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393章 盐晶谱·微澜记
热门推荐: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重生急诊医生:从挽救市长千金开始
回档少年时
神话起源
修真修到了满级大佬家
林峰的复仇与觉醒
全民游戏:神级天赋是卷出来的
我有一座太上道宫
末世觉醒,我能复制别人的能力
《盐晶谱·微澜记》
萧凡把新制的玻璃皿摆在枣木桌上时,晨露刚从卤霜草叶尖滚落。皿里盛着的盐晶在晨光里泛着六角形的光,比寻常晒出的盐多了层虹彩。他用镊子夹起一粒,对着光转了转,晶面上竟映出枣林的影子。
“哥,周掌柜的伙计来取卤油了,说这次要带些新盐去苏州。”萧晚掀帘进来,见他又对着盐晶出神,伸手要去碰玻璃皿,被他轻轻按住。
“这盐还没定好性子。”萧凡把玻璃皿往桌边挪了挪,“得在卤霜草堆里埋三日,让草气渗进去才算成。”他这话一半是按爷爷笔记里的说法,一半是新发现——前几日他在显微镜下看到,盐晶在草堆里埋过之后,表面会附着层极细的草纤维,能让咸味更绵。
陈禾端着两碗枣粥进来,闻言把粥放在桌上,翻开笔记指着其中一页。那里画着串盐晶项链,旁边写着“晶随草性,可佩可食”。她在萧凡手心写:“周掌柜说苏州的小姐们爱新奇物件,或许能做盐晶饰品。”
萧凡眼睛亮了。他拿起那粒带虹彩的盐晶,忽然想起实验室里的晶体生长仪:“要是能控制盐晶的形状,就能做出花样子。”他往粥里撒了点新盐,“你看这盐粒,遇热不化,是因为卤脉水的矿物质比例特别,能长出‘硬骨’。”
陈禾舀粥的手顿了顿,指尖在笔记边缘画了朵盐晶花。
吃过早饭,萧凡往实验室搬了张旧木桌。桌上摆着他新做的工具:用枣树枝弯成的小支架,裹着卤油的细铜丝,还有个装着卤脉水的陶瓮。他要做的,是让盐晶顺着铜丝生长,长成笔记里画的花草形状。
“得先让铜丝‘认’卤脉水。”他把铜丝泡进陶瓮,“就像人要先喝惯井水,才能长出力气。”陈禾蹲在旁边看,见他往瓮里丢了片卤霜草叶,水面立刻浮起层细沫。
“这是让草叶里的酶融进水里。”萧凡解释道,“以前在实验室培养晶体,会加特定的蛋白质引导形状,卤霜草叶里的酶,就是天然的‘引导员’。”
陈禾似懂非懂,只在笔记上记下:“铜丝泡草水,三日可取。”
这三日里,萧凡没闲着。他带着测盐度的仪器在盐田转,把不同地块的卤水样本装进小瓶,贴上标签。陈禾跟着他,用炭笔在地图上标出每个取样点,画成一张细密的网格。
“你看这里。”在靠近后山的盐田边,萧凡指着仪器上跳动的数字,“这里的盐度比别处低,但卤霜草反而长得旺,说明草里有调节盐分的本事。”他摘下片草叶,在石板上碾出汁,“说不定能从中提取出东西,让新盐不那么咸,又不失卤香。”
陈禾忽然想起爷爷做的“淡盐”,说是用陈年卤土和枣花蜜炼的,味道醇和,只是做法早忘了。她翻出笔记最后几页,果然找到个模糊的方子,字迹已经褪色,只看清“草汁入蜜,晒七日”几个字。
“咱们试试。”萧凡把草叶汁装进小瓷瓶,又让萧晚取来枣花蜜。按笔记的比例兑好,放在阳光下晒着,每日翻动三次。到第七日时,瓶里的液体凝成了膏状,闻着有股草木香。
他往新盐里拌了点膏体,用舌尖尝了尝,咸味竟变得温润,像含着块化不开的玉。
“成了!”他把淡盐装进陶罐,“这下老人孩子都能吃,周掌柜肯定喜欢。”
这时,陶瓮里的铜丝该取了。萧凡用镊子夹起铜丝,见上面已经裹了层薄薄的盐膜,像镀了层银。他把铜丝弯成梅花的形状,挂在晒盐场的竹架上,底下垫着卤霜草。
“接下来就等它‘开花’了。”他对陈禾说,“盐晶会顺着铜丝的纹路长,草叶的气息会让花瓣更分明。”
陈禾每天都去看铜丝。第三日清晨,她发现铜丝上果然长出了细小的盐晶,尖尖的像梅瓣。她刚要叫萧凡,却见他已经站在竹架边,手里拿着放大镜,正对着盐晶笑。
“你看这花瓣边缘,有锯齿呢。”他把放大镜递给她,“是卤脉水的流向决定的,早上的水流得急,晶面就锐;夜里水缓,就圆。”
两人正看得入神,周掌柜的伙计跑来了,手里捧着个锦盒:“萧小哥,苏州来的画师听说你们做盐晶,特意画了图样,让按这个做。”
锦盒里是幅工笔画,画着盐田风光,有枣林,有晒盐场,还有朵开在卤霜草上的花。萧凡看着画,忽然有了主意:“咱们做套盐晶摆件,就按盐田村的样子来。”
他让伙计带话,说半月后取货。转身就拉着陈禾去选铜丝,挑卤霜草,忙得脚不沾地。萧晚在旁边帮忙递工具,见萧凡把细铜丝弯成小枣树苗的样子,忍不住问:“这能卖钱吗?”
“卖不卖钱不重要。”萧凡把弯好的铜丝泡进卤脉水,“重要的是让外面的人知道,盐田不只有盐,还有这些藏在卤脉里的巧思。”
陈禾忽然想起他刚回村时的样子,背着个旧背包,见了卤霜草都要蹲下来看半天,村里人都说他“读书读呆了”。现在再看,他蹲在竹架边,指尖捏着盐晶的样子,倒比谁都懂这盐田的心思。
半月后,盐晶摆件做好了。小枣树下站着两个小人,手里捧着片盐晶叶,阳光照上去,整个摆件都泛着暖光。周掌柜的伙计来取货时,眼睛都直了,连说要多订几套,送知府大人做寿礼。
“这下作坊又得添人手了。”阿伯看着摆件,笑得合不拢嘴,“让萧凡教大伙做盐晶,以后咱们盐田村,不光出好盐,还出好手艺。”
萧凡却在想别的。他把提取的草汁膏装进小瓶,贴上标签,又在旁边摆了瓶卤脉水。陈禾凑过去看,见他在纸上写:“草汁护晶,脉水养草,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这算不算你的新研究?”她在他手心画了个笑脸。
萧凡握住她的手,往晒盐场走。那里的竹架上,新一批盐晶正在生长,像一串串挂在枝头的星星。远处的收雪池边,村民们正按他画的网格图取卤水,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混着卤霜草的清香。
“算。”他低头看着她,眼里的光比盐晶还亮,“只是这研究,得咱们一起做下去,一辈子都做不完呢。”
陈禾笑着点头,把手里的笔记往他面前递了递。最后一页,她画了两个背影,站在盐田边,望着满天的盐晶,像望着无数个藏在卤脉里的春天。
萧凡把新制的玻璃皿摆在枣木桌上时,晨露刚从卤霜草叶尖滚落。皿里盛着的盐晶在晨光里泛着六角形的光,比寻常晒出的盐多了层虹彩。他用镊子夹起一粒,对着光转了转,晶面上竟映出枣林的影子。
“哥,周掌柜的伙计来取卤油了,说这次要带些新盐去苏州。”萧晚掀帘进来,见他又对着盐晶出神,伸手要去碰玻璃皿,被他轻轻按住。
“这盐还没定好性子。”萧凡把玻璃皿往桌边挪了挪,“得在卤霜草堆里埋三日,让草气渗进去才算成。”他这话一半是按爷爷笔记里的说法,一半是新发现——前几日他在显微镜下看到,盐晶在草堆里埋过之后,表面会附着层极细的草纤维,能让咸味更绵。
陈禾端着两碗枣粥进来,闻言把粥放在桌上,翻开笔记指着其中一页。那里画着串盐晶项链,旁边写着“晶随草性,可佩可食”。她在萧凡手心写:“周掌柜说苏州的小姐们爱新奇物件,或许能做盐晶饰品。”
萧凡眼睛亮了。他拿起那粒带虹彩的盐晶,忽然想起实验室里的晶体生长仪:“要是能控制盐晶的形状,就能做出花样子。”他往粥里撒了点新盐,“你看这盐粒,遇热不化,是因为卤脉水的矿物质比例特别,能长出‘硬骨’。”
陈禾舀粥的手顿了顿,指尖在笔记边缘画了朵盐晶花。
吃过早饭,萧凡往实验室搬了张旧木桌。桌上摆着他新做的工具:用枣树枝弯成的小支架,裹着卤油的细铜丝,还有个装着卤脉水的陶瓮。他要做的,是让盐晶顺着铜丝生长,长成笔记里画的花草形状。
“得先让铜丝‘认’卤脉水。”他把铜丝泡进陶瓮,“就像人要先喝惯井水,才能长出力气。”陈禾蹲在旁边看,见他往瓮里丢了片卤霜草叶,水面立刻浮起层细沫。
“这是让草叶里的酶融进水里。”萧凡解释道,“以前在实验室培养晶体,会加特定的蛋白质引导形状,卤霜草叶里的酶,就是天然的‘引导员’。”
陈禾似懂非懂,只在笔记上记下:“铜丝泡草水,三日可取。”
这三日里,萧凡没闲着。他带着测盐度的仪器在盐田转,把不同地块的卤水样本装进小瓶,贴上标签。陈禾跟着他,用炭笔在地图上标出每个取样点,画成一张细密的网格。
“你看这里。”在靠近后山的盐田边,萧凡指着仪器上跳动的数字,“这里的盐度比别处低,但卤霜草反而长得旺,说明草里有调节盐分的本事。”他摘下片草叶,在石板上碾出汁,“说不定能从中提取出东西,让新盐不那么咸,又不失卤香。”
陈禾忽然想起爷爷做的“淡盐”,说是用陈年卤土和枣花蜜炼的,味道醇和,只是做法早忘了。她翻出笔记最后几页,果然找到个模糊的方子,字迹已经褪色,只看清“草汁入蜜,晒七日”几个字。
“咱们试试。”萧凡把草叶汁装进小瓷瓶,又让萧晚取来枣花蜜。按笔记的比例兑好,放在阳光下晒着,每日翻动三次。到第七日时,瓶里的液体凝成了膏状,闻着有股草木香。
他往新盐里拌了点膏体,用舌尖尝了尝,咸味竟变得温润,像含着块化不开的玉。
“成了!”他把淡盐装进陶罐,“这下老人孩子都能吃,周掌柜肯定喜欢。”
这时,陶瓮里的铜丝该取了。萧凡用镊子夹起铜丝,见上面已经裹了层薄薄的盐膜,像镀了层银。他把铜丝弯成梅花的形状,挂在晒盐场的竹架上,底下垫着卤霜草。
“接下来就等它‘开花’了。”他对陈禾说,“盐晶会顺着铜丝的纹路长,草叶的气息会让花瓣更分明。”
陈禾每天都去看铜丝。第三日清晨,她发现铜丝上果然长出了细小的盐晶,尖尖的像梅瓣。她刚要叫萧凡,却见他已经站在竹架边,手里拿着放大镜,正对着盐晶笑。
“你看这花瓣边缘,有锯齿呢。”他把放大镜递给她,“是卤脉水的流向决定的,早上的水流得急,晶面就锐;夜里水缓,就圆。”
两人正看得入神,周掌柜的伙计跑来了,手里捧着个锦盒:“萧小哥,苏州来的画师听说你们做盐晶,特意画了图样,让按这个做。”
锦盒里是幅工笔画,画着盐田风光,有枣林,有晒盐场,还有朵开在卤霜草上的花。萧凡看着画,忽然有了主意:“咱们做套盐晶摆件,就按盐田村的样子来。”
他让伙计带话,说半月后取货。转身就拉着陈禾去选铜丝,挑卤霜草,忙得脚不沾地。萧晚在旁边帮忙递工具,见萧凡把细铜丝弯成小枣树苗的样子,忍不住问:“这能卖钱吗?”
“卖不卖钱不重要。”萧凡把弯好的铜丝泡进卤脉水,“重要的是让外面的人知道,盐田不只有盐,还有这些藏在卤脉里的巧思。”
陈禾忽然想起他刚回村时的样子,背着个旧背包,见了卤霜草都要蹲下来看半天,村里人都说他“读书读呆了”。现在再看,他蹲在竹架边,指尖捏着盐晶的样子,倒比谁都懂这盐田的心思。
半月后,盐晶摆件做好了。小枣树下站着两个小人,手里捧着片盐晶叶,阳光照上去,整个摆件都泛着暖光。周掌柜的伙计来取货时,眼睛都直了,连说要多订几套,送知府大人做寿礼。
“这下作坊又得添人手了。”阿伯看着摆件,笑得合不拢嘴,“让萧凡教大伙做盐晶,以后咱们盐田村,不光出好盐,还出好手艺。”
萧凡却在想别的。他把提取的草汁膏装进小瓶,贴上标签,又在旁边摆了瓶卤脉水。陈禾凑过去看,见他在纸上写:“草汁护晶,脉水养草,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这算不算你的新研究?”她在他手心画了个笑脸。
萧凡握住她的手,往晒盐场走。那里的竹架上,新一批盐晶正在生长,像一串串挂在枝头的星星。远处的收雪池边,村民们正按他画的网格图取卤水,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混着卤霜草的清香。
“算。”他低头看着她,眼里的光比盐晶还亮,“只是这研究,得咱们一起做下去,一辈子都做不完呢。”
陈禾笑着点头,把手里的笔记往他面前递了递。最后一页,她画了两个背影,站在盐田边,望着满天的盐晶,像望着无数个藏在卤脉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