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第379章 圆满竣工
热门推荐:
重生魔门:我能看到炼蛊进度条
这个落选秀打脸整个NBA
粤语诗鉴赏集
全村喝粥我吃肉,打猎成了万元户
末世,只剩一人
神兽满空间,废柴嫡女倾城绝世
集体穿越:我靠一把弓建立新秩序
三生石上终是你
无限:女娲在线捏身体
竣工日的阳光像是被精心擦拭过,透亮得能看见远处河面上的粼粼波光。新堤坝的护坡上,上周刚铺下的草皮已经冒出细密的新芽,嫩得能掐出水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叶尖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仿佛在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轻声诉说着三个月重建的日夜。
清晨七点,工地入口的安检处就热闹得像过年。戴着红丝巾的社区大妈们拎着竹篮、提着保温桶,见着穿工装的施工人员就往手里塞东西:“张师傅,尝尝我家腌的酸豆角,配粥最开胃!”“小李,这茶叶蛋是凌晨三点煮的,还热乎着呢,垫垫肚子!”王大妈拉着刚下夜班的小张,往他口袋里塞了把炒花生:“孩子,你爹妈不在跟前,大妈替他们多疼你点。这堤坝成了,你们的功劳最大!”
十点整,竣工仪式准时开始。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红色地毯从台阶一直铺到坝体边缘,背景板上“众志成城,重筑安澜”八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个笔画都像是用民心的温度熔铸而成。当主持人用洪亮的声音念到老军人的名字时,原本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突然拍了拍扶手,执意要站起来。旁边的志愿者小陈刚要上前搀扶,老人却摆了摆手,枯瘦却有力的手紧紧扶住椅背,腰杆一点点挺直,像一株历经风雨却不肯弯折的老松。他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比任何珠宝都耀眼,那光芒里,有战火硝烟的印记,更有守护家园的赤诚。
“同志们,乡亲们!”老人清了清嗓子,声音虽有些沙哑,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像洪钟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当年我在战场上扛过枪,知道保家卫国是啥滋味;现在退休了,还能在工地上扛水泥袋,看着这堤坝一点点长高,这是咱老百姓的福气——”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眼神里满是欣慰,“堤坝塌了咱能重建,砖石能一块一块垒起来;可人心要是塌了,就像断了的弦,难接上了。但我看着你们,看着这么多年轻人、陌生人,为了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地拼命,就知道咱们中国人的‘心坝’,比这钢筋水泥还结实,永远塌不了!”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从主席台蔓延到坝体两侧,惊飞了枝头的麻雀。施工方代表小王站在话筒前,刚要开口就先抹了把眼角的泪。他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暴雨夜,他和同事们在齐腰深的泥泞里扛沙袋,雨点子砸在脸上生疼,身后突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一群村民打着手电筒来了,有老大娘端着姜汤,有小伙子举着灯笼,还有位大爷扛着自家的门板,说“拆下来能当临时挡水板”。“那时候我就懂了,”小王举起手里的验收合格报告,纸张在他微微发抖的手里轻轻颤动,“咱们建的不是冷冰冰的堤坝,是老百姓和政府之间的信任桥。现在桥建好了,报告上的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检验,以后不管多大的洪水,咱们都能手拉手一起扛过去!”
剪彩仪式的红绸布被剪断时,天空突然飞起一群鸽子,翅膀划破湛蓝的天幕。孩子们早等不及了,拉着风筝线在堤坝上奔跑起来。风筝上写满了歪歪扭扭的心愿:“希望爸爸再也不用熬夜加班”“希望河里的鱼虾越来越多”“希望老英雄爷爷长命百岁”“希望这坝能护着我们长大”……彩色的风筝在蓝天上飘成一片,像无数个梦在飞翔。
远处,参与建设的挖掘机和推土机整齐排列在空地上,铲斗高高扬起,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而它们身后,新堤坝如一条银灰色的巨龙,静静卧在河岸,坝体上“众志成城,守护家园”的标语被阳光照得通红。河风吹过,带来两岸村庄的炊烟味,混着新草的清香,让人心里踏实得很。
王建军站在坝头,看着孩子们追着风筝跑远的背影,看着老军人被一群年轻人围着说话,看着小林和周明正在给参观的村民讲解坝体结构,忽然觉得鼻子一酸。他掏出手机,给远方的老伴打了个电话:“回家了,咱这坝成了,比当年图纸上画的还要好。”电话那头传来炒菜的滋滋声,老伴笑着说:“我炖了排骨,就等你这功臣回来呢。”
挂了电话,王建军摸了摸坝体上被阳光晒得温热的水泥面,仿佛能摸到里面凝结的人心。这坝是真的成了,不是靠哪一个人的力气,是靠无数双手一块砖、一袋水泥垒起来的,是靠无数颗心连在一起撑起来的。
阳光越发明媚,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亮堂堂的。河水流淌的声音里,好像藏着无数个故事,关于坚守,关于奉献,关于那些平凡人心里,比堤坝更坚固的信仰。
清晨七点,工地入口的安检处就热闹得像过年。戴着红丝巾的社区大妈们拎着竹篮、提着保温桶,见着穿工装的施工人员就往手里塞东西:“张师傅,尝尝我家腌的酸豆角,配粥最开胃!”“小李,这茶叶蛋是凌晨三点煮的,还热乎着呢,垫垫肚子!”王大妈拉着刚下夜班的小张,往他口袋里塞了把炒花生:“孩子,你爹妈不在跟前,大妈替他们多疼你点。这堤坝成了,你们的功劳最大!”
十点整,竣工仪式准时开始。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红色地毯从台阶一直铺到坝体边缘,背景板上“众志成城,重筑安澜”八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个笔画都像是用民心的温度熔铸而成。当主持人用洪亮的声音念到老军人的名字时,原本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突然拍了拍扶手,执意要站起来。旁边的志愿者小陈刚要上前搀扶,老人却摆了摆手,枯瘦却有力的手紧紧扶住椅背,腰杆一点点挺直,像一株历经风雨却不肯弯折的老松。他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比任何珠宝都耀眼,那光芒里,有战火硝烟的印记,更有守护家园的赤诚。
“同志们,乡亲们!”老人清了清嗓子,声音虽有些沙哑,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像洪钟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当年我在战场上扛过枪,知道保家卫国是啥滋味;现在退休了,还能在工地上扛水泥袋,看着这堤坝一点点长高,这是咱老百姓的福气——”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眼神里满是欣慰,“堤坝塌了咱能重建,砖石能一块一块垒起来;可人心要是塌了,就像断了的弦,难接上了。但我看着你们,看着这么多年轻人、陌生人,为了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地拼命,就知道咱们中国人的‘心坝’,比这钢筋水泥还结实,永远塌不了!”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从主席台蔓延到坝体两侧,惊飞了枝头的麻雀。施工方代表小王站在话筒前,刚要开口就先抹了把眼角的泪。他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暴雨夜,他和同事们在齐腰深的泥泞里扛沙袋,雨点子砸在脸上生疼,身后突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一群村民打着手电筒来了,有老大娘端着姜汤,有小伙子举着灯笼,还有位大爷扛着自家的门板,说“拆下来能当临时挡水板”。“那时候我就懂了,”小王举起手里的验收合格报告,纸张在他微微发抖的手里轻轻颤动,“咱们建的不是冷冰冰的堤坝,是老百姓和政府之间的信任桥。现在桥建好了,报告上的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检验,以后不管多大的洪水,咱们都能手拉手一起扛过去!”
剪彩仪式的红绸布被剪断时,天空突然飞起一群鸽子,翅膀划破湛蓝的天幕。孩子们早等不及了,拉着风筝线在堤坝上奔跑起来。风筝上写满了歪歪扭扭的心愿:“希望爸爸再也不用熬夜加班”“希望河里的鱼虾越来越多”“希望老英雄爷爷长命百岁”“希望这坝能护着我们长大”……彩色的风筝在蓝天上飘成一片,像无数个梦在飞翔。
远处,参与建设的挖掘机和推土机整齐排列在空地上,铲斗高高扬起,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而它们身后,新堤坝如一条银灰色的巨龙,静静卧在河岸,坝体上“众志成城,守护家园”的标语被阳光照得通红。河风吹过,带来两岸村庄的炊烟味,混着新草的清香,让人心里踏实得很。
王建军站在坝头,看着孩子们追着风筝跑远的背影,看着老军人被一群年轻人围着说话,看着小林和周明正在给参观的村民讲解坝体结构,忽然觉得鼻子一酸。他掏出手机,给远方的老伴打了个电话:“回家了,咱这坝成了,比当年图纸上画的还要好。”电话那头传来炒菜的滋滋声,老伴笑着说:“我炖了排骨,就等你这功臣回来呢。”
挂了电话,王建军摸了摸坝体上被阳光晒得温热的水泥面,仿佛能摸到里面凝结的人心。这坝是真的成了,不是靠哪一个人的力气,是靠无数双手一块砖、一袋水泥垒起来的,是靠无数颗心连在一起撑起来的。
阳光越发明媚,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亮堂堂的。河水流淌的声音里,好像藏着无数个故事,关于坚守,关于奉献,关于那些平凡人心里,比堤坝更坚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