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 第371章 钢材危机爆发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第371章 钢材危机爆发

    清晨的指挥部会议室里,空调冷气也压不住弥漫的焦灼。项目经理陈立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钢材库存表,指尖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着,眉头拧成了个死疙瘩。表格里“高强度螺纹钢”那一行的数字刺眼地亮着——只剩计划量的三分之一,而下午三点即将开始的坝体核心加固段施工,偏偏就卡着这批能抗八级水压的关键材料。

    “陈工,钢厂那边又来电话了!”资料员小张抱着一摞文件闯进来,额头上还带着跑出来的薄汗,“说是三号轧钢机的齿轮烧了,生产线彻底停了,原定今天到货的50吨高强度钢材,至少要延期三天——可咱们的施工节点卡得死死的,等不起啊!”

    陈立猛地抓起桌上的安全帽,塑料帽檐磕在桌角发出“咚”的一声:“走,去料场看看。”

    料场里,钢筋、水泥袋堆得像片灰色的山岗。施工队队长老王正蹲在一堆普通钢材前发愁,见陈立过来,赶紧站起身,工装裤上沾着的铁锈蹭到了白衬衫上:“陈工,要不……先用这批普通q235钢材顶替?反正都是钢筋,看着粗细也差不多,加固嘛,差不了多少……”

    “胡闹!”陈立的声音陡然拔高,瞪得老王往后缩了缩脖子,“坝体核心区要承受洪水的冲击力,必须用抗拉强度达600mpa的高强度钢材,设计图纸上的参数标得清清楚楚,你想让重建的堤坝再出去年那样的事?”他蹲下身,指尖在钢材表面敲出沉闷的响声,“再说了,群众监督小组的张大爷昨天还拿着游标卡尺量钢筋直径,你觉得材料替换瞒得住吗?真要出了问题,咱们怎么跟盯着进度的老百姓交代?”

    老王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抓着安全帽的手指关节发白:“我也是急糊涂了……这要是耽误了工期……”

    就在这时,负责物资调配的老李匆匆赶来,裤脚沾着泥点,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联络单,纸边都被汗水浸得发卷:“陈工,联系上了!邻市的宏远钢材厂还有20吨同型号的高强度钢材,是他们预留的应急储备,愿意支援咱们,但运输路线得咱们自己协调,而且对方要求立刻付全款定金,不接受延期。”

    “付!”陈立咬了咬牙,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小张,立刻联系财务,把定金打过去,备注‘紧急救灾物资’。通知运输队,调用所有能调度的货车,走高速专线,加钱让司机师傅赶快点,务必在下午两点前把钢材拉回来!”

    然而,天公偏不作美。中午十二点,原本还算晴朗的天空突然被乌云压得极低,铅灰色的云层像浸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地悬在头顶。没等众人反应过来,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砸在工地铁皮棚上,发出“咚咚”的巨响,瞬间连成了白茫茫的雨幕。

    陈立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被雨水模糊的工地,手里紧紧攥着手机,屏幕上的货车定位图标一动不动——车队刚上高速,就遇上了暴雨导致的多车追尾,交警临时交通管制,预计到达时间又要延后两小时。

    “陈工,施工班组的工人都到齐了,就等着钢材开工呢!”老王急得直搓手,手心的汗把铁锈蹭得更明显了,“要不……先让工人搭脚手架、清理作业面,做些准备工作?等钢材一到,咱们连夜抢工,把时间赶回来?”

    “准备工作可以提前做,但材料没到,绝对不许违规施工。”陈立掏出对讲机按下通话键,声音透过电流带着些许沙哑,“各班组注意,暴雨期间暂停所有户外作业,让工人到休息室待命。重点检查料场和仓库的排水系统,尤其是预定堆放钢材的区域,必须铺上三层防潮垫,盖上加厚防水布——要是这批好不容易调来的钢材被雨水泡了生锈,咱们谁也没法跟支援物资的厂家、更没法跟盯着进度的老百姓交代!”

    与此同时,重建指挥部的电话响个不停。得知钢材短缺可能耽误工期的消息,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们坐不住了。李大妈在“堤坝监督群”里发了条语音,带着浓重的乡音:“孩子们别急,咱村里有开货车跑运输的后生,让他们去帮忙!多个人多辆车,总能想出办法!”

    半小时后,村口突然驶来三辆贴着红底黑字“志愿运输”字条的货车,车斗里还装着村民们自发凑的雨衣和防滑链。开车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领头的是赵大叔的儿子赵磊,晒得黝黑的脸上沾着雨水,跳下车时差点滑倒:“陈工,我爸说高速封了,咱们走省道,绕点路但能避开积水路段!我跟我发小换着开,钢材交给我们,保证按时送到!”

    陈立看着眼前这几个二十出头的小伙,眼眶忽然有点发热——去年溃坝时,正是这些年轻人冒着齐腰深的洪水,帮着转移老人和物资。他用力拍了拍赵磊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湿透的t恤传过去:“兄弟,路上一定小心,保持对讲机畅通,遇到积水路段千万别硬闯,安全第一。”

    雨越下越大,雨刷器在货车挡风玻璃上疯狂摆动,也赶不走密集的雨帘。三辆货车在蜿蜒的省道上缓慢前行,赵磊打开远光灯,盯着前方被雨水淹没的路面,方向盘打得小心翼翼——他们比谁都清楚,车上拉的不是普通的钢材,是乡亲们对新堤坝的期盼,是无数个日夜攒下的安全感,容不得半点闪失。

    傍晚六点,当第一辆载着钢材的货车碾过工地门口的积水,缓缓驶进施工现场时,陈立看了眼手表:比原定时间晚了一小时,但总算赶上了当天的施工节点。工人们欢呼着从休息室涌出来,披着雨衣围上去。老李忽然指着货车车厢笑了:“你们看,钢材上面盖了两层防水布,边角还用绳子扎得严严实实,乡亲们比咱们还细心!”

    雨渐渐停了,乌云裂开一道缝隙,橘红色的晚霞从云层里钻出来,给湿漉漉的钢材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李大妈带着监督小组的老人们撑着伞赶来,看见钢材表面的水珠在夕阳下闪闪发亮,欣慰地笑了,皱纹里还沾着没擦净的泥点:“我就说嘛,只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啥困难过不去?”

    陈立望着远处正在吊装钢材的塔吊,吊臂在晚霞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忽然觉得这场突如其来的钢材危机像一场考验——考验的不仅是工程的韧性,更是人心的凝聚力。当政府部门的统筹、施工方的坚守、老百姓的支援紧紧连在一起,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工地上的灯光陆续亮起,如同散落在黑暗中的星辰。高强度钢材在焊枪的火花中被牢牢固定在坝体骨架上,发出“滋滋”的声响,像一根根坚固的筋骨,融入新堤坝的血肉里。而那些在危机中奔忙的身影,无论是戴安全帽的工人,还是戴红袖标的村民,或是穿着雨衣的志愿者,都成了这场重建行动中最动人的注脚——比起冰冷的钢筋水泥,人心的团结,才是抵御一切风险的“超级材料”,比任何钢材都更坚韧,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