍晚,收完最后一茬盐,阿伯让萧凡送陈禾回家。两人沿着田埂走,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陈禾忽然停住脚,从布包里掏出个小陶罐递给萧凡。
陶罐是粗瓷的,上面画着简单的枣花。萧凡接过来,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是用盐腌的青枣,枣子被剖成两半,去核,裹着细盐,闻着有咸有甜。
“这是……你做的?”
陈禾点头,指了指陶罐,又做了个“尝”的动作。萧凡捏起颗放进嘴里,盐的鲜先漫开,接着是枣的甜,最后是淡淡的涩,层次分明,比早上萧晚瞎混着吃的味道好太多。
“好吃。”他真心实意夸了句。
陈禾眼睛亮了,像是得到了糖的孩子,脚步都轻快了些。快到陈禾家时,她忽然指着村口的老槐树,又指了指天上的月亮,做了个“等”的动作。
萧凡愣了下:“今晚?”
陈禾点头,冲他挥挥手,跑进了院子。萧凡站在原地,捏着手里的陶罐,盐枣的味道还在舌尖,心里竟有点莫名的期待。
月亮升到槐树梢时,萧凡准时来了。陈禾已经在树下摆了张小板凳,旁边放着个竹篮,里面是刚蒸好的米糕和一壶茶水。她见萧凡来,把米糕推过去,又从篮底摸出个旧本子。
本子是牛皮纸封皮,页脚都卷了边。陈禾翻开,里面是用炭笔写的字,还有些画——有盐田的三池图,有测卤杆的用法,甚至还有辨认卤花好坏的诀窍。字写得歪歪扭扭,像是老人的笔迹。
“这是你爷爷的笔记?”萧凡惊了。
陈禾点头,指着其中一页。那页画着块青玉,旁边写着:“卤脉有灵,藏于盐根,引以青玉,聚卤凝霜,枣香渡之,可安百年。”
“枣香渡之?”萧凡皱眉,“啥意思?”
陈禾指了指篮子里的米糕,又指了指盐田的方向。米糕是用枣泥和的,甜香混着米香。她忽然站起来,拉着萧凡往村外走——不是往盐田,是往村后的山坳走。
山坳里有片老枣林,树干都合抱粗了,月光透过叶隙洒下来,地上落了层碎银。陈禾走到最粗的那棵枣树下,蹲下来扒开落叶——树根下有块青石板,和盐田翻出来的卤脉碑很像。
她示意萧凡帮忙,两人把石板撬开,底下竟是个小坑,坑里铺着干草,放着个木盒。木盒打开,里面除了几块风干的枣干,还有张泛黄的纸,上面是老陈头的字:
“吾孙禾儿,盐田卤脉与枣林根脉相连,青玉镇卤,需枣香养之。每年秋盐收后,取枣林新枣,与盐同腌,埋于收雪池边,卤脉自安。切记,卤脉护盐田,亦护村落,不可轻动。”
萧凡恍然大悟。难怪陈禾总送枣来,难怪她知道青玉要埋在收雪池——老陈头早就把护盐田的法子一代代传了下来,只是没告诉外人。
“你爷爷……是个高人。”萧凡轻声说。
陈禾蹲在树下,摸着那些枣干,眼里有点湿。她爷爷走了三年,这些事她记了三年,今天终于能告诉懂的人。
“以后盐田的事,你要是……”萧凡想说“你要是愿意,常来看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改成,“腌盐枣的法子,能教我妹吗?她总说想学点手艺。”
陈禾“噗嗤”笑了,用手指在他手心上写:“教。”
回去的路上,两人没说话,却觉得比来时亲近了些。快到盐田时,萧凡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你上次塞给我玉的时候,怎么知道我在找办法?”
陈禾停下脚,从怀里掏出个小哨子。哨子是枣木做的,吹了声,很轻。她指了指盐田,又指了哨子——她每天都在村口吹哨子,听盐田的动静,那天听见他跑着去借泵,就知道出事了。
萧凡心里一暖,没再说话,只是把手里的陶罐递过去:“盐枣很好吃,下次……再做些?”
陈禾接过陶罐,用力点头,眼里的光比月光还亮。
第二天,萧晚发现哥哥有点不对劲。他翻盐时总往邻村的方向看,吃饭时盯着那个装盐枣的陶罐出神,甚至主动问:“陈禾今天没来?”
“哥,你是不是对陈禾姐有意思?”萧晚凑过来,挤眉弄眼。
萧凡脸一红,拍了她一下:“瞎胡说什么。”可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
阿伯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他把萧凡叫到收雪池边,指着埋青玉的地方:“老陈头说枣香渡之,不光是枣,怕是还有人心。你爷爷当年总说,盐田要有人守,更要有人懂,陈丫头是个懂盐田的,你要是……”
“阿伯!”萧凡打断他,耳尖更红了。
阿伯哈哈笑起来:“我没说啥啊。对了,陈丫头说枣林的枣熟了,让我们去摘些回来腌盐枣,你去叫她一起,就说……就说萧晚想跟她学手艺。”
萧凡应了声,转身往邻村走。阳光洒在盐田上,盐霜泛着白亮的光,远处枣林传来鸟叫,空气里有盐的咸、枣的甜,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暖。
他想起昨晚陈禾在他手心写字的温度,想起她递青玉时清亮的眼神,脚步不由得加快了些。或许老陈头说的“枣香渡之”,真不只是枣香——有些东西,比盐更咸,比枣更甜,正顺着卤脉和根脉,慢慢往心里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