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 第380章 新起点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第380章 新起点

    堤坝竣工后的第一个周末,秋阳正好,透过政府大院会议室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然而室内的热度却远胜窗外,“后重建时代”规划会正开得热火朝天,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未散的疲惫,却更燃着不息的斗志。投影仪的光束在白色幕布上铺开,新的水利蓝图如一幅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在现有巍峨堤坝的基础上,上游将圈定一片广袤的生态涵养区,计划引种本地草木,涵养水源、稳固水土,让江水流经此处便多几分温顺;下游则要建设数座智慧水文监测站,传感器将实时捕捉水位、流速、水质的细微变化,数据通过云端汇总分析,为防汛抗旱提供精准预判;而沿岸的每个村庄,都将标配一间防灾应急仓库,从救生衣、应急灯到压缩饼干、急救药品,一应俱全,墙上还挂着清晰的疏散路线图。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堤坝立起来了,更要让这份安全感扎下根去。”分管水利的李副市长站起身,手指在图纸上重重敲了敲,声音沉稳而有力,“老军人他们用行动教会我们,真正的‘安澜’,从来不只是堤坝的高度和厚度,更是让老百姓夜里能睡安稳觉,心里对未来有实实在在的底气。所以,要把重建时那股拧成一股绳的劲儿留住,变成长效机制,让守护家园的信念代代传下去。”

    与此同时,在老军人居住的幸福里社区,小广场上锣鼓喧天,“银发志愿者协会”的红色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揭牌仪式刚过,十几位头发花白的退休老人便戴上了崭新的红袖章,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抖擞地沿着堤坝开始了第一次巡逻。他们中,有曾参与过堤坝建设的老工人,有教书育人几十年的老教师,还有和老军人一样的退休干部。看到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在岸边追逐嬉闹,头发花白的张阿姨连忙上前,笑着从布包里掏出几本手绘的安全手册递过去:“孩子们,水边玩可得当心呐,这手册上画着避险的法子,回去跟爸妈一起学学。”遇到一群特地来参观堤坝的外地游客,曾在工地上搬过砖的王大爷主动当起了讲解员,他指着护坡上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眼里闪着自豪的光:“你们看这块,是中建三局的小王搬的,那孩子才二十出头,手上磨出的水泡比鸡蛋还大,挑破了抹点药膏接着干,硬是没喊过一声累!”

    城市另一端的高校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参与过堤坝重建的大学生们自发组成了“青年治水团”,几张实验台拼在一起,上面摆满了从工地上采集的不同土层的土壤样本、岩石切片,还有各种精密的检测仪器。他们穿着白大褂,或围在一起讨论数据,或对着显微镜仔细观察,日夜钻研如何通过改良材料配比、优化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堤坝的抗震防洪等级。团长林小羽是个文静的姑娘,此刻她正专注地看着显微镜下的土壤颗粒结构,眉头微蹙,忽然想起在工地上跟着老师傅学打桩的日子——毒辣的太阳晒得皮肤生疼,泥浆溅得满身都是,老师傅握着她的手教她辨认桩锤的落点,粗糙的手掌传递过来的不仅是力量,还有沉甸甸的责任。“以前总觉得课本上的‘民生工程’四个字太抽象,像飘在天上的云。”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直到亲手摸过沾满泥浆的安全帽,听着住在临时安置点的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给我们一个新家’,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那不是一句口号,是要把学问做进老百姓心坎里。”

    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堤坝脚下那座刚落成的“重建记忆长廊”。木质的廊檐下挂着红灯笼,廊壁上镶嵌着一排排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的物件算不上珍贵,却每一件都带着滚烫的温度。老军人那枚泛着铜光的军功章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整齐摆放着志愿者穿过的红马甲,洗得有些发白,袖口还留着磨破的毛边;施工人员的工作证上,照片里的小伙子笑容憨厚,名字旁边记着他参与建设的天数;孩子们画的感恩画色彩鲜艳,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叔叔阿姨”;甚至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面装着一袋泛黄的泥沙——那是溃坝时最先冲进村民家里的泥土,如今被小心地封存着,瓶身贴着一张手写的标签:“记住过去,不是为了沉溺害怕,是为了带着勇气,更坚定地建设未来。”每天都有不少人来这里参观,老人带着孩子,工人趁着午休,学生们组队而来,看着这些物件,听着旁边循环播放的重建故事,不少人红了眼眶。

    深秋的傍晚,夕阳给天空染上一层温暖的橘红。老军人拄着拐杖,慢慢走到堤坝的长椅上坐下。他的背比以前更驼了些,眼神却依旧清亮。远处,放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像一群快乐的小鸟笑着跑过,家长们在身后追着,大声喊着“慢点儿跑,当心脚下”。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几乎要触碰到远处的江面。旁边的石桌上,不知是谁放了一束刚从田埂上采来的野花,蓝的、黄的、粉的,开得热热闹闹,花束里还夹着一张稚嫩的字条,上面用铅笔写着:“爷爷,您的军功章在长廊的墙上挂着,闪闪发光,但您教给我们的勇敢和担当,像种子一样,在我们心里慢慢长着,会长成大树的。”

    风轻轻吹过堤坝的护栏,带着深秋特有的些许凉意,拂过脸颊时,却又格外温柔,像是谁的手在轻轻抚摸。远处的江面波光粼粼,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辉,新修建的灯塔在暮色中缓缓亮起第一盏灯,光芒穿透渐浓的暮色,四射开来,照亮的不只是眼前蜿蜒的航道,更是无数人心里对“家园”“责任”“传承”的全新定义。当第一颗星星在天边眨起眼睛,堤坝下的村庄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淡青色的烟柱在暮色中轻轻摇曳,像一条柔软的丝带,一头系着过去的苦难与坚韧,一头连着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老军人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军功章,放在救灾指挥部桌上的瞬间;始于无数普通人在灾难面前,握紧拳头,眼里含着泪却坚定地说“我来”的时刻。

    这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无数新故事的起点。就像堤坝上的每一块石砖,都刻着风雨的印记、汗水的痕迹,却又紧密地咬合在一起,共同托起了一片更晴朗、更安稳的天空。当未来某一天,暴雨再次倾盆,洪水再次咆哮,人们会稳稳地站在这座坚固的堤坝上,看着脚下坚实的土地,想起那些一起流汗、一起流泪、一起咬牙坚持的日子,然后更加坚信:只要人心凝聚,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信念不灭,代代相传,就没有建不成的“安澜”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