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第374章 媒体持续关注
挖掘机的轰鸣声混着雨后泥土的气息漫过堤坝工地,那声音算不上悦耳,却带着一股破土重生的力量,和着潮湿空气里的青草味、水泥味,在旷野上交织成独特的交响。镜头从泥泞的施工路面缓缓上移,坑洼里还积着昨夜的雨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的碎片,最终定格在“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红色横幅上——横幅边角被风雨扯得有些卷边,却依旧在烈日下红得耀眼,这是省台记者陈薇今天拍摄的第 23 个镜头。她握着话筒蹲在沙袋堆旁,指节因长时间用力而微微发白,视线落在镜头里那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年轻施工员小李身上。小李正徒手搬开一块卡在排水口的木板,泥浆顺着袖口灌进胶鞋,在脚踝处积成浑浊的漩涡,他却浑然不觉,只抬头冲镜头露出个憨厚的笑,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没来得及擦去的泥点。
“这些天我们记录了太多这样的瞬间。”陈薇对着镜头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些许沙哑,那是连日来在烈日下采访留下的痕迹。她的风衣下摆还沾着今早抢救物资时蹭到的水泥粉,像落了层薄薄的霜,“从老军人用军功章换水泥的义举,到中学生把零花钱塞进捐赠箱的小手,这场重建早已不是一群人的战斗。”她转身指向远处,戴红袖章的志愿者正领着一队小学生给工人送绿豆汤,孩子们的脸颊被晒得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举着“叔叔阿姨辛苦了”的手写纸板在烈日下跑得气喘吁吁,纸板边缘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字迹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
网络上,#堤坝重建中的凡人微光#的话题热度已破亿,相关讨论像潮水般在各个平台蔓延。昨夜刚更新的短视频里,老军人颤巍巍捧出军功章的画面下,那枚泛着铜绿的勋章在灯光下闪着沉静的光,热评第一是位网友的留言:“爷爷说这勋章是保家卫国的荣耀,现在换成水泥,是换一种方式守护我们啊。”这条留言下,有上万网友点了赞同。陈薇团队捕捉到的细节总能精准戳中人心——退休焊工王师傅手把手教年轻人焊接时,布满老茧的手裹着纱布,那是前几日操作时被烫伤的,却依然精准地握住焊枪,蓝色的火焰在他手边跳跃,映着他专注的侧脸;医护志愿者小周蹲在地上给工人处理伤口,发梢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急救包上,晕开一片深色的印子,她却顾不上擦,只盯着工人脚踝的擦伤处,小心翼翼地涂抹碘伏。
“陈记,省水利专家来了!”助理的喊声打断了陈薇的思绪,带着几分雀跃。镜头迅速转向戴着草帽的水利工程师张明,他刚从坝体那边走过来,裤腿沾满了黄泥。他蹲在新浇筑的坝体旁,手指轻轻划过混凝土表面,像是在抚摸一件珍贵的器物:“看到这些裂缝了吗?这不是质量问题,是昨夜暴雨后热胀冷缩形成的,我们正在调整养护方案,增加洒水频率,确保混凝土强度不受影响。”张明抬头时,镜片上还凝着一层水汽,那是刚从湿热的坝体旁起身沾上的,“但老百姓担心啊,所以我们得把专业的事讲明白——比如为什么要用这种新型加固材料,它的抗渗性比传统材料强多少,怎么确保汛期前完工,这些都得让大家心里有数。”
直播间里,实时弹幕滚动得飞快:“专家接地气!听懂了听懂了”“原来水泥养护要这么多讲究,涨知识了”。陈薇注意到,随着重建进入攻坚期,媒体报道早已从单纯的感动叙事,转向更硬核的技术科普和进度追踪。就像此刻,张明正在讲解新型加固材料的配比,弹幕里既有好奇的提问,也有建筑从业者的专业讨论。她收到过无数私信,有外地网友询问正规的捐赠渠道,生怕遇上骗子;有建筑系学生发来自己画的加固方案,附带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甚至有海外华人留言说“看着家乡人拧成一股绳,突然觉得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字里行间满是牵挂。
夕阳把堤坝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条沉默的巨蟒守护着这片土地。陈薇蹲在临时搭建的直播间里整理素材,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忽明忽暗。镜头扫过办公桌上的笔记本,那是她用了多年的本子,封面已经磨得起了毛边,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细节:“6月15日,物资调配组凌晨三点抢通运输路,组长老赵的眼镜在搬物资时被撞碎,愣是摸黑指挥到天亮;6月17日,大学生志愿者用无人机测绘塌方区域,操控杆被雨水打湿,他们裹着塑料袋坚持完成了数据采集;6月20日,老党员突击队在渗水点连续奋战八小时,队长老李的腰伤犯了,就跪在泥里填沙袋……”每一条记录旁,都画着小小的五角星,那是她给自己的记号,标记着那些闪闪发光的时刻。
窗外,施工灯次第亮起,像一串从地上延伸到天边的星星,把夜空照得通明。远处传来装载机启动的轰鸣,厚重而有力,与近处工人的吆喝声、机器的运作声交织在一起。这是属于重建工地的昼夜,白日里有烈日下的挥汗如雨,黑夜里有灯光下的持续奋战,也是千万人共同书写的故事,故事里有你,有我,有每一个为家园努力的平凡人。陈薇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素材保存键,明天,又将是充满力量的一天。
“这些天我们记录了太多这样的瞬间。”陈薇对着镜头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些许沙哑,那是连日来在烈日下采访留下的痕迹。她的风衣下摆还沾着今早抢救物资时蹭到的水泥粉,像落了层薄薄的霜,“从老军人用军功章换水泥的义举,到中学生把零花钱塞进捐赠箱的小手,这场重建早已不是一群人的战斗。”她转身指向远处,戴红袖章的志愿者正领着一队小学生给工人送绿豆汤,孩子们的脸颊被晒得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举着“叔叔阿姨辛苦了”的手写纸板在烈日下跑得气喘吁吁,纸板边缘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字迹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
网络上,#堤坝重建中的凡人微光#的话题热度已破亿,相关讨论像潮水般在各个平台蔓延。昨夜刚更新的短视频里,老军人颤巍巍捧出军功章的画面下,那枚泛着铜绿的勋章在灯光下闪着沉静的光,热评第一是位网友的留言:“爷爷说这勋章是保家卫国的荣耀,现在换成水泥,是换一种方式守护我们啊。”这条留言下,有上万网友点了赞同。陈薇团队捕捉到的细节总能精准戳中人心——退休焊工王师傅手把手教年轻人焊接时,布满老茧的手裹着纱布,那是前几日操作时被烫伤的,却依然精准地握住焊枪,蓝色的火焰在他手边跳跃,映着他专注的侧脸;医护志愿者小周蹲在地上给工人处理伤口,发梢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急救包上,晕开一片深色的印子,她却顾不上擦,只盯着工人脚踝的擦伤处,小心翼翼地涂抹碘伏。
“陈记,省水利专家来了!”助理的喊声打断了陈薇的思绪,带着几分雀跃。镜头迅速转向戴着草帽的水利工程师张明,他刚从坝体那边走过来,裤腿沾满了黄泥。他蹲在新浇筑的坝体旁,手指轻轻划过混凝土表面,像是在抚摸一件珍贵的器物:“看到这些裂缝了吗?这不是质量问题,是昨夜暴雨后热胀冷缩形成的,我们正在调整养护方案,增加洒水频率,确保混凝土强度不受影响。”张明抬头时,镜片上还凝着一层水汽,那是刚从湿热的坝体旁起身沾上的,“但老百姓担心啊,所以我们得把专业的事讲明白——比如为什么要用这种新型加固材料,它的抗渗性比传统材料强多少,怎么确保汛期前完工,这些都得让大家心里有数。”
直播间里,实时弹幕滚动得飞快:“专家接地气!听懂了听懂了”“原来水泥养护要这么多讲究,涨知识了”。陈薇注意到,随着重建进入攻坚期,媒体报道早已从单纯的感动叙事,转向更硬核的技术科普和进度追踪。就像此刻,张明正在讲解新型加固材料的配比,弹幕里既有好奇的提问,也有建筑从业者的专业讨论。她收到过无数私信,有外地网友询问正规的捐赠渠道,生怕遇上骗子;有建筑系学生发来自己画的加固方案,附带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甚至有海外华人留言说“看着家乡人拧成一股绳,突然觉得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字里行间满是牵挂。
夕阳把堤坝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条沉默的巨蟒守护着这片土地。陈薇蹲在临时搭建的直播间里整理素材,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忽明忽暗。镜头扫过办公桌上的笔记本,那是她用了多年的本子,封面已经磨得起了毛边,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细节:“6月15日,物资调配组凌晨三点抢通运输路,组长老赵的眼镜在搬物资时被撞碎,愣是摸黑指挥到天亮;6月17日,大学生志愿者用无人机测绘塌方区域,操控杆被雨水打湿,他们裹着塑料袋坚持完成了数据采集;6月20日,老党员突击队在渗水点连续奋战八小时,队长老李的腰伤犯了,就跪在泥里填沙袋……”每一条记录旁,都画着小小的五角星,那是她给自己的记号,标记着那些闪闪发光的时刻。
窗外,施工灯次第亮起,像一串从地上延伸到天边的星星,把夜空照得通明。远处传来装载机启动的轰鸣,厚重而有力,与近处工人的吆喝声、机器的运作声交织在一起。这是属于重建工地的昼夜,白日里有烈日下的挥汗如雨,黑夜里有灯光下的持续奋战,也是千万人共同书写的故事,故事里有你,有我,有每一个为家园努力的平凡人。陈薇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素材保存键,明天,又将是充满力量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