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第373章 精神鼓舞士气
热门推荐:
全村喝粥我吃肉,打猎成了万元户
末世,只剩一人
神兽满空间,废柴嫡女倾城绝世
集体穿越:我靠一把弓建立新秩序
三生石上终是你
无限:女娲在线捏身体
穿进男频爽文反派师尊科学修仙
高武:无限顿悟的我,横推星空
烛照铠甲之重生
清晨的工地被一层薄薄的薄雾笼罩,像披上了件半透明的纱衣。搅拌机“轰隆轰隆”的轰鸣声撕破了黎明的宁静,惊得栖息在临时架设的电线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在雾中划出几道凌乱的弧线。老军人李建国蹲在码得整整齐齐的钢筋堆旁,正给几个新来的年轻工人演示如何绑扎箍筋。他那双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稳稳握住钢筋钩子,手腕灵巧地翻转间,铁丝已在钢筋交点上缠出一个个利落的死结,勒得紧紧的,不留一丝松动。“小伙子,绑扎就得这么紧,”他抬起头,眼角的皱纹里嵌着些许泥灰,声音却透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就像做人,得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别留半分空隙给虚浮。”
说话间,一辆满载水泥的绿色货车“嘎吱”一声停在不远处,车斗挡板上贴着张醒目的大红标语,墨迹在晨露里微微发亮:“向老英雄学习!” 司机是个络腮胡大汉,摇下车窗探出头,朝李建国扬了扬手里的东西:“李大爷!接着!” 一包用旧报纸裹得严实的旱烟“嗖”地飞过来,被老人稳稳接住。“这是我爹让捎的,”大汉嗓门洪亮,带着股子自豪,“他说听广播里讲了您的事,非得把自己种的旱烟送您尝尝,说您当年在前线扛炸药包时,估计就缺这口劲儿足的!” 老军人解开报纸闻了闻,醇厚的烟香混着泥土气钻进鼻腔,他咧开嘴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初升的晨光,忽然就想起昨夜在捐赠处看见的那个小姑娘——她踮着脚把硬币从储蓄罐里倒出来,一枚枚堆成小小的山,硬币上还带着孩子手心的温度,烫得人心头发热。
工地上的宣传栏不知何时换了新内容,原本贴着施工进度表的木板上,如今多了几张照片。最显眼的是老军人那三枚军功章的特写,铜质的表面在照片里泛着温润的光,旁边配着大学生志愿者写的短评,字迹清秀有力:“一枚军功章,半世纪忠诚。当荣誉化作建设的砖石,当初心融进泥泞的土地,我们看见的,是两代人跨越时空的初心接力。” 短评旁边,正是那个小姑娘的加油信,被工人们用透明胶带仔细地粘了好几层,生怕被雨水打湿。信尾画着的安全帽小人旁,不知谁细心地添了几笔——小人身边多了个扎着羊角辫、戴红领巾的小姑娘,手里举着一面小小的红旗,旗上用稚嫩的笔触写着两个字:“传承”。
中午开饭时,临时搭建的食堂里飘出浓郁的红烧肉香味,混着米饭的热气在空气中弥漫。炊事班老王系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在窗口麻利地打菜。看见老军人端着饭盒走过来,他特意用勺子在菜盆里多舀了块肥瘦相间的肉,“大爷,您尝尝今天的红烧肉!” 老王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嗓门透着股子热乎,“这肉是镇上养猪户老孙头一早送来的,杀了自家最肥的那头猪,说当年您帮他爹打过井,这口肉必须让您先吃上。” 老军人端着饭盒找了个空桌坐下,刚要动筷子,就听见旁边几个年轻工人压低了声音嘀咕。“听说没?昨晚又有三辆私家车摸到工地,送来了好几卷防护网,车主连名字都没留,放下东西就走了。”“还有那个总戴着红围巾的陈老板,今天凌晨天没亮又拉来十吨钢材,说是‘算我给老英雄的见面礼’,硬逼着卸货的师傅收下才走。” 年轻人的声音里带着敬佩,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每个人心里漾开圈圈涟漪。
午休时,技术组的小赵蹲在刚筑起的堤坝雏形旁,眉头拧成了个疙瘩。新型加固材料和传统工艺的兼容性问题卡了好几天,他手里的图纸被雨水洇湿了边角,上面密密麻麻的参数像一群调皮的蝌蚪,看得人眼晕。老军人拄着根磨得发亮的钢筋钩子慢慢走过来,看见图纸上画着的衔接节点,忽然用钩子轻轻点了点一处标注:“小伙子,犯难了?” 小赵抬头,看见老人眼里闪着了然的光。“我当年在前线修工事时,也遇见过材料不对付的情况,”李建国蹲下身,粗糙的手指在图纸上比划,“你看这衔接处,是不是像当年我们堵枪眼时,得把沙袋斜着码?斜着码才能互相借力,把劲儿拧成一股绳。”
小赵猛地抬头,眼里的迷茫散了大半。他忽然想起工地上流传的故事:老军人的三枚军功章里,有一枚是因为在一次塌方中,用自己的后背护住了怀里的测绘员,硬生生扛住了落下的石块。“您是说……”他蹲得更近了些,把图纸在潮湿的地面上铺平,“让两种材料像斜码的沙袋一样,留出相互咬合的角度?” 老军人笑着点头,拿起钢筋钩子在泥地上画了个简易的示意图,钩尖划过的痕迹清晰可见:“这里得先做毛面处理,就像打仗时挖战壕,第一步得把地基砸实了,后面的工事才能立得住,发力才稳当。”
下午的技术研讨会上,小赵把老军人的建议画进了改良方案。当他指着图纸上新增的“毛面过渡层”解释原理时,项目经理老李突然拍了下手:“说巧不巧,刚才接到市建材厂的电话,他们听说咱们卡了壳,特意派了个退休老技工过来,说‘当年修水库时遇见过类似的情况,说不定能搭把手’。” 话音未落,会议室的木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肩上拎着个磨得发亮的铁皮工具箱,袖口还沾着点点机油——正是昨天送钢材的陈建军的父亲,那位曾是基建兵的老匠人。两个老人的目光在半空相遇,没有多余的话,只是重重握了握手,掌心的老茧相互摩挲,像两块饱经风霜的老木头,瞬间就找到了共鸣。
傍晚收工时,天空忽然放晴了。积压了多日的乌云散去,露出西边绚烂的晚霞,把半边天都染成了金红色。老军人坐在堤坝边缘的石头上,看着远处工人们扛着工具往宿舍走。有人大概是累坏了,哼起了几十年前的老歌,调子跑得老远,却透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 夕阳把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斜斜地落在新筑的堤坝上,恰好和旁边一个小小的身影叠在一起——是那个捐硬币的小姑娘,正踮着脚帮志愿者往木桩上插警示旗。她举着的旗子是用彩纸做的,“安全第一”四个大字被涂成了五颜六色,边缘还细心地缀着几颗星星,亮晶晶的,像极了老军人记忆里,军功章在阳光下折射的光芒。
工地的广播突然响起,是志愿者小陈带着些微哽咽的声音:“各位工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收到了一批特别的捐赠——县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寄来了120封加油信!” 广播里传来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其中有位同学说,她爷爷也有一枚和李大爷很像的军功章,爷爷告诉她,‘军功章不是挂在胸前给人看的,是长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有用的人’。” 人群里响起轻轻的笑声,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像潮水般蔓延开来,掠过堆成小山的钢筋水泥,掠过码得整整齐齐的物资,掠过老军人鬓角沾着的白发,稳稳地落在渐渐成型的堤坝上——那是无数双手用汗水堆起的希望,是一场跨越时光的精神接力,在晚霞里闪着温暖的光。
深夜,老军人躺在临时宿舍的木板床上,刚要合眼,就听见窗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像小猫在走路。他悄悄起身拉开窗帘一角,看见那个捐硬币的小姑娘正踮着脚,把一个纸盒子轻轻放在他门口,然后像只受惊的小鹿般跑开了。老人拿起盒子打开,里面装着几颗用玻璃纸包着的水果糖,五颜六色的,旁边还压着张字条,字迹歪歪扭扭:“爷爷说,甜的东西能给人力量。李爷爷,您的军功章就像糖一样,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老人笑了,眼角的皱纹里泛起湿意。他剥开一颗橘子味的糖放进嘴里,甜味在舌尖化开,顺着喉咙暖到心里。他把糖纸小心翼翼地折成小船,放在窗台上——那里还摆着白天收到的礼物:司机送的旱烟、年轻工人送的新茶、陈建军塞给他的红围巾,还有无数张画着笑脸的感谢画,每张画上都有个闪闪发光的军功章。
月光透过窗缝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恰好映着墙上那句用红漆写的标语:“军民同心,其利断金”。老军人摸了摸床头那个空了的军功章盒子,忽然想起战争年代的老班长说过的话:“建国啊,你记住,咱们打仗为了啥?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老百姓能在田埂上安心种地,孩子们能背着书包笑着上学,大家伙儿能一起把日子过成诗吗?” 此刻,窗外的工地依旧灯火通明,搅拌机的旋转灯光里,年轻人们正推着小车来回运送材料,他们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很长,像一道道移动的光——那是比军功章更耀眼的光芒,是一代又一代人刻进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在黑夜里静静流淌。
这一晚,老军人睡得很踏实。他知道,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堤坝,工地上又会响起熟悉的号子声、搅拌机的轰鸣声、还有人们爽朗的笑声——那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声音,是无数普通人用汗水和热血谱成的歌。而他的军功章,此刻正躺在捐赠处的展柜里,和无数人的爱心、无数双劳动者的手一起,成为这座堤坝最坚固的基石——不是因为它承载的荣誉,而是因为它见证了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真理:当每个人都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当每颗心都向着同一个方向使劲,任何困难,都终将被踩在脚下;任何奇迹,都终将在平凡的坚守中,破土而生。
说话间,一辆满载水泥的绿色货车“嘎吱”一声停在不远处,车斗挡板上贴着张醒目的大红标语,墨迹在晨露里微微发亮:“向老英雄学习!” 司机是个络腮胡大汉,摇下车窗探出头,朝李建国扬了扬手里的东西:“李大爷!接着!” 一包用旧报纸裹得严实的旱烟“嗖”地飞过来,被老人稳稳接住。“这是我爹让捎的,”大汉嗓门洪亮,带着股子自豪,“他说听广播里讲了您的事,非得把自己种的旱烟送您尝尝,说您当年在前线扛炸药包时,估计就缺这口劲儿足的!” 老军人解开报纸闻了闻,醇厚的烟香混着泥土气钻进鼻腔,他咧开嘴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初升的晨光,忽然就想起昨夜在捐赠处看见的那个小姑娘——她踮着脚把硬币从储蓄罐里倒出来,一枚枚堆成小小的山,硬币上还带着孩子手心的温度,烫得人心头发热。
工地上的宣传栏不知何时换了新内容,原本贴着施工进度表的木板上,如今多了几张照片。最显眼的是老军人那三枚军功章的特写,铜质的表面在照片里泛着温润的光,旁边配着大学生志愿者写的短评,字迹清秀有力:“一枚军功章,半世纪忠诚。当荣誉化作建设的砖石,当初心融进泥泞的土地,我们看见的,是两代人跨越时空的初心接力。” 短评旁边,正是那个小姑娘的加油信,被工人们用透明胶带仔细地粘了好几层,生怕被雨水打湿。信尾画着的安全帽小人旁,不知谁细心地添了几笔——小人身边多了个扎着羊角辫、戴红领巾的小姑娘,手里举着一面小小的红旗,旗上用稚嫩的笔触写着两个字:“传承”。
中午开饭时,临时搭建的食堂里飘出浓郁的红烧肉香味,混着米饭的热气在空气中弥漫。炊事班老王系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在窗口麻利地打菜。看见老军人端着饭盒走过来,他特意用勺子在菜盆里多舀了块肥瘦相间的肉,“大爷,您尝尝今天的红烧肉!” 老王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嗓门透着股子热乎,“这肉是镇上养猪户老孙头一早送来的,杀了自家最肥的那头猪,说当年您帮他爹打过井,这口肉必须让您先吃上。” 老军人端着饭盒找了个空桌坐下,刚要动筷子,就听见旁边几个年轻工人压低了声音嘀咕。“听说没?昨晚又有三辆私家车摸到工地,送来了好几卷防护网,车主连名字都没留,放下东西就走了。”“还有那个总戴着红围巾的陈老板,今天凌晨天没亮又拉来十吨钢材,说是‘算我给老英雄的见面礼’,硬逼着卸货的师傅收下才走。” 年轻人的声音里带着敬佩,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每个人心里漾开圈圈涟漪。
午休时,技术组的小赵蹲在刚筑起的堤坝雏形旁,眉头拧成了个疙瘩。新型加固材料和传统工艺的兼容性问题卡了好几天,他手里的图纸被雨水洇湿了边角,上面密密麻麻的参数像一群调皮的蝌蚪,看得人眼晕。老军人拄着根磨得发亮的钢筋钩子慢慢走过来,看见图纸上画着的衔接节点,忽然用钩子轻轻点了点一处标注:“小伙子,犯难了?” 小赵抬头,看见老人眼里闪着了然的光。“我当年在前线修工事时,也遇见过材料不对付的情况,”李建国蹲下身,粗糙的手指在图纸上比划,“你看这衔接处,是不是像当年我们堵枪眼时,得把沙袋斜着码?斜着码才能互相借力,把劲儿拧成一股绳。”
小赵猛地抬头,眼里的迷茫散了大半。他忽然想起工地上流传的故事:老军人的三枚军功章里,有一枚是因为在一次塌方中,用自己的后背护住了怀里的测绘员,硬生生扛住了落下的石块。“您是说……”他蹲得更近了些,把图纸在潮湿的地面上铺平,“让两种材料像斜码的沙袋一样,留出相互咬合的角度?” 老军人笑着点头,拿起钢筋钩子在泥地上画了个简易的示意图,钩尖划过的痕迹清晰可见:“这里得先做毛面处理,就像打仗时挖战壕,第一步得把地基砸实了,后面的工事才能立得住,发力才稳当。”
下午的技术研讨会上,小赵把老军人的建议画进了改良方案。当他指着图纸上新增的“毛面过渡层”解释原理时,项目经理老李突然拍了下手:“说巧不巧,刚才接到市建材厂的电话,他们听说咱们卡了壳,特意派了个退休老技工过来,说‘当年修水库时遇见过类似的情况,说不定能搭把手’。” 话音未落,会议室的木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肩上拎着个磨得发亮的铁皮工具箱,袖口还沾着点点机油——正是昨天送钢材的陈建军的父亲,那位曾是基建兵的老匠人。两个老人的目光在半空相遇,没有多余的话,只是重重握了握手,掌心的老茧相互摩挲,像两块饱经风霜的老木头,瞬间就找到了共鸣。
傍晚收工时,天空忽然放晴了。积压了多日的乌云散去,露出西边绚烂的晚霞,把半边天都染成了金红色。老军人坐在堤坝边缘的石头上,看着远处工人们扛着工具往宿舍走。有人大概是累坏了,哼起了几十年前的老歌,调子跑得老远,却透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 夕阳把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斜斜地落在新筑的堤坝上,恰好和旁边一个小小的身影叠在一起——是那个捐硬币的小姑娘,正踮着脚帮志愿者往木桩上插警示旗。她举着的旗子是用彩纸做的,“安全第一”四个大字被涂成了五颜六色,边缘还细心地缀着几颗星星,亮晶晶的,像极了老军人记忆里,军功章在阳光下折射的光芒。
工地的广播突然响起,是志愿者小陈带着些微哽咽的声音:“各位工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收到了一批特别的捐赠——县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寄来了120封加油信!” 广播里传来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其中有位同学说,她爷爷也有一枚和李大爷很像的军功章,爷爷告诉她,‘军功章不是挂在胸前给人看的,是长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有用的人’。” 人群里响起轻轻的笑声,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像潮水般蔓延开来,掠过堆成小山的钢筋水泥,掠过码得整整齐齐的物资,掠过老军人鬓角沾着的白发,稳稳地落在渐渐成型的堤坝上——那是无数双手用汗水堆起的希望,是一场跨越时光的精神接力,在晚霞里闪着温暖的光。
深夜,老军人躺在临时宿舍的木板床上,刚要合眼,就听见窗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像小猫在走路。他悄悄起身拉开窗帘一角,看见那个捐硬币的小姑娘正踮着脚,把一个纸盒子轻轻放在他门口,然后像只受惊的小鹿般跑开了。老人拿起盒子打开,里面装着几颗用玻璃纸包着的水果糖,五颜六色的,旁边还压着张字条,字迹歪歪扭扭:“爷爷说,甜的东西能给人力量。李爷爷,您的军功章就像糖一样,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老人笑了,眼角的皱纹里泛起湿意。他剥开一颗橘子味的糖放进嘴里,甜味在舌尖化开,顺着喉咙暖到心里。他把糖纸小心翼翼地折成小船,放在窗台上——那里还摆着白天收到的礼物:司机送的旱烟、年轻工人送的新茶、陈建军塞给他的红围巾,还有无数张画着笑脸的感谢画,每张画上都有个闪闪发光的军功章。
月光透过窗缝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恰好映着墙上那句用红漆写的标语:“军民同心,其利断金”。老军人摸了摸床头那个空了的军功章盒子,忽然想起战争年代的老班长说过的话:“建国啊,你记住,咱们打仗为了啥?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老百姓能在田埂上安心种地,孩子们能背着书包笑着上学,大家伙儿能一起把日子过成诗吗?” 此刻,窗外的工地依旧灯火通明,搅拌机的旋转灯光里,年轻人们正推着小车来回运送材料,他们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很长,像一道道移动的光——那是比军功章更耀眼的光芒,是一代又一代人刻进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在黑夜里静静流淌。
这一晚,老军人睡得很踏实。他知道,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堤坝,工地上又会响起熟悉的号子声、搅拌机的轰鸣声、还有人们爽朗的笑声——那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声音,是无数普通人用汗水和热血谱成的歌。而他的军功章,此刻正躺在捐赠处的展柜里,和无数人的爱心、无数双劳动者的手一起,成为这座堤坝最坚固的基石——不是因为它承载的荣誉,而是因为它见证了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真理:当每个人都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当每颗心都向着同一个方向使劲,任何困难,都终将被踩在脚下;任何奇迹,都终将在平凡的坚守中,破土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