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413章 秋获丰登与仓廪盈实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第413章 秋获丰登与仓廪盈实

    晨露在耐盐禾的穗尖凝成细碎的冰晶,朝阳升起时,冰晶化作水珠滚落,打在濠州的田埂上,洇出细小的湿痕。张三握着特制的竹镰站在田头,镰刃在晨光中泛着寒光 —— 这镰刀的刃口呈弧形,比普通镰刀窄三寸,专为耐盐禾的高茎设计。“割时要‘留茬五寸’,” 他示范着下镰的角度,镰刃贴着茎秆基部划过,穗子应声而落,“留茬能让根茬腐烂后肥田,比齐根割强。”

    王老实带着村民们排成整齐的队列,每人腰间挂着竹编的穗篓,割下的耐盐禾穗被随手扔进篓中。“这穗要‘轻拿轻放’,” 张三跟在后面叮嘱,“别摔着,谷粒会掉,” 狗剩的穗篓很快满了,他将穗子倒在铺着苇席的板车上,穗子堆成小山,金黄的颖壳在阳光下闪着亮。板车的轮子裹着厚厚的麻布,“张三师傅说这样走在田埂上不颠簸,少掉谷粒。”

    泗州的沼泽地已露出褐色的泥面,晚熟的野慈姑被尽数采收。李四指挥着将球茎上的泥土抖落,只留下薄薄一层护皮:“现在天气干燥,” 他用草绳将球茎串成环,“挂在通风的屋檐下,比堆着强,” 村民们的屋檐下很快挂满了球茎,紫褐色的外皮在风中微微颤动,像一串串风干的果实。仓库里,早熟的球茎已按大小分类装缸,缸底铺着干燥的细沙:“每层球茎撒一层沙,” 李四用木尺压实沙层,“这样能防潮,还能防止发芽。”

    正午的阳光晒得地面发烫,濠州的晒谷场上铺满了耐盐禾的穗子。张三让人用 “翻谷叉” 翻动穗堆,这叉子的齿间距一寸半,刚好能挑起穗子又不散落谷粒:“每半个时辰翻一次,” 他用手感受穗子的干燥度,“要晒到颖壳发脆,用手一搓就掉,” 翻晒的村民们戴着草帽,帽檐压得很低,汗水顺着脸颊滴在谷穗上,瞬间被吸干。场边的石碾子已清洗干净,碾盘上的纹路里塞满了细沙 —— 这是为了磨去颖壳时不损伤谷粒。

    午后的微风带着干燥的气息掠过泗州,野慈姑的球茎在晾晒中逐渐收缩。李四用手捏了捏球茎,外皮已变得坚韧:“可以入窖了,” 他让人将球茎装进陶瓮,瓮口用桑皮纸密封,纸上再涂一层融化的蜂蜡,“这蜡封比单纯用纸严,能防虫子,” 地窖的角落里堆着新砍的樟树枝,“樟木的气味能驱虫,和球茎的气味混在一起,放到来年开春都新鲜。”

    濠州的耐盐禾穗已晒得干爽,张三让人开始脱粒。石碾子在牛的牵引下缓缓转动,穗子在碾盘上被碾压,金黄的谷粒从颖壳中脱落,混着细碎的秸秆。“要过三遍筛,” 他用不同孔径的竹筛过滤谷粒,“第一遍筛秸秆,第二遍筛瘪粒,第三遍筛尘土,” 筛出的净谷粒装在陶瓮里,瓮口盖着透气的麻布:“现在还不能密封,” 张三用手指插入谷粒中,“要让潮气散尽,不然会发霉。”

    傍晚的霞光给泗州的村庄镀上金边,村民们正在蒸煮野慈姑的球茎。铁锅上架着竹篾蒸笼,球茎的清香混着水汽弥漫开来。李四掀开笼盖,球茎的外皮已裂开,露出洁白的肉质:“可以做‘慈姑糕’了,” 他让人将球茎捣成泥,混入少量米粉,“蒸出来又糯又香,比单纯吃球茎爽口,” 孩子们围着蒸笼,等着第一块出锅的慈姑糕,脸上满是期待。

    濠州的打谷场忙到月上中天,脱粒后的谷粒堆成了小山。张三让人用 “风谷机” 清理谷粒中的杂质,这机器的扇叶是用梧桐木做的,“比松木轻,转动起来省力,” 风谷机吹出的风将轻飘的秸秆碎屑带走,留下饱满的谷粒,落在下面的竹筐里。王老实拿着斗斛称量,“一亩地收了一石三斗!” 他的声音里满是惊喜,这比种普通稻谷多收了近五成。

    黎明的霜花在濠州的谷堆上凝成白霜,张三带着村民们将谷粒入仓。粮仓的地面铺着三层苇席,席下垫着干燥的艾草:“这艾草能防潮,还能驱虫,” 他用木斛将谷粒倒入仓中,斛口的谷粒连成线,发出 “哗哗” 的声响。仓壁上挂着 “湿度计”—— 用三根不同粗细的麻绳系在木板上,“要是粗麻绳变潮下垂,就得开仓通风,” 张三在仓门内侧刻下刻度,“记录每天的谷粒高度,心里有数。”

    泗州的村民们用野慈姑和新收的杂粮做了丰盛的饭菜,庆祝丰收。李四端着一碗慈姑粥,粥里的球茎炖得软烂,入口即化:“这粥要放些姜丝,” 他给村民们分粥,“慈姑性凉,配姜丝正好,” 席间,有人提起开春要多种些野慈姑,“李四师傅教的法子好,” 一个老汉说,“这沼泽地也能长出好东西了。”

    上午的阳光照亮了濠州的粮仓,张三让人盘点入库的谷粒。账房先生用算盘计算着总数,“一共八千六百石!” 他的声音在粮仓里回荡,谷粒在仓中微微颤动,发出 “沙沙” 的声响。张三在《秋收记录》上写下:“濠州耐盐禾平均亩产一石三斗,高于楚州原产地一成,” 他特意画了个谷穗的图案,旁边注着:“谷粒饱满,千粒重二十五克。”

    泗州的仓库里,李四也在盘点野慈姑的收成。“早熟的三千斤,晚熟的五千斤,” 他在账本上记录,“能腌咸菜两千斤,留种一千斤,其余的入窖储存,” 他让人将留种的球茎单独存放,这些球茎的芽眼格外饱满,“明年开春切块育苗,要选最好的地块,” 仓库的墙上挂着野慈姑的生长图,从育苗到采收,每个阶段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午后的阳光透过粮仓的气窗,照在濠州的谷粒上,光柱中的尘埃缓缓浮动。张三让人在谷堆中插 “透气筒”,用芦苇杆捆成直径三寸的束,垂直插入谷堆深处:“这筒能让空气流通,” 他用手感受从筒口透出的气流,“比在仓壁开窗安全,不会让老鼠进来,” 透气筒的顶端盖着带孔的木盖,既能透气又能防鸟。

    傍晚的炊烟在泗州的村庄升起,家家户户都在做与野慈姑相关的食物。李四的屋里飘出油炸慈姑片的香味,金黄的薄片在油锅中滋滋作响,捞出后撒上细盐,酥脆可口。“这慈姑片能当干粮,” 他给串门的村民们分食,“冬天农闲时,泡在热汤里吃,暖和。” 村民们笑着说:“明年多种些,让咱泗州的慈姑片传到外省去。”

    夜深了,濠州的粮仓里还亮着灯,张三和王老实检查仓门的锁具。锁是新打的铜锁,“比铁锁防锈,” 张三用钥匙锁好门,钥匙上系着红布条,“这样好找,也喜庆,” 月光从气窗照进来,谷堆上泛起一层银辉,仿佛铺满了碎银。

    泗州的地窖里,李四最后检查了一遍球茎的储存情况。陶瓮上的标签清晰地写着入库日期和数量,“每半月要检查一次,” 他在地窖的门上挂了个小木牌,“张三师傅说,储存粮食就像照顾娃娃,得时时上心。”

    两地的村庄都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谷堆和球茎的声响。濠州的谷粒在仓中积蓄着能量,等待着被磨成面粉,做成食物;泗州的野慈姑在窖中沉睡,等待着来年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农人们的梦里,是丰收的景象,是仓廪充盈的踏实,是土地给予的最丰厚的回报。