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400章 晴暖盈野与新禾勃发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第400章 晴暖盈野与新禾勃发

    晨露在耐盐禾的叶片上凝成银珠,被初升的阳光照得透亮,顺着叶尖滚落,砸在松软的泥土里,洇出细小的湿痕。陈老汉蹲在田埂上,用竹片轻轻挑起一株禾苗,根系在土中呈网状铺开,白色的须根上还沾着新鲜的泥粒 —— 这是扎根稳固的迹象,正如《农政录》“旺长期篇” 所记:“叶挺根密,日长寸许,乃丰年之兆”。他身后的田野已泛出连片的浓绿,耐盐禾的株高普遍超过一尺,叶片舒展如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仓库前的空地上,宝儿正指挥农妇们晾晒新收的野慈姑球茎。竹席上的球茎按大小排列,最大的直径已达四寸,表皮光滑如玉,被阳光晒得微微发烫。“挑出三成做种,” 她用竹筛筛选着,“种用球茎要留三个芽眼,每个芽眼间距一寸,” 筛下的小球茎被装进陶缸,撒上干燥的细沙,“沙藏能保持水分,比直接堆着强。” 陶缸旁的标签上用墨笔写着:“野慈姑种茎,防潮防晒,备濠州用”,字迹被阳光晒得微微发褐。

    “哈桑,把那批竹筐搬到码头!” 王晏之的声音从晒谷场传来,他正带着幕僚清点发往泗州的农具。新制的竹筐用桑皮绳捆扎,筐底衬着厚油纸:“筐沿要缠上麻绳,” 他用手指捏了捏绳结,“免得搬运时磨破,种子撒出来可惜。” 幕僚在清单上一一勾检:“耐盐禾种子一百石、育苗盘三百个、除草刀一百把……” 每勾一项,就用朱砂在旁边画个小太阳 —— 这是表示需在晴天运输,防止种子受潮。

    正午的阳光晒得地面发烫,耐盐禾的叶片在强光下微微向内卷曲,这是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陈老汉让人给幼苗浇 “午间水”,用竹管引来的河水经过沉淀池过滤,清澈见底:“这水要浇在根旁,别淋在叶上,” 他用锄头在苗间开出浅沟,“沟灌比漫灌省水三成,还不会冲坏根系。” 水流顺着沟道缓缓渗透,土壤表面很快泛起湿润的深色,叶片在水汽中渐渐舒展,恢复了挺拔的姿态。

    农人们趁着晴暖天气给耐盐禾追肥,腐熟的羊粪被捣成碎末,均匀地撒在植株周围。“这肥要‘圈施’,” 陈老汉示范着用锄头将肥料埋入土中,“离根三寸远,免得烧根,” 他抓起一把混合了羊粪的泥土,“这土闻着有股青草香,就对了,要是发臭,就是没腐熟好。” 追肥后的禾苗,叶色愈发浓绿,用手轻摸叶片,能感到明显的厚实感,叶脉也更加清晰。

    午后的南风带着暖意掠过沼泽地,野慈姑的叶片已铺展得如巴掌大小,叶腋间抽出的花茎顶着淡紫色的花苞。哈桑带着几个年轻农工搭建观察棚,竹制的棚架低矮小巧,刚好能容一人弯腰进入:“每天记录开花时间和花苞数量,” 他在木板上刻下刻度,“陈伯说,花开得齐不齐,直接关系到球茎的收成。” 棚边的竹竿上挂着陶碗,里面盛着清水,是为了观察昆虫授粉情况 —— 碗沿的蜜水能吸引蜜蜂等传粉昆虫。

    王晏之的书房里,摊开着淮西各州送来的《生长简报》。濠州的简报上画着耐盐禾的生长曲线,从播种到现在,株高日均增长半寸;泗州的则附着野慈姑的根系图,用朱砂标出主根长度已达八寸。“按这个长势,” 王晏之用手指点着曲线顶端,“濠州的耐盐禾七月初就能抽穗,比楚州早十日。” 他让人取来《农时表》,在相应日期旁批注:“需提前准备收割工具,竹镰五十把、打谷框二十个。”

    傍晚的霞光将田野染成金红色,耐盐禾的叶片在余晖中泛着油光。农人们扛着锄头返回村庄,锄头上的泥土已被晒干,敲一敲就簌簌落下。陈老汉边走边和年轻后生们讲着看苗情的诀窍:“叶尖朝上,说明不缺水;叶尖下垂,就得浇水了;叶片发黄,是缺肥的兆头。” 他指着田埂边几株长势稍弱的禾苗,“这些明天要单独追肥,不能让它们拖后腿。”

    仓库的油灯下,宝儿正在整理新粮的储存记录。陶瓮上的标签详细记录着入库日期、品种、数量:“耐盐禾,六月三日入仓,三百石,水分含量十二 %”,旁边还用小字注明:“通风良好,无霉变”。她将记录册与账本核对无误后,在末尾写下:“今春推广顺利,淮西五州已播种耐盐禾八千亩,野慈姑两千亩,预计秋收可增收粮万石。” 字迹工整有力,透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深夜的田野格外安静,只有风吹过禾苗的沙沙声。耐盐禾的生长并未停歇,在月光下,它们的茎秆仍在悄悄拔节。陈老汉起夜时特意去田边看了看,用手摸了摸禾苗的茎秆,能感到轻微的生长张力。他笑着自言自语:“这些小家伙,白天夜里都在长,真是争气。” 回到屋中,他在《老农笔记》上添了一笔:“夜温十七度,禾苗拔节快,明日需查是否有倒伏风险。”

    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育苗棚上,新培育的耐盐禾幼苗已长出三片真叶。哈桑带着农工们给幼苗间苗,每穴只留最健壮的一株:“间下来的弱苗别扔,” 他小心地将弱苗拔出,“可以移栽到边角地,说不定也能长好。” 棚外的空地上,晾晒的野慈姑种茎泛着淡淡的光泽,经过几日晾晒,水分含量已降至安全储存标准,用手掂一掂,比刚收获时轻了不少。

    王晏之带着幕僚巡查楚州的新粮示范田,田埂上的标牌清晰地写着品种、播种日期、负责人。“这块地的耐盐禾密度刚刚好,” 王晏之蹲下身测量株距,“一尺五寸,通风透光,病害少。” 他让人将这块地的种植参数抄录下来,作为淮西推广的标准:“株距一尺五、行距二尺、每亩用种量十五斤、追肥三次 —— 分别在三叶期、分蘖期、抽穗前。”

    正午的阳光更加炽热,农人们在田间搭建简易的遮阳棚,棚下放置着盛水的陶缸,供劳作间隙饮用。陈老汉提着水壶给大家分水,水壶外裹着湿透的麻布,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天热干活要悠着点,” 他给年轻后生们擦汗,“别中暑了,耽误了农时。” 田边的桑树下,几个农妇正用竹针修补破损的麻布口袋,这些口袋将用来装秋收的新粮。

    傍晚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得禾苗轻轻摇晃。农人们开始给野慈姑的花茎搭支架,用细竹竿轻轻支撑住下垂的花茎:“这样能防止花茎折断,保证授粉充分,” 陈老汉边搭支架边说,“花结得好,球茎才能长得大。” 支架间的距离经过精心测量,保证每个花茎都能得到支撑,又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仓库里,新到的一批竹筐正在验收。宝儿仔细检查着筐子的质量,竹篾是否结实,接口是否牢固:“这批筐子不错,” 她满意地点点头,“可以用来装秋收的耐盐禾,比麻袋透气,不容易发霉。” 她让人将筐子整齐地码放好,在旁边放上防潮的石灰袋:“石灰要定期更换,保持干燥最重要。”

    夜深了,村庄渐渐安静下来,只有仓库和育苗棚还亮着灯。王晏之仍在灯下审阅淮西各州的秋收计划,计划中详细列出了收割、晾晒、储存的步骤和所需工具。他在计划末尾写道:“新粮丰收不仅是粮食增产,更是民心安定的根基,务必确保颗粒归仓。” 窗外的月光皎洁明亮,照在田野上,给生机勃勃的禾苗镀上了一层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